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三)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 (3)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 (3)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C解析:(1)C(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

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

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

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

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

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

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

缘底,为什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 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 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 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16.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无遗芳。

[注]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 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 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 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文山卷后谢翱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________。

(2)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A.苍凉萧索B.欢快明朗C.旷达豪迈D.宛转低回(3)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

请对此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一)《鹊桥仙》1. 作家作品:秦观( 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

”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2. 诗作简析:(1)谋篇立意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 2) 层次结构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3. 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

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意。

这一反常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作家作品: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

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

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2. 诗作简析:( 1 )谋篇立意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选用人才的愤懑。

( 2 )层次结构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教考融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教考融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练习14:古诗鉴赏课内比较试题汇编(3)(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吴融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

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

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

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②幽。

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

这里指杜鹃的鸣声。

②茆屋:茅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

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

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

16.尾联中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比较阅读题型)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庚子荐饥(其三)戴复古[注]饿走抛家舍,从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注]戴复古,南宋诗人。

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浪游江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情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练习题(精选)

诗歌鉴赏练习题(精选)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班级:;姓名:;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3分)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34.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2 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

”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35.. 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言诗人的乡思之情尽在一“望”字中。

请谈谈你的理解。

36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为何“泪不干”?联系全诗试作解说。

37.旅次朔方唐〃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一、二两句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又是为三、四句抒情作品铺垫的。

1.从内容上推测,“朔方”比并州距咸阳更近不还是更远?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38.月夜唐〃杜甫夜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

李诗“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与杜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作简要评析它们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点。

四、咏物感怀诗咏物诗,是指把大自然的某一事物作为诗的描写对象,但诗人的本意并非只歌咏事物,而是借被歌咏的对象,寄托自己的志向、人格和情趣,或由景物引发理性思考,揭示某种生活的哲理。

托物言志或寄情于物,便是这类诗的表现手法。

诗人的思想情感又往往与被歌咏的对象有关,因为许多事物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内涵,这一点在前文已述。

39.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第一句写梅花用“白玉条”作比,意在表现什么?2.末句中,诗人为什么会有“疑”呢?简说其中的原因。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三)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三)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三)古代诗歌鉴赏25.(2015·湖北省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陵峡孙原湘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台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

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

在今湖北秭归县东。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_________(2)本诗是如何体现“壮游”的?试以诗歌后两联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

(从情景交融、夸张和比拟等角度分析亦可。

)(2)“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

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

_________26.(2015·贵州省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送客归京唐·白居易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宋·贺铸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①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精选(三)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言志诗,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

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言志诗,回答问题。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后者指____。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三、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言志诗,回答问题。

洞中蝙蝠自居易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表述题]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四、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言志诗,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

② (s6ng):挺立。

③胡:这里指猢狲。

—说指胡人。

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镟:铜环。

⑤轩楹:堂前廊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

“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 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五、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言志诗,回答问题。

双调•拨不断•大鱼王和卿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

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

太公怎钓?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

《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

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元代散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夯”字本来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这里移用为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

D."轻负着"是说大鱼即使背负蓬莱岛也轻而易举,川蓬莱岛的重量反衬鱼的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巨。

C."犹恨东洋小"是说人鱼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实际上是作者对小人当道、难有作为的现实世界的愤怒抨击。

D.最后一句用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以大鱼喻人,刻画了一个抱负非凡、不受羁束、不受诱惑的形象。

六、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言志诗,回答问题。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

"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

"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

“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

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

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

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

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

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

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七、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言志诗,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

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

”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

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

”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_________,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_______________。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八、阅读下面一首咏物言志诗,回答问题。

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僻字难典]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_________。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