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设备接入标准规范标准
视频监控设备接入标准规范

视频监控设备接入标准规范1.1联网接入架构各类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分布在多个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包括行业单位专网或私网、互联网等。
公安机关在互联网上建设省市县三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各类社会单位的视频信息通过互联网接入至县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
即县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能够整合并统一管理所有不同链路、不同技术要求的社会图像监控资源。
未来,随着社会视频监控资源的逐渐增多,有条件的派出所也可建设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联网接入平台。
县(市、区)公安机关在互联网内部署建设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用于接入汇聚本辖区的社会视频监控资源。
市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级联各县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可管理、监看本市的社会单位视频信息。
省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级联各市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可管理、监看全省的社会单位视频信息。
各级平台应搭建于具备固定IP 的互联网环境下,兼顾经济性与多用户同时使用的需求,县级以上平台互联网带宽应不低于50M 。
5.1.1通信协议结构5.1.1.1概述视频、音频、数据等信息传输、交换、控制的通信协议的结构见下图所示。
SIPIP 会话通道媒体流通道H.264G.711A/G.722.1/G.723.1/G.729/AMR-NB SDP RTP/RTCP RTSP MANSCDPTCP/UDPTCP/UDP图通信协议结构图联网系统在进行视音频传输及控制时应建立两个传输通道:会话通道和媒体流通道。
会话通道用于在设备之间建立会话并传输系统控制命令;媒体流通道用于传输视音频数据,经过压缩编码的视音频流采用RTP/RTCP传输。
5.1.1.2会话初始协议安全注册、实时媒体点播、历史媒体的回放等应用的会话控制采用RFC 3261(SIP)规定的REGISTER、INVITE等请求和响应方法实现,历史媒体回放控制采用SIP扩展协议RFC2976规定的INFO方法实现,前端设备控制、信息查询等应用的会话控制采用SIP扩展协议RFC 3428规定的MESSAGE方法实现。
{设备管理}视频监控设备接入标准规范

{设备管理}视频监控设备接入标准规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视频监控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设备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确保视频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制定一套统一的接入标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视频监控设备接入标准规范。
一、接入设备的认证和授权:在接入视频监控设备之前,必须对设备进行认证和授权,确保设备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认证和授权的过程包括对设备厂商的资质、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审查,同时要求设备厂商提供设备的相关证书和说明。
二、网络接入规范:视频监控设备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因此对于设备的网络接入规范十分重要。
包括设备的网络配置、网段划分、IP地址分配、子网掩码等。
此外,还需要规定设备的网络传输协议,如TCP/IP、UDP,以及网络带宽等。
三、数据传输规范:视频监控设备需要传输大量的实时数据,对于数据传输的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
规定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格式、编码方式、压缩比等。
要求设备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并能够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需求。
四、设备管理规范:视频监控设备的管理是保证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
设备管理规范包括设备的命名规则、设备的归属和责任划分、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设备的完善和升级等方面。
设备管理规范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
五、录像存储规范:视频监控设备需要对监控画面进行实时录像存储,规范设备的录像存储是确保数据安全和便于检索的关键。
录像存储规范包括设备的存储容量、录像格式、存储周期、存储路径等方面。
要求设备支持多种存储设备,如硬盘、光盘等,并能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
六、权限管理规范:视频监控设备需要对不同用户进行权限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数据的保密。
权限管理规范包括用户的注册和认证、用户权限的分配和管理、用户的操作日志记录等方面。
要求设备具备完善的权限管理系统,能够灵活地定义用户的权限,并能够对用户的操作进行审计和追踪。
视频监控联网标准GB

三、GB/T 28181国家标准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指导
为更好地指导全国公安机关开展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建设及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公安部先后发布了《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公科信[2012]11号)、《全国公安机关图像信息联网总体技术方案》的通知(公科信[2012]73号)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统一标准,以GB/T 28181国标和GA/T669系列行标等作为视频监控系统互联的标准依据,部署了到2015年间的视频图像整合与共享工作的工作任务,并对省市平台建设主要任务、联网架构、标准强制项、标准符合性测试、联网平台功能性能等进行了规范。对全国跨区域联网建设工作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1)在各地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工程性问题。例如:
由于上下级平台间、平台与设备间参数配置不一致导致系统无法连通;
系统视频并发数据量超出系统硬件、网络负载能力上限,造成图像丢包、卡顿;
由于网络、电源等环境因素造成互联和视频点播不稳定等;
安防监控系统接口标准

安防监控系统接口标准
安防监控系统接口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RS-232接口:RS-232接口是现在主流的串行通信接口之一,被广泛用
于计算机串行接口外设的连接,传输距离最大约为15米,电平为逻辑“0”时为+3V~+15V,电平为逻辑“1”时为-3V~-15V。
2. RS-485接口:其电气标准为,+2V~+6V表示“0”,-6V~-2V表示“1”。
3. DVI接口:数字视频接口(DVI)是一种国际开放的接口标准,在PC、DVD、高清晰电视(HDTV)、高清晰投影仪等设备上有广泛的应用。
4. HDMI接口:HDMI接口是一种全数字化视频和声音发送接口,可以发
送未压缩的音频和视频信号。
5. USB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是连接计算机
系统与外围设备的一种串口总线接口,也是一种输入输出接口。
6. RJ-45网络模块和水晶头:RJ-45是一个常用的网络接口插头,广泛用于各种网络连接设备。
7. 摄像机DC圆口规格:大部分摄像机的电源适配器接口都是DC插头,其中指的是电源适配器的插头外径公差±,指的是电源适配器的插头内径公差-0/+,即内径范围。
如需安防监控系统接口标准的更多信息,可以阅读与安防监控相关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技术工程师获取帮助。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验收规范标准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验收规范标准1.所有线路必须穿管或走线槽,不便于管或走线槽的部位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布线要美观大方、横平竖直、结实牢固。
2.直线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30%~40%,弯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20%~30%。
3.如果存在局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离要求,应采用钢管。
暗管必须弯曲敷设时,路由长度应≤15米,该段内不得有S弯。
连续弯曲超过2次时,应加装过线盒。
所有转弯处均用弯管器完成,为标准的转弯半径。
不得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三通四通等。
4.在暗管孔内不得有各种线缆接头。
5.电源线配线时,所用导线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
6.电线与暖气、热水、煤气管之间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300mm,交叉距离不应小于100mm。
7.穿入配管导线的接头应设在接线盒内,接头搭接牢固,用绝缘带包缠,应均匀紧密。
8.视频电缆到摄像机的预留长度不小于30CM。
9.分体设备、器材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电器产品标准的有关规定。
设备器材包装应完好,材料外观不应有破损,附件、备件应齐全。
10.金属电线保护管及接线盒外观不应有折扁和裂缝,管内应无毛刺,管口应平整。
通信系统使用的终端盒、接线盒与配电系统的开关、插座,选用与各设备相匹配的产品。
11.暗盒接线头留长30厘米,所有线路应贴上标签。
12.穿线管与暗盒连接处,暗盒不许切割,须打开原有管孔,将穿线管穿出。
穿线管在暗盒中保留5毫米。
暗线敷设必须配管。
13.电源线及插座与电视线、网络线、音视频线及插座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500mm。
14.线槽外观要求:横平竖直,大小均匀。
线槽线管的固定:地面PVC管要求每间隔一米必须固定;槽PVC管要求每间隔两米必须固定;墙槽PVC管要求每间隔一米必须固定。
二、视频监控系统验收标准:系统的设备、部件、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上述规定。
围、照明条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设备的安装、接线、调试是否符合要求;3、传输电缆的敷设、连接、绝缘是否符合标准;4、图像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存在失真、抖动等现象;5、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是否符合要求。
视频监控工程施工规范标准

1.视频监控工程一.摄像机安装规范1.摄像机宜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易受外界损伤的地方,安装位置不应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
安装的高度,室内宜距地面2.5-5m,室外宜距地面3.5-10m2.室外环境下采用室外全天候防护罩,保证春夏秋冬、阴晴雨风各种天气下使用3.电梯厢内的摄像机应装在电梯厢顶部,电梯操作器的对角处,并应能监视电梯厢内的全景4.摄像机镜头应避免强光直射,保证摄像管靶面不受损伤。
镜头视场内,不得有遮挡监视目标的物体5.摄像机镜头应从光源方向对准监视目标,并应避免逆光安装;当需要逆光安装时,应降低监视区域的对比度。
摄像机的安装应牢靠、紧固6.在高压带电设备附近架设摄像机时,应根据带电设备的要求,确定安全距离7.从摄像机引出的电缆宜留有1m的余量,不得影响摄像机的转动。
摄像机的电缆和电源线应固定,不得用插头承受电缆的自重8.云台及云台解码器与摄像机的接线连接方式应具体严格按照云台解码器的产品说明书9.摄像头调通后,图像质量损伤主观评价,要求图像上不觉察有损伤和干扰存在10.摄像头调通后,自动光圈调节功能、调焦功能、变倍功能等各控制功能应正常二.线缆部分规范1.所有的线缆在走线时不能裸露在外,根据现场环境选择使用PVC管、钢管或桥架走线,线缆走向应尽量选择人不能直接触及的位置,严禁在两建筑屋顶之间敷设电缆,应将电缆沿墙敷设置于防雷区内,并且不得妨碍车辆运行2.220V 电源线不能与视频线、控制线等弱电线路同管3.络信号线两端水晶头终端采用568B标准(个别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标准568B:橙白-1,橙-2,绿白-3,蓝-4,蓝白-5,绿-6,褐白-7,褐-84.经过室外的网络信号线必须采用室外型5.所有网络信号线两端需采用明显的永久性标签6.P VC管、钢管和桥架在室外的接口处应做防水处理7.所有进入设备或网络箱的线缆均应作回水湾处理,保证雨水不能顺着线缆进入设备或箱体8.线缆沿墙安装时,直径20mm以下PVC管可用线卡固定,线卡间距宜控制在60cm左右;直径40mm以上PVC管和所有钢管及桥架的固定均应使用膨胀螺丝,膨胀螺丝间距宜控制在100cm左右9.网络信号线必须采用满足超五类标准以上的UTP电缆。
视频监控设备接入实用标准要求规范

1.1联网接入架构各类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分布在多个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包括行业单位专网或私网、互联网等。
公安机关在互联网上建设省市县三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各类社会单位的视频信息通过互联网接入至县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
即县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能够整合并统一管理所有不同链路、不同技术要求的社会图像监控资源。
未来,随着社会视频监控资源的逐渐增多,有条件的派出所也可建设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联网接入平台。
县(市、区)公安机关在互联网内部署建设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用于接入汇聚本辖区的社会视频监控资源。
市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级联各县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可管理、监看本市的社会单位视频信息。
省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级联各市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可管理、监看全省的社会单位视频信息。
各级平台应搭建于具备固定IP的互联网环境下,兼顾经济性与多用户同时使用的需求,县级以上平台互联网带宽应不低于50M。
5.1.1通信协议结构5.1.1.1概述视频、音频、数据等信息传输、交换、控制的通信协议的结构见下图所示。
图通信协议结构图联网系统在进行视音频传输及控制时应建立两个传输通道:会话通道和媒体流通道。
会话通道用于在设备之间建立会话并传输系统控制命令;媒体流通道用于传输视音频数据,经过压缩编码的视音频流采用RTP/RTCP传输。
5.1.1.2会话初始协议安全注册、实时媒体点播、历史媒体的回放等应用的会话控制采用RFC 3261(SIP)规定的REGISTER、INVITE等请求和响应方法实现,历史媒体回放控制采用SIP扩展协议RFC2976规定的INFO方法实现,前端设备控制、信息查询等应用的会话控制采用SIP扩展协议RFC 3428规定的MESSAGE方法实现。
SIP消息应支持基于UDP和TCP传输。
5.1.1.3会话描述协议联网系统有关设备之间会话建立过程的会话协商和媒体协商应采用RFC 4566(SDP)协议描述,主要内容包括会话描述、媒体信息描述、时间信息描述。
监控摄像头安装标准

监控摄像头安装标准
监控摄像头是一种用于监视和记录特定区域活动的设备,它在保障安全和防范
犯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监控摄像头安装的一些标准和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合适的位置。
监控摄像头的位置应该能够全面覆盖监控区域,并且
避免遮挡物的阻碍。
在选择位置时,要考虑到光线、视角和遮挡等因素,以确保监控效果最佳。
其次,固定安装。
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应该牢固可靠,避免因为松动或摇晃而影
响监控效果。
安装时要选择适当的支架或固定设备,并严格按照安装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摄像头稳固地安装在指定位置。
另外,电源和线路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
监控摄像头的电源线路应该经过合
理的规划和布置,避免出现电源不稳定或线路杂乱的情况。
此外,还要注意防水防潮,以保证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安装监控摄像头时,还需要注意保护隐私和合法性。
在选择安装位置时,要
避免监控到他人的私人空间,以免侵犯他人隐私。
同时,安装监控摄像头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法合规。
最后,定期维护和检查。
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标准不仅仅是指安装过程,还包括
后期的维护和检查。
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监控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总之,监控摄像头的安装标准是保障安全和防范犯罪的重要环节。
只有严格按
照标准进行安装,并且做好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我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联网接入架构各类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分布在多个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包括行业单位专网或私网、互联网等。
公安机关在互联网上建设省市县三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各类社会单位的视频信息通过互联网接入至县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
即县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接入平台,能够整合并统一管理所有不同链路、不同技术要求的社会图像监控资源。
未来,随着社会视频监控资源的逐渐增多,有条件的派出所也可建设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联网接入平台。
县(市、区)公安机关在互联网内部署建设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用于接入汇聚本辖区的社会视频监控资源。
市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级联各县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可管理、监看本市的社会单位视频信息。
省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级联各市级社会视频接入平台,可管理、监看全省的社会单位视频信息。
各级平台应搭建于具备固定IP的互联网环境下,兼顾经济性与多用户同时使用的需求,县级以上平台互联网带宽应不低于50M。
5.1.1通信协议结构5.1.1.1概述视频、音频、数据等信息传输、交换、控制的通信协议的结构见下图所示。
图通信协议结构图联网系统在进行视音频传输及控制时应建立两个传输通道:会话通道和媒体流通道。
会话通道用于在设备之间建立会话并传输系统控制命令;媒体流通道用于传输视音频数据,经过压缩编码的视音频流采用RTP/RTCP传输。
5.1.1.2会话初始协议安全注册、实时媒体点播、历史媒体的回放等应用的会话控制采用RFC 3261(SIP)规定的REGISTER、INVITE等请求和响应方法实现,历史媒体回放控制采用SIP扩展协议RFC2976规定的INFO方法实现,前端设备控制、信息查询等应用的会话控制采用SIP扩展协议RFC 3428规定的MESSAGE方法实现。
SIP消息应支持基于UDP和TCP传输。
5.1.1.3会话描述协议联网系统有关设备之间会话建立过程的会话协商和媒体协商应采用RFC 4566(SDP)协议描述,主要内容包括会话描述、媒体信息描述、时间信息描述。
会话协商和媒体协商信息应采用SIP 消息的消息体携带传输。
5.1.1.4控制描述协议联网系统有关前端设备控制、设备目录信息等控制命令应采用联网系统控制描述协议(MANSCDP)描述,见GB/T28181-2011附录A。
联网系统控制命令应采用SIP 消息MESSAGE 的消息体携带传输。
5.1.1.5媒体回放控制协议历史媒体的回放控制命令应采用RFC 2326规定的RTSP协议描述,见附录B,实现设备在端到端之间对视音频流的正常播放、暂停、停止、快进/快退播放等远程控制。
历史媒体的回放控制命令采用RTSP协议的PLAY方法。
5.1.1.6媒体传输协议媒体流在联网系统IP网络上传输时应采用基于RTP的媒体压缩数据封装。
媒体流的传输应采用RFC 3550规定的RTP协议,提供实时数据传输中的时间戳信息及各数据流的同步;应采用RFC 3550规定的RTCP协议,为按序传输数据包提供可靠保证,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媒体流的传输应支持基于TCP/UDP的RTP传输。
5.2视音频编解码及传输要求系统中视频压缩编解码和音频编解码应符合GB/T28181-2011附录E的相关要求,视频编码应支持H.264、SVAC 或MPEG-4 视频编码标准,音频编解码标准应支持G.711或G.723.1或G.729音频编码标准。
5.2.1编码设备技术要求5.2.1.1标清编码设备技术要求1、视频编码应支持H.264标准的Main Profile的Level 3.0或以上档次、级别。
为更高效地进行图像编码,宜使用H.264标准的High Profile档次,具体配置包括:a、编码图像分辨率至少应支持CIF、4CIF(或D1)几种分辨率,在信道带宽允许情况下单路视频画面应优先采用4CIF(或D1)及以上分辨率;b、编码帧率应不小于25 帧/秒,并可调整,支持跳帧编码;c:应支持活动帧率设置。
c、输出码率应在128kbps-4Mbps 之间自适应调整;在带宽不足情况下,应支持图像质量优先(清晰度优先)或帧率优先(流畅优先)可调;d、应支持逐行扫描编码,宜支持隔行扫描编码;e、熵编码方式应至少支持CAVLC,可选支持CABAC;f、参考帧数量不宜超过2 个;g、GOP 格式,应支持IPPP 方式,宜支持IBBP,其中IPPP 方式中的I 帧间隔应可调整;h、不应支持FMO、ASO、Redundant Slice 特性;i、为支持用户在视频图像质量和图像流畅性之间进行选择,应提供编码参数调节,例如,设置图像大小,设置帧率,设置I 帧间隔等;2、编码设备应支持H.264视频的PS+RTP/RTCP包输出,RTP包的载荷数据中不能包含非H.264语法元素的私有数据;3、编码设备对音频编码支持为可选,宜支持音频编码和RTP传输;4、支持TCP/IP、UDP、IGMP网络协议, 提供单播、组播两种传送方式;5、编码设备硬件输入/输出接口最低要求:1路CVBS模拟视频信号BNC输入接口,1个10/100M自适应网络RJ45接口,1路RS232/RS485串口(云台、镜头控制);1路数字报警信号输入(可选),1 路音频输入(可选),宜支持光纤接口(可选)。
5.2.1.2高清网络摄像机编码技术要求1、视频编码应支持H.264标准的Main Profile的Level4.0及以上档次和级别,为更高效地进行图像编码,宜使用H.264标准的High Profile档次,具体配置包括:a、编码图像分辨率至少应支持1280x720 (720P)、1920x1080 (1080P)两种分辨率,在信道带宽允许情况下单路视频画面的分辨率应不低于720P;b、编码帧率应不小于25 帧/秒,并可调整,支持跳帧编码;c:应支持活动帧率设置。
c、输出码率应在512kbps-10Mbps 之间自适应调整;在带宽不足情况下,应支持图像质量优先(清晰度优先)或帧率优先(流畅优先)可调;d、应支持逐行扫描编码,宜支持隔行扫描编码;e、熵编码方式应至少支持CAVLC,可选支持CABAC;f、参考帧数量不宜超过2 个;g、GOP 格式,应支持IPPP 方式,宜支持IBBP ,其中IPPP 方式中的I 帧间隔应可调整;h、为支持用户在视频图像质量和图像流畅性之间进行选择,应提供编码参数调节,例如,设置图像大小,设置帧率,设置I 帧间隔等;i、至少能支持双码流的输出,主码流为高清视频压缩码流,次码流为标清视频压缩码流;3、编码设备应支持H.264视频的PS+RTP/RTCP包输出,RTP包的载荷数据中不能包含非H.264语法元素的私有数据;4、编码设备对音频编码支持为可选,宜支持音频编码和RTP传输;5、支持TCP/IP、UDP、RTP/RTCP、HTTP、IGMP网络协议, 提供单播、组播两种传送方式;6、编码设备硬件输入/输出接口最低要求:1个10/100M/1000M自适应网络RJ45接口,1路RS232/RS485串口(云台、镜头控制);1路数字报警信号输入(可选),1路音频输入(可选);宜支持光纤接口(可选)。
5.2.2解码设备基本要求5.2.2.1标清解码设备技术要求1、视频解码应支持H.264标准的Main Profile的Level 3.0及以上档次和级别,具体要求包括:a、能够解码显示分辨率从CIF 到4CIF(D1)的图像,宜支持4CIF(D1)以上高清解码;b、应能同时支持解码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方式编码的码流;c、应支持IPPP GOP结构,宜支持IBBP GOP 结构;d、能够解码CAVLC 和CABAC 两种熵编码码流;e、支持1/4 像素精度的运动搜索的解码;f、能够解码从16×16 到4×4 块大小的所有帧内和帧间编码模式;h、支持多参考帧解码,至少应支持2 个参考帧,宜支持5 个参考帧;2、能够识别音视频PS+RTP/RTCP码流并解码;3、支持TCP/IP、UDP、IGMP网络协议, 提供单播、组播两种传送方式;4、解码设备硬件输入/输出接口最低要求:1个10/100M/1000M自适应网络接口RJ45,1路CVBS模拟视频信号BNC输出接口,1路VGA视频输出(可选),1路音频输出(可选)。
5.2.2.2高清解码设备技术要求1、视频解码应支持H.264标准的High Profile的Level 4.0以上档次和级别,具体要求包括:a、能够解码显示分辨率720P(720i)、1080P(1080i)的图像,宜支持1080P(1080i)以上高清解码;b、应能同时支持解码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方式编码的码流;c、应支持IPPP GOP结构、宜支持IBBP GOP 结构;d、能够解码CAVLC 和CABAC 两种熵编码码流;e、支持1/4 像素精度的运动搜索的解码;f、能够解码从16×16 到4×4 块大小的所有帧内和帧间编码模式;g、支持多参考帧解码,至少应支持2 个参考帧,宜支持5 个参考帧;2、能够识别音视频PS+RTP/RTCP码流并解码;3、支持TCP/IP、UDP、RTP/RTCP、HTTP、IGMP网络协议, 提供单播或组播传送方式;4、解码设备硬件输入/输出接口最低要求:1个10/100M/1000M自适应网络接口RJ45,,1路HDMI视频输出,1路VGA视频输出(可选),1路音频输出(可选)。
5.2.3传输基本要求5.2.3.1网络传输协议要求网络层应支持IP协议,传输层应支持TCP和UDP协议。
5.2.3.2消息传输延迟要求信息(可包括视音频信息、控制信息及报警信息等)经由IP 网络传输时,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包括发送端信息采集、编码、网络传输、信息接收端解码、显示等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应满足下列要求:a) 前端设备与信号直接接入的社会图像接入平台相应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2s;b) 前端设备与用户终端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4s。
5.2.3.3网络传输质量要求IP 网络的传输质量(如传输时延、包丢失率、包误差率、虚假包率等)应符合如下要求:a) 网络时延上限值为400ms;b) 时延抖动上限值为50ms;c) 丢包率上限值为1×10-2;d) 包误差率上限值为1×10-4。
5.3图像资源接入方式社会单位的视频资源分布在多个不同的网络环境中(行业单位专网或私网、互联网等),按照社会单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式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接入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接入方式实现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的共享接入。
5.2.1监控设备接入监控设备接入,是指接入社会单位视频监控系统的编码设备和存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