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 元时期图
中国历代疆域图(全)

夏(前2207~前1766)共59幅地图,内容包括自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农民战争、交通等等各方面。
商(前1765~前1122)西周前1121~前771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49秦前248~前207西汉前206~8西汉前期形势西汉丝绸之路西汉和匈奴的战争和张謇出使西域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25~220)疆域图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三国鼎立形势三国赤壁之战(208)西晋(265~316)疆域图西晋境内内迁各族的分布及流民起义东晋和十六国(304-436)形势东晋与前秦(351~394)东晋前秦淝水之战(383)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南北朝并立形势宋(420-479)与北魏南北朝并立形势齐(479~502)与北魏南北朝并立形势梁(502~557)与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南北朝并立形势陈(557~589)与北周(557~581)北齐(550~577 )隋朝(581~618)疆域隋朝大运河隋末农民起义唐(618~907)朝初期疆域唐安西唐渤海唐朝前期边疆各族形势唐玄奘西游路线唐朝主要交通唐中期地图唐安史之乱(756-763)和藩镇割据形势唐末农民战争五代(907-960)十国形势图辽北宋(960~1127)西夏全图北宋末年农民战争宋辽边境形势金南宋(1127~1279)西夏时期全图金南宋西夏形势及岳飞抗金路线蒙古的兴起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元朝的统一(1206~1279)元朝(1279~1367)疆域元末农民战争明朝(1368~1644)疆域明努儿干都司形势明倭寇侵扰和援朝战争明郑和下西洋明朝长城明朝后期工商业分布明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满清兴起(1616-1644)清朝(1644-1911)疆域清初中国军民收复台湾形势清初中国军民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清前期巩固西北边疆形势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清朝全盛时期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臆想。
中国最新高中历史书中的地图:看看教材如何介绍主要王朝的疆域

中国最新高中历史书中的地图:看看教材如何介绍主要王朝的疆域部编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中国最新的历史教材。
和过去的教材不同,该教材采用了通史的编撰模式,取代了过去专题史的模式。
教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改变了过去逻辑混乱、内容空洞的现象。
在教材中截取其中古代史部分地图,以供大家欣赏。
教材中的地图也是采用的是谭其骧版本的历史地图,有很多不客观的地方。
因此,这些地图只能作为参考。
一,先秦时期地图书中第一幅地图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地图。
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000多该地图主要展示其中比较重要,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如巫山人、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等。
第二幅地图是西周分封地图。
从该图能够看出西周主要诸侯国和民族的分布位置。
该图的缺陷是无法区分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
春秋战国时代地图,能够反映主要诸侯国都城的位置,但是不能反映诸侯国的大小。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朝的地图比一般的秦朝地图较为精美,能够反映很多郡的具体位置。
不过,由于该图是谭其骧地图为基础制作的,因此会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象郡应该位于越南地区,二是秦朝版图不应该画入云贵。
详细的情况,小编有专门的文章论述,这里不在多说。
教材中评价秦朝“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材中没有汉代地图,只有丝绸之路的地图。
教材中对汉武帝的开疆扩土介绍到:“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历史地图之十五:元末明初

中国历史地图之十五:元末明初333-1350:元惠宗晚期中国历史地图-元(1281-1368) - 潮河边人 - 潮河边人博客元宁宗去世后,元明宗的长子妥懽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顺。
元惠宗在位之初,1335年燕帖木儿的儿子唐其势阴谋推翻,另立元文宗义子答剌海。
幸右丞相伯颜粉碎叛乱,但属于保守派的他掌握朝政,权力盛大。
他禁止汉人参政并取消科举,这些都与元惠宗发生冲突。
中国历史地图-元(1281-1368) - 潮河边人 - 潮河边人博客中国历史地图-元(1281-1368) - 潮河边人 - 潮河边人博客1340年元惠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终于废黜伯颜。
脱脱为相与元惠宗亲政前期时,元廷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颁行《至正条格》法规,使得革新政治,社会矛盾缓和,史称至正新政。
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两年后修成。
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干旱、瘟疫与水灾时常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
与此同时,元廷不断收取各种赋税,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苦,使得白莲教逐渐流行,并成为对抗元廷的势力。
早在1325年就发生过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武装起事。
1338年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彭和尚、周子旺等白莲教徒起义失败,彭和尚逃至淮西。
1350年元廷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导致物价迅速上涨。
1351-1366:元末民变中国历史地图-元(1281-1368) - 潮河边人 - 潮河边人博客【石人一出天下反】“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至正十年(1350年)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
到1351年,果然因为挑动黄河,天下反了。
这一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书贾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同时又派兵沿黄河镇压。
就是这些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
中国历史一目了然【各朝代高清地图】

中国历史一目了然【各朝代高清地图】【先点击哪个朝代的牌名,就出现那个朝代的地图,再点右上角最左边的青色的箭头是翻页;两个红色箭头是放大镜、缩小镜,放大后那个挂钟的指针是移动方向。
】这个中国历史地图Flash版,可以看到我国历代疆土变迁,重要城池、地区的划分及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等。
这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详尽的了解之外,是否也由此联想出一份感慨呢?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文明的、繁荣富强的!现行中国政区简称:○京津冀晋蒙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港澳台中国年代表:盘古氏、三王五帝……?夏:约公元前2100----1600年约500年商:约公元前1600----1028年约550年以上周:约公元前1027----256年共772年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共257年东周公元前770----475年共295年春秋公元前770----256年共295年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共254年秦:公元前221----206年共15年(221 庚辰秦灭齐,统一全国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公元元年,为西汉平帝时期)新莽公元9----25年共 15 年东汉公元25----220年共 196 年魏公元220----265年共 46 年蜀公元221----263年共 43 年吴公元222----280年共 59 年晋:公元265----420年共156年西晋公元265----317年共 53 年东晋公元317----420年共104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宋公元420----479年共 60 年齐公元479----502年共 24 年粱公元502----557年共 56 年陈公元557----589年共 33 年后梁公元555----587年共 33 年北朝公元386----581年共196年北魏公元386----534年共149年东魏公元534----550年共 17 年西魏公元535----556年共 22 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共 28 年北周公元557----581年共 25 年隋:公元581----618年共 37 年唐: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武周公元684----705年共 21 年五代:公元907----960年共 54 年后梁公元907----923年共 17 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共 14 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共 11 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共 4 年后周公元951----960年共 10 年宋: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152年契丹.辽公元907----1211年共305年契丹公元907----947年共 41 年辽公元947----1211年共265年西辽公元1124----1211年共 88 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共120年蒙古.元公元1206----1368年共163年蒙古公元1206----1271年共 66 年元:公元1271----1368年共 98 年明:公元1368----1644年共276年洪武公元1368----1399年共31年建文公元1399----1403年共 4 年永乐公元1403----1425年共22年洪熙公元1425----1426年共 1 年宣德公元1426----1436年共10年正统公元1436----1450年共14年景泰公元1450----1457年共 7 年天顺公元1457----1465年共 8 年成化公元1465----1488年共23年弘治公元1488----1506年共18年正德公元1506----1522年共16年嘉靖公元1522----1567年共45年隆庆公元1567----1573年共 6 年万历公元1573----1620年共48年泰昌公元1620----1621年共 1 年天启公元1621----1628年共 7 年崇祯公元1628----1644年共17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顺治公元1644----1662年共18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共13年乾隆公元1736----1796年共60年嘉庆公元1796----1821年共25年道光公元1821----1851年共30年咸丰公元1851----1862年共11年同治公元1862----1875年共13年光绪公元1875----1908年共34年宣统公元1908----1911年共 3 年中华民国公元19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各朝代地图

上图为:秦朝时期全图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北伐匈奴第一次明确地划定了中国的版图。
在北方是立国不久的匈奴以及东胡和月氏而西域诸国尚未与秦接触上图为:西汉时期全图西汉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扩土的王朝。
尤其是设置了西域都护,将西域纳入了中国版图,意义尤为重大!同时西汉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领土划归中国。
在北方强大的匈奴汗国与西汉争战不息,最终被西汉所击败上图为:三国时期全图三国面积加起来基本上就是东汉的面积。
曹操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置了西域长史府,朝鲜半岛的一半归属于曹魏,越南大部归属东吴等国,一部分归属蜀汉。
在北方鲜卑崛起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上图为:西晋时期全图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其统一时间仅仅五十一年。
西晋的版图实际上就是三国合一的面积,没有开疆扩土也没有版图收缩。
不过西晋腐朽的制度导致了八王之乱,加之对鲜卑等游牧民族没有加以防范使其深入其境内更是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上图为:东晋时期全图此期间汉族的东晋政权全线南迁,而在黄河流域各少数民族政权互相混战而使北方长期陷入分裂状态。
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之势,后因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而统治土崩瓦解,使北方再度分裂。
而西域和青藏高原及匈奴故地此时并无强大政权。
上图为:南北朝时期全图(一)此图是南北朝的第二个时期北巍和南齐对峙时期图。
南北朝是东晋十六国后的又一分裂时期。
此间敕勒臣服北巍后柔然逐渐占领漠北建立了强大的游牧国家而西藏高原吐谷浑部日益兴起。
上图为:南北朝时期全图(二)此图是南北朝末期的形势图。
此间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而取代南梁的南陈则是南北朝中面积最小的一个王朝。
此时在北方突厥灭掉了柔然降服高昌等部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上图为:隋朝时期全图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重新同意了中国。
但没有使西域各部重归天朝。
在北方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
中国元朝1330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元朝1330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元时期1330年图说本图以《元史地理志》所载文宗至顺元年(1330)版籍为准。
其时“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中书省甘肃、辽阳、河南、岭北等处相继建立行省后,中书省辖境遂限于河北、漠南、山东、山西。
岭北行省大德十一年(13 0 7)置和林行省,治和林(蒙古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1235年后辖东起哈刺温山(大兴安岭),西至也儿的石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新疆部分、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辽阳行省至元初曾置东京行省,旋罢。
二十三年再立,同年罢。
二十四年(12 8 7)复置,改称辽阳,治辽阳路(今辽阳市)。
辖境相当金东京、咸平、上京三路和北京路的大部分,西北起大兴安岭外兴安岭,东南抵海,接高丽境。
河南江北行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割中书省之河南、江淮、湖广二行省之江北立,治汴梁路(今开封市)。
辖境有今河南省河南部分和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江北部分。
见1280年图说。
陕西行省四川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分陕西四川行省为陕西、四川二省,其后一度再合为一,二十三年又分为二。
陕西行省治安西路后改奉元路(今西安市),辖境相当金陕西五路及南宋利州路部分地,东起山陕间黄河,西包河挑,南起大巴山,北包鄂尔多斯草原。
四川行省治成都路,相当宋成都、潼川、夔州三路及利州路一部分,今四川省的大部分。
见1280年图说。
甘肃行省景定二年(12 61)立西夏中兴行省于西夏故地,治中兴府。
其后屡罢屡置,至元十三年(12 8 6)徙省治于甘州路(今张掖),改称甘肃行省。
辖境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西部。
云南行省因旧。
辖境在今缅、泰境内有所扩展。
见1280年图说。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徙治杭州。
二十三年还治扬州,复称江淮行省。
二十六年再徙杭州,二十八年(1291)割江北州郡隶河南行省,改称江浙。
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高清简单明了)

中国古代史地图1.中国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遗址分布[大约170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2.原始社会部落分布[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3.夏朝形势;商朝形势[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前1046年]4.西周初期形势及主要诸侯国[前1046年-前771年]5.春秋列国形势[前770年-前476年]6.战国时期形势[前475年-前221年]7.秦灭六国;秦统一[前230年-前209年]8.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农民战争[前209年-前207年]9.项羽,刘邦楚汉战争[前206年-前202年]10.西汉疆域[前206年-公元25年]11.秦汉关中水利前221年-公元220年]12.西汉前期形势,七国之乱前206年-前140年]13.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前138年-前60年]14.丝绸之路15.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17年-23年]16.班超出使西域[73年-97年]17.东汉羌汉人民反抗斗争形势[111年]18.黄巾起义[184年]19.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11月]20.官渡之战[200年-201年]21.赤壁之战[208年]22.三国鼎立形势[229年-263年]23.魏灭蜀形势[263年]24.西晋境内内迁各族的分布及流民起义[301年-311年]25.东晋和十六国形势[304年-439年]26.东晋,前秦形势[351年-394年]27.淝水之战[383年8月-11月]28.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523年-528年]29.南北朝宋,北魏[420年-479年]30.南北朝齐,北魏[479年-502年]31.南北朝梁,东魏,西魏[502年-557年]32.南北朝陈,北齐,北周[557年-589年]33.隋朝疆域[581年-618年]34.隋朝运河,广通渠[605年-618年]35.隋洛阳城[581年-618年]36.隋末农民战争[611年-618年]37.唐朝疆域[618年-907年]38.唐长安城[618年-907年]39.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640年-907年]40.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726年-907年]41.唐朝主要对外交通[618年-907年]42.唐玄奘西游[627年-645年]43.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形势[755年-907年]44.唐末农民战争[859年-883年]45.五代十国;幽云十六州[891年-979年]46.北宋,辽,西夏形势[1038年-1125年]47.北宋东京城[960年-1127年]48.宋辽边境形势[960年-1125年]49.南宋,金,西夏形势[1127年-1234年]50.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995年]51.宋江起义;方腊起义[1119年-1122年]52.钟相,杨么起义[1130年-1135年]53.蒙古兴起;成吉思汗西征[1205年-1227年]54.元朝疆域;岭北行省北部[1279年-1368年]55.元大都城[1264年-1368年]56.元朝运河和海运[1206年-1368年]57.元末农民战争[1351年-1368年]58.明朝疆域[1368年-1644年]59.明朝长城[1368年-1644年]60.明北京城[1420年-1644年]61.奴儿干都司形势;永宁寺附近[1409年-1644年]62.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63.倭寇侵扰和援朝战争[1522年-1598年]64.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1522年-1644年]65.明末农民战争[1628年-1644年]66.明初女真族分布;满族兴起[1616年-1644年]67.清朝疆域[1644年-1840年]68.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1662年]69.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尼布楚条约[1643年-1689年]70.清前期巩固西北[1690年-1759年]71.清朝中期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1795年-1806年]中国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遗址分布[大约170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部落分布[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夏朝形势;商朝形势[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前1046年]西周初期形势及主要诸侯国[前1046年-前771年]春秋列国形势[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形势[前475年-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统一[前230年-前209年]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农民战争[前209年-前207年] 项羽,刘邦楚汉战争[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疆域[前206年-公元25年]秦汉关中水利前221年-公元220年]西汉前期形势,七国之乱前206年-前140年] 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前138年-前60年] 丝绸之路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17年-23年] 班超出使西域[73年-97年]东汉羌汉人民反抗斗争形势[111年] 黄巾起义[184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11月] 官渡之战[200年-201年]赤壁之战[208年]三国鼎立形势[229年-263年] 魏灭蜀形势[263年]西晋境内内迁各族的分布及流民起义[301年-311年] 东晋和十六国形势[304年-439年] 东晋,前秦形势[351年-394年]淝水之战[383年8月-11月]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523年-528年] 南北朝宋,北魏[420年-479年]南北朝齐,北魏[479年-502年]南北朝梁,东魏,西魏[502年-557年] 南北朝陈,北齐,北周[557年-589年] 隋朝疆域[581年-618年]隋朝运河,广通渠[605年-618年] 隋洛阳城[581年-618年]隋末农民战争[611年-618年]唐朝疆域[618年-907年]唐长安城[618年-907年]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640年-907年] 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726年-907年] 唐朝主要对外交通[618年-907年]唐玄奘西游[627年-645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形势[755年-907年] 唐末农民战争[859年-883年]五代十国;幽云十六州[891年-979年] 北宋,辽,西夏形势[1038年-1125年] 北宋东京城[960年-1127年]宋辽边境形势[960年-1125年]南宋,金,西夏形势[1127年-1234年] 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995年] 宋江起义;方腊起义[1119年-1122年] 钟相,杨么起义[1130年-1135年] 蒙古兴起;成吉思汗西征[1205年-1227年] 元朝疆域;岭北行省北部[1279年-1368年] 元大都城[1264年-1368年]元朝运河和海运[1206年-1368年]元末农民战争[1351年-1368年]明朝疆域[1368年-1644年]明朝长城[1368年-1644年]明北京城[1420年-1644年]奴儿干都司形势;永宁寺附近[1409年-1644年]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倭寇侵扰和援朝战争[1522年-1598年]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1522年-1644年]明末农民战争[1628年-1644年]明初女真族分布;满族兴起[1616年-1644年]清朝疆域[1644年-1840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1662年]清初抗击沙俄侵略;尼布楚条约[1643年-1689年] 清前期巩固西北[1690年-1759年]清朝中期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1795年-1806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5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关内道北部
京畿道 关内道
剑南道北部河北道南部河 Nhomakorabea道北部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都畿道 河南道
黔中道
陇右道东部
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
剑南道南部
岭南道东部
岭南道西部
桂州容州附近
吐蕃(820年)
突厥(741年)
回鹘(820年)
渤海
南诏
五代十国时期全图(943年)
后梁 晋 岐 卢龙等镇 后唐(908年)
后唐(934年)
后晋(943年)
后汉(949年)
后周 北汉(959年)
吴 吴越 闽(934年)
南唐 吴越(954年)
前蜀(924年) 后蜀(954年)
南汉(954年)
楚 南平(943年) 长和(928年以前)
西州回鹘 于阗 九姓乌户 葛逻禄等部(943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5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时期全图(612年)
河南诸郡
关陇诸郡
江汉沅湘诸郡
巴汉诸郡
岷蜀诸郡
河北诸郡
河东诸郡
辽西诸郡 室韦靺鞨等部
淮南江表诸郡
淮南江表诸郡北部
岭南诸郡
河西诸郡
南宁地区(597年)
东突厥(612年)
西突厥(611-617年)
唐时期全图(669年)
唐时期全图(741年)
唐时期全图(82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时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1)——元时期图组
元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二幅,分幅图十八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二幅,分别反映前后期疆域政区概貌。
前期全图以1280年(至元十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陕西四川、云南、江淮、福建、江西、湖广六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直隶于省的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土司。
其时西南地区有一些洞寨尚未归附,因图上无法钩勒其范围,概作省界内处理。
有些地方当时建置不明,图中只标地名,不标路府州县。
东北标出成吉思汗诸弟封地大致范围。
吐蕃地区领以撟苤圃簲,下设宣慰司、元帅府、招讨司等,具体建置罕见记载,图从从阙。
西北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联兵抗元,二汗辖境难以分清,且察合台汗笃哇实受制于窝阔台汗海都,故作一区处理,标出二汗国大致范围;窝阔台汗的注记字体略大于察合台汗,籍以表示前者为主宰,后者为从属。
二汗常同驻的塔剌思,以首府符号表示。
后期全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抚、安抚等司,和甘肃行省以西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吐蕃地区由总制院改称的宣政院及其所辖三个宣慰司的大致范围。
窝阔台汗国已不复存在;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二部,界域不明,故仅标“东部”、“西部”于相应地区,不画界线。
二部首府用同一符号表示。
其时又设征东行省于高丽国,行省最高长官“丞相”即由高丽国王兼任,
“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行省仅有空名,故只标出省名,仍作邻国处理。
三、分幅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
元十七幅:中书省、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宣政院辖地各一幅;中书省及云南、江浙、湖广三行省部分地区建置太密,难以画全,各加一分幅,扩大比例尺,画出全部建置;西北直隶元廷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合一幅。
另察合台汗国一幅。
四、地方建置凡直隶于省的路府州军、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元帅府、万户府作二级(路级)政区;属于路级的府州军凡领县的,注记作二级,符号作三级,不领县的,注记、符号均作三级(县级)处理。
五、大都路、上都路设有警巡院,比较繁荣的路、府治所设有录事司,管理城市居民;有别于县。
因图上难以表示,按省列名于图背面。
另有司侯司,性质同录事司,而级别较低,一般设于州治。
警巡院、录事司、司候司初期设置较多,至顺时司候司已全部并入附郭县,警巡院、录事司亦多所罢并,凡此已废院司的所属路府州军,也附列于后。
六、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设有蛮夷军民长官的洞寨、部、族、甸、处等甚多,图中只画出其方位可考者,无考者一概从略,不列表。
凡见于《元混一方舆胜览》和《大明一统志》、明代地方志中所载元代确有的各级土司,其方位可考者,也一并画入。
七、元制在离省会较远的地区设有若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的宣慰司,一司辖一道,至顺时共有十一道:中书省二,河南江北行省二,四川行省一,江浙行省二,江西行省一,湖广行省三。
各司除在图中作表面注记于适当位置外,并标出其治所,所辖路府州军司则在图背表列。
八、云南、湖广行省又有领有路府州军司而不称道的宣慰司和宣抚司,陕西行省又有领有府州的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均画出其治所界线。
岭北行省的称海宣慰司不领州县,作路级处理。
九、各省又遍设肃政廉访司,职司监察,一司辖一道,至顺时共有二十二道,分隶三台(御史台、陕西行台、江南行台):中书省三,河南江北行省四,辽阳行省一,凡此内道八,隶于御史台;江浙行省四,江西行省二,湖广行省四,凡此十道,隶于江南行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各一道,凡此四道,隶于陕西行台。
各道治所、隶属及所辖路府州军司,图上不予表示,仅列表附于图后。
十、岭北诸藩虽非行省直接管辖,与州县有别,但仍受行省控制,故一并作岭北行省辖区。
诸藩境界大致可画出的,用路级界线表示。
十一、叶蕃地区由元延掌管佛教的宣政院(至元初设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名)管辖;当地有事则设分院往镇。
图中作宣政院辖地,按1288年至1330年期间概况编绘。
境内设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三个宣慰司都元帅府,分领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千户所、招讨司、安抚司、万户、千户等机构,或管民,或管军,或总管军民。
其中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史·百官志》列于宣政院下,《元史·地理志》列于陕西行省下,实际是两属性质,图中作宣政院辖地处理。
又有两属于四川成都府和本宣慰司的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安抚司下的威州,图中也作宣慰司辖地处理。
吐蕃境内凡因记载缺略,各级政区间界线无可查考者,一律不画界,但用注记表示其大致方位。
政区治所和其他邑落按其地位重轻,分别作路级、县级、聚邑级符号处理。
十二、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所建立的政权,名义上是元朝的宗藩之国,图依纂修于1330-31年的《经世大典》中笃来帖木儿(察合台五世孙)位下图及据此著录的《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画出。
由于《经世大典》的西北三大汗国地图,是由各国自画进呈元廷的,所以图中根据此前察合台汗国曾经统治过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二地的传统观念,把此二地画入了察国范围。
这是不符合于1330年时的实际情况的,但因此幅既以《经世大典》地图为据,对此二地也就不作改动。
汗国境内不画政区界;凡蒙古大汗和元延在境内设置过的机构和存在年代,均在图中用括号表示。
阿里麻里用首府符号,其他地名分别情况,以路级、县级、聚邑级符号表示。
十三、岭北、辽阳行省选绘了一部分具有政区性质的部族。
十四、根据宋明资料,补画了一些元时缺载的重要河流,有的注出名称,有的不注。
十五、已废和后置路、府、州、县择要入图,作县级以下地名处理,注出路、府、州、县等字样。
十六、插图六幅,其中大都附近、和林附近、大宁、辽阳附近、藏布中游地区、碉门地区五幅,是各该地区的扩大比例尺图,岭北行省北部一幅是该地区的缩小比例尺图。
元时期全图(一)
元时期全图(二)
[
]
中书省
中书省南部
岭北行省
] 辽阳行省
] 河南江北行省
] 陕西行省
四川行省
] 甘肃行省
哈密力北庭哈剌火州
云南行省
云南行省中部
江浙行省
] 江浙行省北部
江西行省
湖广行省
湖广行省中部
宣政院辖地
察合台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