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椎传-公开课教案
大铁椎传教案

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铁椎传》;(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铁椎”、“侠客”、“椎击”等;(3)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古代侠客形象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侠客形象;(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侠客的英勇正义、忠诚勇敢品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侠客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学作品中侠客形象的理解;2. 课文中所体现的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大铁椎传》;2. 相关背景资料(古代侠客、作者简介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大铁椎传》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侠客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侠客形象的特点,如英勇正义、忠诚勇敢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5. 文学鉴赏学生欣赏课文,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侠客的英勇正义、忠诚勇敢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分析侠客形象。
9. 拓展延伸10. 课程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侠客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侠客的精神内涵。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侠客精神的看法。
3. 情境创设: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侠客的生活情境,培养其忠诚勇敢的品质。
《大铁椎传》教学课件

目 录
• 课程导入 • 《大铁椎传》内容解析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教学反思与总结 • 课后作业与拓展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宋词发展背景
介绍宋词的起源、发展过程,以 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 大铁椎传》在宋词中的独特地位 和价值。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陈维崧的生平、文 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特别 强调《大铁椎传》的创作背景和 过程。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大铁椎传》 的文学特点、艺术手法及 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培养其对古典文学的感 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 豪感。
课程安排
时间安排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 的参与度。
能力。
教学改进建议
优化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完善教学资源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案例、习题等,以满足学 生的学习需求。
加强师生互动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 整教学策略。
05
课后作业与拓展
课后作业
总结《大铁椎传》的主题思想,写一 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人物形象
大铁椎
身强力壮,武艺高强,豪放不羁,具有民族气节。
宋濂
文采飞扬,为人正直,忧国忧民。
主题思想
民族气节
作品通过大铁椎的形象,展现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 。
社会批判
作品揭示了明朝末年社会的腐朽和黑 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大铁椎传教案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批判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分析:明朝时期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
2.大铁椎传教案的过程分析:大铁椎传教士在河南传教的活动及与中国社会的交互。
3.大铁椎传教案的影响分析:大铁椎传教案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大铁椎传教案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20分钟)1.引入话题: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明朝时期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
2.引发问题:提出问题“你知道大铁椎传教案吗?它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案例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担任组长,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对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2.资料收集: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获取各种文献材料和历史背景资料。
3.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逐个小组进行讨论和观点交流。
第三步:视频展示(20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选择与大铁椎传教案相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大铁椎传教案的实际情况和传教士与中国社会的交互。
2.视频观后感: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和思考,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第四步:总结讨论(20分钟)1.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重点讲解大铁椎传教案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大铁锥传_教案[大全]
![大铁锥传_教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502c4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6.png)
大铁锥传_教案[大全]《大铁锥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含义,能顺畅的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2、过程和方法: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领会大铁椎英勇无畏、武艺高强的侠士形象。
做一个正直、有侠义感的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一、导入: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片《英雄》导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A( 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B( 原著的小序C( 原著的后记[借助查找资料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1、检查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三、听课文录音并思考:A) 故事梗概 B)明确主要人物 C)简要评价主人公四、分析作品人物形象:1) 回顾写人的常用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归纳大铁椎的刻画方法及其性格特点: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豪爽深沉粗犷威严奇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来衬托武艺高强3) 研读精彩片断:星夜决斗4) 重点介绍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方法。
五、课外引申、扩展阅读:<进一步巩固“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举一反三>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
”绍喜,便著俞涉出马。
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大铁椎这一人物性格。
自学课文的字词句,教师点拨,解答难点。
学习大铁椎重情义、武艺高强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梳理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啊?人动不动就飞来飞去的那种。
(假设看过)那大家有没有看过《神雕侠侣》?那《神雕侠侣》里面有哪几个人可以称之为大侠的?杨过?郭靖?洪七公?那大侠有哪些特征呀?(身怀绝技?飞檐走壁?武功盖世?劫富济贫?)其实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大侠梦,希望自己能够匡扶正义,快意恩仇。
中国的侠义精神源远流长,侠客是下层老百姓膜拜的对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名字不可考,却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大侠:大铁椎。
(激发点一:设置悬念)(二)朗读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魏禧(1624-1681):字叔子,又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清代散文家。
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
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
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
清初散文三大家指魏禧、汪琬、侯方域。
(三)细读文本:朗读课文(范读+学生朗读)齐读一二三四段,范读五六段。
(师)导学案昨天已经提前发给大家,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1、文言知识检测(分三个小组,每组一人,比速度和准确率)(1)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2)故尝与过宋将军(3)扣其乡及姓字(4)言讫不见(5)方期我决斗某所(6)但观之,慎弗声省:探望过:访问扣:通“叩”,询问。
讫(qì):完毕期:约定。
但:只(激发点二:引入竞争机制)2、重点句翻译(每题5分):(1)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修)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修)《大铁椎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3、理解新时代的侠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武侠小说中常说到侠肝义胆,侠自然指的是侠士、侠义了。
那什么是侠义呢?有人说武功盖世,身怀绝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侠义;不畏强权,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替天行道是侠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义;重情重义,为朋友两肋插刀,出生入死是侠义;逍遥自在,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是侠义;快意恩仇,忍辱负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侠义。
因情而生,为义而死是侠义。
那么今天我们走进课本,看一下里面表现了怎样的侠士精神。
说说你们从影视、小说等作品中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侠义英雄(大侠客)?(略)二、感悟新知1、生平简介魏禧,字叔子,一字冰叔。
江西宁都县人。
清初著名散文家。
明末诸生,明亡隐居。
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结纳贤豪,以图恢复。
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魏叔子文钞》。
文笔简练,叙事如绘。
本文是一篇传记,因为不知道传主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指代。
(恭贺新禧,慈禧太后)2、听老师朗读课文,标注字音。
(了解故事梗概,明确主要人物。
)3、学生朗读课文(1-3,4-5),完成下题。
⑴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省兄(xǐng))②健啖(dan)③拱揖(yī)④言讫(qi)⑤鼾睡(hān)⑥强留(qiǎng)⑦屏息(bǐng)⑧觱篥(bìlì)⑵解释加点的字①工技击(擅长)②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③引之长丈许(拉开)④扣其乡及姓字(询问)⑤方期我决斗某所(约会)⑥贼能且众(有能力,特指武艺高强)⑦人马仆地(向前倒下)⑧股栗欲堕地(腿,两腿)⑶一词多义:①寝貌甚寝(形容词,丑陋)(《三国志》:表以粲貌寝而体弱,不甚重也。
)既同寝(动词,睡觉)②长长子灿七岁(形容词,年长)引之长丈许(名词,长度)③力多力善射(名词,力气)力请客(副词,极力、尽力)(力挽狂澜)④许不知何许人(名词,处所,地方)(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杀三十许人(形容词,表示大约的数量)⑤骑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动词,骑)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骑马的人)⑥健雄健(健壮)健啖(善于)(健谈)⑦省省兄河南(看望)(元妃省亲)七省好事者(行政单位)⑧故故仇我(连词,所以)宋将军故自负(副词,本来)⑨数吹觱篥数声(shuò,几,数词)吾数击杀响马贼(副词,屡次、多次)⑷古今异义①去:吾去矣(古:离开;今:前往)②快:则不快吾意(古:痛快;今:速度快,与“慢”相对)③暂:饮食拱揖不暂去(古:一会儿,一下子;今:暂时,临时,短时间之内)④但:但观之,慎弗声(古:只要,只能;今:转折连词)⑤同学:少同学⑥窗户:窗户皆闭⑸语法现象①实词活用㈠不冠不袜(名词动用);腰多白金;慎弗声㈡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状语)㈢则不快吾意(使动用法)㈣夺其物,故仇我(意动用法)②省略句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㈡……故尝与()过宋将军㈢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㈣客不得已,与()偕行㈤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㈥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㈦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③省介词,且介宾结构后置省兄河南;鼾睡炕上;决斗某所;长子灿七岁(作乱关右)4、再读课文,请五同学分段试译课文。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七下《30大铁椎传》word教案 (1).doc

第30课《大铁棰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写人记事的叙述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大铁棰的人格魅力,揣摩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教学重点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关键语句贯穿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读懂大意。
因此,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并准确翻译课文。
本文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层层设疑又前后照应,塑造了一位性格豪放,疾恶如仇的侠士形象。
阅读课文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
适当地补充有关作者的材料,帮助学生扩充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资料补充(一)生平资料:魏禧(1624-1681),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勺庭先生。
史论如:《隽不疑论》、《蔡京论》、《续续朋党论》等,叙事简洁,善评古人的是非得失与成败。
传记如:《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大铁椎传》等,文笔简练,叙事如绘。
有《魏叔子文钞》。
(二)文学理论与实学思想:1.文学主张:以“六经”为楷模,以“实学”为内容,以“适用”为目的,兼重“辞工”之形式。
2.文章内容:包蕴“志、识、学、事”四者。
“志”即为正人心、救国家之宏大志向;“识”为洞察事理、不同流俗之远见卓识;“学”指与“志”、“识”相符应的渊博有用之知识;“事”指能“见诸行事”,具体付诸社会实践。
3.文学理论三主张:(1)尚用:一切以有用于世为文学创作最高标的。
(2)立本:“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文章之本,必先正性情、治行谊,使吾之身不背于忠孝信义……次则考古论今……执于义理……如此则本立矣”。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一、导入本课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着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大铁椎传》就是以宋词为表现形式的一篇传记作品。
这篇课文的作者在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那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和相关成语,理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
2.通过学习,了解主人公大铁椎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大铁椎传》是清代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作品,描写了一位不为人知的高手大铁椎的形象。
魏禧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作品以刚健有力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这篇课文的背景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作者通过大铁椎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忠勇报国之士的敬仰和怀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生字词和相关成语进行讲解和补充。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描写手法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来表现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例如,“大铁椎其腰如龙,其背如虎,其手如熊掌,其目如豹。
”这些比喻和描写不仅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生动直观,也表现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4.深入探讨主人公大铁椎的形象特点通过课文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大铁椎是一位身怀绝技、沉着冷静、忠勇报国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体现在他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中。
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探讨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5.拓展延伸:探讨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大铁椎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忠勇报国之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那么,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铁椎传-公开课教案
《大铁椎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学会质疑;
2、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3、扩展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名著,进一步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单了解了《大铁椎传》的故事梗概,解决了文章的重要实词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大铁椎传》正文前的小序: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
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板书:异人)问:“异什么意思?(奇异、怪异)
二、感知形象
1、⑴文中哪些语句写了大铁椎的异”处?
学生讨论后小结环节:
⑵作者层层设疑,(左板书)着力渲染大铁椎形象。
读到这里,我们都有哪些疑问?生1 :来自何方?
生2:因何而来?
生3:因何而去?
生4:因何结仇?
生5:武功何强?
生6:着装何奇?
生7:钱从何来?⑶教师小结:
能于无疑处生疑,这文章就不算白读了。
文章层层设疑,着力渲染的这个“异人”是个怪人——大铁椎有五可怪处。
一怪,来历不可考;二怪,武器片刻不离身;三怪,着装朴素却腰多白金;四怪,杀人夺财,原因不明;五怪,因何而来,因何而去?
也是奇人——
一奇:力大威猛却又身手轻灵,武功高强,神乎其神!二奇:自动自发杀贼,孤身一人力敌百人,勇猛无匹;三奇,我觉得很奇怪的是,取胜之后,是不是就不用离开了?如果离开,那离开就是了,为什么还要大呼一声:吾去矣?2、你怎么理解大铁椎的诸多可奇可怪处?
(1 )思考:从大铁椎的着装打扮、言行举止中,你怎么理解大铁椎的诸多可奇可怪处?生1 :神秘(来历、身世)生2:神奇(武功,力敌百许人)生3:“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寻求助力。
(师:同道中人。
)
生4:良善(师:担心连累宋将军)
大铁椎传-公开课教案
生5:嫉恶如仇(“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
师:杀人夺财,亦盗亦侠。
只不过夺的是不义之财,不为自身享受,不为一己恩怨,只为伸张正义,只为惩恶扬善!
生6:敢作敢为,不惧生死(“方期我决斗某所”,师:知道“贼能且众”,还是勇往直前,悍然不惧,不计生死。
)
(2)分析作品人物形象:
1)回顾写人的常用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归纳大铁椎的刻画方法及其性格特点: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豪爽深沉
粗犷威严奇
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来衬托武艺高强
3)研读精彩片断:星夜决斗
4)重点介绍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方法。
3、作者为什么会写这么一位侠客?
1)补充作者生平:
魏禧,生于明末,卒于清初。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魏禧一家号哭不已,后曾策划组织义兵勤王。
清初,朝廷召他作官,作为明朝遗民,魏禧称病不就。
他自称写传记,“以为信史之藉手”,是为了见证民间无名之辈中也有奇才。
2)
(原文末段)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
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
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
”
如果说作者在正文中淋漓摹画大铁椎的威武形象,还只是曲折隐晦地抒写自己的志趣,那么评论部分则是明显地坦露了自己的心迹。
作者花了相当的精力研读《左传》,写了十卷《左传经世》探讨治道与兵谋兵法,又曾广泛结交复明志士,但终无回天之力,难酬复国之志。
所以,他以敬佩之情写大铁椎,也是写他心目中能干大事的真正英雄,写他心目中强烈的复明愿望。
作者神化大铁椎,美化大铁椎,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就是要在大铁椎这个终生蹉跎、难酬报国之志的人物身上寄寓自己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
三、表达与交流:
1、主题:《说英雄论英雄》要求:围绕“我最喜欢的侠客或英雄” ,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推出自己的最爱并阐述理由[此项话题可在课下延续下去,引导学习关注《水浒》等名著,研究和探讨“侠义”的文化内涵,如:见义勇为、一诺千金、疏财济贫、舍身求义、爱惜名誉、视死如归……]
2、引李白的一首《侠客行》。
侠客行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
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
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
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大铁椎传-公开课教案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愧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教师小结:从古至今,从春秋刺客专诸,战国侠士荆轲,汉时任侠季诺,唐时虬髯客、昆仑奴,侠客形象已深入人心。
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死生;武功高强,锄强扶弱;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出入于生死线上,显威于掌风剑影之中;一旦功成,飘然身退。
四、结语
人们喜爱侠义之士,其着眼点并不在于那些绝世武功,而是在他们身上,人们寄托了自己自由的梦想,反抗的血性;在他们身上,看到人性的磊落亮堂,阳刚健全。
在他们身上,展示着真正的潇洒人生,真正的辉煌生命。
人生如此,复有何憾?这样的侠客,英雄,有着巨大
的人格魅力。
而侠客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来衬托豪爽深沉
武艺高强
粗犷威严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