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
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
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
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
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
《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
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
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中深刻展现了女性意识。
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女性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丁玲的文学作品中探究女性意识的表现,以期更好地了解她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对被动现状的反抗。
在她的小说《“三八”节有感》中,描写了一个被剥削和压迫的农村妇女,她们因为贫困和封建观念的束缚而无法摆脱压迫。
在小说结尾处,女性主人公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争取权利,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和解放欲望。
她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认同,这是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一大特点。
丁玲的作品中呈现了女性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家庭生活的挣扎。
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女主人公阿儿图像就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并且渴望能够有自己的人生和追求。
她在男权社会中饱受压迫,渴望得到解放,这种对家庭生活的挣扎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丁玲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呈现。
丁玲的作品中还展现了女性间的团结和互助。
在小说《赤地之恋》中,女性主人公们在共同的命运压迫下展现出了团结和互助的形象。
她们共同抵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封建观念的束缚,不断追求自己的解放和幸福。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丁玲展现了女性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体现了女性在面对压迫时的积极态度和解放欲望。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还呈现了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挣扎。
在她的小说《怎样写外交公文》中,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满,并且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优雅地走出这段婚姻。
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挣扎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体现了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觉悟。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和关注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特别是她对女性意识的深刻观察和描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探讨她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和探讨,以及这种关注如何呈现在她的作品中。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从家庭主妇到知识分子,从农村妇女到都市白领,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她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了她对不同类型女性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洞察。
丁玲对女性的关注和呈现渗透在她的作品中的方方面面。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和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
比如在《田野》中,她刻画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女性的生活,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她在封建社会下的困境和挣扎。
而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则展现了女性在革命时期的坚强和勇敢。
丁玲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呈现。
丁玲在她的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也表现出了一种思想解放和女性解放的倡导。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动的附属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有思想、有情感的女性形象,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她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女性解放的渴望和呼吁,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不仅仅是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呈现,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关注。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呼唤和探讨。
希望通过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关注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挑战,为女性的解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作者:黎思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丁玲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实现了小资产阶级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
丁玲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有不同的追求和性格,但这些女性人物都表达了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意识,彰显了女性的魅力。
本文主要就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丁玲;小说;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丁玲是我国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女作家之一,丁玲的小说以女性视角、女性态度为主,通过女性的感官来描述生活百态,充分展现了女性的魅力和价值。
纵观丁玲早期的小说作品,她在描写女性时十分注重女性个性和意识的描写,从而唤醒了女性的价值和魅力[1]。
通过不同层面的描写,来彰显女性高洁的灵魂,塑造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
可见,女性意识能够决定女性的形象,在丁玲的作品中,女性意识在逐渐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女性形象,使丁玲的作品出现了不同的阶段划分。
本文主要就丁玲早期的小说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丁玲早期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具体表现(一)社会女性以《梦珂》为例,在这部作品中,丁玲塑造了一个开朗、活泼、狂放不羁的女性。
梦珂拥有真挚的父爱和纯洁无瑕的友情,而她在学校和社会中受到了各种不同的挫折和打击。
在学校中,老师无耻,学生怯懦,这些真相让单纯开朗的梦珂十分烦恼。
而姑母家的优渥生活以及与表哥之间的爱恨情仇使梦珂陷入了虚假情谊的痛苦之中。
为了逃离这份痛苦,夢珂离开了姑母家,进入社会的梦珂保守挫折,在社会上她渺小无力,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梦珂只能放下一切,融入社会,隐忍的生活。
这部小说透过梦珂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通过对梦珂各种情绪和意识的转换来体现现实的残酷,最终塑造出一个扼杀健康任性的悲剧社会[2]。
(二)爱情女性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在这部小说中,莎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她用冷漠的外表掩饰自己强烈追求真情的内心,他具有对生命的留恋和对爱情的向往。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尤为深刻。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和探究,在她的笔下,女性形象逐渐展现出自信、勇敢、坚韧等特质,下面就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一番探究。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反抗意识的觉醒。
在《湘行散记》中,大妈和湘妹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尤其是湘妹,她不仅愤怒地指责大妈,更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这种反抗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于对抗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还有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反抗,这为女性的进步和自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团结意识的觉醒。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其母亲摆脱钱东洋的骚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故乡》中,基瑶和小智两个女性角色在互相帮助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种女性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也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她以其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于女性意识的探索而著称。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女性的内心世界和遭遇,展现了她对于女性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分析其中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丁玲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束缚。
在她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女性被传统的封建观念所束缚,她们背负着种种的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缺乏自由和独立。
在《狂人日记》中,女主人公对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的束缚感到无法忍受,她的内心被压抑和扭曲,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
这种描绘表达了丁玲对于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的深刻认识,她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呼吁对于女性地位的反思和解放。
丁玲的作品中呈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角色逐渐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追求者,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记梅花》中的女主人公梅花,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这种表现展现了丁玲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解放的积极态度,她希望女性能够通过自我觉醒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丁玲的作品中体现了女性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在她的小说中,通过女性角色的生活遭遇和内心独白,展现了社会现实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公。
她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和压迫,同时也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忽视和漠视。
在《三八节有感》中,丁玲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被边缘化和忽视,呼吁女性应当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批判现实和呼吁改变的表达,表现了丁玲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认识,展现了她对于女性解放和平等的坚定立场。
丁玲的作品中抒发了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和热爱。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女性”为题材,探讨了女性的境遇、性别意识以及社会地位,展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和意识。
本文旨在探讨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明确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境遇往往是困境。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她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霸凌,还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而在《赵一曼》中,丁玲则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丁玲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怀,展现出她对女性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之情。
在丁玲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性别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在《水》中,丁玲通过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女性对于性的渴望和对于性别认同的思考,她通过女主人公对于性的感悟,展现了女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反思与认知。
而在《闲话赠予诗人朋友》中,丁玲则以女性作为文学创造者的身份,探讨了女性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存在感,呼吁女性应当争取自己的文学权益,展现了女性担当和自立自强的形象。
这些作品中,丁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对于性别的思考和认知,展现了她对于女性性别意识的关注和反思。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女性为切入点,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同时深刻探讨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追求。
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对于女性境遇的关注和思考,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于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成长的呼吁与探索。
丁玲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不仅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在当下社会需要深入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真实、深刻地揭示和刻画了中国妇女的命运和内心世界而闻名。
在丁玲的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究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和探索。
丁玲的作品中反映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触动。
在《太太万岁》、《谁是最亲切的人》等作品中,丁玲通过描写女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行为细节,表现出她们对传统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自身权利的追求。
这些女性主人公在经历了婚姻生活的艰辛后逐渐觉醒,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梦想。
她们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逐渐显露出来,她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获得自由和解放。
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触动表现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对自身权益的关注和对自由自主生活的向往。
丁玲的作品中反映出女性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困境。
在《太太万岁》、《顾随意》等作品中,丁玲通过描写女性主人公的家庭生活和婚姻关系,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
这些女性主人公常常要忍受丈夫的虐待和家庭的压迫,她们被束缚于传统的角色定位和家庭的琐碎琐事中。
丁玲通过揭示女性在家庭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呼吁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尊重和关注,以及对封建家庭制度的反思和改革。
丁玲的作品中展示了女性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在《田家少闲月》、《闪闪的红星》等作品中,丁玲刻画了一些女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们不甘于现状的困苦生活,不满于传统封建女性角色的界限,她们有让自己的声音和梦想被听见的渴望。
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并获得了一些成功和成就。
这些女性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代表了一部分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奋斗和进步。
丁玲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究表现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觉醒和触动、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困境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她通过真实、深刻的刻画和描写,展示了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艰辛和奋斗,为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文学素材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1:58.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 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
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
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
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
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
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
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
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
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
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
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
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
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
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
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
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
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
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
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
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
”[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
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
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
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
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
意识重新觉悟的曲折过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这样关心妇女的命运,这样强调妇女的自身解放,这样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的关键;也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像她那样,为了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了妇女的彻底解放手那么多的磨难。
参考文献
[1]丁玲《三八节有感》,原载《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第18期,1942年3月[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90页[3]丁玲《“三八”节有感》,见《丁玲文集》第四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90页[4]程光玮《三八节有感—关于丁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5]张勇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6]李有亮《给男人命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收稿日期: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