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鲁迅自传》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生平事迹,感受、解读鲁迅精神。
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法学法: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
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
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网页上幻灯片(2)内容显示: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写法。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1、从鲁迅求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体会鲁迅的爱国思想。
2、结合课下注解或当时时代背景资料对鲁迅回国工作后频繁的出走进行分析,谈谈对鲁迅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某某逝世,噩耗传来,举国同悲,在宋庆龄主持的追悼会上,人们用一面白色的大旗盖在了棺木之上,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
不错,“民族魂”也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今天就让我们再次重温先生的生平经历,再次感受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深情。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鲁迅自传》一课。
二、介绍文章体裁请看大屏幕,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它分为自传和评传两种。
自传是自己为自己作的传。
评传又叫他传,是记录他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今天我们要讲的文章属于自传。
三、整体感知文意,填写鲁迅档案表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整体感知文意,从文中找出鲁迅的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工作简历及主要著作,填写鲁迅档案表。
(大屏幕显示表格,四位学生朗读课文)鲁迅档案表原名字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称号家庭状况求学经历工作简历主要著作让同学在文中迅速筛选信息,找出答案,然后回答。
家庭状况: 1、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某某省某某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2、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3、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4、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5、鲁迅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教案(2)(新版)语文版

5.鲁迅自传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语言和结构特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上学期学习(风筝》一文,介绍过鲁迅先生。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谁看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包括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今天,我们通过《鲁迅自传》这篇课文来系统、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一生,同时也知道一下他是怎么评价他自己的。
(二)阅读要求1.低声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速读附文一、二及鲁迅短诗,扫清文字障碍。
(三)字、词的落实1.字的落实。
2.词的落实。
学力;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生计:吃、穿等基本生活。
彷惶:游移不定,不知往哪里走好.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奚落:讥讽,嘲笑。
赏鉴:鉴赏。
盛举:盛大的活动。
茁壮:健壮。
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投:投奔。
不求甚解: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在本文中是自谦的说法。
(四)课文分析1.课文介绍:本文写得简练,不足千字,却容量丰富,线索清晰,作者以时间为序,概记其50年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使人们能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成长奋斗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本文写于1930午5月16日,时距作者去世仅6年,应该说是作者一生中大部分经历的概括与总站.2.理清课文层次。
本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内容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3自然段):写个人经历。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创作成果。
3.具体分析这两部分的内容。
提问:第1自然段写什么内容?回答:第1自然段写作者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提问,第1自然段中写了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送他外出求学这件事?回答:作者幼年由富家子第变成了“乞食者”,原因是“我十三岁时,我家中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加上”父亲又生了重病”,作者宁愿流落异乡也不愿做“幕友或商人”.’老师点拨,第1自然段讲述了作者出生到18岁前在绍兴老家的概况,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概况,家庭境况等。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了解鲁迅及其自传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掌握自传的特点和结构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自传的定义和特点自传的结构和要素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1.3.2 讲解自传的定义和特点解释自传是一种个人传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强调自传的真实性和主观性1.3.3 分析自传的结构和要素介绍自传的一般结构,包括序言、和结尾讲解自传的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感受1.4 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鲁迅的《自序》一文,了解鲁迅的自传特点和结构章节二: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2.1 教学目标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2.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2.3.2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的语言、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探讨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如讽刺、批判和反思等2.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倾向2.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文学特点和思想倾向,并写成短文章节三:探讨《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3.1 教学目标探讨《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理解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2 分析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事件和描写,探讨其主题和意义讲解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追求真理、批判现实和关注民生等3.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事件,分析其主题和意义,以及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写成短文章节四:解读《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4.1 教学目标解读《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理解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4.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象征和隐喻,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4.3.2 解读象征和隐喻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具体象征和隐喻,如“铁屋子”的象征意义等讲解鲁迅的文学手法和深层含义,如通过象征和隐喻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4.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鲁迅自传》中的其他象征和隐喻,并解读其深层含义4.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鲁迅自传》中的一个象征或隐喻,解读其深层含义,并写成短文章节五: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和思考过程5.2 教学内容《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总结学习和思考过程的反思章节六:对比分析与时代背景6.1 教学目标对比分析《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文学作品的异同了解《鲁迅自传》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6.2 教学内容自传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鲁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关系6.3 教学步骤6.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之前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鲁迅自传》更深入思考6.3.2 对比分析与学生一起对比分析《鲁迅自传》与其他自传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讨论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生活经历6.3.3 时代背景研究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分析鲁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如何相互影响,塑造了他的自传作品6.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篇其他自传文学作品,与《鲁迅自传》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写成比较分析文章。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教案(1)(新版)语文版

5.鲁迅自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重点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
第一课时.学生回忆学过的《三味书屋》、二、整体阅读。
.解读课文,从设计鲁迅先生简历给鲁迅先生设计一份“简历表”,历按照时“.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三、本课小节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求学、工作、著述等主要生平事迹,真切地看到了一个革命先驱者奋斗的艰难历程,并且梳理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个人主要经历的写法,这是自传体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
四、板书设计参考鲁迅自传姓名:周树人;笔名:鲁迅主要经历:1881年,生于周家1902年,日本留学,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师范任教1927年4月辞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呐喊》、《朝花夕拾》、《彷徨》、《阿Q自传》第二课时一、补充阅读指导学生深化认识此特点在文章四、拓展阅读导阅读《老舍小传》、《少文学作品课外阅读。
五、本课小结《鲁迅自传》主要记录了从1881年到1930年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
旧教材6册书中所选的作家作品,鲁迅是最多的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优秀篇目曾给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用了两课时学习了《鲁迅自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看到了鲁迅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
是我们学习研究鲁迅先生的宝贵资料。
本课总结本文教学容量很大,教材提纲挈领地简单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应适当运用辐射资料补充一些细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9、 鲁迅自传

课题:9、鲁迅自传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知识。
2、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作者的人生经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理清作者的人生经历,把握“三次转折”。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把握基础1、知识链接关于传记: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
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补充四字词语。
)自传.() 侮蔑..() 筹.()办呐.()喊彷徨..() 乞.() 食【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1、本文写自1930年,从自己出生1881年开始算起,文章记叙了自己大约近50年的经历。
试将作者大半生的经历制成表格。
(学法指导: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出相关内容,编上序号,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提示:重点看第2自然段。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鲁迅自传》教学设计(精品)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3、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4、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自传》这篇人物传记、了解自传的写法,进而会写简单的自传。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有谁能把鲁迅的有关情况对大家作个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谁能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
(板书课题)二、介绍“自传”及学习的方法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的方法:1、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2、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整体感知弄清几个概念:传记、自传、小传──传记是叙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
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传记叫“自传”;篇幅短小,扼要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叫“小传”。
《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此文写于哪一年?写了自己多少年的历史?──本文写于1930年。
写了1881~1930年约49年的历史。
这篇自传共四个自然段,请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
──1.家庭情况;2.求学经历;3.工作经历;4.著述概况。
阅读“家庭情况”课文: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图片:鲁迅祖居德寿堂绍兴鲁迅故居大门课文: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9 鲁迅自传教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9 鲁迅自传【课前寄语】鲁迅是现代中国的伟大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他如匕首、投枪的文章令反动派咬牙切齿,他的思想光照旧中国追求光明的一代又一代,启示并号召千百万国人擦亮眼睛起来反抗腐朽黑暗的社会。
他有着怎样的生平事迹呢?让我们走进鲁迅的自传里去一探究竟吧!【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
2.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3.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了解传记里评论的作用,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空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X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
他是谁?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某某某某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鲁迅自传
【学习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学习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相关链接】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省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
【写作背景】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
1930年5月16 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
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1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
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
深沉的爱国思想。
【传记特点】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洁严谨。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
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
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筹办()衰落()学籍()
呐喊()彷徨()侮蔑()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变故:
侮蔑:
学力:
学历:
、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按下列几方面将鲁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填在表格中:
三、探究研读:
1.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转折?
2.鲁迅最重大的一次人生转折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转折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在他
的人生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3.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四、点语段研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文段略)
问题:
1.本文以_________ 为顺序,叙述了鲁迅从_____ 到_______ 的情况。
2. --------------------------------- 本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
第三方面 --------------
第四方面 --------------
3.“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中的“变故”指的是什么?“变故”能否换成“变
化”?说说你的看法。
4.选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指的是什么?
5.鲁迅选择医学的原因是什么?后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从鲁迅弃医从文的变化中你能看出鲁迅的什么精神?
五、相关知识链接:
①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鲁迅十三岁那年,祖父周介孚,替亲友向浙江乡试的主考官行
贿赂。
按清朝法律,科场案是大罪,周介孚被关进了杭州监狱。
祖父人狱,断了官俸,还要不时往狱中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
周围的人全都变了脸。
才十几岁的鲁迅,却已经不再有少年人的任性的权利,他必须像成年人那样承担责任,命运已经不允
许他像孩子那样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面对造物主的这种苛待,他只有咬紧牙关,默默地
忍受,即使跨进家门,把那在当铺的轻蔑和歧视中换来的钱交给母亲,他也从不说什么。
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的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
精神。
②鲁迅的母亲: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生于咸丰年间。
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
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
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
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
鲁迅
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当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去南京读书时,家里虽然
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把块银元给鲁迅做路费。
③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
来达到强国的目的。
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
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到鲁
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拓展延伸:关于鲁迅的诗歌
《自题小像》《自嘲》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
暗故园。
奇意寒星全不祭,我以我血荐轩辕。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
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