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PPT课件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PPT课件( 65页)

• 21、下列哪项不是城镇体系规划有关城镇发展条件分析的主要内容: • A不同时期城镇演变的规律 • B.区域资源条件 • C.区域农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 D.各级城乡居民点不同时期人口变动的规律
–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注意原则
– (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 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 调
– (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 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 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 9. 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非建设用地 • 10、住房及居住环境
• 11、市政公用工程系统 • 12、城市环境
–
– 调查方法:
• 1. 现场踏勘或观察 2. 抽样问卷调查 3. 访谈和座谈会 4. 文献资料的运用
– 自然条件分析
• 土地资源的功能:承载、生产、生态
• 城市用地的特殊性:区位、集约、固定、整体性
E.排水设施
• 84、下列哪些项属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专项规划范畴 • A.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 B.科教义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 C.农产品交易市场规划 • D.交通网络规划 • E.生产力布局规划
• 2007 •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 城镇职能分工的特点是 • 市域城镇包括:多选 • 不属城镇体系的内容的是 • 有关空间管制的问题 • 远期规划阶段和近期规划阶段
•
• 19.下列关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

• 城市形态:由结构(要素的空间布局) 、形态(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 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所 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
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 地理环境影响。 • 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组成要素: • 道路网: 基本骨架 • 街区: 接到围合而成的平面空间 • 节点: 城市中人流聚集点 • 城市用地: 各种性质的城市用地的空间格局 • 城市发展轴: 对外交通线,城市扩展的生长轴
• 集中Centrists? 分散Decentrists?还是折衷Compromisers? • 规划史中的长期争论 • 集中主义者:
– 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 – Ian Nairm 批判城乡一体Subtopia – J. Jacbos 城市活力
• 分散主义者:
– 莱特的广亩城市、(区域规划Geddes,Abercrombie)
折衷主义
• 抑制城市拓展、更新城市旧区、考虑市 场收益、又不完全听命于市场支配。 • 既提倡城市遏制、也赞成保护农村。 • 当前西方大部分政府的城市政策就是基 于此。
可持续城市形态应当是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
• 紧缩城市的集聚经济性和非经济性。 • 社会容纳和排斥,Social inclusive and exclusive。(旧城更新,绅士化) • 收入差异导致空间选择的权利差别
空间组织原理
• 1. 城市设计原理
• 城市设计(规划)是一种有目的的人为地主动干预作。 城市的发展开始融入了规划师的有意识的控制。早期, 美学、伦理的价值判断。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 组织理论。
• 2. 相关性原理
• 城市中多种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 某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整体要素组合的变化,从而导 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偏移。
5-1.2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2、用途区划
按照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Fra bibliotek功能与性质,对土地作出的划分,每块 土地都具有一定的用途,如用于工业 生产的称为工业用地,用于绿化的称 为绿化用地等。随着规划的深化.土 地的用途可以相应地进一步细划。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3、房地产权属区划
由房产或地产所有权所作的权属土
一、系统 (一)系统的含义:
系统常常是由诸多部分的约束构成 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内部是有规则 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从而构成 诸多要素的集合,这个有组织的或 被有机化构造的整体,可能是原始 所形成的,其功能是经过艺术加工 而形成的各种概念原理的综合。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二、系统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中国历代都城大邑的建设,大都 选择山环水绕,避害趋利,具有 良好自然环境条件的地方,也即 是自然环境阻力最小的地方,以 保障城市的发展与营运。这在尼 罗河、恒河流域以及中亚、欧洲 等一些文明古城的择址建城中, 都循同样的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 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 一个整体。
任何一个系统既是一个由下一层次要素构
成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又是更高一级 系统的构成要素,由此产生了系统的层次 性。系统整体中各个层次之间形成了一个 交错的网络,这决定了系统的各要素之间 是相互作用,并排列组合成一定的结构, 而非独立的存在或者毫无内在联系的堆积, 这就是系统的结构性。
城市规划原理PPT 黄淮学院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 1、行政区划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等有关法律所规定
的城市行政区划系列,如市区、郊区; 市、区、县、乡.镇、街道等的区划。 还有如特别设置或临时设置而具有行 政管辖权限的各种开发区、管理区等。 城市的行政区划的性质和界限,是城 市用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依 据。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完整版)

三、城市的发展
1、“自下而上”
城市发展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 觉得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 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 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作 用下长期积累而成,因此也被称为“自然 城市”。
主讲:
中国石油大学储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ZHONGGUO SHIYOU DAXUE CHUJIAN XUEYUAN
主讲:
中国石油大学储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ZHONGGUO SHIYOU DAXUE CHUJIAN XUEYUAN
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 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自上而下”的城市是指主要按人的主 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 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它通 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 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因此也被称为 “人造城市”,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 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 “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
主讲:
中国石油大学储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主讲:
中国石油大学储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ZHONGGUO SHIYOU DAXUE CHUJIAN XUEYUAN
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 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 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 的密集结合体”。
主讲:
中国石油大学储建学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_图文

1、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成
• 城市交通自始至终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 • 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 • 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 • 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
发展
8
2、城市活动范围
马车时代:
3-5km
有轨电车时代: 10-15km
11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12
轨道交通 汽车交通 步行交通 公汽交通
适用高密度大量人流中长距离。 适用高密度少量人流中长距离。 适用高密度大量人流短距离。 介于轨道交通与步行之间。
13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15
16
(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国民经济四大生产部门(农业、采掘、加工、交通运输)之一 • 城市化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 城市大多位于水陆交通枢纽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 对工业的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 •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 •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
规模
17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 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 • 城市干道的走向 • 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 城市面貌的反映 •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
18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交通(实质是道路系统)体现城市用地空间联系
交通吸引点(工业企业、住宅区、公共服务区、车站、码头、 仓库等)引起交通的发生、流向、流量,形成全局分布。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

2 城市规划 2.1城市规划职业的起源
有组织的城市规划职业起源于19世纪末 工业革命和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问题激增,卫生、 供水、交通、住房等领域的状况极度恶化——“暗 夜城市”(霍尔)。 专业人士致力于化解城市危机: 工程师,设计大规模给排水系统;建筑师,致力于住 宅管理以保证必要的通风和日照;景观建筑师,推动 城市美化理念;规划师,致力于化解城市矛盾与危 机,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基本方针。
“ 既满足的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两个重要概念: 需要:尤其是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放在优先位置 限制: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 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由来
全球环境面临威胁和挑战
大 气 污 染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由来
全球环境面临威胁和挑战
重要的环境会议
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
1992.6 巴西里约热内卢 《21世纪议程》 标志全人类开始实践可持续发展策略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形成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学》提出人口 增长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相协调。 工业化过程造成的环境问题。 世界各地区的相关会议。 1994年3月25日中国国务院通过了“21世纪 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 书”。<全球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 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
特征4:规划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难以区分。 Ends and means become confused. 规划目标非常一致的领域,争论主要集中手段上。 目标没有争议,但目标不可避免要分解成无数有 关规划目标的问题。 大多数规划目标没有一个单一、清楚和可接受的 目标。 特征5:规划要涉及制约土地所有者和居民的行 为 (实际上规划是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人、人地、当代与未来第1节城市规划的任务1.规划【概念】: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与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属性】:第一,既定目标,即规划必定是基于既定的,特定的目标:第二,行动或决策集合或序列,即规划必定包含一系列对于实现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或行动:第三,这些决策或行动的内在逻辑在于后向传递性,即上一项决策或行动引发下一项决策或行动,最终导致既定目标的实现。
2.城市规划2。
1城市规划职业的起源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城市规划学科从其诞生之曰起就致力于化解城市矛盾与危机,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提供解决方案。
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问题矛盾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学科始终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基本方针。
2.2 城市规划的任务【一般】: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透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頑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中国】: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第2节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目标【本质层面】: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专家认知】:利维(J。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程序).

城市规划原理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4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第一节一、城市规划的任务根本社会任务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由于社会、经济等条件不同,提法有异。
我国现阶段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 , 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 ,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任务 :英 国 城市规划与 改 建的目的,不 仅仅在于安排好 城市 形 体 (城市 中 的建筑、 街道 、 公园 、 公 用 事业 及其 它 的 各种 要 求 , 而且更重 要的 在于 实现社会与经济的目标。
—— 《布列颠百科全书》日 本 城市规划是城市 空间布局 、建 议 的手段, 旨在 合理 地、 有效 地 创造出良好 的 生 活与活动的 环境 。
(强 调 技术 性美国城市规划是设计并指导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科学, 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国家资源委员会前苏联城市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继续与具体化。
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 , 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 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 , 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
(三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的原则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 , 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 , 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城市产业系统构成
(一) 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 城市的第一产业:城郊的农、林、牧、副、渔业,世
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完全脱离对其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 2、 城市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3、 城市的第三产业:服务对象超出城市自身的范围。
水文条件:地表水——流量、流速、水位、水质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深、水位、含水层的厚
度、矿化度、硬度、水温等
水资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总称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流域规划、中水系统、节约用水 解决北方城市缺水的措施 节约农用水、南水北调
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地面径流比例增加 渗透、蒸发比例减少,地下水补给少 地面径流峰值增高 排水不畅,城市受淹
(3) 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雨和湿度
太阳辐射
日照标准 日照小时数、无日照日数、卫生条件
建筑间距 影响到技术经济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
建筑朝向 主要能源
温度
温度对城市的影响
南方与北方、建筑、采暖、地下管道
热岛效应
逆温层
对流和城市大气污染风象
风力
风向
玫瑰图
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降水与湿度
雨、雪、冰雹等的总称
对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及用地有直接影响
雾都
酸雨
(4) 地形条件:地形地貌分类
山地(高、中、低山)、丘陵、平原(高原);台地、阶 地、盆地、冲积平原、水系、河漫滩、沙洲、礁石、沟坳 等 地形地貌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高差与城市规划建设
高程 高原城市的高山反应,滨海(江河)城市的防洪 高差 城市道路系统、竖向规划、建筑布置、城市形象
四、城市空间系统构成
1、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 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2、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 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
五、城市其他系统构成
1、 市政基础设施系统:一座城市由交通邮电、供水、能 源等产业构成。
2、 社会设施系统:一座城市又可以由文化教育、医疗卫 生、商业服务等产业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 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一) 城市作为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和综合性:系统方法认为,任何系统都是若
干子系统或部分(要素),为了一定目标而构成的有机整 体。系统整体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存在于各要素的相互联 系与相互作用之中,而决不是各要素性质、特征和作用的 简单叠加。
坡度与城市规划建设
有利于城市排水 影响城市道路、铁路、机场等 建设适宜坡度
地形地貌与城市布局形态
平原城市规矩,山区城市自由,水乡城市活泼 威尼斯2000多
桥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
定适宜性区划。包括:适宜修建、不适宜修建、采取工程 措施方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要求。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城市用地的评定结果
城市的系统构成
1.1 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1.2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 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
1.3 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第二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自然条件分析:
(1) 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 矿藏
工程地质条件 地耐力(土地承载力) 地质构造 冲沟、崩塌、滑波 沙土液化、地质断裂带 地下矿藏
(2)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水体的作用:
有利因素:水源、水运、改善气候、泄洪、排水、稀释污 水、美化
不利因素:洪水(城市防洪设防准)、淤积(河床高于城 市)、污染
(二) 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的不同:
城市产业可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一般服务性 产业
1、主导产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 了城市的形成发展的类型。在大城市中主导性产业一般包 括多个产业门类。
2、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3、一般服务性产业:所有城市拥有的产业:交通邮电、 供水、能源、饮食服务等产业。
各要素: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
基础设施系统。
2、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全面把
握城市的功能及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二、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1、 城市的政治系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一是 政治团体角度; 代表了不同阶级、或特别集团利益的集 体组织;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 受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影响。
2、 文化系统:城市文化系统是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 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 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
3、 人口系统:是城市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仅涉 及到人群分类,更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 仰等,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上的布局。
一类用地 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 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 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城市用地的选择 1、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设现状—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 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围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
(3) 系统的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 的。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系统的结构特征又决定了系统运动的方式和方向。
(4) 系统的环境联系性:任何系统都存在一定的外部环 境之中,并不停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二) 城市系统的构成
1、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2) 层次性和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等级层 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系统既是一个有下一层 次要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又是更高一级系统的 构成要素,由此产生了系统的层次性。系统整体中各个层 次之间形成了一个交错的网络,这决定了系统的各要素之 间是相互作用,并排列组合成一定的结构,而非独立的存 在或者毫无内在联系的堆积,这是系统的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