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合集下载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Ⅰ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1. C 2. B 3. C【1题详解】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

所以选C。

【2题详解】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了耕地肥力,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

方便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

所以选B。

【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

【点睛】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利用整理和规划。

城乡规划中乡村规划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这道试题的命题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 水文、地貌、植被B. 地貌、水文、植被C. 植被、地貌、水文D. 水文、植被、地貌2. 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 风俗习惯改变B.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 人口迁徙频繁D.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答案】1. A 2. D【1题详解】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

故选A。

【2题详解】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

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

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

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错误。

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的米脂县、甘泉县、枣林坡等地是以当地物产命名。

此地命名还受蒙语影响,如毛乌素系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析

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析

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析2020年的高考地理科目全国卷Ⅲ试题已经公布,本文将对这份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整体来看,本次地理试卷题目设计合理,难易适中,比较符合高考的命题要求。

其次,试卷涵盖了全学科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下面将从试卷的结构、题型及题目的分析等方面进行具体讨论。

一、试卷结构分析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其中选择题占总分的60%,非选择题占总分的40%。

试题的数量分布较为均匀,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题型分析本次试卷涵盖了地理学科中的多个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通过不同的题型,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择题:选择题是地理试卷中数量最多的题型。

试题的设置灵活多样,涉及的知识点全面。

从试题难度来看,有些题目较为简单,测试学生基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有些题目则较为复杂,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判断题:判断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设置较为巧妙,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判断正误,并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3. 简答题:简答题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

试题设计灵活,既考察学生对地理事实的记忆能力,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4. 论述题:论述题属于较难的题型,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阐述地理问题,提出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地理理论进行论证。

论述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的思考深度提出要求。

三、部分试题分析以下从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四个方面选取试题进行具体分析。

1. 选择题选择题中的一道题目:“下列有关地理纬线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包括:A. 零度纬线也称为赤道B. 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13"C. 南回归线纬度为23°26'13"D. 三大洋中,南半球的洋面积多于北半球答案是C。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2020年高考全国三卷地理试题,选择题综合性强,综合题设计“入口小,纵深广”针对具体问题考查;在考查内容上,突出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内容,考查重点在于理解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联系;通过搭建丰富多样的探究情境和生活实践情境,精心创设新颖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地理信息整理与加工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反映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较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

但试题偏难,学生得分不易。

一、立足学科主干知识,突出必备知识考查试卷的1-3题以汽车企业的产业布局调整为素材,考查了产业转移的原因、目的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产现象,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聚焦学科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试卷的4-6题,以2010年我国西部某城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图为素材,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图文信息,对该城市的人口发展变化进行推测和分析。

三、突出信息整理能力,注重分析推理能力试卷的7-8题,提供地质剖面图,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试卷的9-11题,考察雪线、林线的影响因素(温度、湿度、坡度),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四、以稳为主,与高考改革同向同行试卷的36题,围绕废置矿场乃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空间尺度阐释客源市场时,思维层层递进。

试卷的37题以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陷入人定胜天论,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彰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图。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卷的43题,要求学生评价徽杭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高中地理 新高考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高中地理 新高考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地理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由于新高考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的模式由原来的文科综合考试变成了单科考试。

新高考地理试卷与过去的全国卷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高考地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目前安排在第四天(10号)15:30-17:00(新高考全国Ⅰ卷)。

新高考地理试卷整体结构(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选择题题型分析: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选择题考点分析:选择题总体分析:①从选择题题型上来看上看,自然地理有关试题共有8道,人文地理有关试题共有7道。

从占比来看,新高考与过去全国卷相比(自然地理6道选择题,人文地理5道选择题,总共11道选择题【大致每年这样分布,可能小有差异】),基本上保持一致。

15道选择题中有13道是中国地理试题,2道世界地理试题,显然,中国地理占比较大,这一点与过去全国卷基本保持一致,中国地理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一个重中之重。

②从考点上来看,涉及到的自然地理知识有地质构造、水文特征、自然带、时差计算、地形剖面图,这与过去全国Ⅰ卷基本保持一致。

这两年减少了对太阳运动和大气运动的考察,对于水文地理,地质构造,自然带等知识加大了考察力度,难度上有所降低。

③人文地理考察的是三大核心主干知识,城市化、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从考题设置上,题目比较常规,主要是农业与工业发展的条件与区位因素的考察,与过去全国卷相比基本上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高考试卷的稳定性。

④总体来看,选择题部分在题量上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在考点上基本保持稳定,考试内容仍然避开了较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有利于考生的稳定发挥。

同时,新高考除了第二组选择题,其他题目均配有相关地图,图文材料题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需要学生能够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非选择题题型分析: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非选择题考点分析:非选择题总体分析:①从题型来看,自然地理有3道大题,人文地理有1道大题,显然自然地理的占比更大,而自然地理中水文地理占据了2道大题,锋面与气候占据了1道大题。

2020年全国卷Ⅰ文综地理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0年全国卷Ⅰ文综地理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0年全国卷Ⅰ文综地理高考试题(含答案)梦想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包含35个选择题,每个题目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一项整治工程,通过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人居环境。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提高耕地肥力和优化农业结构等方面。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主要存在居住用地紧张、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和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等问题。

某城市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在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建筑布局中,居住片区II适合横向错列排布的方式。

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建筑密度小,以多层建筑为主。

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春季盛行风。

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

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取水难度大、开采周期长、水质较差和储量较少。

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以及人工岛足够长。

___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该地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___才能结实。

___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___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___结实线基本稳定,但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近年来趋于稳定。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___为中龄结实树。

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___结实线稳定。

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析

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析

品位•经典教学实践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in试题分析O黄瑜馨张军余秋莲曹鑒杰(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2020年高考地理试卷荣登微博热搜,试题引发广泛讨论。

本文通过对2020年地理全国卷HI从内容、知识点、能力结构和核心素养四方面的分析,帮助广大教师及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全国卷皿。

【关键词】高考地理;全国卷皿;试卷分析一、全国卷III特点从2016年开始,四川地区采用全国卷皿作为高考地理试卷。

历年来全国卷皿主要分为两部分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11道;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由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组成,其中36、37题为必考题、43题旅游地理和44题环境保护为选做题(其中2016全国卷ID为42题旅游地理,43题自然灾害与防护、44题环境保护为选做题)。

总共分值为100分。

主要考查知识点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地理部分。

二、试卷分析(一)试卷内容分析2020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范围主要包括高中地理必修部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以及选修部分的“环境保护”“旅游地理”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即初中地理的有关内容⑴。

(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2020地理全国卷ID以总分110分统计考查内容,得出自然地理44分、人文地理40分、区域可持续发展6分、旅游地理10分、环境保护10分。

试卷皿没有设计单独考查初中地理的试题,而是将其作为背景知识融入试题中,担当知识链接角色。

与以往相比,2020年全国卷ID仍然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查并重,但人文地理考查比重有所上升。

自需地理■人■区域可挣绫发展旅游地理”环境财图12020年地理全国卷III各模块分值占比(二)试卷知识点分析高考地理试卷往往由一段材料引领2~3个问题,但各问题所考查的具体知识点不相同。

以2020年地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查内容为依据,对每道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统计可以清晰地得知各题考查的重点(见表1)o【作者简介】黄瑜馨,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1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以稳为主,基本延续近几年的特点,但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能力考核。

一、情境的选取符合时代精神:试题的情境选取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等具有时代精神的素材为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地理学科以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主,强调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征,选择题1-2题主要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另一地理学科特色之一--探穿地理原理,6-8题主要探究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原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考核生活中的地理实践力:选择3-5题,以农业生产为考核背景,通过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四、重视区域特征的分析:选择9-11题,呈现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两个典型区域的区位,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区域差异的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

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综合题第37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

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综合题第37题,通过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

地理过程分析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