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实验诊断

合集下载

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
1. 临床表现和病史: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如乏力、黄疸、发热、肝功能异常等,对可能的肝炎病毒感染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确定肝炎病毒的感染类型和病毒载量。

3. 肝脏病理学检查:如果需要明确诊断或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可以进行肝组织活检或病理学检查。

治疗
1. 干预治疗:对于急性肝炎病毒感染,通常采取支持治疗,包括休息、适当饮食和补充营养。

对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应避免饮酒、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损伤,并改善生活惯。

2. 抗病毒治疗:某些病毒感染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来减少病毒载量和肝脏损伤。

药物选择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类型和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

3. 其他治疗方法: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以考虑免疫调节剂、肝移植等其他治疗方式,但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和决策。

预防和控制
1.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常见的肝炎病毒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

2. 个人卫生惯: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接触等,能够减少病毒的传播。

3. 公共卫生措施:加强卫生监管,提高医疗机构和个人的卫生意识,对于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注意: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案需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确定,切勿自行使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人类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可以感染儿童和成年人。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特点,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乏力等。

儿童感染EB病毒后,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达39-40℃。

咽部也会出现疼痛、灼热感,甚至有时还伴随在咽喉部形成溃疡。

淋巴结也是EB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一般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并且质地较硬,还可以累及颌下腺和腋窝淋巴结。

乏力也是EB病毒感染的一种常见症状,患儿常感到全身无力、倦怠,甚至有时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

EB病毒感染儿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和病毒学检查两方面。

在血液学检查中,EB病毒感染儿童的白细胞计数常常偏高,甚至会超过正常范围,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计数增多。

儿童感染EB病毒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现象。

在病毒学检查方面,EB病毒感染的确诊主要依赖于EB病毒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的检测。

在感染初期,IgM抗体出现阳性反应,而IgG抗体则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阳性反应,持续存在数个月至数年。

EB病毒核抗原检测也是诊断EB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检测血清中EB病毒核抗原的存在与否,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EB病毒。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该病病情及感染程度。

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和乏力是EB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但也需要与其他病毒感染相鉴别。

血液学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增多和贫血是常见的实验室特征,但并非特异性。

病毒学检查主要依赖于EB病毒抗体的检测,通过IgM和IgG抗体以及EB病毒核抗原的检测,可以初步确定感染EB病毒的可能性。

作为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诊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病毒病的常规实验室诊断

病毒病的常规实验室诊断

胞现象也可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故在病毒鉴定,特别是对
某些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常用红细胞吸附和吸附抑制试验 进行快速鉴定。

2.4 补体结合试验(CFT)
原理:CFT是根据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固定补体的特 性,用一定量的补体与致敏红细胞来检测抗原、抗体间有无特 异性结合的一类实验。 参与本实验的五种成分分为两个系统 ①待检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和待检 抗体(或抗原细胞代谢的测定
病毒间的干扰现象
抗原的测定
电子显微镜观察

1.5 病毒感染力的测定—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 (TCID50)
Reed-Muench
内插法
Karber法
细胞病变孔:50%以上细胞发生病变才可算为细胞病变孔。
病毒种类 狂犬病病毒 接种途径 卵黄囊 ++ 绒毛尿囊膜 ++ 尿囊腔 养膜腔 脑内 +++ 病变 特征 鸡胚死亡 备注
流感病毒
新城疫病毒 痘病毒 蓝舍病病毒 传支 法氏囊 鹅细小

++++
++++ +++ +++ +++ ++ +++++ ++ ++++ ++++

2.9 单扩溶血试验
是在琼脂单扩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称为被动溶血技术,主要用于流感 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体的测定。 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上的抗原与同种抗体结合,再加上补体的作用,就会使 红细胞溶血,由于糠油抗体血清的稀释度与溶血圈直径或面积的大小成直 线关系,所以可对血清抗体进行定量测定。

HCV及HIV实验室诊断

HCV及HIV实验室诊断

NARL组织的HCV-EIA与HCV-RIBA检测符合率比较
s/co值
EIA+
-
RIBA
+/14 5 36 + 7 95 102
1~3.8 ≥3.8 合计
21 100 121
0 0 3
S/CO>=3.8时,进口EIA与RIBA确证的符合率为95.0% S/CO1- 3.8时,进口EIA与RIBA确证的符合率为33.3%
筛查实验的灰区设定方面,目前丙肝抗体酶免 检测试剂皆没有灰区的设定,S/CO比值较低(但应 大于1)的结果也报告阳性,造成许多假阳性。 临检中心对国内几家血液中心送来的HCV抗体筛 查(两家国产试剂结果不一致)阳性的3000份样本检 验,得到确认HCV抗体阳性的仅25份。
参考文献: 1、邢文革,郑怀竞.全国医院、血站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 华肝脏病杂志,1998;6(1):47. 2、邢文革等,国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免检测试剂盒的质量评价. 中华肝脏病 杂志,2001;9(5):314. 3、邢文革,郑怀竞,血站丙肝病毒抗体酶免检测试剂盒的使用调查.中国输血 杂志,2002;15(1):60.
HCV genotype distribution in the HIV/HCV co-infected patients
14.3% 2a 1b+2a 16.8% 68.9% 1b
HIV/HCV共感染
美国HIV感染者共感染HCV的比例平均为33%, 根据感染途径不同有所区别,IDU人群60-90%, MSM人群10%以下(最近有所增加)。 另一报告:HCV感染者中HIV感染率10%, HIV感染者中,约25%HCV阳性。
HIV
1百万 四千五百万 性 不可 109-10 10-3-10-4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方法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方法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方法
病毒性疾病检验诊断应首先根据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初步判断可能感染的病毒。

然后根据可疑病毒的生物学特点、机体免疫应答和临床过程,结合患者当前所处的时机,确定检验诊断的方法。

有些病毒感染潜伏期较短,发病时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应答,没有抗体产生,因此可选择测定病毒颗粒、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

对于潜伏期超过10天的病毒感染,可检测特异性的IgM抗体来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区别初次和再次感染。

对可在机体内形成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毒,可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IgG抗体滴度有无4倍以上升有不舒服记得找医生,千万不要小不舒服酿成大问题
高,或直接检测病毒核酸。

对原因不明,可能有新病毒感染时,应采集相应部位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同时应采取双份血清以确认分离的病毒为病原病毒。

对同一症状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情况,应同时检测几种相关病毒的病毒颗粒、抗原或抗体,对由多个型别组成的病毒可测定它们的共同抗原。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核酸与抗原的直接检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23200提起“艾滋病(AIDS)”这个名词,相信是“家喻户晓”吧!它虽然不如癌症那么多见,然而其危害性却更甚于癌症。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HIV)所引发的传染病,临床上各个年龄段都可见。

它的传播方式有血液、性和母婴三种。

自21世纪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直线上升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内经确诊的艾滋病患者比率已经超过0.06%,特别是滇、桂、疆、川、渝这些省市为甚,目前已经超过0.1%。

其中以吸毒、同性恋、淫乱及卖血群体等最为多发。

艾滋病由窗口、潜伏、早期、晚期四大阶段组成。

当患者被疑似艾滋病毒感染时,就需要首先进行实验室诊断,这是确诊过程中的第一步。

它是通过实验室的手段来检测患者的血液及其他体液、组织器官和血液衍生物等当中的艾滋病毒和艾滋病抗体的指标。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艾滋病在临床上有着哪些实验室诊断指标。

(一)血常规检验此方法对于艾滋病具有一定的检测意义。

因为艾滋病患者的血常规通常会有一些特异性的表现,如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等。

但血常规检验结果仅能作为参考,仅依靠血常规检验是无法确诊艾滋病的,必须通过血液免疫检测才能确诊。

(二)抗体检测法此方法对于艾滋病窗口期的检测来说较具有意义。

大概分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这两种手段。

其中,前者是依靠去污剂对艾滋病毒进行分解,或采取感染细胞液提取物作为抗原。

而后者则是采取感染细胞涂片作为抗原来进行化验。

一旦标本为阳性则要重复一次。

临床上通常采用Westernblot(WB,中文名为)蛋白印迹法,来进行强化验证。

这里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蛋白印迹法,它是采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来分离出艾滋病毒蛋白,然后通过转移电泳,把各个蛋白条带朝着硝酸纤维膜进行转移。

并将其加入病人血清孵育,采用抗人球蛋白酶标抗体进行染色。

它对于gp120、gp41、P24这些蛋白抗体的检测,具有特异性的意义。

病毒感染的诊断

病毒感染的诊断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1、CPE
正常细胞
病变细胞
2)病毒传染性测定: TCID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50, 50%组织细胞感染量; 蚀斑测定:plaque assay,pfu(plaque forming unit)
2、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1)光学显微镜,如包涵体的观察(inclusion body); (2)电子显微镜,用于发现一些新的病毒,如引起腹
泻的轮状病毒和Norwalk病毒等; 免疫电镜技术(immune electron microscope)用于提高检测的敏感 性,如HAV的检测。
第二节 检测病毒抗原
病毒抗原的检测
(1)IFA和IHC:通常是已知抗体去检测抗原; (2)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3)对流免疫电泳; (4)放射免疫测定法; (5)ELISA; (6)时间分辨荧光测量技术; (7)斑点-酶免疫与Western blot;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
2
3
Western 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t
第三节 检测病毒抗体
1、病毒抗体的种类:IgG、IgM、IgA和IgE。
2、检测抗体的方法 (1)中和试验:特异性的抗病毒免疫血清(中和抗体)
与病毒作用,能抑制病毒对敏感细胞 的吸附、穿入,从而阻止病毒的增殖, 使其失去感染力。 (2)血凝抑制试验 (3)补体结合试验 (4)间接血凝试验 (5)乳胶凝集试验 (6)ELISA
第二十六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
第一节 检测病毒
1、病毒的分离培养
(1)采集样品的时间与部位: 1)发病的早期,尤其是抗病毒治疗前; 2)血液、脑脊液分离病毒诊断意义较大;呼吸道、 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创口或皮肤分离的病毒 必须结合临床资料的分析; 3)呼吸道病毒感染采集鼻咽分泌物、脑脊液用于 分离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消化系统感染的病 毒采集粪便、血液传播病毒采集血液。

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指南

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指南
CAEBV预后较差;部分最后并发淋巴瘤&北京儿童医院曾报道53例儿童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随访的42例患者中;26.2%11/42在 发病后7个月至3年内死亡&
CAEBV临床特点:
CAEBV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 1. 发热、肝脏肿大、脾脏肿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症、贫血、淋
EBV-HLH可以发生在原发性EBV感染时期和既往EBV感染再激活时期;因 此;EBV-HLH患者血清中EBV抗体反应呈多种反应类型;要结合病史具体分析 &Imashuku报道94例EBV-HLH患者;60例患者血清EBV抗体呈VCA-IgM 阴性的既往EBV感染;34例患者为VCA-IgM/EADR-IgG阳性的原发感染和 既往EBV感染再激活&
在CAEBV患者;血清EBV抗体反应异常&1988年Straus提出的CAEBV诊断 标准中;抗VCA-IgG≥l:5120;抗EA-IgG≥1:640或EBNA-IgG<1:2阴性&现 有 研 究 显 示 ; 许 多 CAEBV 腐 例 ; 血 清 EBV 抗 体 不 能 达 到 上 述 标 准 ; 2005 年 Okano等提出CAEBV患者抗EBV抗体滴度升高为;抗VCA-IgG≥l:640和抗 EA-IgG≥1:160;同时抗VCA-IgA和或EA-IgA阳性&
②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 ③注意处理便秘& ④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斯匹林降温;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极减少 &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
原发感染后EBV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机体保持健康或亚临床状态&
少数无明显免疫缺陷的个体;原发EBV感染后病毒持续活动性复制、不进 入潜伏感染状态;或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EBV可再次激活并且大量复制、 机体再次进入病理状态;表现为IM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伴发多脏器损 害或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眼炎等严重并发症;称为CAEB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感染实验诊断1. (1)一般原则是特异敏感、快速和简便。

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初步判断可能感染的病毒。

(2)然后根据可疑病毒的生物学特点、机体免疫应答和临床过程,以及病人当前所处的时机,确定实验诊断方法。

2.(1)对潜伏期短,发病时尚无抗体产生,可选择测定病毒颗粒、病毒抗原或核酸。

(2)对潜伏期超过十天的感染,可检测特异性的IgM抗体来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及区别初次和再次感染。

(3)对可在体内形成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毒,可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IgG 抗体有无4倍以上升高,或直接检测病毒核酸。

(4)对原因不明或有新病毒感染时,应采集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同时应采取双份血清以确认分离的病毒为病原体。

(5)对同一症状可有多种病毒引起的情况,应同时检测几种相关病毒的病毒颗粒、抗原或抗体。

(6)对由多个型别组成的病毒可测定它们的共同抗原。

第一节标本采集与运送一、标本的采集1. 采样时间: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急性期或患者人院的当天进行。

2. 标本种类的选择:根据临床感染的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判断可能感染病毒种类,选择相应部位采取标本。

常见分离病毒标本的选择:3.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1) 血液:以无菌取抗凝血10ml。

抗凝选用100n/ml肝素钠。

用于分离CMV、HSV,、黄病毒、EBV、HIV-1及新生儿肠道病毒。

(2) 脑脊液:以无菌取脑脊液1~2ml,冰浴立即送检。

在4℃可存放72h。

用于分离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

(3) 宫颈或阴道拭子:采取病灶部位分泌物,或将拭子伸人宫颈约lcm停留5秒取出,冰浴立即送检。

用于分离HSV、CMV。

(4) 粪便标本:取2~4g粪便加10ml运送液立即送检,用于分离腺病毒、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5) 含漱液:用无菌生理盐水让患者含漱。

用于分离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RSV等。

(6) 喉拭子:用压舌板避免唾液污染,用拭子采取咽喉部表面。

用于分离腺病毒、CMV、肠道病毒、HSV、流感病毒等。

(7) 尿道拭子及尿液标本:尿道拭子伸人尿道4cm转动3次,以获得较多的上皮细胞,用于分离CMV和HSV。

(8) 尸检标本:死亡后尽早采集各种器官,分别使用器械和容器。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1. 病毒抵抗力弱,室温中容易灭活,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要尽快送检,4℃下数h或-70℃。

冻存液中加入甘油或二甲基亚砜(DMSO)等作保护。

2. 病毒传送培养基以Hanks液为基础加灭活的小牛血清。

为抑制细菌生长加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μg/ml,为了抑制真菌的生长加入2.5μg/ml二性霉素B或40μg/ml 制霉菌素。

第二节病毒分离与鉴定一、病毒的分离方法1. 组织细胞培养根据细胞的来源、特性和传代次数分为:(1) 原代细胞培养:将细胞悬液。

加入营养液培养。

形成的单层细胞,称之为原代细胞。

(2) 二倍体细胞株:仍保持二倍体特性。

寿命一般为40~50代,如人胚肺细胞。

广泛用于病毒分离和疫苗制备。

(3) 传代细胞系:来于肿瘤细胞,染色体特征类似肿瘤细胞。

常用的有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喉上皮癌细胞(Hep-2)。

2.鸡胚接种鸡胚是用于分离粘病毒科、疱疹病毒、痘类病毒的较为理想的材料。

3.动物接种动物对病毒的敏感性是不同的,选择合适动物十分重要。

小鼠、乳鼠、家兔、豚鼠、猴等常用于分离病毒。

常用于病毒分离的细胞二、病毒的鉴定:必须通过全面了解其特性才能得到鉴定。

1. 根据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标本来源,大致了解病毒的一些特性,有助于确认病毒的种类。

2. 动物感染范围及特点病毒感染动物的范围、发病的潜伏期。

3. 细胞培养特点。

综合上述1/2/3资料作出鉴定。

4. 病毒鉴定的方法(1)细胞培养的结果观察:病毒增殖后导致细胞发生:①细胞病变效应(CPE)。

细胞肿大,变圆堆积成葡萄状,细胞溶解出现空斑,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胞浆内或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等;②不出现细胞病变现象。

③细胞培养液pH的变化。

(2)中和试验:病毒与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反应,使病毒失去感染性,在细胞培养和活的机体内不出现病变的试验。

常用细胞培养进行中和试验。

如果特异性抗体能中和病毒,使之失去感染性,不出现细胞病变效应,则该病毒为特异性抗体的同型病毒。

用于病毒的分型诊断最具敏感和准确性。

也可用于检查患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增加情况。

(3)空斑或蚀斑形成试验:空斑是指在单层细胞中被病毒感染引起死亡的细胞区域,周围被活细胞包围。

一般而言,一个空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颗粒感染所引起的。

不同的病毒引起的空斑形态和大小不同。

可进行病毒颗粒的计数、纯化,结合中和试验可进行病毒的鉴定。

(4)干扰现象:某些病毒间存在着干扰现象,如某些型别的鼻病毒能干扰以后进入的副流感病毒的增殖,从而阻抑后者的红细胞吸附作用。

(5)红细胞吸附及吸附抑制试验:正粘病毒,副粘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病毒增殖后产生细胞病变,但在细胞表面含有病毒某些抗原成分(血凝素),能吸附鸡、豚鼠或猴红细胞。

可作为初步鉴定。

如果在培养瓶中加入相应的血凝素抗血清后,不出现红细胞吸附现象,是为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阳性,可作为病毒鉴定的依据。

(6)血凝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某些病毒可与一定种类的哺乳动物或禽类的红细胞产生血凝现象。

加入相应的血凝素抗体可抑制血凝现象的发生,是为血凝抑制试验。

可作为病毒型别确定的依据。

(7)病毒的大小及形态: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大小及形态。

(8)核酸类型鉴别及序列测定:利用5—溴-2-脱氧尿苷(BUDR)抑制DNA复制的特性,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该物质,可抑制DNA病毒的复制和增殖,抑制细胞病变的出现,但对RNA病毒无抑制作用,以此判断病毒核酸类型。

对病毒核酸特异序列或全序列的碱基排列测定或DNA杂交、DNA-RNA杂交来鉴定病毒。

(9)耐酸试验:肠道病毒对酸有耐受力,而鼻病毒在酸性环境下易被灭活。

(10)乙醚敏感试验:病毒外围如有类脂包膜,则易被乙醚破坏,而失去感染性,不能感染细胞。

可作为病毒是否具有类脂包膜的依据,也可用氯仿或去胆酸钠代替乙醚进行试验。

(11)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将感染细胞固定,用特异抗血清荧光标记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荧光,即可确定型别。

第三节病毒感染快速诊断通过测定病毒的特异标志成分,如特殊形态、特异的抗原成分及病毒的核酸,早期确认病毒的感染,是病毒学诊断的重大发展。

一、形态学检查1.光学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细胞出现的包涵体。

根据特点可作出辅助诊断。

狂犬病病毒在脑细胞出现嗜酸性的圆形或椭圆形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

巨细胞病毒在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晕似“猫头鹰眼”样大型嗜酸性包涵体。

2.电子显微镜检查(1) 电镜直接检查:早期病毒感染标本的病毒颗粒。

如“秋季泻”患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甲肝患者粪便中的HA V,疱疹病毒的疱疹液,HBV患者血清,均可观察到特征性病毒颗粒。

(2) 免疫电镜检查:在标本中加入抗体。

使病毒聚集成块负染观察,更易发现病毒体,灵敏度可提高100倍。

二、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是病毒特异性的标志,通过免疫学技术检测标本中特异性抗原存在,可以早期诊断病毒感染。

1.免疫荧光技术:适合于型别少,细胞培养难以成功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等。

肝活检组织中的肝炎病毒、神经组织中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组织中的狂犬病毒或其他脱落细胞和活检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检测。

2.酶免疫技术:有酶免疫组化和酶免疫吸附(ELlSA)试验法。

测定标本中游离的抗原或抗体。

如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HIV感染病人的P24抗体等。

3.其他技术:如固相放射免疫技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胶体金标记的免疫层析技术等。

三、早期抗体检测检测病毒感染机体后产生的早期特异性抗体,如测定特异性IgM可以快速明确诊断各种病毒引起的新生儿先天性感染,测定HA V感染后抗HA V的IgM抗体可以明确诊断HA 等。

四、病毒核酸检测:只要有完整的特异基因片段存在,就可进行诊断。

1.斑点杂交法将待测的DNA或RNA直接点在杂交滤膜上,变性后,用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

用32p或131I同位素标记的探针通过放射白显影,可直接观察。

现用地高辛、生物素等非同位素物质标记,然后采用酶反应或酶免疫技术进行检测,已被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广泛使用。

2.固相杂交技术将核酸探针包被聚苯乙烯微孔板中,加人待测的核酸序列和标记的指示探针杂交液中进行杂交,洗涤后,用酶免疫技术进行检测。

3.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细胞原位暴露DNA或RNA,加入标记特异核酸探针进行杂交。

通过显色技术可显示特定杂交探针在细胞内的位置和核酸的数量。

4.Southern印迹和Northern印迹法Southern印迹法用于DNA的杂交。

提取DNA,用内切酶切割后,进行琼脂糖电泳按分子量使DNA分开,将DNA移至硝酸纤维膜上,用标记探针进行杂交。

可以检测病毒DNA 特异序列。

Northern印迹法用于RNA杂交分析。

将琼脂糖电泳后的RNA移至DBM膜上,用标记探针进行杂交。

用于检测RNA或mRNA。

5.聚合酶链反应(PCR)(1) DNA病毒:可直接进行PCR扩增其特异片段。

(2) RNA病毒:可通过RT-PCR技术,将RNA逆转录为cDNA,再进行PCR扩增。

(3) 定量PCR技术:对扩增的产物进行原始标本定量,对病毒感染的诊断起到了量化的作用。

同时,对研究病毒和机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6.病毒核酸的直接检测有些病毒如轮状病毒的核酸具有典型的分节段特点。

可以从标本中直接提取轮状病毒的核酸。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观察其特有的11个核酸节段的条带排列情况,进行诊断。

五、病毒检验的结果评价通过实验手段,从标本中获得有关病毒感染的证据,从而确定病毒感染和临床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病毒实验诊断的目标。

通过分离和鉴定获得致病性病毒,发现病毒感染的特异征象,如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细胞内包涵体的形成等,就可得出病原学诊断。

感染病毒的临床意义必须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病毒种类及机体的病理变化作综合分析,才能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