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篇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
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
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把一些经典的长征故事打印好发给学生研读,让他们对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但是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毛泽东的诗——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感情上有些“深”,不易理解。
本堂课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以理解促读,以感情升华读的味。
这篇课文我设计在一课时内上完,共分三个阶段:初读,扫除字词障碍。
再读:间隔准确把握,读准、读顺。
边读边悟:结合合种资源会意悟情,从而培养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课前,让他们欣赏歌曲《长征》,雄浑的歌声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
接着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
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了逶迤和磅礴的山的样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读出了那个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的意思是__的难点。
通过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
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形象逼真的理解了“寒”。
课中抓住中心句反复吟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
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七律这种体裁,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读去感受韵律美,课后还要更深一层的学习这种写法。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解疑,释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几个学生读课题)。
提醒学生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一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
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
(指名回答)4、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自己的疑惑。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毛泽东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二、初读,读顺诗文。
1、引导学生听诗朗诵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诗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
在理解诗歌时,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力。
经过反思,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改进:一是要恰当使用回环复读的时机;二是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三是有些细节的处理要完善,如用长征路线图作为学生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在精读诗歌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诗句的方式,让他们体会诗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对于诗歌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3】篇〗《七律、长征》的背景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感*资料的运用。
上课之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有关长征资料,初步了解长片。
教学中谈话导入:“有一个词,或许对你们来说有点陌生。
但是,这个词,它是用血与火写就的。
它深深地烙在我们伟大民族的丰碑上,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集体记忆。
这一个词,就是——长征。
”之后让学生谈你了解到的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二:《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在课堂上,我首先介绍作者毛泽东,再介绍《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大全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大全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跟着小编一起走进《七律长征》吧。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必须的了解,再透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资料。
之后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资料,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透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此刻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透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潜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整首诗是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难、只等闲”,因此,在具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画面,背景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到达与文本对话目的,对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赞叹。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律诗。
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一)背景铺垫,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我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让学生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们在了解了长征的艰辛后,更能体会到诗歌中所表达的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
(二)多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和语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重点词句,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诗中的重点词句,如“逶迤”“磅礴”“暖”“寒”等,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历史背景、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四)拓展延伸,丰富内涵在教学结束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其他诗词和故事,如《忆秦娥·娄山关》《飞夺泸定桥》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长征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二、不足之处(一)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对于律诗的对仗、押韵等创作手法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充分在课堂上,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的机会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诗歌的重点词句和拓展延伸部分,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结尾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3套(新审定)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将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想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值得继续坚持:1.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感情。
我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进行了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
上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一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地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我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我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4.在教学中,我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七律长征》这首现代诗的基本含义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对长征题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前导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七律长征》这首现代诗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
3. 诗歌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歌,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写作练习,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想法。
三. 教学过程1.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长征题材的兴趣。
2. 教师带领学生赏析《七律长征》这首现代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题材、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的难点和要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教师进行诗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5.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想法。
四.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活动,学生能够对《七律长征》诗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和解读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同时,学生在朗读演练和创作练习中,能够有所表现,展示出对长征题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问题与对策1. 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可以在课前进行相关预习,加强对诗歌的了解。
2. 学生的朗读技巧不熟练:可以在课后进行朗读练习,鼓励学生多进行诵读,不断提高朗读技巧。
3. 学生的创作能力有限: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指导,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六.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基本目标已经达到。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对《七律长征》这首现代诗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在诗歌朗读和创作活动中展示出了对长征题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相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所以,读诗对语言要实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水平。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在
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表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个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表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