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学习核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征来区分和分析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组组成。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包括着丝粒的位置、着丝粒的数目、着丝粒的大小等。

核型分析可以通过不同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和数量来鉴定种类和确定异常。

实验材料与仪器:培养基、细胞培养瓶、离心管、组织细胞、酶消化溶液、分装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涂片制备:将组织细胞培养在培养瓶中,经过适当的处理后,用细胞培养液制备成细胞悬液。

2. 细胞培养:将细胞悬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加入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使细胞分裂。

3. 细胞收获:培养一段时间后,离心管中的细胞会沉淀,将细胞沉淀转移至分装管中。

4. 细胞处理:加入适当的酶消化溶液,使细胞进行消化分解。

5. 导带处理:将消化后的细胞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得到导带。

6. 染色:将导带放入染色液中,待染色完成后,用离心机进行离心洗涤。

7. 干燥:将洗涤后的导带放在滤纸上进行干燥处理。

8. 着丝粒观察:将干燥后的导带放入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征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可以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征来进行核型分析。

比较不同生物体的核型特征,可以鉴定种类和确定异常。

实验结论:核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方法,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特征来区分和分析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组组成。

本次实验通过核型分析方法,成功获得了待研究生物体的核型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此实验结果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

核型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型分析,了解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结构,掌握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细胞遗传学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

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数量等特征,来研究细胞的遗传信息。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细胞悬液,然后进行染色处理,最后观察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数量。

三、实验步骤。

1. 制备细胞悬液,取新鲜组织样品,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用医用注射器吸取细胞悬液。

2. 染色处理,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入适量染色液,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体观察,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数量。

四、实验结果。

经过核型分析,我们观察到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存在差异。

在正常细胞中,染色体呈现为一对一对的条状结构,而在异常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可能增多或减少,形态也可能发生畸变。

五、实验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染色体异常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数量异常,而某些癌细胞的染色体形态也存在异常变化。

因此,核型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基础细胞遗传学研究,还可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六、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核型分析,使我们对细胞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在细胞遗传学和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还加深了对细胞遗传学的认识。

七、实验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核型分析在疾病诊断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探索更多的细胞遗传学问题,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核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的遗传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为大家对核型分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的组成; 2.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染色体核型:指一个物种所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和每一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如人类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照片,该核型可以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从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染色体照片的对比分析,进行染色体分组,并对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和描述,从而阐明生物的染色体组成,确定其染色体组型,这种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也称核型分析。

染色体长度测定:可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直接测量或在放大的照片上测量得到。

通常以微米表示。

绝对长度:不稳定,只有相对意义。

相对长度:是每条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与正常细胞全部染色体总长度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是稳定的比较可靠的数据。

着丝粒的位置:常用Evans 提出的方法,即以染色体的长臂(L )和短臂(S )的比值来表示。

在常规染色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部识别每个染色体,因此根据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点的位置,可将正常人的染色体分为7组,即A 、B 、C 、D 、E 、F 和G 组,其分布如下:这7组染色体的主要特征如下:A 组:第1,2,3染色体.在染色体中是最大的三对染色体,按长短和着丝点的位置彼此可以分开.B 组:第4、5染色体,具有亚中部着丝点的两对大型染色体,第4比第5稍长些,彼此较难于区分。

C 组:第6、7、8、9、10、11和12染色体。

具亚中部首丝点的中型染色体。

第6、7、8和11染色体的着丝点比第9、10、12染色体的着丝点更近于中央。

组内各染色体的大小也略有不同。

该组内的各染色体较难于配对和确定。

实验一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人染色体核型特征及其分析实验目的:掌握正常人染色体核型特征及其分析方法。

实验准备 1 、材料:正常人体细胞中期分裂相照片2 、器材:剪刀、镊子、培养皿、浆糊、牙签。

实验原理人类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46 条,其中 22 对为常染色体, 1 对为性染色体。

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粒的位置,将其中 44 条常染色体两两配合成对,形成同源染色体,共 22 对,同时将它们按大小顺序编号( No.1—22 )并分成 A 、 B 、 C 、 D 、 E 、 F 、 G7 组,其中性染色体 X 放在 C 组, Y 放在 G 组,每组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

A 组 (No. 1---3) :是最大一组染色体No.1 是一对最大型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No.2 较 No.1 稍短,是一对最大型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No.3 是该组中最短的一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B 组 ( No.4—5) :比 A 组短,是二对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短臂区分明显,组内两号不易辨别。

C 组 (No.6---12 和 X 染色体 ) :是中等大小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该组只有最大的 No.6 和最小 No.12 容易识别,其余各号间难以区别。

以下特点可供识别时参考: No.6 、 7 、 8 、 11 着丝粒近于中央, No.9 、 10 、 12 长短臂区别明显。

D 组( No.13—15 ):中等大小,是较大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有随体,组内各号间不易识别。

E 组( No.16—18 ):这三对染色体各有特点,彼此间容易区分。

No.16 是本组最大的一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No.17 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稍大;No.18 是本组最小的一对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F 组( No.19—20 ):是两组最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间不易区别。

G 组( No.21—22 和 Y 染色体):是一组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1 和 22 号短臂末端有随体,彼此不易区分。

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报告

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报告

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报告羊水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产前诊断方法,通过穿刺羊水腔内的羊水,获取胎儿的细胞进行核型分析,以了解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核型分析报告是对羊水穿刺所得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对于胎儿的染色体异常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下面将对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报告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核型分析报告中会对染色体异常进行具体描述。

报告会列出每一对染色体的情况,包括染色体数量、结构和形态等,以及是否存在异常。

例如,报告中可能会出现“21三体”、“13三体”、“18三体”等异常情况的描述,这些都是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需要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其次,报告会对染色体异常的临床意义进行说明。

对于发现的染色体异常,报告会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遗传病、先天畸形等风险,以及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对于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报告还会对胎儿的性别进行确认。

通过核型分析,可以准确地确定胎儿的性别,这对于家长来说也是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报告中会清晰地标注胎儿的性别,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即将迎来的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

最后,报告还会对采样和检测的方法进行说明。

包括羊水穿刺的操作过程、采样的细胞来源、检测的技术手段等内容。

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和家长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整个检测流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报告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产前诊断文件,对于胎儿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家长在收到这份报告后,应该结合医生的解读和建议,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为胎儿的健康和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希望本文对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报告有所帮助,让家长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产前诊断过程,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实验六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六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相对长度=
每个染色体长度 单倍染色体长度
×100%
(2)臂指数(arm index),指长臂与短臂之比。
按Levan(1964)划分标准,臂指数在1.0~1.7之间为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1.7~3.0之间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3.0~7.0 之间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7.0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centromere index),指短臂占 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实验六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 验 目 的
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了解人类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特征。
二、实 验 原 理
核型(Karyotype)是指一个细胞内有 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表型,如:数 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 通常将显微摄影得到的照片进行剪贴, 使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 图像。以核型图(karyogram)的方式表示。 有四种方法:
A:1,2,3对染色体,体积大,易于区别,有中 央着丝粒。第2对的着丝粒略偏离中央。无随 体,1号常见次缢痕。 B:4,5两对,体积大,有亚中部着丝粒,无随 体,彼此不易区分。 C:包括6—12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中等大小,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的着丝粒靠近 中央,X染色体大小接近介于第6,7对之间。 第9对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次缢痕,第11对染色 体的短臂较长,第12对染色体的短臂较短。
R带:与G带明暗相反(Reverse G-bands)
目前所用的R显带方法是RBG法 (R-band by BrdU using Giemsa),即经BrdU处理后用 Giemsa染色。 意义: G带染色体的两末端都不显示深染,而在 R带中则被染上深色,因此R带有利测定染色体 长度和末端区域结构的变化。对揭示染色体末端 缺失、重复、易位和断裂点的异常等有很高的价 值。

实验九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九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九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目的】1. 观察测量照片上每条染色体,进行配对排列和剪贴成核型分析图;2.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3. 正确理解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

【实验原理】核型(Karyotype)亦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或染色体组)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如图1所示)。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长短、形态、类型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核型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⑴确定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⑵辨析每条染色体的特征。

→图1 人类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2n=46)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结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染色体可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臂,造成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亚端部着丝粒(st)和端部着丝粒(t)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如图2所示)。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核型。

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用于核型分析的照片。

染色单体长臂着丝粒短臂次缢痕m sm st t 图2 中期染色体形态及结构1. 分析标准:⑴臂比值r(长臂长/短臂长);⑵着丝粒指数i[(短臂长/染色体长)×100%](表1);⑶相对长度:某条染色体长度占一套单倍体染色体长度总和的百分比: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单套染色体组总长)×100%(植物);或:相对长度(%)=[某染色体长度/(单套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总长]×100%(动物);⑷臂比指数(N.F.值):把具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的“V”形染色体计为2个臂,而把具近端和端部着丝粒的“J”或“I”染色体计为1个臂,以此统计核型中总臂数;⑸染色体长度比:根据染色体长度比[(最长染色体长/最短染色体长)×100%]。

实验二 核型分析

实验二  核型分析
• 4号:短臂1-2条带,长臂 4条带,均匀,近侧带深。
• 5号:短臂1-2条带,长臂 4条带,3条带集中,第4 条带靠近末端。
• B组:短臂相对长度比较 短
C组:6-12号,X
6号:短臂中段有一明显而宽阔的浅带。 (似“小白脸 ”)
7号:长臂有3条深带,短臂顶端有一深带(似“瓶塞” )
8号:长臂三条深带分界不明显,远侧带着色深。 9号:长臂两条宽深带,由于次缢痕呈现细长的“颈部
步骤2:剪贴染色体
实验报告
123 A
45 B
6 7 8 9 10 11 12 C
13 14 15 D
16 17 18 E
19 20 F
21 22 G
核型:
性染色体
四、实验报告
每一组下面划一横线,并在横线下 的中部写明A—G组号,性染色体单 独列为一组,排在最后。各组中的 染色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短 臂向上,长臂向下,着丝点在一条 直线上,贴成完整的染色体核型图。
区”,形态独特。 “细脖子”
C组:6-12号,X
11号:长臂有一宽深带,近侧有一宽浅带, 着丝粒指数明显大于第12号染色体。
12号:长臂中段有一宽深带,近侧浅带相对 11号较窄
X染色体:长臂、短臂各有一深带,以着丝粒 为中点对称,呈竹节状
D组:13-15,近端着丝粒
13号:长臂远端有3 条较深染的带
• 正常女性核型:46,XX 正常男性核型:46,XY
#
实验步骤
#
正常人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 1.计数,确定染色体的数目,正常应为46条。 • 2.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识别染色体,相
同的染色体间配对。 • 3.将配对好的染色体排列并粘贴在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型分析
摘要植物核型分析是指对植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形态、长度、带型和着丝粒位置等内容的分析研究,是植物分类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栽培四棱大麦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本方法主要是物理分析法,在本试验中,我们先对大麦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再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大麦染色体的臂长和随体长。

1.引言
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已实现使用计算机自动完成核型分析,我们学生也可以利用Adobe Photoshop 很容易地完成染色体的测量、排序等工作,再利用Excel 表格和Photoshop结合做出核型模式图。

2.实验材料
2.1实验材料
栽培四棱大麦的分散良好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显微照片、Adobe Photoshop等软件2.2实验方法
2.2.1绘制核型图
在Photoshop中对照片进行必要的处理。

首先是剪裁照片,用套索工具将每条染色体分离出来,对染色体进行配对并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一条线上,并对染色体进行适当的旋转变换。

其次是利用标尺工具测量每条染色体的臂长、随体长。

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染色体的臂比,总长,随体长,相对长度等数据。

2.2.2写出核型公式
根据上面的测量结果写出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

2.2.3画核型模式图
将所测并经过计算后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绘制成堆积柱形图,并在Photoshop里切出着丝点和次缢痕。

除此之外,还需将整个图像转换成黑白。

3.结果与讨论
3.1染色体核型分析图
图1 染色体核型分析图
3.2核型模式图
图2 核型模式图
3.3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
2n=2x=14=12m(2SAT)+2sm(SAT)
参考文献
[1] 杨大翔.遗传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
[2] 刘永安, 冯海生, 陈志国,等.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J].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1):98-102.
[3] 李懋学, 陈瑞阳.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 植物科学学报, 1985, 3(4):297-302.
[4] 陈庆富. 五个中国荞麦(Fagopyrum)种的核型分析[J]. 广西植物, 2001, 21(2):107-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