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斗机发展历史
歼-7战机50年历程:7次改型 广泛出口第三世界

歼-7战机50年历程:7次改型广泛出口第三世界歼7的引进及原型1961年3月,中国政府派出航空技术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开始与苏方进行米格-21的引进谈判。
经过二十几天的谈判,3月30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关于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有К-13导弹的米格-21Ф型飞机的生产许可权、技术资料和关于生产带有К-13导弹的米格-21Ф型飞机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
同时中国空军还将直接购进12架米格-21Ф-13型飞机,米格-21Ф-13型飞机引进装备部队后被称为一九六二年式歼击机,简称六二式歼击机。
1964年11月20日,歼7飞机正式开始试制零件。
1965年7月,全机的零件制造基本完成,开始进行部件装配。
到9月部件装配完成转入总装,1965年10月14日,完成了第一架飞机0001号原型机的总装工作。
第二架原型机0002号机则于1965年11月28日总装完毕开始试飞准备,1966年1月17日,0002号机也是在葛文墉的驾驶下首飞成功。
1966年12月28日,经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鉴定:“112厂试制的歼7飞机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符合原设计要求,批生产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提供空、海军航空兵训练和作战使用,建议生产定型并转入批生产。
”沈阳飞机制造厂于1967年正式开始歼7原型的小批生产,不过生产时间很短,生产数量也较少。
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的歼7原型是歼7飞机的第一种生产型,由沈阳飞机制造厂按照米格-21Ф-13型飞机仿制而成的。
飞机结构基本与米格-21Ф-13型一样,但根据当时工厂生产工艺的要求进行了少量的改动。
歼7Ⅰ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尚在试制歼7 飞机的时候,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恶化,国家领导人开始考虑把东北和沿海地区的国防工业逐步转移的内陆地区。
第三机械工业部根据当时的战备要求,决定将歼7的生产和改型发展工作转由当时已经基本建成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刚刚开始建设的贵州飞机制造基地下属的飞机制造厂进行生产,其中成都飞机制造厂作为歼7飞机的第一复制厂,贵州飞机制造基地为歼7飞机的第二复制厂。
中国商用飞机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用飞机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用飞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1. 1958年,中国决定自行研发飞机。
中国成立了中国第一架飞机研究院(如今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2. 1970年代,在早期技术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开始生产能满足国内需求的小型飞机,如Y-7和Y-12。
3. 1980年,中国决定研发自己的商用飞机。
中国商业飞机公司(COMAC)成立。
4. 2008年,ACAC(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成立,由全国飞机制造企业合并而成。
5. 2014年,中国首架商用飞机ARJ21交付国内航空公司,开始商业运营。
6. 2016年,中国成功完成C919的首飞。
C919是中国第一种为中短程航线设计的商用飞机。
这一项目代表了中国在商用飞机制造领域的突破。
7. 目前,中国还在研发更大型的长程商用飞机C929,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完成首飞。
总的来说,中国商用飞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小型民用飞机研
发到中型和大型商用飞机研发的转变。
中国国内航空公司也逐渐采购和使用中国制造的商用飞机。
中国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正在向成为全球航空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发展。
舰载战斗机发展历程及技术展望

舰载战斗机发展历程及技术展望
舰载战斗机是海上作战中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随着航母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舰载战斗机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舰载机的起步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的飞机大多采用直线式起降方式,在速度和起降距离方面受到限制。
到了30年代,弹射起飞和阻拦着陆系统的引入,使得舰载机能够以更高的速度飞行,并在短距离内起降。
在舰载机的设计上,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导弹武器系统、雷达系统和舰载机整体结构设计。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首批装备有空对空导弹的舰载机,使得航母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90年代晚期至21世纪初,出现了具有多种攻击能力的舰载机,例如可进行空中加油、电子干扰和侦察任务的歼-15,成为中国首款保密自主研发的舰载战斗机并已装备入役。
未来,舰载机发展的方向可能包括自主化、立体化以及机体材料和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
自主化的发展对于提高作战效能和减少人员伤亡有重要意义。
舰载机也有望实现立体化作战能力,将针对陆、海、空三个平台进行攻击,提高其综合作战能力。
此外,使用新型机体材料和制造技术可以提高舰载机的性能和寿命。
总之,舰载战斗机的发展是与航母并行的。
只有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性能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作战需求和战争形势的变化。
写战斗机的说明文

写战斗机的说明文战斗机是一种具有高速、机动性和火力的军用飞行器,其作战任务主要是进行空中拦截、空中优势和对地打击。
本文将从战斗机的分类、发展历程、结构组成、性能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分类战斗机根据使用的技术特点和作战任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空中优势战斗机、多用途战斗机、攻击战斗机、战术轰炸机等。
不同类型的战斗机在结构设计、武器装备和使用目标上存在差异,但都具备空中作战能力。
二、发展历程战斗机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主要用于进行空中格斗和观察机的驱逐。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二战时期空战的需求,战斗机逐渐成为空军力量的核心。
在二战后,随着喷气动力和导弹技术的应用,战斗机的速度和火力得到极大提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军用飞行器。
三、结构组成战斗机的主要结构包括机身、机翼、垂直尾翼、水平尾翼和发动机等部分。
机身是战斗机的主要承载部分,用于安装各种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
机翼提供升力,使得战斗机能够在空中飞行,其形状和布局会根据战斗机的任务和性能要求进行设计。
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用于控制战斗机的姿态和航向。
发动机是战斗机的动力来源,通常采用喷气式发动机,使得战斗机具备高速和机动性。
四、性能特点战斗机具有多种性能特点,使其成为现代空中作战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突出的性能特点包括速度、机动性和火力。
战斗机的速度通常高于音速,使其能够迅速拦截敌机或到达作战区域。
机动性是战斗机的重要标志,战斗机通过灵活的机动性能够实施各种空中动作,包括高过载飞行、超音速飞行、盘旋和短距离起降等。
火力是战斗机在作战中的重要武器,其通常搭载有机炮、导弹和航空炸弹等。
五、未来发展方向战斗机作为现代空中作战的中坚力量,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和需求。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战斗机可能会面临无人机的竞争。
因此,战斗机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朝着更高的机动性、更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更有效的火力系统方向发展。
此外,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战斗机可能会与太空飞行器结合,开展更广泛的空中作战任务。
战斗机知识点总结

战斗机知识点总结战斗机是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它是一种以空中对空中、空中对地等战斗任务为主要用途的高性能、多用途战斗飞机。
战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飞机主要用于侦察和轰炸任务,并没有专门的设计用于空中战斗的飞机。
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人们对飞机的性能和用途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催生了战斗机的诞生。
1. 发展历史(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飞机作为一种新型武器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但那时的飞机主要用于侦察、轰炸任务,空中战斗的需求并不大,因此并没有专门设计用于空中战斗的飞机。
(2)到了二战时期,空中战斗变得十分激烈,飞机成为了空中争夺制空权的主要武器。
因此,各国开始大规模研制战斗机,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比如德国的“鱼雷式飞机”和英国的“斯皮特火箭式战斗机”等。
(3)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和飞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开始大规模研制新型战斗机,如美国的F-86、苏联的米格-15等。
2. 分类根据用途和性能,战斗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空中对空作战战斗机、多用途战斗机、轰炸机、隐形战斗机等。
其中,空中对空作战战斗机是最常见的类型,它主要用于对抗其他飞机,保卫领空,执行战术打击等任务。
3. 性能特点战斗机作为一种高性能飞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高机动性:战斗机需要具有快速的速度和敏捷的机动性,以便于对抗其他飞机并躲避地面导弹和防空火力的威胁。
(2)远程打击能力:一些现代战斗机还具有一定的远程打击能力,可以发射空地导弹或空地导弹对地面目标进行打击。
(3)高度隐身性:隐形战斗机是现代战斗机的代表,它具有出色的隐身性能,可以有效规避敌方雷达的探测,提高生存能力。
4. 主要技术战斗机的性能和作战能力取决于其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主要的技术包括:(1)涡扇发动机:现代战斗机通常采用高性能的涡扇发动机,它具有较高的推力和燃烧效率,能够为飞机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先进雷达:雷达是战斗机的重要装备之一,它可以用于探测和跟踪空中和地面目标,提供足够的情报支持和目标信息。
中国十大经典机型:“不死的老兵”歼-6

中国十大经典机型:“不死的老兵”歼-6作为我国空军曾经的绝对主力,歼6战斗机服役了近50年歼6歼击机是我国为适应当时的防空作战形势而研制的超声速喷气式歼击机,从1964年6月首批试制,到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5205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歼6歼击机都是我国空军、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歼击机,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20世纪50至60年代,为打击窜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美蒋侦察机,部队急需装备高空性能好、机动性强、火力更猛的歼击机。
1957年10月,沈飞根据苏联出售给我国的米格-19Л飞机的制造技术,开始试制我国第一种超声速喷气式歼击机,代号“东风103”(后命名为歼6甲)。
1958年,空军需要大量装备米格-19C这类的昼间歼击机,一机部决定在“东风103”基础上改进设计新的昼间歼击机。
1958年12月,沈飞开始代号“东风102”的该型歼击机的设计工作,1959年2月投入试制,同年9月30日首飞成功,到12月16日完成全部试飞项目。
由于受到当时高指标、浮夸风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工厂的生产、管理发生混乱,使得制造出来的大批飞机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1960年1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决定“东风102”停产整顿。
1961年1月27日,国防工委正式决定仿制生产米格-19C歼击机,并命名为歼6飞机。
为确保产品质量,工厂重新复制米格-19C的全套图纸与资料,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与规章制度。
在试制过程中,沈飞狠抓了标准样件对合关、技术关键与技术协调关、静力试验关及试飞关等关键环节,为歼6飞机的试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1963年9月23日歼6首飞成功,到12月1日完成全部试飞科目,表明飞机技战术性能达到要求水平,歼6飞机的优质过关任务胜利完成。
1964年1月7日,歼6飞机通过生产定型。
1964年6月28日,首批试制的歼6歼击机交付海军航空兵部队,开始执行防空作战任务。
除沈飞外,011基地(以下简称贵航)也参与了歼6飞机的试制工作。
战斗机的资料

战斗机的资料历史资料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首先用于战场上空指引炮兵射击、侦察和轰炸。
随后就出现用飞机来阻挠敌机执行上述任务的战斗行动,形成空中的对抗。
开始时只是后座的射击员用手枪、步枪和机枪在空中相互射击。
1915年德国研制出装有射击协调器的福克E.I.飞机。
机枪固定在机身头部,穿越机头的螺旋桨旋转面射击而子弹不会击中旋转桨叶。
这样,后座的射击员被取消,驾驶飞机和射击都由驾驶员来完成。
这种飞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空战的方式,提高了飞机空战能力。
从此确立了歼击机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
此后,歼击机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面不断改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歼击机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0公里/时,升限高度达6000米,重量接近1吨,发动机功率169千瓦,飞机配备7.62毫米的机枪。
当时著名的歼击机有德国的福克D和E、英国的S.E.5和法国的Spad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歼击机的最大速度已达700公里/时,飞行高度达11公里,重量达6吨,所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制功率接近1470千瓦。
武器则由机枪发展到20毫米的机炮和空空火箭。
瞄准系统已有能作前置量计算的陀螺光学瞄准具。
这一时期著名的歼击机有英国的“喷火”式,美国的P-51、P-47,苏联的雅克-3、拉5和德国的Bf-109、Fw-190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开始使用Me-262喷气式歼击机,最大飞行速度达960公里/时。
战后喷气式歼击机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歼击机,飞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
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中,出现了喷气式歼击机空战的场面。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使用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飞机都采用后掠后翼布局,飞行速度都接近音速1100公里/时,飞行高度15000米,飞机重量约6吨,发动机推力29420牛。
机载武器已发展到20毫米以上的机炮,瞄准系统中装有雷达测距器。
带加力燃烧室外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便于改善飞机外形,歼击机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航空器制造和飞行试验。
从起初的模仿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到如今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航空工业巨头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起步发展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航空器制造以及飞行试验的探索。
在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基本上是依赖于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公司(简称中航公司),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
中航公司引进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并进行了一些航空器的装配和试飞。
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和资金限制,这些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航空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着手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不仅引进了苏联的技术和经验,还在国内开展了航空器的设计和生产工作。
1956年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部,开始了对国内航空工业的全面组织和管理。
在此阶段,中国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军用飞机的生产和研发上。
1956年,中国成功试飞了第一架国产飞机——歼-6战斗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此后,中国航空工业加大了对国产飞机的研发和生产力度,陆续生产了歼-7、歼-8、歼-11等系列战斗机,以及轰-6、轰-7等系列轰炸机,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对航空工业的技术和设备投资。
与此同时,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规划。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航空工业不仅注重军事飞机的研发生产,还开始逐步转向民用飞机的发展。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民机的试制工作,1984年首次成功试飞了国产民机“运12”。
此后,中国陆续研发和生产了“运8”、“运40”等系列民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M解密国产战斗机的发展史
近日,由于局势紧,中国军机一直在南海和东海带弹巡航,进行战略值班。
我国战斗机发展历史悠久,过程坎坎坷坷,从一无所有到如今领先世界的歼20和歼31,我们作为中国人是非常扬眉吐气的。
今天小编就要扒一扒历史,透过xmind 思维导图为大家带来详细的国产战斗机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己制造并驾驶飞机的是如,1909年在旧金山如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飞向。
北洋时期,各军阀就装备了飞机,引进欧洲的双翼飞机,当时还算非常先进的。
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也发展了自己的飞机,大量的美制飞机、制飞机、还有欧洲的飞机,抗战时期,这些飞机也是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武器。
而反观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才缴获了少量的国民党的飞机,并参加了国成立典礼,是中国人民空军的基础。
后来的抗美援朝,中国贷款向联购买了米格15战斗机,来迎战美军。
中国第一架自行生产的歼5飞机,是通过仿制联米格15而来,不过只生产短短几年就停产了,转而生产更先进的歼6。
歼6是仿制米格17而来,生产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参加过实战,击落多架国民党飞机,一共生产了5000多架,并出口很多个国家,后续衍生型号还能发射导弹。
中国生产的歼7飞机也同样大获成功,虽然仿制米格17,但是战斗力却超越了米格21,在中关系处于冰河时期取得图纸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时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并经历了实战考验。
歼8战斗机被称为“空中美男子”,期初是通过加长加大米格21而来,并且生产出的第一架看上去就是一架放大版的米格21。
后来觉得落后,将进气道改为两侧,几首修长,大概就是今天这个模样了。
到2011年,除异大量老旧型号的歼8,但是仍有近300架在服役。
其实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我国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方案,虽然外国有同类产品,但是我国经历封锁,完全达不到技术,像歼9歼12等都最终纷纷下马。
到了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许多先进方案又纷纷上马,歼轰7战斗轰炸机虽然不是什么先进机型,但是解决了我国缺乏对地打击的平台。
深受海军航空兵的好评,后续的歼轰7A俨然就是一款新机型,全面升级,对周边地区也有绝对优势。
我国第一种三代机歼10是我国的骄傲,最新的歼10B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歼11B一款重型战斗机,南海巡航经常看到它的身影。
号航母的服役也让歼15飞鲨浮出水面,虽然源自于俄制飞机,但是现在可先进多了,运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并且航电雷达不止先进一点两点。
我国也专门研制了歼16重型对地攻击机,衍生与歼11bs,只不过强调对地打击。
2011年试飞
的歼20重型隐身战斗机让全世界都聚焦中国,因为其能打破美帝的垄断,隐身性能强大,并且载弹量也比F22多,同时试飞的还有歼31,一款中型隐形飞机,也让所谓F35联合攻击机不再那么神秘。
XMind思维导图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国防事业,看到中国战斗机发展的如此美妙,小编很高兴呀!XMind思维导图软件就这样让一切呈现在眼前,也让很多貌似神秘的变的言简意赅,所以这就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眼光,他们能抓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