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风
刘禹锡的诗歌词句风格赏析

刘禹锡的诗歌词句风格赏析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我在此整理了刘禹锡的诗风格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刘禹锡的诗风格赏析11陋室铭刘禹锡〔唐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2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的诗风格赏析21浪淘沙·其一刘禹锡〔唐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诗歌风格

一立意深刻,精炼含蓄。
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绝的史识,对社会政治观察敏锐。
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塑造形象,都能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前人说“刘禹锡诗以意为主”。
(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不少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表达要求统一的热望;或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屈的精神面貌。
立意多深刻警拔。
由于较多采用怀古、咏物等形式,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等手法,借此言彼,寓实于虚,融情于景,因而显得精炼含蓄。
如脍炙人口的怀古七绝《乌衣巷》,诗以朱雀桥边的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一抹斜晖,构成了一幅荒凉冷落的图景,并通过燕子归巢,托出王侯邸宅易为“寻常百姓家”的慨叹。
诗人对历史教训的深沉思考,对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全部寄寓在景物描写中,让人思而得之。
刘禹锡这类怀古诗,选取的往往只是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但小中见大,含义丰富,“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施补华《岘佣说诗》)具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
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也多写得尖锐泼辣又精炼含蓄。
如他被贬谪中两次被召返京后所写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绝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柳郎去后载。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一首以“玄都观”暗指朝廷,以“桃花”暗指朝中新贵,表面写明媚春光,赏花胜况,实则讥讽靠打击革新派而得势的守旧官僚。
后一首用同样的借喻手法,借庙宇依旧,景物全非的自然景象,比喻新贵的红极一时又相继失势,较之上首,此诗讽刺更辛辣,态度也更倔强。
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语带讽刺,曲曲写来,更觉诗意深沉隽永。
王夫之说刘禹锡“深于影刺”,(《唐诗选评》)苏辙说刘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吕氏蒙童训》)指的正是这一特色。
刘禹锡的“深于影刺”,也体现在他的咏物诗上。
如他谪居朗州时所写的《聚蚊谣》、《百舌吟》、《飞鸢操》、《白鹰》等咏物诗,对飞蚊、百鸹、飞鸢、白鹰的贪婪、豪夺等特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摹。
刘禹锡的简介及作品风格

刘禹锡的简介及作品风格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号梦得山人。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被称为“刘氏风骨”,他的诗风优美、秀逸,是唐代时期文坛上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界被认为是“平淡中见优美,简单中见深入”的典范,他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禹锡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出生在陕西省潼关县。
年轻时,他曾经在长安从师学习文学艺术,并且深受王之涣的诗歌创作影响。
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已经展露出来,曾经被唐玄宗点翰林院起家做官。
之后,他历任唐代官员,最高职位为翰林学士。
晚年,他因为退休,在故乡梦得山一边种花一边写诗,享受着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写实主义”特点,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抒发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注重现实生活,深入生活,而且善于利用自然景物、历史事件等元素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具有灵秀的特点,这与唐代诗歌的风格恰恰相反。
刘禹锡的代表作品有《洛阳女儿行》、《柳》、《竹枝词》等。
其中,《洛阳女儿行》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首典型的写实诗。
诗中描绘了洛阳风景和繁华景象,以及一位出嫁的女子情感和生活,通过描写洛阳的美丽和女儿的沉思,表现出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关注。
此外,他的《柳》诗也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同时也展示出他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其喜柳情结也在这首诗中得以展示。
另外,《竹枝词》则是古代词曲的代表作,与晏殊的《青衫湿》、秦观的《满庭芳》并称唐宋词三绝。
刘禹锡诗歌的价值在于他的诗歌内容真实、性格直率,同时也具有地域情感和文化思考的深度。
他的诗歌文学创新以及对诗歌的转型,促进了唐代诗歌的进一步繁荣。
刘禹锡的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失的重要人物。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有哪些呢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有哪些呢刘禹锡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其诗歌成就在唐代倘若不是首屈一指,也绝对是排在前列的。
其诗歌特色,除了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一、优美的词藻刘禹锡的诗歌在词藻上非常优美,词汇量广泛丰富,擅长运用寓意深刻、字义独特的词语,例如《陋室铭》中的“破壁灯高挂,卧看牛初酉”,形象地表现出一位目中无人的牛,同时又提示出刘禹锡对目光短浅的批判。
另外,在表达情感上,刘禹锡也常以柔情温婉、细腻感人的词语让人怀念。
例如《题都城南庄》中的“平野千峰外,西风乱鸦哀”,写出了刘禹锡对故乡的思念和孤寂,又表达了对于人生磨难的感慨,以及他深挚的生命情感。
二、深刻的思想刘禹锡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情感,而且更常常寄托了他深刻的思想。
例如,他在《竹枝词·重九》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短促、物尽其用的感慨,并通过“感”、“恨”的词汇烘托出了世间万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们在命运轮回中的无奈。
此外,他在许多诗中也表达了对于政治现实的观察和批判,例如《陋室铭》“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等,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认识。
三、多样的题材刘禹锡的诗作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形式上,都非常多样化。
他的诗歌不仅有美景描写如《陋室铭》,也有怀古抒怀如《陌上桑》,更有咏物写人如《马嵬道士塔》,另外,还有一些诗作则是以面面俱到的方式,全面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憧憬、批判、思考等。
在形式上,他的诗作也以四言、七言、律诗等各种形式亮相,清新婉丽常见于其豪放清逸的白体诗,多样而不失大气的诗风让人欣喜。
综上,刘禹锡的诗歌遣词造句甚至于斟酌每个字词,切实保持了传统诗歌的优美和文化底蕴,并通过独具匠心的思想和多样化的题材展现出了他自身的风骨和人格。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珍贵的瑰宝。
刘禹锡最狂的诗句

刘禹锡最狂的诗句1. 引言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狂放不羁的诗句。
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刘禹锡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还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刘禹锡最狂的诗句展开探讨,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2. 刘禹锡诗歌风格的特点在探讨刘禹锡最狂的诗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的特点。
刘禹锡的诗歌以豪放洒脱、形象鲜明和意境深远为特点。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生的复杂性。
同时,他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启迪人心的力量。
3. 琢磨半盏杯中事,你便见得曹刘之心诗句:“琢磨半盏杯中事,你便见得曹刘之心。
”这一诗句展示了刘禹锡狂放不羁的艺术风格和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力。
通过琢磨一个小小的杯中事,他能够抓住曹刘两个人物的心理,并以此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这一诗句不仅显示了刘禹锡的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3.1 曹刘之心的多面性在这一诗句中,刘禹锡通过琢磨半盏杯中的事情,揭示了曹刘两个人物的心理。
曹刘是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上有各自的地位和形象,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复杂而矛盾的。
刘禹锡通过这个小小的杯中事情,来展示曹刘之心的多面性,以此来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3.2 社会的虚伪与人性的复杂性这一诗句还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
刘禹锡通过观察杯中的事情,看清了曹刘两个人物的内心,暗示了社会中人们隐藏着的真实和虚伪。
他用这一诗句来批判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呼吁人们勇敢面对内心的真实和社会的虚伪。
4. 从春江花月夜中看刘禹锡的狂妄之处诗句:“风卷江湖波浩渺,雷洞府中人爱嗔。
”这是刘禹锡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两句,展示了他狂放不羁的诗歌风格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4.1 “风卷江湖波浩渺”这一句描绘了春江之景如风卷江湖波浩渺的壮丽景象。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务观,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出生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因为才华出众,颇有名气,被唐宪宗册封为翰林学士,担任官职多达十余次,后辞官归隐,一生著述众多,作品有诗、文、赋等,其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一等一高手。
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被称为“清新秀逸、朴素自然”。
他的生活阅历丰富,见闻广博,他的诗歌凝聚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深邃感受和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刘禹锡的诗歌题材较为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宫廷生活、感怀忆古、抒发个人情感等方面。
其中,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最为优美,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诗作中常以一些自然事物为载体,用简洁飘逸的语言直抒胸臆。
比如他的名篇《陋巷》中写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叹。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表达了自然的宁静和幽深,以及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受,令人感叹;他的另一篇名作《竹枝词·咏梅》中写到:“墨梅雪里爱,青竹雨中笋。
故园东望路漫漫,半日松江一帆风。
”他使用了浓郁的岁月感,将对梅花的痴迷与对故园的怀念融为一炉,动人心弦;还有他的一篇《竹枝词·雨霖铃》中写到:“寂寞深闺,时候惆怅。
多少事,从来怨”,他以一种细腻、柔情对女子的生活和女性的内心进行深入探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性感召力。
除了清新、自然的风格,刘禹锡的诗歌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尽显恬静优雅之气,多运用方便、工整、利落、明丽的体制。
在构思、表达上精巧细致,表现出浓烈的写作热情和技巧表达能力,被誉为“唐诗细品中的佳品”。
从文学史角度看,刘禹锡的诗歌不仅是唐代诗歌带有新意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现世主义诗歌思想由于突破了儒家“世事派”的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开启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新机遇。
总之,刘禹锡是唐代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方式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善于运用方便、工整、利落、明丽的体制,深刻表现了自然之美和对人生的感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人们奉为一代大家。
刘禹锡诗歌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新自然: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他注重描写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用词
精练准确,富有形象感和生动性。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节奏明快,表现出淳朴的感情和自然的景象。
2.感性表现:刘禹锡的诗歌常常以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
表现手法,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以感性表现为主,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3.涉猎广泛:刘禹锡的诗歌涉及广泛,涵盖了人生哲理、风景描写、历史事件、政治意义
等多个方面。
他在表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胚时,常常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思想性。
他的诗歌主题多样,表现出了他博学多才的一面。
4.政治讽刺:刘禹锡性格豪爽倔强,他的诗歌风格也是清新俊朗,刚毅奔放,被白居易称
为诗豪。
他这方面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品就是《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后来续写的《再游玄都观》等。
这些诗歌中充满了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
5.豪迈雄奇:刘禹锡的诗歌还具有豪迈雄奇的特点,他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有力,表现
出一种豪放不羁的精神风貌。
他在表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时,常常使用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描写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
总之,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感性表现、涉猎广泛为主,同时又充满了豪迈雄奇的气势和强烈的政治讽刺。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后世文学的创作。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一、刘禹锡字梦得,《刘宾客集》;柳宗元字子厚,《柳河东集》。
二、刘、柳交情甚笃,才华相当,政治遭遇接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贬所度过,奠定其诗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
如刘《酬扬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清贺裳:“五古自是刘诗胜场,……非徒言动如生,言外感伤时事,使千载后人犹为之欲哭欲泣”,“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三、刘禹锡。
(一)性格刚毅豪猛,虽感到心理苦闷,但始终不曾绝望,写《重游玄都观绝句》及《百舌吟》、《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表达愤懑反抗,讽刺抨击政敌。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感慨”增加其诗韵味,丰富其诗深度力度。
(二)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如七绝《秋词》、“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透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的表层,可看到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慨、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三)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大跨度时空中,注入悲情,使作品具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隽永。
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等。
(四)长期谪居,受民间俚歌俗调浸染,创作富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诗,清新质朴,真率自然。
如《竹枝词二首》。
四、柳宗元。
(一)与刘诗比较: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二)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使柳纪游诗有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
苏轼:“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
然老杜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的诗风
刘禹锡及其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
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
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
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
……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
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
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
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
湖草初生边鹰去,山花半谢杜鹃啼。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兄。
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
(《赠致仕滕庶子先辈》)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
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名言名句
1、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2、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3、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4、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5、天与人交相胜。
6、兰在幽林亦自芳。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9、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1、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2、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
13、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14、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15、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