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诊疗方案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1. 引言痛经,即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腹部疼痛,是很多女性常见的问题。
虽然现代药物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但中医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调理身体,从根本上改善痛经问题。
2.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子宫功能失调引起的,主要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肝郁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痛经的关键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舒肝理气。
3.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3.1 药膳疗法中医推荐了一些药膳,如枸杞红枣糯米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这些药膳可以缓解经痛症状,同时具有补血、调理气血的作用。
3.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对痛经也有显著疗效。
常用的痛经针灸穴位有关元、三阴交等,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血,缓解疼痛。
3.3 中草药疗法中医中的许多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痛经。
比如川芎、香附、白芍等,它们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缓解经痛非常有效。
3.4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推拿按摩也是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的穴位按摩包括关元、气海、下著等,通过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舒缓肌肉,缓解痛经症状。
3.5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医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痛经。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负压,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4. 经验案例以下是一位女性患者通过中医治疗成功缓解痛经的案例:患者小玲,21岁,月经周期不规律,伴有严重痛经。
她接受了中医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玲的月经周期变得规律,痛经的症状也明显减轻。
5.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寻找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遵医嘱服用中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时间;- 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6. 结论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包括药膳疗法、针灸疗法、中草药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和拔罐疗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调理身体,改善经络阻滞等症状。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引言痛经(经期疼痛),又称月经痛或痛经,是指在女性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
痛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一部分,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痛经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多个痛经病例,总结其中的共同特点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案。
病案分析病案一主诉患者A,年龄25岁,主诉月经期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现病史患者经过详细询问,每个月月经来潮前一天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并伴有腰酸背痛、头痛、乏力等症状。
疼痛程度随着月经的进行而加重,常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除了痛经外,患者的月经量和周期均正常。
体格检查患者身体无明显异常,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病案二主诉患者B,年龄30岁,主诉月经期间出现严重疼痛并伴有腹胀和腰痛。
现病史患者每个月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腹胀感和腰痛。
疼痛程度非常严重,常常需要卧床休息,并使用止痛药物。
患者月经量正常,但周期不规律。
体格检查患者腹部无明显肿块,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生并伴有子宫内膜息肉。
分析与讨论从以上两个病例中可以看出,痛经的症状和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痛经的原因可能是与盆腔器官相关的问题。
进一步辅助检查为确诊提供了依据,盆腔超声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盆腔疾病,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在第二个病例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内膜有增生和息肉,这可能是导致其痛经的原因之一。
对于痛经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原因不明的痛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疼痛缓解:可以使用非处方药或处方药来缓解疼痛,比如非甾体消炎药和止痛药。
此外,热敷也可以缓解下腹部的疼痛。
2.调节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减轻痛经的症状。
同时,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也可能有助于减轻痛经。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痛经,也称为月经痛或经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会出现的腹痛不适感。
虽然痛经在女性中非常常见,但是它可能给女性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适和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痛经诊疗方案,以帮助女性更好地应对痛经问题。
一、诊断在确定痛经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妇科疾病引起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由妇科疾病引起的。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立痛经的类型和原因。
二、非药物治疗1. 热敷:在经期或经前,可以将热水袋放在腹部,用热毛巾敷在腹部,或者用热水泡澡,以缓解痛经症状。
2. 腹部按摩:使用温和的手法,用手指轻轻按摩腹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痛经。
3.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促进身体的放松和舒缓痛感。
4.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浓茶等,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和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和坚果等。
三、药物治疗1. 非处方药:在轻至中度痛经症状下,可以选用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乙酰水杨酸等。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2. 处方药:在疼痛较为严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使用处方药来治疗痛经。
例如,口服避孕药可以调整月经周期,减轻经痛症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可以降低雌激素的作用,缓解痛经等。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缓解痛经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比如,川芎、益母草等中药可以舒经活血、调经止痛,但是使用中药时需要遵循中医医师的指导,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由妇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纠正来解决。
手术治疗一般是在其他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妇科痛经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痛经凡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的,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
其原因大多为外感风冷,内伤七情,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而成者。
【诊断】1.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
2 .疼痛剧烈者,见肢冷、面青、汗出等症状,常可发生昏厥。
3 .需作妇科检查,了解子官发育情况,有无生殖器炎症或其他器质性病变,以明确痛经的原因。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以小腹疼痛为主症。
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实,经后痛多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多属虚证。
一般以实证为多见。
治疗上,经前着重理气,经期需活血化瘀,经后宜补虚为主。
1.实证经期多落后,经行不畅,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块下痛减,舌苔薄白,或有紫点。
脉细弦。
治法:理气活血,温经化瘀。
方药举例:痛经汤加减。
当归IOg,香附、延胡索各10g,石打穿30g,肉桂3g。
加减:偏气滞的,酌加木香5g,乌药10g,陈皮5g,枳壳IOg。
偏寒湿的,加用小茴香6-10g,艾叶6g,没药6g。
偏湿热下注的,去肉桂,加用炒丹皮10g,红藤IOg,夏枯草10g,益母草15g,炒意安仁20gO偏瘀滞的(下大血块后痛止的)可另用脱膜散(本院方:三棱粉3份,我术粉、五灵脂各3份,肉桂粉1份),经前7~10天服,每日2次,经期每日3次,每次3g,吞服。
兼见热象,口干苦,心烦的,原方去肉桂;酌加丹皮10g,赤芍10g,炒川楝子10g。
4 .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无块,经后小腹隐痛,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和络。
方药举例:四物汤加减。
当归、炒白芍、熟地黄各IOg,炙甘草、木香各3g,艾叶5go加减:偏气虚的,去熟地黄,加党参12g,黄黄10g,白术10g,茯苓10g。
偏肝肾虚的用调肝汤:当归10g,白芍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阿胶(另怦化)10g,山药15g,炙甘草3g。
偏阳虚的,加制附片6g,吴茱萸6g,肉桂5g,川尊6g。
二、中成药痛经丸每次15粒,每日3次,经前1周开始服。
中医医案——痛经(十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当归四逆汤治愈痛经二例病案一:肖某,女,27岁。
初诊:1982年7月25日。
主诉及病史:反复经期腹部剧烈疼痛12年。
患者自15岁月经初潮起,每次经期少腹持续性剧痛。
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
少腹及腰背胀痛,喜按,得温则舒;经量多,色紫暗,有瘀块;三日后疼痛逐渐减轻,一周左右干净。
诊查: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寒滞胞宫,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g 肉桂8g 白芍20g 细辛10g 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15g 香附20g 川芎12g二诊:服上方药5剂后,月经期仅有微痛。
守上方继服药3个周期,嘱其经前10天服药至经来,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月经周期正常,经期疼痛消失。
病案二:童某,女,24岁。
初诊:1982年9月17日。
1主诉及病史:经期少腹剧烈疼痛10年。
患者自14岁月经初潮即开始痛经,逐渐加重。
近几年经期疼痛剧烈,需服止痛药方能缓解。
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喜温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多,色紫暗,夹有瘀块;月经提前四五天,经行后疼痛逐渐缓解,腹部压痛不明显。
诊查:舌紫有瘀点,脉沉弦。
辨证:寒客胞脉,瘀血阻滞。
治法: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当归15g 肉桂8g 白芍20g 细辛10g 大枣15g 丹参20g 艾叶12g 通草10g 五灵脂10g嘱其在经前10天开始服药,直到月经来潮时停止。
二诊:患者复诊时云:“服药八剂后月经来潮,周期正常,无明显疼痛,经量、经色均正常、无瘀块。
”守上方继服药5剂,以善其后。
按语痛经不外虚实两大类。
根据龚老数十年的诊治体会,认为实证偏多,实证又多发于未婚女青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寒滞胞脉、冲任失养。
临床以经期腹痛、腰痛、经血有瘀块等为主症。
月经周期多推迟,少数提前,出血量在正常范围,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当归四逆汤治疗,疗效肯定。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推荐下载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1、概述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
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2024痛经诊疗方案

2024痛经诊疗方案一、痛经的诊断和评估1.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手术史等,以便全面评估病情。
2.腹部检查:医生可以通过腹部触诊检查病人的腹部,以了解有无异常情况。
3.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内分泌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确诊痛经。
4.彩超检查:可以通过彩超检查检查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器官,了解有无异常情况。
5.病理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病理检查,确定继发性痛经的病因。
二、痛经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可以选用止痛药、抗炎药、平经药等进行治疗,缓解疼痛症状。
2.物理疗法: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等物理方法缓解痛经症状。
3.手术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卵巢囊肿、宫腔粘连等。
4.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痛经效果显著,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疗法等进行治疗。
5.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瑜伽等方法缓解痛经症状。
6.饮食调理:合理饮食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应避免生冷食物、辛辣食物等。
7.生活调理: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疲劳等有助于缓解痛经症状。
三、预防痛经的方法1.合理作息: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助于调节内分泌,预防痛经的发生。
2.饮食调理:避免过饱、暴饮暴食,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3.运动锻炼: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4.放松心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预防痛经的发生。
总之,2024年痛经的诊疗方案包括详细询问病史、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彩超检查等诊断方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心理疗法、饮食调理、生活调理等治疗方法,以及合理作息、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放松心情等预防方法。
希望以上信息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
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或/ 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1)子宫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
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
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
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 /
10 分。
(三)证候诊断
1 .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 .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
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夹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4.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次症:①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②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
③口腻或纳呆;④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⑤小便色黄或短赤。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主症必备,次症具备2 项以上,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证候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
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
2.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索、五灵脂、甘草。
中成药:消症胶囊(我科室协定方)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等。
3.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
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
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
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索。
4.湿热瘀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
(二)针灸治疗1.体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隐白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进行治疗。
经前或经行期治疗。
或选用火针疗法
2.耳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神
分泌、门、肝、肾、庭中。
毫针捻转中强刺激,或在上述穴位埋豆。
经前
或经行期治疗。
3.灸法:根据病情,可选用热敏灸、雷火灸、温盒灸、中国
灸等疗法。
(三)外治法1.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红藤、公英、丹参、连翘、地丁、茯苓、延索、败酱草、土茯苓。
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经期停用。
2.中药外敷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如热敷散,进行穴位贴敷等疗法。
3.物理治疗:微波、热磁、普林等.
(四)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全或次全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4.术后可加服丹参预防血栓形成;
5.皮排气汤,理气运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拟方
如下:
皮 12 神曲 15 莱菔子 15 川朴 12 枳壳 12 甘草 6
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厚朴、枳壳 消痞除满,为君药为臣药,炒莱菔子、神曲健脾消食为佐使药, 甘草调和诸药。
6. 中药防粘连汤、或小承气汤口服, 理气运湿,通腑和胃, 行 气活血,防止粘连,拟方如下:
白术 15 茯苓 15 防粘连汤:
黄芪 15
党参 15 皮 12 神曲 15 莱菔子 15 川朴 12
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厚朴、枳壳消 痞除满,为君药为臣药,炒莱菔子、神曲健脾消食为佐使药,甘草 调和诸药。
日一剂,水煎两次,取汁 300ml 早晚分服。
小承气汤:
麦冬 15 当归 15 白术 15
茯苓 15 生麦芽 12 玄参 15
莱菔子 15 厚朴 12 枳实 12 制大黄 8
日一剂,水煎两次,取汁 300ml 早晚分服。
方中当归、麦冬、玄参益气生津为君药,茯苓、白术、生 麦芽健脾益气以滋生血之源,制大黄、炒莱菔子、厚朴、枳壳实通 腑导滞为臣药。
7.如术后痛经症状复发或无明显改善,可给予中医、药治疗,如体针、耳针、灸法,中药口服、保留灌肠、外敷等。
方剂同前。
三、注意事项
1、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
2、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
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
3、保持阴道清洁,经期卫生。
4、调畅情志,保持精神舒畅,气机畅达,消除恐惧心理。
5、如出现剧烈性痛经,甚至昏厥,应先保暖,使经血通畅,再予解痉镇痛剂。
6 、多喝草茶或棱檬果汁及热牛奶。
如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就可以缓解痛经。
7、练习瑜珈,弯腰,放松等动作更能松弛肌肉及神经,且体质增强有助改善经痛。
8 、积极正确地检查和治疗妇科病,月经期应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及各种手术,防止细菌上行感染。
患有妇科病疾,要做到积极治疗,以祛除引起痛经的隐患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痛经疗效评定
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
90% ;停药后3 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
少 >70% , < 90%。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
30% , < 70%。
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无改善或加重,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v 30%。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 , v 90% 。
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 , v 70%。
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v 30%。
(二)评价方法
1.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
医药管理局1995 年),计算疗效指数= (治疗前证候评分-治疗后证候评分)+治疗前证候评分x 100%。
证候评分方法见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表。
3.观察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 、2、3、6 个月经周期时,于月经干净后3-5 天行妇科检查,并进行相关症状评分。
盆腔超声、血清CA 125 检查只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 个月经周期时各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