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

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一)转氨酶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

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

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

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

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

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

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

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

肝功能四项

肝功能四项

肝功能四项肝功能四项是一种常用的检查肝脏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包括四个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这四个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代谢、排毒、合成等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指标的意义和相关临床意义。

1. 谷丙转氨酶(ALT):ALT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ALT的升高表明肝细胞的损伤。

常见的引起ALT升高的原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正常情况下,男性ALT的参考范围为10-40 U/L,女性为9-32 U/L。

2.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类似,AST也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AST会释放到血液中。

AST 的升高可能是由于肝细胞损伤,也可能是由于其他组织(如心肌、肌肉)的损伤。

因此,AST升高并不一定是由于肝脏疾病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男性AST的参考范围为8-37 U/L,女性为7-34 U/L。

3. 总胆红素(TBIL):胆红素是由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将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然后经过胆道排泄。

当肝脏功能不正常时,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导致总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引起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包括肝炎、胆道梗阻等。

正常情况下,总胆红素的参考范围为2.5-17.1 umol/L。

4. 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是胆红素的一种形式,它是在肝脏中被转化的产物。

直接胆红素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直接胆红素的参考范围为0-6.8 umol/L。

总的来说,肝功能四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健康状况,检测肝脏疾病并指导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四项指标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有肝脏疾病,因此,如果检查出现异常结果,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肝功和心肌酶是医学临床中常用的两种检查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和心脏功能的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脏或心脏疾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功和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肝功是指检测血液中肝脏功能的指标,包括肝功能常规指标、肝功能损害指标和胆道功能指标。

其中,肝功能常规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等项目。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合成、分泌和代谢功能等。

肝功能损害指标主要有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等,它们可以反映肝脏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等情况。

胆道功能指标主要包括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用于评估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等情况。

肝功的临床意义在于提供肝脏功能评估的依据。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蛋白质、代谢、解毒、负责胆汁分泌等,肝功检查可以判断肝脏是否受损或功能失调。

例如,AST和AL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它们在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作为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当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药物毒性、酒精损害等因素影响时,AST和ALT水平会升高。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其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情况,当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白蛋白水平会下降。

心肌酶是指测定血清中心肌损伤所导致的酶的活性,常用的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酶(如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等)。

这些酶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在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起心肌细胞坏死所致。

心肌酶可以在心肌细胞坏死后的几个小时内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相关。

CK和CK-MB是最早被临床应用的心肌酶指标,其升高与心肌梗死相关。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肝脏号称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代谢、解毒和合成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病,都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

而这些异常均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体现出来。

因此,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对肝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上,不同的检查项目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肝功能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都具有什么临床意义呢?1.血清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细胞内,常见的有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

血清转氨酶在人体肝细胞内的浓度比在血液中的浓度高出1000~5000倍。

如果患者的肝细胞因炎症而出现损伤时,其细胞内的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

所以,血清转氨酶是反映患者肝细胞损害的最灵敏指标。

但当患者出现肝细胞的大面积坏死(如患有暴发性肝炎),由于其肝内的转氨酶已基本消耗殆尽,所以其血清转氨酶反而不会有明显的升高。

2.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出体外。

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叫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叫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叫总胆红素。

当发生肝细胞病变时患者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的现象,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胆红素升高表明患者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

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肝病早期患者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常常并不升高。

3.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当患者的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时其水平可能会下降。

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为15~20天,所以急性期肝病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常表现为正常。

肝硬化患者常会出现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的情况。

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正常比例在1.5~2.5之间,若两者的比例小于1,在医学上则称之为“白/球比”倒置。

这种情况是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之一。

4.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肝细胞参与胆固醇和胆碱酯酶的合成代谢,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疾病的恢复能力。

肝功能临床意义

肝功能临床意义

肝功临床指南1、血清蛋白〔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血清总蛋白60-80g/L血清蛋白质是各种蛋白的简单混合物。

可利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别。

血浆中的白蛋白、a1、a2、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等均由肝细胞合成。

γ球蛋白主要来自浆细胞。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蛋白质即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临床上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蛋白的含量来帮助诊断肝脏疾患,并作为疗效观看,预后推断的指标。

减低见于长期慢性发热、大面积烧伤〔白细胞增多〕,恶性肿瘤、肝癌〔淋巴细胞和核细胞增多〕,肝功能严峻受损、肝坏死、肝硬化〔谷丙转氨酶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浆膜渗出性损害、结核病、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吸取不良综合征,养分不良、贫血〔红细胞,红蛋白稍偏低〕等。

增高见于大量出汗、多发性骨髓瘤、腹泻、巨球蛋白血症、严峻呕吐、中毒等。

血清白蛋白40~55g/L清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调整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靠清蛋白维持,血浆清蛋白浓度过低时,其胶体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间隙潴留水分过多,呈现水肿。

临时在尿中觉察的清蛋白常表示肾的某些病变。

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峻脱水和休克、严峻烧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降低:(1) 蛋白质丧失,常见于大量出血或严峻烧伤和肾脏疾病。

(2)合成障碍,肝脏功能特别。

(3)养分不良或吸取不良。

血清球蛋白20-30g/L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血清蛋白,球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蛋白,根本存在于全部的动植物体中。

球蛋白具有免疫作用,因此也有人称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

由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球蛋白中以r-球蛋白为主〔占血清蛋白9%-18%〕,球蛋白增高可见于:1、慢性炎症和感染。

2、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3、M 蛋白血症:骨髓瘤,淋巴瘤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A/G 比值(白球比)正常值为1.3-2.5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关键指标。

肝功能检测部分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测部分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测(部分)的 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Alb)测定的临床意义:
• 1、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 较少见,在严重失水时发生,对监测血浓 缩有意义.
• 2、白蛋白血清浓度降低 急性降低主要见于大出血和严重烧伤; 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能受损、肠道肿瘤及结核病伴慢 性出血等。(无清蛋白血症是极少见的遗传性缺陷,血浆清蛋白含 量常低于1g/L,但可以没有水肿等症状部分原因可能是血液中球蛋 白含量代偿性升高.)
谢谢!
• 胆道疾患时AST亦可升高。
参考值: <40U/L
(AST 、ALT联合检测)
同时测定AST 、ALT,并计算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 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转归也特别有价值。 急性肝炎时DeRitis比值<1,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2,肝癌时 DeRitis比值>=3。
参考值:5-10mmol/L
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GGT)测定的临 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时常显著升高,其阳性率远高于ALP、GPT、GOT、 LDH、LAP等。
• 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 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时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 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均可使GGT明显升高,可达参考值 上限的10倍以上。
增加 高度增加
胆红素
阴性 阴性 阳性 弱阳性
胆素原
阳性 显著增加
不定 减少或消失
棕黄色 加深 变浅
变浅或陶土色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 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髓、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 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急性肝炎时ALP增高达2-5ULN,而肝硬 化、胆石症和肿瘤引起的胆汁淤积时ALP增高达ULN的5-20倍; 肝外阻塞性黄疸、转移性肝癌、肝浓肿和胆石症时胆汁ALP检出 率很高,并伴有肝ALP增高。

肝生化检查及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生化检查及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生化检查及功能 化验指标的 临床意义
编辑版ppt
1
前言
肝脏是机体重要的生化反应器官,承
担多种物资代谢活动,含有大量酶类;
肝内酶的含量占肝脏总蛋白量的2/3,体
内几乎所有的酶都在肝内存在。因此,
在发生肝损伤时,肝脏酶的释放是反映
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肝脏酶学检测
已经成为肝胆疾病诊断鉴别诊断,预后
判断及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

编辑版ppt
15
• 轻型慢性肝炎病人此酶活性变化不大。慢性活 动性肝炎病人此酶与急性肝炎病人相似。
• 肝硬化病人若处于代偿期,血清CHE多为正常; 若处于失代偿期,则血清CHE活力明显下降。
• 重型肝炎病人血清CHE明显下降,其降低程度 与血清白蛋白大致相似,且多呈持续性降低;
• 梗阻性黄疸病人,血清CHE正常,若伴有胆汁 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降低。
编辑版ppt
16
(五)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
• 是一组催化磷酸单酯水解的酶类,广泛 分布于各组织中,胆管上皮细胞含量最 多。其正常值依测定方法不同而各异。
编辑版ppt
17
• 临床意义如下:
• 1.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一般阻 塞性黄疸AKP升高较肝细胞性黄疸为高。
编辑版ppt
11
• 2.临床意义。
• ①判断急性肝炎恢复情况。急性肝炎病人AD 与ALT一样,常早期升高,但幅度不及ALT。 ALT恢复正常而AD持续升高的病人常易复发或 易迁延为慢性肝炎。故测定AD较ALT能正确反 映急性肝为病人的恢复情况。
• ②协助诊断慢性肝病。AD活性在慢性肝病中 普遍升高。
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临床意义:对肝实质病变的诊断及病程变化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严重黄疸及浑浊血清也可使结果升高,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0—40 IU/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时升高。

肝病及其它脏器炎症时也常升高。

注意事项:标本应避免溶血,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3 总蛋白(TP)g/L正常参考值:60—85临床意义: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

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的诊断、鉴别意义。

总蛋白升高常见于高度脱水、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造成的血液浓缩而致;总蛋白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及慢性肠道疾病等),合成障碍(如肝硬化)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及失血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4 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55 g/L临床意义: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广泛,包括营养价值;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保持;血清钙、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药物、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白蛋白的多种生理功能使其成为检测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

白蛋白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其白蛋白浓度上升。

白蛋白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5 球蛋白(GLB)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骨髓瘤、淋巴瘤等。

球蛋白降低常见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婴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体内球蛋白合成会减少。

6 白/球蛋白比值(A/G)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时称为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症、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7 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3.42—20.5μmol/L临床意义:由于胆红素的代谢与肝脏功能的密切关系,它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干功能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Anesthesiology于2012-01-10 10:25发布 14次阅读0次分享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查对于诊断肝脏是否异常有着重要的意义。

检测肝功能主要的目的是检测肝病患者的肝脏是否有损伤,或损伤程度。

其检测指标有很多,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

它们主要是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的指标。

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它们主要是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这些主要是反映肝脏储备能力的指标。

四:血清蛋白电泳,其主要是反映肝脏间质的变化的指标。

五:凝血酶原的活动度也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肝功能五项检查指标这五项指标不同的组合,所表现的情况也不一样,不过正常的情况就只有三种,下面着重介绍这三种情况。

1.所有指标全为阴性。

这类人群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不过因为体内的保护性的抗体滴度也在正常值一下,因而很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染。

2.只有表面抗体为阳性。

表面抗体为人体保护性的抗体,呈阳性表明体内的抗体滴度在正常值以上,不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3.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呈阳性。

这类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保护性的抗体已经产生,因而处在恢复期内,病情已经基本上恢复。

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一、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

据研究,ALT在细胞浆内合成,AST在线粒体内合成。

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

当慢性肝炎演变至肝硬化时,ALT、AST可正常或轻度上升,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ALT和AST持续升高说明损伤时的肝细胞内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动。

Gitlin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间,预后良好;1.20~2.26提示肝坏死,介于二者之间者预后无明确关系。

潼野报道,AST/ALT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0.9±0.32,代偿性肝硬化为1.5±0.7,失代偿性味1.9±0.7,肝癌时50%大于3。

二、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例为1.5:1~2.5:1。

肝硬化时血清总蛋白正常、降低或倒置。

白蛋白含量与肝功能肝细胞数量成正比,血清白蛋白降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预后多不良。

降至20g/L以下时,近期预后多不良。

肝硬化白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主要为γ球蛋白)增加。

白蛋白降低的原因有:白蛋白合成障碍,可能还有分泌障碍。

肝硬化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白蛋白中度或高度减少,α1、α2和β球蛋白也有降低倾向,γ球蛋白明显增加,在电泳图上常呈幅度较为宽阔的γ-带型变化,有时与β-球蛋白相互融合,这种变化称为β-γ桥,β-γ桥北认为是肝硬化的特征,虽然并非所有肝硬化患者均会出现β-γ桥,但是如果有这种现象出现是对肝硬化诊断的有力支持。

β-γ桥多见于晚期酒精性肝硬化,系由于IgA升高之故,在肝炎肝硬化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可见IgG升高,蛋白电泳则见γ-球蛋白升高,胆汁性肝硬化时IgM升高。

三、碱性磷酸酶(ALP)ALP特点是源起于肝的同工酶,反映肝分泌功能。

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碱性磷酸酶于70%的肝硬化患者可见增高,小结节肝硬化时,常正常或轻度升高,大姐姐肝硬化时往往显著升高。

与胆汁淤滞性病变,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中度以上升高。

肝内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时,常明显升高,但血清胆红素不一定升高。

ALP和ALT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

四、胆红素肝硬化时总胆红素血症昌表示肝细胞受损较重。

若在肝硬化基础上血清胆红素明显上升,提示肝细胞进一步坏死,病变活动;若胆红素升高而ALT、AST正常,表示刚在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功能耗竭;血清胆红素升高而γ-GT下降时,预后更为不良。

肝硬化黄疸的发生可能为:○1肝细胞坏死。

○2并发肝内胆汁淤积,或有溶血时常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

五、谷氨酰转肽酶肝功能检查项目里除了转氨酶、胆红素外,还会有谷氨酰转肽酶。

谷氨酰转肽酶也是用来反映肝脏受损程度的一种酶检查指标。

通常会有患者提到:谷氨酰转肽酶高的原因是什么呢?谷氨酰转肽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脏、胰脏、肾脏、脾脏、脑、肺脏、骨骼中等,但人体血清中的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于肝脏,因而它同转氨酶一样,主要是为了反映肝脏的受损程度。

1、乙肝:主要有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病毒引起的。

这种情况下不仅仅要进行降酶,还要从根本上解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即做相应的抗病毒治疗!2、肝硬化:当肝纤维化产生,肝脏逐渐变硬,就会慢慢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时,约90%以上病例GGT 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

胆汁性肝硬化则往往显著增高。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

3、肝癌:这时候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会比较厉害,症状也相对会比较明显。

原发性肝癌时GGT可明显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检测GGT同工酶,其9条区带中的II带为原发性肝癌特有,可助鉴别。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

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4、脂肪肝:脂肪肝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能引起谷氨酰转肽酶的升高,不过升高不太明显。

5、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6、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六、甲胎蛋白(AFP)早在1944年已有人对甲胎蛋白(AFP)的存在进行过研究。

直到1965年才有人观察到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能与抗胎儿血清的单价抗血清起反应,说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与人类胎儿血清中有一共同的特殊成分,并将这种特殊的蛋白成分称为甲种胎儿球蛋白。

现已确定这种蛋白在18种哺乳类动物之间有交义反应。

AFP的诊断价值及其阳性率的高低,是随着检测方法的发展而改变的。

1970年以前主要用双向琼脂扩散法,其阳性率虽不高,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却较大。

1971年之后,敏感的检测方法不断发展,其阳性率显著提高,但同时也会发现大量非癌症肝病患者有AFP的升高,因此说明AFP的升高并非肝癌所特有。

一般认为非癌症性肝病时AFP含量大多在500ng/ml以下,且为一过性。

在一般病毒性肝炎患者,AFP升高者约13%,在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可有20%-40%的人AFP升高。

从暴发性肝炎恢复的患者AFP升高者可达85%,并提示急性肝炎之后AFP升高的范围可能有预后意义。

有人对483例各型肝炎患者的AFP含量用火箭电泳及反相间接血凝法进行了动态观察,发现非癌性肝病患者AFP升高多在<200ng/ml,同时伴有ALT的升高,并在ALT升高之后始有AFP的上升,AFP持续升高1个月始下将者达71.4%,除1例持续升高达4个月之久外,其余患者均在3个月内至正常。

七、胆碱酯酶(CHE)胆碱酯酶是一类糖蛋白,以多种同功酶形式存在于体内。

一般可分为真性胆碱酯酶和假性胆碱脂酶。

真性胆碱酯酶也称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间隙,特别是运动神经终板突触后膜的皱摺中聚集较多;也存在于胆碱能神经元内和红细胞中。

此酶对于生理浓度的Ach作用最强,特异性也较高。

一个酶分子可水解3×10分子Ach,一般常简称为胆碱酯酶。

假性胆碱酯酶广泛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血浆、肝、肾、肠中。

对Ach的特异性较低,假性胆碱酯酶可水解其他胆碱酯类,如琥珀胆碱。

正常人血清胆碱酯酶用比色法测得含量为130~310单位/升。

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1、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肝炎患者相似。

3、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4、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别是肝昏迷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2],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5、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

八、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糖酵解酶。

乳酸脱氢酶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其中以肾脏含量较高。

乳酸脱氢酶是能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

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及LDH-5(M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

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

正常人血清中LDH2,〉LDH1。

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

临床意义1、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

2、肝炎、急性肝细胞损伤及骨骼肌损伤时LDH5都会升高。

3、患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肾坏死等病LDH1也可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