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诚信的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在古代,有许多名人以其卓越的品德和诚信而备受尊敬。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钟馗与屈原相传,在古代东汉末年,有一个官员因受人陷害而被流放到一片充满邪气的鬼镇。
他寄希望于有一天能够脱离这个恶劣的环境,重返世间。
他用心灵力量修行,最终成为了一位名叫钟馗的高僧,他可以以法力除魔。
而就在此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也在各地游历,传播自己的诗艺。
当他了解到钟馗的成就后,非常敬佩钟馗的修行和慈悲心。
于是,屈原写了一篇诗歌《离骚》送给钟馗,并请他帮助取回自己失去的乐器。
钟馗感谢屈原的赞赏,并表示愿意帮助他。
于是,钟馗借助自己的法力,找到了屈原失去的乐器,并将其亲自送还给屈原。
屈原深感感激,对钟馗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从此以后,钟馗与屈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致力于传承文化和慈善事业,留下了许多令人铭记的故事。
故事二:孔子的诚信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孔子与其弟子在旅途中经过一片草地,看到一位农夫正在祭拜自己的祖先。
孔子停下脚步,向农夫请教如何正确祭拜祖先。
农夫恳切地告诉孔子:“我每年只能献上一只鸡,因为我贫穷。
” 孔子深切地体会到了农夫的困难,于是他鼓励农夫继续尽力,同时向他解释了祭祀的真正含义。
最后,孔子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了两只鸡,并请农夫接受这份礼物。
这个小小的故事展示了孔子的诚信和慷慨。
他不仅在道德上给予了农夫帮助,而且向他传递了正确的思想观念。
故事三:曹操与石凌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智勇双全而闻名。
有一次,曹操的手下石凌在追击敌军时,被敌军的箭射中,但他没有告诉曹操,继续带领队伍前进。
曹操发现了石凌身上的伤,非常震惊,他问石凌为什么没有及时报告自己的伤情。
石凌坚定地回答说:“在战场上,我是你的手臂,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伤害影响到大局。
” 曹操被石凌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他非常赞赏石凌的行为,并表达了对石凌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10个

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10个一、商鞅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这个故事表明,诚信是政令得以推行的重要保障,只有执政者讲诚信,民众才会信任并积极响应政府的举措。
二、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项羽的部下,他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好。
当时楚地有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季布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它所带来的信任和声誉会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儿子在一旁哭闹着也要一起去。
妻子哄骗儿子说:“你在家好好呆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妻子赶集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
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德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培养诚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四、华盛顿与樱桃树乔治·华盛顿小时候,他的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
华盛顿为了试试斧头的锋利程度,就把父亲最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
父亲发现后非常生气,质问是谁干的。
诚信的名人素材事例古代

诚信的名人素材
1.商鞅立木为信: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推行新法时,为了取信于民,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承诺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赐他十金。
然而,没有人相信这个承诺,因此也没有人尝试。
商鞅知道后,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尝试并成功扛到了北门。
商鞅如约赏赐了他五十金,表明了他的诚信。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之一。
2.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一位侠士,他非常注重诚信。
据说他曾经答应过的事情一定会做到,而且每次做事之前都会考虑清楚。
他的信誉在当时非常高,人们都称他为“一诺千金”。
3.曾子杀猪教子:曾子是孔子门下的一位弟子,他非常注重诚信。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哭闹不止,妻子就哄骗孩子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听到后,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诚信的重要性,于是真的把猪杀了给孩子吃。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之一。
4.韩信报恩:韩信是汉朝的一位将军,他非常重情重义,对朋友和恩人非常忠诚。
他曾经得到一位老妇人的恩惠,后来在战场上救了老妇人的儿子。
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他在战场上放走了老妇人的儿子,并且赏赐了很多财物给老妇人。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之一。
这些古代的名人素材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说明了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应该始终保持诚信和正直的品德。
诚信名人小故事

诚信名人小故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以其坚守诚信的品质,留下了令人传颂的故事。
商鞅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季布一诺千金。
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的一个侠客,他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设法办到。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还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
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
说着,就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晏殊诚实守信。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

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古人诚信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晏殊信誉树立的故事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能够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以往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所以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理解皇帝的复试时,把情景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相比较我们有的同学为了得到一个好一点的成绩就徇x舞弊,抄袭夹带偷看等舞弊,我们要感到汗颜。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之后皇帝了解到这个情景,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古人诚信的故事篇2蔡璘坚还亡友财吴县有一个叫蔡璘的人。
他重视诺言和职责,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
蔡璘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貌,不肯理解,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并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璘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在古代,诚信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被许多名人以及普通百姓所崇尚。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尚道德观念,更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孔子与樊迟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有一次,孔子告诉樊迟:“你去给我买一匹马。
”樊迟照办,买了一匹相当贵重的良马送回给孔子。
孔子接过马后,却没有付钱,而是告诉樊迟:“你退回这匹马去吧。
”樊迟问孔子:“为什么?”孔子回答:“我不能用你所做的贼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在面对不诚信的行为时,宁愿放弃也不愿接受。
他不但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品德,也教育了樊迟及其他学生。
孔子以身作则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二:张仪以信守约张仪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谋略家。
在公元前308年,秦国担心魏国会违约,决定先行出兵,占领魏国的旅人山。
然而,张仪担任秦国使者,他坚守信守约定的原则,以道义和信誉说服了秦王。
张仪亲自上表劝阻称:“背约的话,秦国的信誉将受到破坏,违背信守约的文化传统。
”最终,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取消了先发制人的计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张仪以信守约的行为,保护了秦国的信誉和名誉。
他深知信誉对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影响。
故事三:贾谊的执着诚信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坚守诚信的原则,为人正直,不言而信。
据说有一次贾谊为人表白,但被女方拒绝。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追求,直到女方答应了他的感情。
他的执着和诚信令对方信服,最终成功得到了她的芳心。
贾谊的故事传颂许多年,他的诚信成了品德的楷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诚实和坚持都能够带来成功。
诚实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石,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结语以上是几个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人崇尚诚信的态度和行为。
无论是孔子的坚守原则、张仪的以信守约或者贾谊的执着诚信,这些名人的行为都彰显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观。
古人诚信家风故事

古人诚信家风故事古代中国受孔子思想的影响,诚信是一种被普遍重视的美德。
在古人的价值观念中,诚信是建立在道义、礼仪和正直的基础上的,它是一种言行一致、守信用、守承诺的品质。
古人通过各种生活事例和家风故事,将诚信的重要性传递给后世,让人们懂得诚信之道,并且将其传承下去。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古人诚信家风故事。
故事一:《萧何断发》公元前195年,刘邦在汉中拱手称王。
时任丞相的萧何为了避免刘邦受到曹、项等人的威胁,主张杜绝忠臣受恶报的现象,于是率先献出自己的头发。
由于古人的发冢也是一个象征,举世闻名的萧何因此丧失了朝廷职位,但他的诚信和忠诚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二:《孟子拒绝南阳借粮》孟子早年东游,途经南阳时,遇到当地的士人请他担任南阳借粮的官职,以帮助南阳脱困。
但孟子回绝了这个职位,理由是南阳借粮不应该依赖于外援,而应该依靠本地的人民努力自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故事表现了孟子坚持诚信原则,不愿意参与虚伪行为的精神。
故事三:《晏婴归还女儿》晏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虽然他因被逐出国家而贫困,但他始终坚守诚信的原则。
一天,晏子的女儿迎娶了一个富有的家庭,但婚后不久,丈夫就因家族事务的缘故离世。
富人家族出于复仇心理,想要把晏子的女儿留在家中当奴隶。
晏子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去要回女儿,他告诉富人家族:“我把女儿嫁给你们并不是看上你们的财富,而是看中了你们的家族。
”最后富人家族被晏子的诚信所感动,答应归还女儿。
故事四:《孔子对擅自撤离的人的教诲》孔子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父亲生病,擅自离开去照顾父亲。
当他回来后,孔子责备他说:“即使你父亲生病,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
作为学生,你应该先诚实地告诉我实情,然后再请假回去。
这样你才能保持你的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诱惑,我们都应该克制自己,坚守诚信的原则。
故事五:《曾国藩因讲诚信而赢得人心》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贼横行,吉林地区的贼寇更是猖獗。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守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许多故事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执着与诚信。
一、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游侠,他为人正直,守信重诺。
当时的人们赞誉他为“一诺千金”。
季布曾因事被仇家陷害,流亡在外。
在此期间,他依然坚守诚信,帮助了许多人。
后来,汉高祖刘邦听闻季布的诚信事迹,特地赦免了他的罪行,并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的诚信品质传为佳话,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二、宋弘守诺赔马宋弘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他诚信守诺,品德高尚。
一次,宋弘的马误入官田,吃了庄稼。
他得知后,立即赔偿了损失。
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诚信行为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传到了汉光武帝耳中,光武帝对宋弘的诚信十分赞赏,于是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三、曹操割发代首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在一次战争中,曹操的部队行军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子。
然而,曹操的马受惊,冲进了麦田。
曹操为了守信,毅然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之罪。
这个故事体现了曹操的诚信品质,也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四、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智慧过人,诚信待人。
在平定南蛮叛乱时,诸葛亮为了感化叛军首领孟获,七次将其擒获,又七次放走。
诸葛亮守信的行为感动了孟获,使他最终归顺蜀汉,结束了叛乱。
这个故事传颂了诸葛亮的诚信和智慧,成为了古代守信的佳话。
五、唐太宗守信免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守信重诺,治国有方。
一次,他答应了一位大臣免其死罪。
后来,这位大臣犯了死罪,唐太宗为了守信,免除他的死罪,改为流放。
这个故事展现了唐太宗的诚信品质,也使得他得到了臣子的忠诚和百姓的拥护。
总结: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石。
只有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信的人。处在天子的位置很不容易呀~用有德的人就治,不用德的人就乱。与治者办法相同,不兴盛的;与乱者办法相同,不灭亡的。终和始都慎择的同事,英明的君主。先王勉力敬修的德行,能够匹配上帝。现在我王享有好的基业,希望看到点呀~【原文】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1,必自迩。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2;有言逊于汝志3,必求诸非道。呜呼~弗虑胡获4,弗为胡成,一人元良5,万邦以贞6。君罔以辩言乱旧政7,臣罔以宠利居,邦其永孚于休8。【注释】1、陟遐:陟,行。遐,远。2、诸:之于。3、逊:顺。4、胡:何,怎么。5、一人元良:一人,指天子。元,大。良,善、好。6、贞:正,纯正。7、辩言:巧辩之言。8、孚:保。古文以孚为保。段,伊尹阐明行德的办法。【译文】升高,要从下面开始;行远,要从近处开始。不要轻视的事务,要想到它的难处;不要苟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险。慎终要从开头做起啊~有些话不顺你的心意,要从道义来考求;有些话顺从你的心意,要从不道义来考求。啊呀~不思考,怎么收获,不做事,怎么,天子大善,天下而得正。君主不要使用巧辩扰乱旧政,臣下不要凭仗骄宠和利禄而安居。,将永久在美好之中。
《商书》太甲商书太甲上第五【原文】惟嗣王不惠于阿衡1,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2,以承上下神祗。社稷宗庙,罔不祗肃3。天监厥德,用集大命4,抚绥四方5。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6,肆嗣王丕承基绪7。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8。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祗尔厥辟9,辟不辟10,忝厥祖11。【注释】太甲:太甲立为君主,不遵守成汤的法典,伊尹把他放置到桐官,使他思过。太甲在桐官三年,悔过自新,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亳都。自太甲初立到放于桐官,又从桐官回来,伊尹多次开导过他。史官记述训话,写了《太甲》三篇。太甲上篇是写把太甲放到桐官的历史事实。它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七。1、惠:顺从。阿衡:阿,倚。衡,平。阿衡,商代官名,是说它是天下之所倚平。一说为伊尹之号。2、顾諟:顾,顾念。諟,是,。这里用作的意思。3、祗肃:敬肃。4、集:降下。5、绥:安抚。6、左右:帮助。辟:君主。宅师:宅,安。师,众人。宅师,安定众人。7、绪:业。8、自周:自,用。周,忠信。终:成。终训成,见《国语周语》注,下文的终,意义相同。9、祗:恭敬。辟:君主,这里指君道。10、辟不辟:君主不尽君主之道。后一辟字,用为动词。11、忝:羞辱。段,伊尹勉励太甲天命,当好国君。【译文】嗣王太甲对伊尹不顺从,伊尹作书给王说:先王成汤顾念天的明命是的,供奉上下神祇、宗庙社稷无不恭敬严肃。上天看到汤的善政,降下重大使命,使他安抚天下。我伊尹亲身能辅助君主安定,嗣王就承受了先王基业。我伊尹亲身先见到西方夏邑的君主,用忠心成就,辅相大臣也成就;的后继王成就,辅相大臣也成就。嗣王要警戒呀~应当敬重你做君主的法则,做君主而不尽君道,将会羞辱的祖先。【原文】王惟庸罔念闻1。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2,坐以待旦。旁求俊彦3,启迪后人4,无越厥命以自覆5。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若虞机张6,往省括于度,则释7;钦厥止8,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9,万世有辞10。【注释】1、庸:常。2、昧爽:昧,昏暗。爽,明亮。昧爽,指将明未明的时刻。丕:乃。显:通宪,思也。3、彦:美士曰彦。4、启迪:启,开。迪,导、。启迪,说开导。5、越:失、忘记。覆:失败、灭亡。6、虞机:虞人之机。主管林的人叫虞人。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7、括:矢括,箭未扣弦处。度:瞄准器。于:与。连词。8、止:至、到。这里指用引申义。9、怿:喜悦。10、辞:指好的言辞、美誉。段,伊尹又勉励太甲遵守成汤之道。【译文】王像往常一样不念不闻。伊尹就说:先王在天将明未明的时刻,就思考国事,坐着等待天明。又遍求俊彦的臣子,开导后人。您不要忘记先祖的教导以自取灭亡。要慎行俭约的美德,怀着长久的计谋。好像虞人张开了弓,还要去察看箭尾与瞄
“古代名人诚信的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故事”
诚实,忠诚正直,言行,表里如一。守信,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
诚实,忠诚正直,言行,表里如一。守信,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曾子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旧时店铺的门口,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在当代,诚实守信的美德也了发光大。美德在工作和学习上,专心致志,踏实,实事求是;在与人交往中,真诚待人,互相信赖;在对待和集体的上,奉公守法,忠诚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