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合集下载

春节的由来和来历

春节的由来和来历

春节的由来和来历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正月节、年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夏历中的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便开始庆祝春节。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和来历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以及民俗传统密切相关。

一、起源与传说关于春节的起源与传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个传说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一种凶猛的神兽“年兽”来到各个村庄,它经常在除夕夜出现,吃掉人们和家畜。

人们无法抵挡年兽的攻击,于是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对抗年兽。

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和噪音,于是在每年除夕夜,人们挂红灯笼,放鞭炮,以此来驱赶年兽。

这个习俗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节。

二、历史渊源春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周朝时期。

周朝时的春节被称为“岁首”,主要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和收成的丰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春节。

自古以来,春天是一个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人们在春节期间,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好运的希望。

三、传统习俗春节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节日,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期间,人们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来庆祝新年。

比如,给长辈拜年、贴春联、放鞭炮、舞狮等。

同时,人们还会合家团圆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年糕、饺子等。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戏曲等,让人们在节日氛围中感受到喜庆和欢乐。

四、文化意义和影响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春节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体现,强调家庭团聚和亲情。

其次,春节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

此外,春节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文化节目,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结春节的由来和来历凝结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珍视的传统节日。

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

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

中国春节的来历简介中国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度过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春节的来历也有不同的解释和传说。

本文将会介绍春节的来历和其相关的传说。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农业文明。

中华古代的明神文化,将祭祀神明,尊重自然规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就有斋醮、神贡、祭神等宗教仪式。

春节始于周代,是一种传统的祭天祀祖和春耕祈年仪式。

春耕是中国农业文明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春天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由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和自然气象现象的复杂性,农民们需要在这个时间进行一些仪式,来感谢神灵和祖先以及祈求好的耕作收成。

春节的起源与夏商周时代农耕文化有关,开始是天子祭祀、乡村尚未普及。

春节最早是祭神节,最初的春节只是四川、湖南等地农村举行的春耕祈谷神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农民亲友间的有规模的普遍节庆活动。

历史上的春节与中国的农桑活动息息相关,这一传统节日主要是为庆祝农历正月初一这一特殊日子而设立。

农历正月是一个新的起点,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二、春节的传说1. 年兽传说相传在古代,人们会在春节之前用鲜血和食物供养一只怪兽,叫做年兽。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年兽来到村庄,伤害生灵。

然而,当有一位商人决定在春节前离开他的村庄时,他却没有准备鲜血和食物留给年兽,年兽发现了这一事实并向村庄发起了攻击。

从那时起,人们学会了制作红色挂钩、烟火和鞭炮来吓走年兽。

2. 鸡年传说据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夜,人们在村庄里放鞭炮,惊醒了一个沉睡的爱好鸡的怪兽,于是它大怒而出,咆哮着从山上下来向村庄袭来。

在村民大四喜的驱大炮和降妖斗法下,怪兽终于落荒而逃。

从那以后,每年春节都要放鞭炮,以驱赶它。

由此,民谣中就流传着:“宰鸡消灾。

”这就是中国对鸡年的传说。

三、春节的习俗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其中最著名的习俗之一,是贴春联和挂红灯笼。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便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成为人们庆祝新年、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传说。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传说,古代有一种叫做“夕”的怪兽,它会在冬天出现,带来冷风和寒冷。

人们发现,当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时,这个怪兽便会被赶走。

因此,人们开始庆祝春天的到来,以驱逐这个怪兽并迎接春节。

二、春节的传说1. 年:夸父追日相传,古代有一位叫做夸父的人,他非常有力量,并且希望能够追上太阳。

他追逐太阳数千里,最终由于过度劳累而死。

为纪念夸父的勇敢和奋斗精神,人们将夸父命名为“年”。

每逢农历年末,人们用年的形象来驱赶问题和不幸,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充满希望和好运。

2. 女娲补天古代的一个传说中提到,天上曾经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拯救人类,女娲用五色土粘在篮子上,制作了一个巨大的彩虹石,用它射击九个太阳,最终将它们射下。

女娲为人们带来了和平与希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女神。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设立女娲的神龛,祈求女娲保佑家庭幸福安康。

3. 老赖神兽—年兽年兽是春节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相传,在每年的春节夜晚,年兽会出现在人们的家门口,吃掉福气和财富。

人们闻讯后纷纷在门口贴上红纸,爆竹声不绝于耳,希望能够吓跑年兽。

年兽一退,人们便开始庆祝新年,迎接福气。

三、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场团圆的盛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1. 合家团圆: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家人会共同吃年夜饭,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2. 烟花爆竹:烟花和爆竹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烟花爆竹,以驱逐邪灵,庆祝新年的来临。

烟花绚丽多彩,爆竹声声,给人们带来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通常在公历1月份或2月份之间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春节的来历和一些常见的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神仪式和岁末祈年文化。

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万物开始苏醒,人们希望神灵能保佑农作物丰收,家庭幸福安康。

古代人们通过祭神、祭祖来祈求来年的顺利和福祉。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为家庭团聚、互相拜年的重要节日。

人们庆祝新年的到来,传承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同时也是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二、春节的习俗介绍1.大扫除大扫除是春节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人们会认真清扫房间、家具和衣物,以去除旧年的尘埃和不祥之气。

这一习俗寓意着新年新气象,迎接新年的希望和好运。

2.贴春联贴春联也是春节传统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门上或墙上贴上写有对联的红纸条。

对联通常由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文字组成,以祝福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和顺利。

3.守岁除夕夜,家人们通宵不眠,这被称为守岁。

人们相信守岁可以驱除恶灵、迎接吉祥,同时也是家庭团聚和互相祝福的时刻。

守岁期间,亲朋好友会一起享受美食、迎接新年的钟声。

4.放鞭炮放鞭炮是庆祝春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古代人们认为鞭炮声能驱逐邪恶、消灾避祸,同时也是对新年来临的欢迎。

然而,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要求我们遵循安全和环保的原则,在指定地点进行燃放。

5.拜年和压岁钱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社交活动。

亲朋好友互相拜年,通过互道贺词、祝福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

此外,长辈会给年幼的子女压岁钱,寓意着祝福和对子女成长的期许。

6.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项目。

人们手持长龙或舞狮道具,在鼓乐声中舞动。

这个活动象征着吉祥,也是为了驱逐恶运、祈求祝福的表达。

7.观灯展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灯展。

灯笼和各种造型独特的灯饰点亮夜空,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气氛。

春节的由来与发展

春节的由来与发展

春节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个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瑰宝,春节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春节的由来和其发展演变的角度,来探讨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春节的由来1. 春节源于年之始中国农耕文明孕育了春节的由来。

古代农民将一年的辛勤劳动归结为一个轮回,即“岁”的概念。

每当农历腊月,农夫们将家畜宰杀,祭祀祖先,用饭菜,以尽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

这就是春节庆祝的开始。

2. 万象更新的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有关年兽的故事也是春节的由来之一。

相传,有一只我兽名为“年”,每到腊月就爬上岸来,吃人畜。

人们发现此后,每到年末岁尾,家家户户就挂起红灯笼、贴福字、放鞭炮,借此驱走年兽。

这种由来在民间延续至今。

二、春节的发展演变1. 春节与祭祀文化的关系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古人在春节期间,往往会祭祀自己的祖先,祈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的家庭幸福平安。

这种祭祀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在春节期间,人们依然会进行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2. 春节与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春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家庭团聚。

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家族的观念,春节成为人们团聚的好时机。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会努力回家与家人团聚,享受温馨的时刻,这也是春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演变。

3. 春节与文化表演的繁荣春节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各种文化表演,如舞狮、舞龙、杂耍、戏曲等。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春节庆祝的内容,也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

每年春节期间,各种精彩的文化演出在全国各地上演,人们通过观赏和参与来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春节的文化内涵1. 倡导人们重视家庭和谐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家庭团聚时间,它强调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它提醒人们,无论在外闯荡多么艰难,回到家庭才能真正找到归宿和温暖。

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家庭情感的重要体现。

2.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传统价值观念。

春节的由来及发展

春节的由来及发展

春节的由来及发展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盛大活动。

它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春节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岁首”,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根据中国传统的观念,岁首是一年的开始,人们希望新一年能够顺利、平安,因此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节。

在中国农耕社会时代,农民们依据天象和农事,将春节的日期确定在农历正月初一。

这一天也被认为是农历的“除夕”。

在这一天,人们会亲朋好友一起团聚,共享美食,同时也会燃放烟花爆竹,以祈求辟邪驱鬼,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春节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不再仅仅是农耕社会中农民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居民共同欢庆的节日。

春节期间,各大城市都会举办盛大的文化庆典和表演,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人民广场的春节联欢晚会。

一项特别受欢迎的传统活动是贴春联。

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一副春联,春联上通常是吉祥的寓意和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贴春联已成为了中国人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此外,春节期间,游行和舞狮表演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人们身着传统的节日服饰,载歌载舞,沿街游行,舞狮队伍则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和掌声。

另外,春节也以其丰盛的美食而闻名。

比如,中国人必备的传统美食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此外,还有烤鸭、汤圆、年糕等,都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物。

三、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习俗和风俗,还有民间的信仰和神话传说。

比如,春节期间,中国人会舞龙、舞狮等,这些都是寓意着祈求来年平安、幸福和繁荣的活动。

此外,中国年味十足的戏曲表演也是春节期间广受欢迎的文艺形式。

春节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它作为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更是代表着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对祖国富强昌盛的祝福。

春节期间,人们将迈入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将过去的阴霾抛之脑后,迎接新的起点。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春节,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由来以及一些常见的习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的节日。

一、春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

传说,古代中国的一位叫做年的凶兽,每年在除夕这一天爬出洞穴,伤害人民和动物。

为了自保,人们开始在除夕时放鞭炮、张贴红色春联,以及贴满红纸的窗户。

他们相信噪音和红色可以驱赶年兽,保护家人和财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春节习俗。

二、春节的习俗1.贴春联和挂红灯笼:在春节来临前,人们会张贴对联和挂红灯笼。

对联是由一对上下行的对称的对联组成,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框下部。

这些对联通常写有吉祥如意的祝福语,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同时,红灯笼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寓意着光明和温暖。

2.年夜饭:除夕晚上,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庆新年。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盛,其中一些菜肴的名称还与美好的祝愿相关,如“年年有余”和“步步高升”。

饭后,家人还会一起观看春晚等各种春节联欢晚会,享受欢乐的时刻。

3.压岁钱:在春节期间,长辈通常会给未成年的子女或晚辈一些压岁钱。

压岁钱通常放在红包里,寓意着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压岁钱也是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4.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表演舞龙舞狮。

舞龙是表演者在一条长龙的身后舞动,象征着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舞狮则是几个人穿着狮子服装,模仿狮子的动作,以驱赶邪恶的力量和带来好运。

5.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赶走不祥之气,带来好运。

然而,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限制或禁止放鞭炮。

6.拜年和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向亲朋好友致以新年祝福。

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表达友情和亲情的一种方式。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一起来看看吧: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篇1一、春节的来历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

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

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春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

位居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首。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

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

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

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

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
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
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
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
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
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
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
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