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第一篇:传播学考试大纲《传播学》考试大纲I 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与设置说明《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A、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学习用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把握传播概念2、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2、信号与象征符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的定义2、符号意义的分类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2、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1、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2、群体的概念3、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4、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5、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6、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7、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第二节:组织传播1、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3、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3、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2、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3、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二)媒介:人的延伸;(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四)“电子乌托邦”思想项基本原则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2、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二)“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五)“警钟效果”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一)舆论领袖(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1、“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3、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III 题型举例一、填空题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以把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____________。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目的《传播学概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为了达到真正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能力,应将识记传播学理论知识与运用传播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在试题中设置较多主观题,检验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考试形式为闭卷,时量100 分钟。

题目要紧密结合当前传播实践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传播学理论解决传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分别(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10%、20%、10%。

考试(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60%。

出勤方面,每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扣完出勤分为止。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绪论考核内容:1、学习这门课的意义2、如何学好这门课考核要求:1、把握学习传播学知识的重要价值2、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考核内容: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考核要求:1、掌握人类传播的基本特点2、理解传播的定义3、把握传播学研究的意义4、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内涵5、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6、了解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考核内容: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考核要求:1.了解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的作用2.熟知人类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3.谈谈你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理解4.报纸会消亡吗,谈谈你的看法。

5.了解“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6.掌握信息社会的概念与特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考核内容: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考核要求:1、掌握符号的概念与特点2.编码和解码内涵3.谈谈社会象征文化的主要内容4.如何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5.把握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6.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课外实训根据所学的传播学概论相关符号学知识,寻找并分析能够代表学校、岳阳市、湖南省及其中国形象的典型符号各五个,说明选择的原因。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

00642传播学概论大纲苏州大学编(高纲0890)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传播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本专业应考者在学习了《新闻采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学概论》等有关基础课后,进行理论升华、提高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其理论的思辨色彩较浓。

学习这门课,可以拓宽新闻思维视野,活跃思路,改变我们旧有的新闻观念,从而获得一种分析新闻传播现象、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在掌握大众传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分析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问题,并能从事报刊、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分析。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历史、方法与现状一、课程内容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导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

”(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利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传播学30—40年代发端于美国,尔后逐步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在“新三论”的影响下,发展较快,出现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以及施拉姆等著名学者。

产生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

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发展阶段。

传播学理论最早来源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5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后一阶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的影响下,传播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传播学传统上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主题的受众、传播的内容与信息、传播的媒介、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概论 考纲整理版

传播学概论 考纲整理版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信息宏观:信息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中观: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

微观: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符号符号是用来传递意义,是“信息携带者”,是传播的中介。

艾柯:把符号定义为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做代表其它东西的某种东西。

指代一个不在场的东西。

组成:符号是由能指(signifer)和所指(signified)所构成的关系体。

能指:符号的形象,即符号的形式,可由我们的感官感知。

所指:符号的所指对象,所表示的意义,即符号的内容。

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实体。

传播共享说: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歌德——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活动。

伯格纳——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或者说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镜中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与他人交往,从他人的反映中获得自我概念,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虚拟环境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里指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客观环境,一是虚拟环境。

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揭示的环境。

是说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重要概念。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即预先的概念,即成见,头脑中的图像。

对决定个体对人与事的知觉的影响很大。

传播学定义: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心理学定义:指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或某类事件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熵物理学概念,一个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无秩序的量度。

申农从信息论的角度引入这一物理学概念,用来测量信息量,即解除无序状态所需信息量的度量。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考试复习大纲《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第四章一.信息含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

二.传播(一)含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三.精神交往论含义:精神交往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四.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第三产业。

2.脑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五.符号含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六.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七.传播过程的要素构成: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八.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无反馈渠道)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2.香农—韦弗模式:(引入噪音概念)九.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五章——第六章一.人际传播含义: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库利“镜中我”概念: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与目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本科插班生考试(以下简称“插班生考试”)《传播学》科目的考试,是普通高等学校(含高职班和各类成人高校从普通高考招生的普通班)应届和往届专科毕业生,以及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国民教育系列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人员,升入我校本科专业就读的必考科目。

《传播学》课程考试的目的和要求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传播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衡量他们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传播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公共关系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传播学》试卷的题型有:单向选择题、双向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与案例分析题(各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题型示例)。

Ⅲ.试题命制的原则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插班生《传播学》考试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如下:1.命题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目标和考核内容,考试命题应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比例,识记为40%,理解为30%,应用为30%。

3.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

试题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易约占20%,较易约占30%,较难约占30%,难约占20%。

4.根据考核的要求,适应安排各种题型数量的比例,达到考核考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水平的能力。

Ⅳ.《传播学》考核内容和要求《传播学》是公共关系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学术源流一、考核的内容(一)学术思想回顾(二)学术流派概观二、考核的要求(一)学术思想回顾识记1.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学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欧洲源流:塔尔德、西默尔;(2)美国源流:杜威、库利、帕克、米德、李普曼。

传播学概论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大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大纲1.传播学界五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

2.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把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口语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3.自我认识来自三个变量:以往经历、参照群体、以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通过相互作用,这三个变量持续不断的影响我们的自我概念。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组织传播的方向可以分为纵向传播与横向传播两种。

6.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7.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1是表述和理解功能、2是传达功能、3是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8.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9.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主题:传播者和受传者。

10.传播学的奠基者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概念。

11.大众传播者的任务包括:收集信息、制作讯息、发送讯息三个方面。

二、反馈:原意是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12.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12.前馈: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可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对传播对象的情况及需要进行了的,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13.组织传播;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14.镜中我: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

15.模式: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6.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17.把关人: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72学时学分:4
一、考试对象
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
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
(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
(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
(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
(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了解群体与组织
)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2(.
(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
(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1)了解传播制度
(2)理解媒介控制
(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
(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
(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
(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
(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
(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
(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
(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
(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
(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
(2)理解抽样调查法
(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
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4.试题类型: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论述题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
(3)《传播学概论》,施拉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塞弗林,坦卡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传播学纲要》,郭庆光,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编写人:刘颖
日1 年20125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