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精神

合集下载

供销社背篓精神和扁担精神心得体会

供销社背篓精神和扁担精神心得体会

供销社背篓精神和扁担精神心得体会我们有幸赴XX市XXX供销社参观学习,探源“扁担精神”的发祥地,接受“扁担精神”的教育和洗礼。

我们每到一处,通过耳闻目睹,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和共鸣,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走进XXX供销社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扁担精神”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的发祥地就在这里。

XXX供销社自1946年7月创办以来,经历了68年的风雨历程。

68年来,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其扁担不折,红旗不倒,“扁担精神”代代相传、熠熠生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一心为民的共产党人的一座丰碑。

特别是在当前我市不断推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和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重新探源“扁担精神”,重温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多么重要啊!在XXX供销社“扁担精神”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了解了扁担的来历,以及他们亦文亦史、图文并茂、为广大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真实故事。

正是这些图片和资料,还原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扁担精神”的真实历史和形成过程。

一个个历史事件像一幅幅情节起伏的历史画面,宏大的时代背景,复杂的人物事件,鲜明的形象特征,都跃然于纸上,铭刻在百姓心中。

68年来,他们的“一根扁担创家业”的精神,成了XXX供销社的传家之宝,也正是因为这些,孕育了著名的“扁担精神”。

时光荏苒,68年过去了,“扁担精神”激情依然,一座XXX供销社纪念馆就是明证。

前些年,为了弘扬XXX供销社“扁担精神”,有关部门以此为专题专门拍摄了电影。

电影里有一首《扁担精神赞》的插曲,歌词中写道,“我为人民挑货担,跋山涉水心里甜。

”歌词饱含着浓烈的真情,写景状物不流于靡华。

是啊,他们歌词写得好。

好就好在总是用明快的笔触勾勒万物,以细腻的笔调抒发胸臆,做到了眼前是画意,心中是诗情。

在XXX,人与自然、社会以及民生理念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深藏哲思,令人动容。

2024年学习背篼干部精神心得体会(四篇)

2024年学习背篼干部精神心得体会(四篇)

2024年学习背篼干部精神心得体会五十年前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

今天敦操乡的干部正用行动全心全意地诠释着这句话。

“背篼干部”是当代____员的优秀典型,是群众公认的好干部。

他们背着的是民生,装着的是民心,连着的是民情,给群众背去了温暖,背去了希望,背得了信任。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一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到吃苦在前,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持____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等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与____分子作坚决的斗争。

无论手中的权利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而不是个人的资本,它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个人谋私的工具,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以求实的态度,从实际需要和现实出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

二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相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强列的进取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要时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作得充分一点,把应对的措施考虑得周全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赢得主动。

要不满足现状,项项工作争创一流,以成绩荣誉为前进的动力,比志气、比干劲、比贡献,赛实绩、赛效益、赛水平,要精业、勤业、敬业,论无私奉献、论任劳任怨、论建功立业。

要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拼搏精神;要有爱岗敬业、善谋实干的务实精神;要有勇桃重担、争作贡献的奉献精神;要有永不满足、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 红色背篓的故事

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 红色背篓的故事

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红色背篓的故事当初背起红色背篓的时候,我就在想,将来一定能放下红色背篓;当初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的时候,我也在想,明天一定能走上宽敞的大道。

我今年89岁了,入党也有60年了。

从旧社会走向新中国,我亲身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着马路纵横、高楼林立,看着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我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今天,当年的红色背篓已经离我们远去。

可是,我却舍不得卸下身上的红色背篓,因为,它陪了我一辈子,也用它为人民群众服务了一辈子。

20世纪六十年代,王砚香和“红色背篓商店”的同事们红色背篓上山送货,把农民兄弟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送到家门口。

从山上返回时,我好像听到一个声音在向我呐喊,到新社会了,人要有出息,要去上学,要学文化、学知识,没有能力本领,拿什么建设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我在大韩继完全小学完成了学业。

毕业后,在乡政府推荐下,我回到老家周口店供销社当了一名售货员,后又调到黄山店分销店担任负责人。

最初,同事们都纳闷,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你还回到山沟里,觉得不可思议。

可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是新中国给了我们新生。

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我甘愿千辛万苦,用自己的知识和干劲,为农民生活送货,为农业生产服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距离北京城区60多公里远的黄山店公社,交通不便,背靠高山,群峰环抱,悬崖峭壁,都是羊肠小道,运输困难。

全公社东西20公里、南北近10公里的山沟山坡上,仅有我们一个商业供应点。

7个行政村、500多户人家、共计2800多口人,全靠这个分销店供应生产生活物资。

1957年底,农业生产掀高潮,一到农忙时节,社员们根本没有时间下山买东西。

这周边几十公里的地盘上就我们这一号买卖,老乡们早不来晚也得来,月初不来月底也得来,“坐商,心里不慌”。

话虽这么说,但我知道社员们生产很紧张,他们在跟时间赛跑呢,即便是缺少了油盐酱醋,也忍着困难不下山。

因此,我提出背货上山,为乡亲们送货。

背篓精神相关故事

背篓精神相关故事

背篓精神相关故事摘要:一、背篓精神的起源二、背篓精神的故事示例1.故事一:山区扶贫干部运用背篓精神推动产业发展2.故事二:农村教师背篓精神坚守岗位,关爱学生3.故事三:创业者背篓精神,白手起家成就事业三、背篓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四、如何践行背篓精神1.立足本职工作,担当使命2.艰苦奋斗,锐意进取3.团结协作,携手共进五、背篓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正文:背篓精神,源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是一种勤劳、奋斗、团结、担当的精神象征。

自古以来,我国农村人民就用背篓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任,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背篓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背篓精神的起源背篓,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用品,主要用于盛装物品。

在我国农村地区,背篓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工具。

村民们用背篓背粮食、背孩子、背肥料,辛勤劳作,养家糊口。

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劳累,磨练出了农村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背篓精神。

二、背篓精神的故事示例1.故事一:山区扶贫干部运用背篓精神推动产业发展某山区扶贫干部,为了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引进了特色产业发展项目。

他背着篓子,走村串户,了解村民需求,收集意见建议。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始终发扬背篓精神,深入基层,解决难题,最终成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帮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2.故事二:农村教师背篓精神坚守岗位,关爱学生一位农村教师,为了山里的孩子们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来到了这所学校。

她背着篓子,走遍山山水水,家访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

在她任教的这些年里,她用背篓精神激励着自己和学生们,共同努力,走出大山,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3.故事三:创业者背篓精神,白手起家成就事业一位创业者,凭借着背篓精神,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

他背着篓子,四处寻找原料,洽谈合作,拓展市场。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发扬背篓精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最终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背篓人生赏析

背篓人生赏析

背篓人生赏析以背篓人生赏析为题,让我们来一起探索这个主题。

背篓,是一种用来背负物品的工具,通常由竹子、木材、草草、绳子等材料制成。

背篓是人类长久以来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提供了便利,更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那么,背篓人生又代表了什么呢?背篓人生,可以理解为用背篓背负物品的人的生活方式、态度和价值观。

背篓人生的赏析,即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欣赏和理解。

它代表着一种简约、自然、勤劳和坚韧的生活哲学。

背篓人生的赏析,也是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

背篓人生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们背负背篓劳作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背篓是人们在远古时代创造出的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背篓人生代表着人类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背篓人生的赏析,就是欣赏背篓人们辛勤劳作的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背篓人生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们背负背篓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背篓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实际的物质背负,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背篓人生代表着一种简约和自然的生活方式,它强调人们对物质的节制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背篓人生的赏析,就是欣赏背篓人们追求简单、自由和幸福的精神追求。

背篓人生的第三层含义,是指人们背负背篓在精神层面上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背篓可以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们背负着内心的重担和责任。

背篓人生代表着人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背篓人生的赏析,是对那些勇敢、坚韧、乐观的背篓人们的敬佩和赞美。

背篓人生的赏析,不仅是对背篓人们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肯定。

背篓人生的赏析,是对一种简约、自然、勤劳和坚韧的生活哲学的赞美。

背篓人生的赏析,也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背篓人生的赏析,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赞美,更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

背篓人生的赏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背篓人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传承背篓精神的意义

传承背篓精神的意义

传承背篓精神的意义---负重前行,见证生命的意义!背篓,是一种载重工具,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它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与希望,见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传承背篓精神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力量和勇气!背篓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背负工具,它背后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背篓精神。

1. 背篓精神的内涵背篓,顾名思义就是放在背上的篓子。

在古代,背篓是人们承担重物和行囊的必备工具。

然而,背篓并非只是为了负重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那种精神——背负责任、勇往直前的精神。

背篓精神包含着乐于负重、勇于担当的意义。

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和挑战,背负着背篓的人都不会退缩,他们用坚定的步伐去追逐梦想,承担起使命。

背篓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2. 传承背篓精神的意义传承背篓精神,意味着传承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挫折和困境,但正是背篓精神让我们能够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可能,鼓舞着我们持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

传承背篓精神,也意味着传承一种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篓”,即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无论是家庭、事业还是社会,我们都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只有拥有背篓精神,我们才能超越自我,成就更大的事业。

3. 如何传承背篓精神那么,如何才能传承背篓精神呢?首先,我们要树立积极的心态。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它们,用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并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

背篓精神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愿意为之奋斗和付出努力。

只有心怀信念,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外,在传承背篓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承担责任。

要明白责任是一种力量,是推动我们持续前行的动力。

无论是对自己、家人还是社会,我们都应该勇于承担责任,用行动去践行我们的价值观。

背篓精神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精神象征。

它代表着坚韧不拔、责任担当的生命力量。

红色背篓精神观后感

红色背篓精神观后感

红色背篓精神观后感前几天看了关于“红色背篓”的故事,这可真是让我心里头泛起了不小的波澜。

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年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背着大大的背篓,一步一个脚印,为山里的百姓送去了生活的必需品。

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藏着无尽的坚持和付出。

那时候的路,可不是咱们现在平坦宽阔的大马路,而是崎岖不平、布满石头和泥土的小道。

想想看,背着装满货物的背篓,走在这样的路上,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摔个跟头。

可那些背着背篓的人,却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清晨的薄雾中出发,背篓里的东西把他们的腰压得弯弯的,但他们的目光却坚定无比。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可他们连擦一擦的功夫都没有,只想着快点把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中。

有一个画面在我脑海中特别清晰。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位背篓人正走在山路上。

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他身上,他的脸被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滚落。

他的脚步有些沉重,但每一步都稳稳地踩在地上。

突然,他脚下一滑,差点摔倒。

但他迅速调整了姿势,紧紧地抓住背篓的带子,稳住了身体。

那一刻,我的心都跟着揪了起来,真担心他会受伤,担心背篓里的东西会摔坏。

然而,他只是稍微喘了口气,就又继续前行。

当他终于把东西送到老乡家里时,老乡那感激的眼神,让他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他顾不上喝一口水,就又匆匆赶往下一家。

这种精神,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快、讲究方便的时代,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

想要什么,网上一点,快递很快就送到家门口。

可我们却忘了,曾经有那么一群人,用他们的双肩和汗水,为我们铺就了如今的便利之路。

“红色背篓”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送货上门的服务,更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一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再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开始抱怨,开始打退堂鼓。

和那些背篓人相比,我们真的是太脆弱、太娇气了。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红色背篓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活动方案

红色背篓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活动方案

红色背篓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活动方案红色背篓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活动方案一、基地背景红色背篓是中国革命年代的标志性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一种象征。

而红色背篓精神也被广泛传承和宣扬,成为了一种受人尊敬的品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背篓精神,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基地。

二、活动目标基地旨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红色背篓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活动目标如下:1. 让青年学生了解红色背篓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2. 通过互动体验式的活动,加深学生的对红色背篓精神的理解。

3.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传承红色背篓精神。

三、活动形式基地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体验两大部分。

1. 线上学习:开设多个学习平台,为参与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学习资源。

学习内容主要涵盖红色背篓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等方面。

2. 线下体验:提供多种线下体验式活动,包括深度参观学习、特色手工制作、纪念品拍照留念等等。

这些活动将充分展现红色背篓的历史沧桑感和现代时代气息,让参与者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红色背篓。

四、活动内容1. 参观学习基地内将设置多个红色文化展览区,展示丰富的红色文化藏品和传统手工艺品。

同时,活动还将举行专业导师讲解讲座,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红色背篓背后的故事和历程。

2. 特色手工制作让参与者在多种手工艺制作项目中体验手作的乐趣。

项目涵盖红色主旋律音乐、红色主题书法、红色背篓织制等等多个方面。

3. 纪念品拍照留念为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的拍照留念体验,制作特色纪念品。

同时还可以制作特色签名留言区,让参与者为红色背篓精神留下自己的声音和足迹。

五、总结红色背篓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是一个富有特色、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公益教育平台。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红色背篓的文化内涵,传承红色背篓精神,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传承和弘扬红色背篓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服务举措,践行服务宗旨。为进一步落实“背篼干部”精神,省联社组织开展“走千家进万户”活动,号召全省农信社干部职工发扬“背篼干部”及“挎包精神”,在活动中“创先争优”,积极主动深入村寨,开展送金融、送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等活动,全面实施“阳光信贷工程”,让农村信用社的产品和服务及时走进千家万户。荔波县联社紧紧抓住农户对春耕备耕信贷资金需求增多的时机,号召干部职工发扬“背篼干部”精神风貌,积极组织信贷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现场办公,将春耕资金及时送到农户手中。今年以来,荔波县联社已向农户发放春耕生产贷款7000多万元,满足农户购买农机具、种子、化肥资金需求。
《通知》指出,长顺县敦操乡干部从小事着眼,从实处着手,坚持走村入户,背着背篼免费为群众捎带生活物资,带去国家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人民群众之中,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群众亲切称他们为“背篼干部”,把他们当成亲人,事迹感人至深,当地群众交口称赞。乡干部身背背篼,从群众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真心诚意持之以恒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谋利益,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们践行宗旨、情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难能可贵,是我省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优秀代表,是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的楷模和榜样,在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
《通知》要求,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学习活动。一要学习他们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的高尚品质。面对山高沟深、交通非常不便的恶劣自然环境,敦操乡“背篼干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主动走出办公室,翻山越岭,风雨无阻,心甘情愿坚持深入偏远村组为群众“跑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弘扬“背篼干部”精神,就是要像敦操乡“背篼干部”那样,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二要学习他们具体实在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敦操乡“背篼干部”把62个村民组划分为34个服务点,全乡34名乡村干部每人负责一个点,并将定点服务人员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及监督电话制成公示牌,钉挂在村口显眼位置,大到为村民代办低保、养老保险等事宜,小至捎带所需生活物资等,只要村民一个电话,就服务到家。为帮村民节省每一分钱,每次采购都货比三家,反复询问价格。弘扬“背篼干部”精神,就是要像敦操乡“背篼干部”那样,深刻认识群众利益无小事,方便群众,注重实效,从细节抓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一件件具体实在的事情中服务群众。三要学习他们围绕发展服务群众的发展意识。敦操乡干部充分利用为村民提供日常服务的时机,就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行国家计划生育等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学习技能,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他们带头示范种植高粱,帮农民算收入账,提供致富信息,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生产。农户种植高粱从前两年的不足100亩发展至现在的2000余亩;养殖绿壳蛋鸡数超过10000羽。弘扬“背篼干部”精神,就要像敦操乡“背篼干部”那样,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系群众利益最突出的问题,善于抓住重点做群众工作,真正了解民之所思、做好民之所盼、赢得民之所信,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动发展。四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从上世纪90年代起,敦操乡干部就开始帮助群众捎带生活用品,最初只是一两包烟,后来是盐、酱油等,到现在是各种生活用品,甚至于水泥、瓦片等。尽管平均每周要步行上百里山路,一些路险坡陡地段要攀着岩石、拉着藤蔓才能通过,他们始终无怨无悔、坚持不懈。弘扬“背篼干部”精神,就要像敦操乡“背篼干部”那样,把本职岗位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爱岗敬业,踏实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制定帮扶机制,落实帮扶承诺。为摸清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月21日,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术君在陪同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到长顺县敦操乡调研时,针对敦操乡存在的困难,代表贵州省农信社承诺为敦操乡提供四项帮扶。为保证四项帮扶内容落实到位,通过积极与敦操乡政府沟通联系,目前相关工作进展顺利。一是为敦操乡74名干部每人订做两套工作服,现已与服装厂签订合同,4月20日左右能制作完毕;二是向敦操乡政府赠送一辆越野公务用车,通过与敦操乡政府协商以及汽车经销商洽谈,定于近日购买并交付使用;三是出资50万元用于修建学生宿舍楼,建设资金预计4月下旬到位;四是向长顺县提供50亿元以上信贷资金,目前前期工作正在扎实推进,4月底前举办银政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为支持长顺经济发展,长顺县联社做到“三个应贷尽贷”,即“农户生活生产信贷需求应贷尽贷”,“农业产业化项目信贷需求应贷尽贷”,“生态移民建房贷款需求应贷尽贷”。今年以来,长顺县联社已为当地发放信贷资金1.5亿元,同比多增4000万元,有力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
桐梓县联社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积极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背篼干部”精神。选派的2名干部赴驻村点开展工作以来,深入实地走访,了解农户需求,针对存在的人畜饮水工程,小学照明线路安全隐患、通村公路维修,以及农户对春耕备耕资金需求等问题,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目前,联社已及时启动了春耕备耕金融服务方案,满足农户春耕资金需求,并承诺出资2万元,帮助驻村点新修水窖,解决长期以来枯水季节群众无水喝的严重问题。
调研期间,孙永春先后深入到敦操乡打招村穿洞组,走访慰问贫困农户,实地察看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详细了解“背篼干部”为民服务先进事迹,并与敦操乡党员干部及省直机关“包县、联乡、驻村”干部进行了座谈。他指出,敦操乡党员干部多年如一日,克服了山高沟深、交通非常不便的困难,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用“背篼”背出了信任、背出了民心、背出了“鱼水深情”,充分体现了“背篼干部”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及工作的不易。他们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让人感动,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贵州能发展、能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按照省委栗战书书记的要求,认真学习敦操乡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背篼干部”精神,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大动力。他强调,敦操乡“背篼干部”的先进事迹,是干部作风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举措,是“四帮四促”活动的拓展延伸。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总结提炼“背篼干部”的精神实质,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内容、服务方式,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服务群众工作品牌。要大力学习宣传“背篼干部”精神,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敦操乡党员干部学习活动,深入推进“四帮四促”、“部门包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工作。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挂帮县的省直单位,要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省直机关工委、省教育厅、省交通厅、省卫生厅、省扶贫办委宣传部:向“背篼干部”学习
2012年03月26日 09:13:00 来源:贵阳新闻网-贵阳晚报
本报讯 3月23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向长顺县敦操乡“背篼干部”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背篼干部”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具体实在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围绕发展服务群众的发展意识,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
《通知》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开展向“背篼干部”学习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紧密联系实际,精心组织安排,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要采取中心组学习、组织生活会、专题学习会、座谈交流、撰写学习心得、征文演讲等方式,广泛宣传“背篼干部”的先进事迹,深刻学习领会“背篼干部”精神的丰富内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强化群众观点,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切实增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把学习“背篼干部”贯穿于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中,引导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对照敦操乡“背篼干部”找标杆、明方向、定目标,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和具体行动,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干事创业、创先争优、增比进位。要把学习“背篼干部”体现在深化“四帮四促”活动中,扎实开展“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工作,教育引导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真下去、真蹲点、真干事,切实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送到群众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学习“背篼干部”落实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落实“十项行动、百项任务”,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发展功能和广大党员的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要通过向敦操乡干部学习、发扬“背篼干部”精神,在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中掀起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新高潮。 (本报记者)
孙永春在长顺调研时强调
弘扬“背篼干部”精神 推动贵州跨越发展
金黔在线讯 3月21日,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到长顺县,就敦操乡“背篼干部”开展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调研。他强调,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栗战书书记的重要指示,以敦操乡党员干部为榜样,大力弘扬“背篼干部”精神,为推动贵州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行动弘扬“背篼精神”以服务践行“三农”宗旨
贵州省联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背篼干部”精神
自长顺县敦操乡干部背着背篼免费为群众捎带生活物资的先进事迹报道后,贵州省农信社积极行动,结合窗口服务行业实际,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纽带作用,在全省系统范围内广泛开展学习贯彻活动,帮助群众致富谋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宣传学习,筑牢思想认识。全省农信社各级党组织采取召开中心组学习会、组织生活会、座谈会等方式,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活动,广泛宣传“背篼干部”的先进事迹,深刻领会“背篼干部”精神内涵,促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在服务“三农”中做到服务力度不减退、服务内容不单一、服务效果不削减,实现支持地方发展取得新成效。目前,全省农信社各级党组织开展“背篼干部”学习活动600余次,在系统范围内掀起了良好氛围,起到了统一党员干部职工思想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