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试议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试议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试议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又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品德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等等。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责任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对学生的进行人格教育,把中国特有的国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以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呢?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的具体做法及体会:

1 运用乡土历史教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比如讲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重庆设为支部时,讲解了木洞名人杨沧白的革命事迹,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讲到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政权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拓宽讲解了木洞名人、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的生平事迹;讲到“文化大革命”时,为了增强对“文革”动乱的理解和家乡名人的了解,补充讲解了木洞名人、中央委员黄启璪在“文革”时的一段辛酸经历;讲到著名画派时,为了向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名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发奋图强,争做名人,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拓宽讲解了木洞名人、著名画家蒋治义老师的优秀品质和成就。学生听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觉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真切,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实现中华的腾飞而努

力奋斗的志向。

2 通过历史人物,熏陶学生积极情感,塑造优秀品格

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

2.1 以民族英雄为典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学习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事迹时,出示邓世昌牺牲前对部下说的那句话:“我们从军为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让学生分析:“从邓世昌话语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由此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了记忆和理解。2.2 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如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迫害被处宫刑后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王羲之练字洗笔成墨池;祖冲之历经万次演算得到圆周率数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进行了记忆,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如坚持“直笔”修史,正确评价人物的司马迁;著《论衡》要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进行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别是非真假的王充;拒绝高官厚禄引诱,绝不放弃自己的《神灭论》主张的范缜等等。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不仅在智能上使学生明白了他们的真理观点出现在当时的进步性,理解了他们的学说内容,学说出现的背景,统治者为什么迫害他们的原因,而且在情感上也使学生对他们勇于坚持真理精神产生崇敬之心。

3 情境感染,启发学生思维,激发高尚情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和图片,有针对性地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视电影和文艺节目,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水平。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飞夺沪定桥的材料,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这在世界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精神鼓励了学生,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4 联系生活实际,指引学生的道德行为

让历史贴近学生生活也是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所以,教师讲授必须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国家、对社会负有责任感,对新生的事物抱有热情,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以此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这段史实时,我让喜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的学生分别为一组,然后各组讨论运用自己的思想主张针对班级的学习、卫生、纪律等某一方面管理问题,为班级出谋划策。这样将学生生活实际与历史课程相联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积极情感。因此,实现了学生“由知导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德育效果。

5 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景,培育爱国情怀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因为它可以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场景与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在清静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以达“触景生情”之功效。例如: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播放了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疯狂抢劫的纪录片,学生很投入,个个义愤填膺……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爱国情感,对史实有了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未成年道德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人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