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1.课程简介1.1课程名称:计算机导论1.2课程编号:XXXXX1.3学时数:XX学时1.4学分数:X学分1.5先修课程:无2.课程目标2.1理论目标:-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实践目标:-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课程内容3.1计算机基础知识3.1.1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1.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1.3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3.1.5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知识3.2计算机操作系统3.2.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2.2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3.2.3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3.2.4文件管理和安全性3.3计算机编程语言3.3.1计算机编程基础3.3.2常见编程语言的特点和应用领域3.3.3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规范3.3.4编程环境的搭建和使用3.4数据库和数据处理3.4.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3.4.2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3.4.3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3.4.4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3.5计算机图形学3.5.1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5.2图形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3.5.3图形处理和图像识别的基本算法3.5.4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3.6计算机与社会3.6.1计算机伦理和法律3.6.2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3.6.3计算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6.4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4.评价方式4.1平时成绩:20%-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完成作业和实验4.2期中考试:30%-笔试形式4.3期末考试:50%-笔试形式5.参考教材5.2参考教材:-《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操作系统导论》-《计算机编程语言导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导论》-《计算机伦理与法律》以上是《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有所了解。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编程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常见应用,培养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掌握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
3.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网络应用。
4.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熟练运用一种编程语言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发展历史1.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和里程碑事件1.2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2.计算机硬件2.1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2存储器及其分类2.3输入输出设备3.操作系统3.1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3.2操作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3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与使用4.计算机网络4.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4.2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4.3常见网络传输协议和网络安全问题5.编程语言5.1编程语言的发展历史5.2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介绍5.3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6.计算思维6.1什么是计算思维6.2计算思维的基本思维模式6.3计算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计算机导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践操作:引入计算机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3.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课外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研究动态。
五、教学评价1.平时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和编程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小型计算机程序或项目设计,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完整版)

课程名称:计算机导论课程代码: PB990001开课系(部):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人:审核人:制定时间:2020.9.25《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学分:4 总学时:39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适用专业:计算机专业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结构和能力达到下述目标:1. 知识目标⑴掌握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⑵掌握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⑶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的使用知识。
⑷掌握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
⑸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2. 能力目标⑴具有熟练使用主流微机操作系统和管理常见应用软件的初步能力。
⑵具有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格式化、图文表混排和打印的能力。
⑶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管理数据的能力。
⑷具有使用Internet收发电子邮件,使用浏览器检索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⑸具有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编辑各种演示文稿的能力。
本大纲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计算机素质和相应的能力。
通过合理组织课程内容,特别通过掌握典型机型和软件,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学习和使用新机型、新软件的能力,逐步形成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继续学习,不断获取计算机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教学要求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 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质为目标,课程内容选择日常事务中基于工作过程实用典型案例,以实用任务的形式呈现,以“任务描述→案例→相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步骤→知识拓展→探索与练习”几个环节贯穿每一个任务中,每一个任务都是围绕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能力、技能组织教学。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关键技术,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2.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理解计算机的编程原理和算法基础,能够使用编程语言解决简单问题。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知识。
5.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概述1.1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1.2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2.计算机硬件2.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2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2.3计算机的主机和外围设备3.计算机软件3.1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概念和特点3.2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基本原理4.编程原理和算法基础4.1计算机程序的概念和基本结构4.2算法的定义和特性4.3常见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方法5.计算机网络5.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5.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通信协议5.3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6.计算思维和实践6.1计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和能力培养6.2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案例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结合实例分析,讲解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室实践,通过编程实践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
3.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作业和项目设计,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1.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
2.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3.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占30%,主要考察对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掌握和实践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主教材:《计算机导论》2.参考书:《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七、教学团队和资源需求1.教学团队:由教师和助教组成,负责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导论是一门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并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工作原理;3. 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4. 学习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5. 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功能- 计算机的软件类型及其应用领域2. 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3. 计算机网络- 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架构- 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网络安全和常见安全威胁4.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信息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常见的网络攻击和防范措施 - 隐私保护的原理和方法5.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关系数据库和SQL语言-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和管理6. 计算机编程- 编程语言的选择和特点- 基本的编程概念和算法设计- 常用编程工具和调试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2.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动式教学;3. 组织实践操作活动,如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和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等;4.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2. 作业:布置理论作业和编程实践作业,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计算机导论教程》(第X版),作者:XXX,出版社:XXX;2. 辅助教材:《计算机科学导论》(第X版),作者:XXX,出版社:XXX;3. 参考资料:计算机相关期刊、网站和学术论文。
计算机导论 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一、引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计算机导论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为他们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3.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5.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展望2. 计算机硬件基础-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3. 计算机软件基础-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常用的办公软件和开发工具介绍- 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特点4. 数据与信息处理- 数据的表示和存储方式- 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方法- 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递过程5. 网络与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6. 计算机应用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与示范- 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2. 实践操作与实验- 提供计算机实验室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软硬件,加深对计算机的理解和掌握。
3.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项目实践与作品展示- 鼓励学生参与计算机相关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组织作品展示活动。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与作业- 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01084011二、课程名称:计算机导论(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三、课程类型:必修课四、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五、学分:4.5课时:72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12学时,实训18学时)六、考核方式:考试课七、先修课程:无八、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信息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是计算机信息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它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门的重任。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但着重讲解的是基本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要求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
课程侧重点在于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奠定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基础,为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各专业理论课程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与《计算机专业技能课》平行开设,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提高感性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厚实的基础。
九、说明1、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余松森《计算机导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02王玉龙《计算机导论》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1十、基本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与计算机学科【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与知识体系;了解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和职业问题。
【教学重点】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论【教学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论【主要内容】1.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1.1人类计算工具的历史沿革1.1.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1.3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1.1.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其知识体系1.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1.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论1.2.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1.3.1理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3.2学科的基本专业素养要求1.3.3社会对计算机学科专业的人才需求1.4社会与职业问题1.4.1信息技术的社会环境简述1.4.2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1.4.3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和责任1.4.4知识产权1.4.5隐私和公民自由【思考题】1、以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划分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2、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方法论的角度,简述学科三个形态之间的关系。
李宁-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2024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地位与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作用是专业导学,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法、思维、职业”六个维度的专业认知,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养成打下基础。
This is a basic course for computer related majors with cognitive and instructive functions. Through knowledge guidance, method guidance, thinking guidance, quality and ability guidance as well as career guidance, it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stud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help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wn comprehensive quality.二、课程目标通过问题和案例切入,引出原理性知识的学习、计算思维的启迪和前沿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解释概念,简述原理,分析问题,适应未来的专业学习;同时从问题和案例中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培养学生树立科技报国、信息强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课程目标1:能够系统化、概括性地解释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理解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形成初步的专业认知。
课程目标2:能够综合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分析计算机发展对环境等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
课程目标3:能够分析计算机专业对社会、安全、环境、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具有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三、课程思政内容精选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的案例,从中自然地引出课程思政内容,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树立科技报国、信息强国的远大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导论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就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入门性导引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该课程教学的二个基本的目标与任务就是认知与导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论与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与通俗流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对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大量的疑问与问题,为后续课程的教学留下“伏笔”,真正使导论课程的教学起到初步认知与正确导学的作用,能够引导与帮助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与要求来开展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本课程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组成、工作原理、数制与编码、运算基础、逻辑代数与逻辑电路等)、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整机结构、系统结构等)、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系统的应用(网络、数据库、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等)以及操作系统Windows与常用办公软件操作指南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就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但着重讲解的就是基本概念而不就是数学模型与技术细节,要求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
课程侧重点在于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奠定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基础,为今后深入学习信息专业各专业理论课程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学习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提高感性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厚实的基础。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1.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了解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
2.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4.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掌握基本进制转换、数字编码转化计算
5.掌握简单算术、逻辑运算
6.了解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掌握简单逻辑运算与逻辑电路知识
(二)计算机硬件系统
1.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理解CPU、存储系统(cache,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2.了解指令、指令系统、程序的概念;了解指令的格式;理解指令的执行过程;
3.了解计算机性能指标
4.了解并行处理、CISC/RISC
(三).计算机软件系统
1.掌握软件概念、软件分类
2.了解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基本概念,了解软件生命周期及模型
3.了解操作系统发展、分类、组成、功能
4.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分类、掌握一些基本算法与数据结构
5.了解程序设计基本结构,了解一种常用语言的基本语法与简单程序设计
6.了解数据结构的定义,理解线性表、栈、对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
7.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熟悉WORD、EXCEL、PPT应用。
8.了解数据库的发展史与进一步的发展趋势,了解常用的几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理解关系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四)计算机网络
1.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
2.了解常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理解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与它们的差别
3.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与工作方式
4.了解常用的Internet接入方式,理解IP地址的层次性特点与分类方式
5.了解万维网的组成,理解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概念及其格式
(五)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
1.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症状、特性、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危害,了解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3.了解职业道德及其相关法规
五、课程内容
第1章计算机发展简史
第2章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
第3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4章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
第5章程序设计知识
第6章软件开发知识
第7章计算机安全知识
第8章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
第9章计算机学科方法论
六、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本课程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每周2学时;课外上机与课外作业可在校内外计算机上完成。
本课程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课程总成绩= 平时30% +闭卷主观题考试70%
七、建议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袁方王兵李继民主编,计算机导论(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