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导论
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课件第1章

1)功能模拟。功能模拟方式亦称为符号主义(逻辑主义)。符号主义认为人类认知的基元是符号,认知 过程是符号表示上的一种运算。智能的基础是知识,其核心是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知识可用符号表示,也 可用符号进行推理,由此建立了基于知识的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6)蓬勃发展期。2011年至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 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 的技术突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
1.1 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
1.1.3 机器智能模拟
2.智能模拟技术路线
2)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人们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研发目标,多次的失败和预期目 标的落空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入低谷。
3)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特定领域问题, 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例如,专家系统在医疗、化学、地质等领域取得成功。
3.智能谱
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只要其具有自适应地调整 自身或调控各种资源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种生物就具有 智能,或称该生物就具有自然智能。
如果一个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表现出自适应地调 整或控制各种资源尽可能地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就说 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如果该系统为机器时,那就是 一种机器智能。
不同的生物体或系统,依据其智能水平高低在智能 谱中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1.2 智能科学与技术
1.2.1 科学、技术与工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报告

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报告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智能科学与技术,这可是一门让人既兴奋又有点迷茫的课程。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问号,像小鸟在天上飞,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根本找不到北。
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发现,这个领域真的是个宝藏,里面藏着很多有趣的知识和实际应用。
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全是惊喜。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小发现,希望你们也能感受到那种“哇,这真酷”的感觉。
2. 智能科学的概念2.1 什么是智能科学?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智能科学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智能科学就是研究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和学习的学科。
这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像我们教小孩子走路、说话一样,机器也需要学习,才能变得聪明。
就拿人工智能来说,它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能从经验中学习,但你得先教会它怎么做。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机器真能像人一样思考,那以后咱们是不是要给它们上语文课?哈哈!2.2 智能科学的应用说到智能科学的应用,那可是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智能助手——像Siri、Alexa这些,它们能听懂我们的指令,帮我们定闹钟、查天气,简直是生活的小帮手。
还有智能家居,早上醒来时,窗帘自动打开,咖啡机开始工作,这种感觉就像生活在未来,超有逼格的!而在医疗领域,智能科学更是为医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来帮助诊断疾病,这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3. 学习与挑战3.1 学习的过程在学习智能科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挑战就是“理解”两个字。
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得动手实践。
比如说,学习机器学习时,我刚开始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从哪儿入手。
后来老师教我们用Python编程,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编程就像做菜,有了食材和配方,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能写出一些简单的程序,感觉就像从小白变成了小高手,心里那个乐呀,真是骄傲!3.2 面临的挑战当然,学习过程中也有不少挑战。
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

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构建了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框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计算机科学导论论文篇一《浅谈“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摘要: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构建了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框架。
该文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进行了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这迫切需求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成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每一位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重点旨在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通过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继而激发并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为以后大学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1-2]。
基于课程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从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科学导论目标是通过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学科范畴、特点与规律,来构建课程的体系结构,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科专业思想,同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以计算机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课程内容涉及到一些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及某些具体内容,但绝不是计算机科学学科专业课内容的压缩和拼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专业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感性认识,力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了解,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厚实的基础,踏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大门,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论文前言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
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支撑这个时代的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均将得到高度发展,并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它们同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与其他专业相比,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覆盖面较宽的专业,设置了光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既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学术内涵,又有宽泛的应用背景。
面对电子类专业的特点、社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及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计划, 我们必须调整培养思路,除继续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创新,还应更加重视实践创新。
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非常迫切”。
通过半学期的专业导论课,我对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我发现我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对电子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犹记得小时候对电子产品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原理,还不小心拆坏了自己的录音机。
因此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这个专业,既圆了儿时的梦想,也期待着在这个领域里有所建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相信有兴趣做引导,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一定能在电子信息领域里取得一番成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概述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
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
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课件第3章

3.1 机器感知基础
3.1.3 机器感知的特性与要求
6.学习和适应力
人脑的感知系统在出生时并未完全发育。尽管某些模式需要通过遗传密码进行预定义,但是 许多与感知有关的概念和相关性只有在生命周期中才能学会。
对于机器感知模型而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在系统启动之前需要预定义哪些内容,可以从 示例和经验中学到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第3章 机器感知及其应用
目录
3.1 机器感知基础 3.2 视觉感知 3.3 听觉感知 3.4 机器感知应用
3.1 机器感知基础
3.1.1 机器感知的概念
人类通过“拟人化”的方式使得机器具备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能力。由于敏感 域、敏感度和分辨力等突破了人类感官局限,机器感知能够帮助人类获得了超越自身感官的感知能力。
3.1 机器感知基础
3.1.2 机器感知的物理原理
4.机器嗅觉
机器嗅觉是指机器通过敏感的化学传感器阵列和适当的模式识别算法,实现对气味的测量与 识别,它是一种模拟生物嗅觉工作原理的仿生技术。
机器嗅觉的基本工作原理:气味分子被机器嗅觉系统中的传感器阵列吸附,产生电信号,然 后对该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与传输,并使用模式识别系统对其做出判别。
在感知时,触摸感可能需要与其它感知方式(例如视觉和听觉感知)融合在一起,以便机器 能够获得外界物体更加完整的属性信息。
机器触觉在临床诊断、健康评估、健康监控、虚拟电子、柔性触摸屏、服务机器人等领域拥有很大的 应用潜力。例如,柔性触觉传感器不仅能提供外界物体的尺寸、形状、纹理等特性,还能提供安全和友好的 交互体验,实现类似于人类皮肤的功能,因此它也被称为电子皮肤。
以图像的方式对观测场景或目标做出描述和解释的行为,在广义上被认为是机器视觉感知。 所以,工作在电磁波其它频段的微波成像雷达、激光成像雷达,可以被认为是机器视觉感知的新 手段。
《科技导论》纳米技术

应物82班 陈国栋 08093030
基 1. 相关基本概念 本 概 纳米(nano meter,nm) 念 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千分之一
微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度。
纳米科学(nano-science)
研究纳米尺度范围内的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特异功能 的科学。
纳米科学技术(nano-technology)
是指用数千个分子或原子制造新型材料或微型器件的科学技 术。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结合
的产物。
P.2/44
基 本 纳米材料(nano material) 概 纳米技术涉及的范围很广,纳米材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念 但它却是纳米技术发展的基础。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 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 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 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 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 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 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 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 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
P.12/44
纳 2) 化学方法 米 (1) 气相沉积法 技 利用金属化合物蒸气的化学反应合成纳米材料。 术 的 其特点产品纯度高,粒度分布窄。 制 (2) 沉淀法 备 把沉淀剂加入到盐溶液中反应后,将沉淀热处理 方 得到纳米材料。其特点简单易行,但纯度低,颗粒 法 半径大,适合制备氧化物 (3) 水热合成法 高温高压下在水溶液或蒸汽等流体中合成,再经 分离和热处理得纳米粒子。其特点纯度高,分散性 好、粒度易控制。
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
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科学和技术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什么是智能科学和技术呢?简单而言,智能科学和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智能技术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学科和技术。
它不仅包括了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还涵盖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智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最初的人工神经网络到现在的深度学习技术,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改变世界的一股强大力量。
它不仅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交通等各个领域。
智能科学和技术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和效率,而且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个人和企业的数据也逐渐成为了攻击者的目标,因此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智能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通过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智能科学和技术相关人才,为智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智能科学和技术是当前和未来的热门领域,我们需要加强
对其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应对相关问题和挑战,推动其健康发展,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期末试卷及其答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期末试卷及其答案2009~ 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试卷(A卷)使用班级答题时间_120分钟_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请将正确答案按照序号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答在表格外不得分。
)1.计算机发展已经经历了( C)。
A.一代B.二代C. 四代D. 五代2. 计算机的存储系统中,能被CPU直接存取的是( A )。
A.内存储器B.磁盘存储器C.CD-ROMD. 外存储器3. 下列存储器中,存取速度最快的是( D )。
A.软盘存储器B.硬盘存储器C.光盘存储器D. 内存储器4. 计算机用( C )存储、传输、和处理数据。
A.十进制数C.二进制D. 十六进制5. 下面列出的4个不同进制的数中,数值最大的是( A)。
A.二进制:11011101B.八进制:334C. 十进制:219D. 十六进制:DA6. 将八进制数137转换为二进制数是( B )。
A.01110111B.01011111C. 011001111D. 011101117. 数值数据在计算机内表示时,其正负号用( C )表示。
A.+B.-C. 0或者1D. 018. 在计算机存储系统中,对存储容量进行计量时使用的基本单位是( A )。
A.BB.KC. MD. G9. 存储400个24X24点阵汉字的字模所需的存储容量是( D )。
A.255KBB.75KBC.37.5KBD. 28.125KB10. CPU不能直接访问的存储器是( D )。
B.RAMC. 高速缓冲存储器D. CD-ROM11. 8位二进制数-0110101的原码是( B )。
A.10001010B.10110101C. 01001010D. 1000101112. 8位二进制数-0110101的补码是( D )。
A.11001010B.10110101C. 00110110D. 1100101113. 表示逻辑代数运算法则的表称为( C )。
(完整版)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大纲(理论课程)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开课单位】信息学院【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教育层面【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32 (理论32 实践)【学分数】 2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年级(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内涵、知识体系、各领域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形成关于本学科的全局图景,使学习者从学科的高度以整体的观念去认识本专业各门课程,对本专业的学习起指导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把握今后学习的侧重点。
该课程内容重在了解,不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问题。
经过本课程学习和严格训练后,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2) 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问题、学科的三种形态及其内在联系;(3) 掌握学科中的核心概念(4) 熟识学科中的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5) 熟识学科相关的社会与职业问题2、修读要求(简要说明课程的性质,与其他专业课程群的关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程教学内容的引导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其内容广泛而浅显。
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关于计算机的基本常识;通过讲述计算机科学的学科特点,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各领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建立起本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了解主要课程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还将介绍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科发展前景和最新科技动态等,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创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核心技能,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大门”,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物联网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物联网概述什么是物联网?实例Ø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国家体育馆鸟巢、宣城体育馆ØRF-SIMØ身边的实例:智能寝室、智慧校园远程医疗,网上购物,智能眼镜、手环提纲1从互联网到物联网2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3专业课程设置从互联网说起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用途1969年,美军在ARPA(阿帕网)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成为最原始的互联网。
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
1989年,第一个检索互联网由PeterDeutsch等人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发明出来。
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
同时,互联网迅速渗透到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全球信息化进程。
以服务器为媒介实现人与人之间连接电子邮件:E—Mail即时通信:QQ 、MSN 万维网:浏览网页、检索资料用途在互联网和其它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数据通信。
物联网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计算机网络。
实现人与人、人与服务器通信。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具有计算能力,需要交换信息,协同工作,有联网需求。
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前景•人与人互联的产业已基本趋向饱和,而物与物的互联将形成全新的业务。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网络冰箱智能电视智能机床智能设备GPS传感器电子标签信息采集设备PC PDA 智能手机人机界面互联网有线电信网无线电信网蓝牙Zigbee 无线传感网特色网公众网物联网的定义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Array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科学是_____,技术是_____,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________。
2、汽车的常见燃料包括:__汽油___,__柴油___,__天然气____。
3、利用现代海洋技术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主要有:_海水淡化、深海探测、海洋遥感。
4、转基因食品是:________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___________。
5、新材料中合成纤维材料的六大纶是指:绦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和氯纶。
6、现代高新技术及其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高驱动,高创造性。
7、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信息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信息技术包括:__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_四个方面。
9、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的“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10、常见核武器有:__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二、论述题。
1、论述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绩及其意义。
(300字25分)
2、试论述新能源的主要种类和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300字25分)
3、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200字20分)
1、要点:
(1)、火箭技术(7分)
(2)、人造地球卫星(6)
(3)、神舟飞船(6)
(4)、嫦娥探月(6)
2、要点:
(1)、太阳能发展现状及其意义(5)
(2)、核能发展现状及其意义(4)
(3)、风能发展现状及其意义(4)
(4)、地热能发展现状及其意义(3)
(5)、氢能发展现状及其意义(3)
(6)、生物质能发展及其意义(3)
(7)、海洋能发展及其意义(3)
1. 论述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绩及其意义。
在火箭技术方面:中国的长征火箭是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从理论探索到工程实践,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的,颇具中国特色,取得了较大成就与相应的国际地位。
形成长征系列火箭群体,基本满足了各种应用卫星发射的需要。
打破了欧美垄断,进入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在人造卫星方面:1970年中国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是中国成功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神舟飞船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突破了载人飞船的核心技术,多次成功的载人“神舟飞船”的飞行经验,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如今神舟八号的发射成功,标志中国在空间对接技术方面又迈进一大步。
在探月方面: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又迈出成功一步。
2. 试论述新能源的主要种类和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
在太阳能方面:中国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
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
核能方面: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
核电站还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以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
风能方面: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当务之急,所以在我国多数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等。
地热能:相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的不稳定性,地热能是较为可靠的可再生能源,这让人们相信地热能可以作为煤炭、天然气和核能的最佳替代能源。
氢能: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目前氢能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可作为汽车燃料等等。
生物质能:中国已经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为原料生产燃气。
海洋能:也主要用于发电,目前但人们对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程度至今仍十分低。
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里,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占绝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严重制约能源发展,所以开发新能源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3.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
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
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
产力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
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