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故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故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故诗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某一门知识需要不断地重复巩固,才能真正掌握。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故事和诗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故诗更是两者的结合体。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相关的故诗,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一、古诗文1.《将进酒》-李白这是唐代杰出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作者豪迈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憧憬。

这首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表达了人生短暂,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让美好流逝。

2.《静夜思》-李白这首小诗虽短但却很有表现力,李白以洒脱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场景。

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是诗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之一,巧妙地运用夜色和明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和惆怅。

3.《登高》-杜甫这首名篇描写的是登高望远时的景象和心情。

杜甫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与人的心理的紧密联系。

这首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要放弃,要坚持不懈地迎风破浪,迎向成功的彼岸。

二、现代诗1.《黄河颂》-毛泽东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发表的,描写了黄河的源头到终端的自然景色和江河的辛酸历程。

其中一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涛”寓意人心难以平静,尤其在逆境危机中更加难以平静,寄托着作者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2.《木兰辞》-唐婉这首诗是通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描绘了古时代杨门女儿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故事。

唐婉笔下的花木兰展现出勇敢坚定的个性,以及对家国、亲情的忠诚。

其中“精忠报国,雄姿英发,妙手偶得仙人草,料理神器铸英香”一句,表达了女性在男性世界中也可以勇敢无畏,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服务。

2.《等待》-朱自清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孩等待男友归来的情景,透露出很强的思念之情。

朱自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怀念,作品感人至深。

其中“岁月悠悠,衰草连天,怨何人添愁?”一句,道出了时光荏苒,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解析版)(五)课内古诗词赏析(一)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答案】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答案】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

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答案】反衬。

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案】“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案】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及翻译 七年级语⽂古诗词中有很多景物是常客,理解诗意时若能抓住这些景物的代表含义,则很容易进⼊诗词意境。

⼩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语⽂的古诗及翻译,希望对⼤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中杂诗 吴均 ⼭际见来烟①,⽵中窥落⽇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出。

注释 ①⼭际:⼭与天相接的地⽅。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 ⼭边飘来的烟霭,从⽵林的缝隙⾥看到落⽇。

鸟⼉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好象是从窗⾥流出来的⼀样 题解: 本篇是《⼭中杂诗》的三⾸之⼀。

是写⼭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成⼀格”。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不知,明⽉来相照。

诗词注释: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林。

②啸:嘬⼝发出长⽽清脆的声⾳, 类似于打⼝哨。

③深林:指“幽篁”。

《⽵⾥馆》 译⽂: ⽉夜,独坐幽静的⽵林⼦⾥,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哨。

⽵林⾥僻静幽深,⽆⼈知晓, 却有明⽉陪伴,殷勤来相照。

七年级下册语⽂古诗:峨眉⼭⽉歌 唐. 李⽩ 峨眉⼭⽉半轮秋,影⼊平羌江⽔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 之⼀: 峨眉⼭上,半轮明⽉⾼⾼地挂在⼭头。

⽉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

夜⾥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上的⽉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 在⼀个秋⾼⽓爽、⽉⾊明朗的夜⾥,我乘着⼩船,从清溪驿顺流⽽下。

⽉影映在江⽔之中,像⼀个好朋友⼀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亮总被两岸的⾼⼭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江,在峨眉⼭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

⼀说指作者的友⼈。

5.下:顺流⽽下。

6.渝州:今重庆⼀带。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七年级语文古诗词讲究意境幽远,如果能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把古诗词的意境描述一番,学生便很容易体会到诗词的优美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一)《山中杂诗》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中考语文古诗词文学常识_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古诗词文学常识_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梳理
7、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8、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轻,看轻、轻视。
9、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10、徐以杓酌油沥之。徐,慢慢地 “杓”通“勺”,勺子 沥之,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
11、遣之 :让他走。遣,打发。
(三)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参考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赏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晚春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 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旷达爽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积极乐观的态度、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选自《王子安集》。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颈联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选自《孟襄阳集》。山村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情趣,老友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注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注释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春夜洛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必背内容及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必背内容及古诗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必背内容及古诗词(人教版)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考题】一、理解性默写,。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①幽篁、深林、明月。

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1、山中杂诗(南朝)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从缝隙中看。

③檐:房檐。

[解说]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2、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

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作品赏析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3、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语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⑵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⑶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⑷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作品译文【译文一】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9、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0、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文言文一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北宋。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强调为文“以适用为本”。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伤仲永》本文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文言文书下注释一、伤仲永1、尝:曾经。

2、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3、.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4、立就:立刻完成。

5、文:文采.理:道理。

6、稍稍:渐渐。

7、乞:求取。

8、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9、环:四处,到处。

10、谒:拜访。

11、扳:通“攀”,牵,引,拉。

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12、称:相当。

13、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14、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15、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书下注释:1. 唧唧(jī jī):织布机的声音2.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机:指织布机。

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所思:想什么。

忆:思念,惦记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此。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tuò),即刁斗。

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

百千:形容数量多。

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 著(zhuó):通假字通“着”,穿。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通“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42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三、《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