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分析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李倩瑜;唐立娜;邱全毅;李寿跳;徐烨【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6【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以厦门市为例,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的基本框架构建陆域生态安全格局。
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该方法兼顾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使得所识别的生态源地更具全面性。
选取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并用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生态综合阻力面,以减少主观赋值的影响,识别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差异,使生态阻力面的构建更加合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划分重要性等级。
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由14个生态源地、21条生态廊道、15个生态节点及若干个踏脚石所组成。
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合计为558.64 km^(2)。
生态廊道长约159.40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12条。
生态廊道呈现出东西方向联系较为密切,南北方向联系不足的特点。
根据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度,将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3个管控区进行分级管控。
将研究结果与厦门市当前的实施计划进行对比分析,虽然结果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相对一致,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所采用的研究数据及方法不同。
因此,研究认为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结合,可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11页(P2284-2294)【作者】李倩瑜;唐立娜;邱全毅;李寿跳;徐烨【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相关文献】1.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的沛县北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2.太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调控——基于空间形态学-最小累积阻力模型3.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昆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4.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四川省美姑县为例5.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生态格局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

2021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2021(总第226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o.226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21.01.00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黄茂兴,张建威(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8—2018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和“基本协调—中度协调”的演进态势;各地区间协调发展差异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工业化水平和政府能力对于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21)01-0040-1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①。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就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而生态文明正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用生态文明指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综合信息图谱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综合信息图谱 生态环境 数字识别 垂直自然带 可视化 net matlab gis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科研热词 综合方法 核fisher判别分析 效果评估 图像融合 银翘解毒丸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超声-fenton 脑肿瘤 维c银翘片 红外指纹图谱 紫外指纹图谱 系统指纹定量法 科研合作网络 科学研究 磁共振成像 知识管理 知识扩散 知识图谱 皮革综合废水 煤矿区 热含量相似度 演变 深度处理 植被盖度 服务融合 时空效应 引文分析 多维指纹图谱 图谱分析 可视化分析 协同效应 医学图像分割 八波长指纹图谱 信息熵权重法 个人数字图书馆 973计划项目 6级系统指纹定量法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生态脆弱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推荐指数 9 5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脆弱性 生态环境脆弱性 阜新市 适应性 社会系统 生态修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广西 岩溶 喀斯特山区 主成分分析 黑龙江省 黑河中游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 青藏铁路 震毁生态系统 鄱阳湖 通州 途径 退化 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安全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 评价 西南山地 脆弱性评估 脆弱性评价 能源安全 能源供给风险 胡杨 聚类分析 综合视角 经济系统 粮食生产 突变级数法 突变理论 空间分析 科学技术问题 社会孤岛 矿业城市 石漠化 生态重建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 生态系统脆弱性 生态环境 生态恢复 生态健康 生态与环境 理论
海南西部沿海 沿海区域 江西省 江苏省 气候变化 比较分析 模式 模型 植物生态学 森林 框架 杭州湾 暴雨内涝 旅游业 方法 整合 指标体系 指标 成因机制 快速城市化 山区乡村 对策 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定量评价 大庆市 城市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镇)规划 地学信息图谱 土壤水分 土地沙漠化 土地利用 喀纳斯湖 吉三角 可持续生计 县域 区域生态规划 北方针叶林 北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动态评价 初级生产力 分类 分区 冻土退化 兴安岭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 人地耦合系统 中国 东北地区 上海 三角图法 vsd模型 hotspots
基于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与预测

生态 位理论 是生 态学 最重 要 的基础理 论之一 , 它在 种 问关 系 、 物 多样性 与 稳定 性 、 落 结构 及 其演 生 群 变、 种群 变化等生 态学 领域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 为 2 成 0多年来 生态学 研究 的 中心之一 .
1 1 土地 生态位 概念 的延伸 土地 生态 系统是 一个 “自然 一经 济 一社 会 ” . 的复合 生 态 系统 , 括耕 地 生 包
系统 中的相对地 位 和作用 , 即土地 生态位 的大 小 ( 宽度 ) .
2 土 地 利 用 类 型数 量 相 对 变 化 数 学 测度 模 型 构 建
基 于 以上 对土地 生态位 概念及 理论 的分析 , 构建 了土地 利 用类 型数 量 生态 位 和土地 利 用类 型 数量 生
态位扩 充压缩 度数 学模型 . 2 1 土 地利 用类型数 量生 态位 ( . 宽度 ) 型的构 建 模 态 和势 的有机 结合综 合体 现 了土地 生态 元在 区域 生
一
是 土地生 态元 的态 , 即土地 生态元 在 特定 时 刻 的状 态 , 它是 过 去 发展 以及 与环 境 相 互作 用 积 累 的
结 果 ; 是土地 生态元 的势 ( 二 面积变 化量 、 口增 长率 、 人 经济效 益变化 量 、 生态效 益 变化 量等 ) 它 是 土地 生 , 态元在 特定 时间 内对环 境 的现实影 响 力或 支配力 . 和势 的有机 结 合综合 体现 了土 地生 态元 在 区域生 态 态
基 于生态 位 理 论 对 福 建省 土地 利 用 结构 的分 析 与预 测
刘双 振 , 文 开 , 张 曾凡 富
( 建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建 福 州 3 00 ) 福 福 50 7
水管理视野下的莆田平原空间和社会结构探析

水管理视野下的莆田平原空间和社会结构探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目的和方法 (3)3. 研究区域概况 (4)二、水管理与莆田平原空间结构 (5)1. 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6)2. 水管理与平原空间结构关系 (8)3. 莆田平原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9)4. 水管理对莆田平原空间结构的影响 (11)三、社会结构探析 (12)1. 社会结构概述及特点 (13)2. 社会结构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15)3. 莆田社会结构现状分析 (16)4. 水资源管理对莆田社会结构的影响 (17)四、水管理下的莆田平原空间和社会结构互动关系 (18)1. 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20)2. 水管理对两者互动关系的调节作用 (21)3. 互动关系对莆田平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2)五、案例分析 (23)1. 典型案例选取及介绍 (24)2. 案例分析过程及结果 (25)3. 案例分析中的经验及启示 (26)六、优化策略与建议 (27)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建议 (29)2. 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建议 (29)3. 水管理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 (30)七、结论与展望 (31)1. 研究结论总结 (33)2. 研究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34)一、内容概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莆田平原地区在水管理视野下的空间和社会结构。
文章从自然地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莆田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现状。
文章重点关注了莆田平原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莆田平原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包括人口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
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莆田平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和意义莆田平原作为福建省的重要农业区域和人口聚居地,其水资源管理与空间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增大,水管理已成为莆田平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健全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PPT简洁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课件

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这一重要论述,为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在具体制度设计层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并根据各区域不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各种环境要素的保护需要,划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制度形成经历了不断更新升级、日臻完善的过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探索环境分区治理,针对地表水、大气和噪声等单一环境要素设立了不同的环境功能区划。
步入21世纪,我国环境治理模式开始由单一环境要素治理转向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先后设立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
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划定生态红线,对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始制定更为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分区治理方案。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生态学试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I△的计算式为: I
( x ) x
2
2 x x
N
格局指数 I△不受均值 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 影响。
I△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I△ < 1, 为均匀分布; I△ >1,为集群分布。 2 显著性采用χ2检验, I ( x 1) N x
网格 号 个体 数 网格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14 7
6 15 6
11 16 4
16 17 5
12 18 10
6 19 13
5 20 10
10 21 10
7 22 11
8 23 15
4 24 9
13
10
25 13
个体 数
32
个体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33
χ2=0.6379+1.1573+0.3935+5.9525+ 15.7941+14.1288+26.4460+0.0338 +0.9106+73.2038+15.2406 =153.8943
χ2(0.05,10)=18.307 χ2(0.01,10)=23.209
34
(1)χ2检验法: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各样方包含 0 、 1 、 2 、 3 、…、 n 个个体的概率 分布都应符合泊松 (Poisson) 级数。级数可写成下列 形式:
自由度为N-1。
42
几种数据处理方法的计算结果
指数
Cx
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