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安 历 史 名 人
淮安历史名人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
著名诗人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等,在路过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韩信点兵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今淮安城有兴文街有胯下桥遗址、向东三华里有瓢母墓,镇淮楼东侧有韩侯祠、韩信钓鱼台等,钓鱼台有联云:“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这是淮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吴楚文化的交融。吴承恩继承两淮文脉,最终以小说这种新式文学体裁达到了浪漫主义在封建时代末期的一次伟大高峰。有趣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张士诚兵败后,为避祸从江南举家迁徙到淮安,完成了《水浒传》的最后章节。施耐庵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家乡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安徽省情

他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于1120年秋发动起 义,自号“圣公”改元“永乐”正式建立农民政 权。
安徽历史名人
❖ 古代名人
(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字元晦,号 晦庵,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朱熹多学博才,在经学、史学、文献学、考 据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理学上, 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为宋代理学 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等。
❖ 清朝
安徽历史
▲1645年,满清的八旗兵攻占南京,将南直隶改为 江南省;1667年, 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安 徽省会设在安庆,驻有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至于管 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则长期寄驻江宁府(南京), 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并迁来安庆。省界与 今天比较变化不大。
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 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 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 载。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安徽历史名人
❖ 古代名人
(155-220),三国时沛国谯县(今亳 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 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注重法治,奖励农耕,用人唯才, 加强集权,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摘要》等 。善诗能文,诗文145篇, 明人辑为《魏武帝集》。
▲洪武皇帝定凤阳为中都,一度曾考虑迁都于此,后来被迫放弃这个计划,只建 成了陵墓和一部分城墙。明代在安徽境内共设有7个府,其中4个位于长江以南: 徽州府、宁国府(宣城)、太平府(当涂)、池州府;2个位于长江北岸:安庆 府、庐州府(合肥);而整个淮河流域只有1个府:凤阳府。长江南岸的小县城 芜湖,在明朝发展成为新兴的工商业中心。 1635年,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攻陷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 经出家的“皇觉寺”。
江苏名人

江苏名人关天培 1781年1月8日生于淮安。
民族英雄关天培是林则徐查禁鸦片的得力助手,1841年鸦片战争中殉身虎门,是我国最早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牺性的高级将领。
在今天的关忠节公祠内,人们还可领略到当年关天培的虎威雄姿。
梁红玉淮安新城人,宋代巾帼英雄,她曾与丈夫韩世宗以8000勇士打败金兀术10万之众,留下“击鼓战金山”的佳话,在今天淮安新城建有梁红玉祠堂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他生不逢时,一生坎坷。
然而在他下世400年后,他的墓地、骨骸以及他的一些碑刻手迹被发现。
现已于淮安河下打铜巷重建“射阳*”吴承思故居,马甸乡的二堡村吴承恩墓地也修茸一新。
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射阳(竹移)"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
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
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
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吴承恩原配夫人生一子,名吴凤毛,聘状元沈坤女,因凤毛早夭而未行,后又娶牛氏。
吴承恩父亲吴锐(1461-1532),字廷器,号菊翁,为人忠厚,喜谈说史传,好游淮地名胜古寺,常给幼年吴承恩讲述民间神魔故事。
万事大吉锐娶经营花边花线的商人女儿徐氏。
徐氏生一女,名吴承嘉,嫁与淮安户部尚书沈翼的族人沈山。
中年后吴锐又娶张氏,生著名的文学家吴承恩。
边寿民清代淮安人,原名维祺,自称苇间居士。
著名画家,以画芦雁出名。
他是雍正、乾降年间活跃在扬州的杰出画坊画家之一。
吴鞠通 1758年6月生于河下镇。
清代著名的瘟病学家。
所著《瘟病条辨》一书,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后世医家多用以指导临床,日本中医博士著有《内科瘟病条辨的研究》。
安徽历史1——精选推荐

安徽历史专题一;安徽古代名人简介政治家军事家;官仲:春秋初期政治家,颖上人,齐国之相,提出“尊王攘夷”,辅佐齐恒公成为五霸之首。
朱元璋:濠洲(今风阳)人。
1368年,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以应天(今南京)为首都胡宗宪:。
明朝责溪人。
主持了7年东南沿海地区的抗倭斗争,写成《铸海图编》。
戚继光:明朝山东人。
抗倭名将.。
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荡平倭寇。
思想家;老子:李耳即老子,春秋末年楚国相邑(今安徽涡阳)人,道家创始人。
庄子战国时期宋过蒙(今蒙成)人。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先秦道家思想集大成者。
与老子并称“老庄”他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对立的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科技名流;程大位:明末徽州人,珠算家,学贯中西,著《指算法统宗》。
方以智:桐城浮山(今枞阳)人,明末清初科学家.思想家.著有《通雅》《物理小识》。
王贞仪:天长县人,清初女科学家。
著有《星象图解》《月食解》《地圆论》,批判“天园地方”,解释月食。
医学名流;汪机:新安医派,明代祁门人,著有《石山医案》。
吴坤:新安医派,明代歙县人。
著有《吴氏素问注》汪昂:新安医派,清代休宁人。
著有《本草备要》《汤头歌诀》。
二:安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大泽乡位于今宿州市)。
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以淮北农民军。
相关成语:“斩小为兵,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曹操孙权战江淮:为了争夺江淮,曹操命刘馥为刺史,加强对合肥的统治。
215年,孙权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张辽率领曹军在合肥大败孙权。
“张辽威震逍遥津”。
曹魏屯田:三国时期,曹魏特别重视江淮地区作为屯田重点。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87万人与东晋军队大战而失败。
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相关成语:“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安徽建省:1667年,康熙六年,安徽布政市司建立,从此安微省正式建立。
中考历史名人44位

1. 管仲,齐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在齐国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革新军事,外交采取“尊王攘夷”策略,使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他与鲍叔牙真诚的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
2. 老子:春秋末年楚国人今涡阳县人,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著《道德经》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 庄子:战国蒙城县人继承并发展老子的观点鄙视功名利率,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悲观消极思想: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不如无用,著《庄子》先秦杰出的哲学著作,散文典范。
4. 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县大泽乡今宿州‘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建立张楚政权。
5. 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还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科学知识,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安门下八公化成寿县八公山。
6. 汉武帝移民江淮,秦汉时浙东的越族人迁到皖南。
西汉汉武帝时在芍陂设“陂官”管水利。
汉代丹阳铜闻名全国,铜镜刻有“汉有善铜出丹阳”。
的美誉7. 寿春城是江淮地区经济中心,也是交通枢纽城市,西汉初,合肥设县开始发展成以转运贸易为主的“输会”城市。
8.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苻坚攻打东晋,八公山草木皆兵,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9. 曹魏屯田在淮北和江淮大兴屯田(军屯民屯)孙吴政权强迁山越人共同开发皖南以水稻为主后来小麦得到推广,手工业;梅根冶(今池州贵池)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冶铸中心。
10. 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
宣纸产于宣州泾县,有“千年寿纸”之誉,歙州“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
徽墨,产于歙州。
唐末奚超父子迁此制佳墨使歙州制墨产业兴起,宋徽宗时改称徽州,“徽墨”自此定名。
宣笔,产于宣州泾县,王羲之、柳公权为求宣笔作“求笔帖”。
歙砚产于唐代的歙州,苏东坡曾求砚于歙。
11. 包拯北宋庐州人(今合肥)经常为民请命,体现了其民本思想,死后被封为包孝肃公,故人称包公。
淮-安-历-史-名-人

淮安历史名人古今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前二十名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
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
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
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
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
下面,我们从淮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二十位最能代表淮安的历史人物,一一呈现给大家,看我淮安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第十名:经学大师——阎假设璩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
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
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
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
盐城历史文化名人

盐城早在上古时代就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所据,属楚州。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防倭寇侵扰,建砖城,其城池南宽北狭,形如葫瓢,故古有“瓢城”之称。
明清两朝代盐城均属淮安府。
辛亥革命后废道府,盐城直属江苏省。
1940年9月新四军在盐城建立华中抗日总指挥部,中共中央华中局亦驻此。
1941年1月28日,新四军在盐城泰山庙重建军部,从此开创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曾将盐城城区改建为盐城市。
1946年4月23日,为纪念叶挺将军,将盐城县改名为叶挺县,1947年9月将盐城城区改为叶挺市,直至1949年恢复为盐城县。
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盐城专区。
1970年,盐城专区改称盐城地区,1983年3月,盐城撤地设市。
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
盐城也是全国三个半杂技故乡之一,在杂技资源、教育培训、人才队伍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盐城历史人文荟萃,诞生过东汉“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宋以身殉国的左丞相陆秀夫、吴王张士诚、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平民诗人吴嘉纪、中共中央一枝笔胡乔木、杰出外交家乔冠华以及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华裔宇航员王赣骏等一批杰出人物。
安徽政治人物

安徽政治人物安徽,因其所处的区域位置,尤其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社会原因,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向以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著称于世一安徽是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多产省份。
春秋时,这块土地上就涌现出一些著名的政治人物,其代表是颍上人管仲。
他对齐国的吏制、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凤台)人甘罗,12岁为秦使赵,助秦得11城池,封为上卿。
秦末,居巢(今巢湖市)出了料事如神的范增,城父(今亳州市)出了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
范增助项羽,张良助刘邦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场雄壮的历史剧——楚汉相争。
其中,六(今六安)人淮南王英布也徘徊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间,成为一代风云人物。
汉末三国纷争,江淮大地是魏吴拉锯地区。
沛国谯(今亳州市)出了唯才是举、精通兵法、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建立了三国中最强盛的魏国。
其子曹丕,即魏文帝,实行影响后世的九品中正制,确立士族豪强的政治特权。
吴国阵营,皖人也居核心地位。
舒(今舒城县)人周瑜、东城(今定远县)人鲁肃、富陂(今阜南县)人吕蒙,帮助吴主建立“三世基业”。
东晋时,安徽境内谯国龙亢(今怀远县)、县(今濉溪县)出了桓彝、桓温、桓玄和桓伊等桓氏杰出人物。
桓彝为东晋初年的重臣。
桓温控制朝政、拥有八州数万雄兵。
桓玄同样是显赫的政治人物。
桓伊与谢玄、谢石大破秦军于淝水,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
到了五代,砀山出了后梁皇帝朱温,庐州(今合肥)出了吴王杨行密。
宋代,庐州出了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清官包拯。
歙州(今歙县)出了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
元末明初,在中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安徽人物成为主角。
颍州(今阜阳)人刘福通协助韩山童举行红巾军起义,定远人郭子兴率众响应。
凤阳人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部队中成长,最终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手下云集了一批皖人,尤其是以淮西为主的文臣武将。
文臣有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朱升,武将有汤和、徐达、常遇春、胡惟庸、蓝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历史名人古今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前二十名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
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
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
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
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
下面,我们从淮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二十位最能代表淮安的历史人物,一一呈现给大家,看我淮安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
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
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
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
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
淮安的水土自古出丞相,除了周恩来以外,历史上知名的还有东吴丞相步骘(?-247)、魏大司马陈骞(211-292)、明礼部尚书蔡昂(1481-1541)、清代大学士汪廷珍(1757-1827)等。
今淮安驸马巷有周恩来故居、桃花垠畔有周恩来纪念馆、仿西花厅、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市区古运河北岸陈家花园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又称万公馆。
浙江绍兴有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纪念馆,扬州宝应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辽宁铁岭有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日本有京都周恩来纪念碑,另在南京、延安、上海、重庆等地均有周公纪念馆。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人。
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在秦末大起义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
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
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
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
两汉时期,淮地居民以楚韩等国遗民、中原人为主,韩信个性善于谋兵、谋国、谋天下,不善谋己,最能代表淮安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
著名诗人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等,在路过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
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韩信点兵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
今淮安城有兴文街有胯下桥遗址、向东三华里有瓢母墓,镇淮楼东侧有韩侯祠、韩信钓鱼台等,钓鱼台有联云:“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这是淮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吴楚文化的交融。
吴承恩继承两淮文脉,最终以小说这种新式文学体裁达到了浪漫主义在封建时代末期的一次伟大高峰。
有趣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张士诚兵败后,为避祸从江南举家迁徙到淮安,完成了《水浒传》的最后章节。
施耐庵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家乡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今淮安城河下古镇打铜巷有吴承恩故居,六小龄童先生兴建的“猴王世家艺术馆”藏有美猴王的大量艺术收藏品:脸谱、道具、音像和中外名人字画等。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
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
早年游学广陵,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三篇。
《七发》是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全文两千余字,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去看望,通过反复问答,为其指出病源及治疗方法,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有益。
《七发》是从楚辞到汉赋的承前启后之作,后代作者群起模仿,在赋中形成“七”的专体。
枚乘幼子枚皋,字少孺。
自幼受父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
17岁上书梁王,被召为郎。
汉武帝每行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赋。
枚皋在长期奉制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腔急才,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司马相如,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
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人以“马上文”称赞他。
汉代文学繁盛于楚地,枚氏父子是淮安在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家。
今淮安肖湖畔有枚乘故里、河下古镇莲花街有古枚亭、枚公河、枚里街,与韩侯钓台东西对峙。
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人。
晚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道光十四年任为广东水师提督,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
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
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
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
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
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
淮安是一座充满英雄气质的古城,另一位抗日英雄左宝贵,在淮安河下古镇,左宝贵与河下回民陶氏女结婚成家,定居河下罗家桥。
左宝贵捐躯平壤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他的第二故土淮,葬于河下镇罗家桥西圩河东岸。
清光绪二十一年,淮安人在墓地南侧建造“左忠壮公祠”。
“抗倭状元”沈坤(1507-1560),字伯生,亦是楚州人。
今淮安城东街有关忠节公祠,城东乡南窑九村有关天培墓,左忠壮公祠,古清真寺等。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刘鹗(1857—1909):名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
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六合,寄籍山阳。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
刘鹗早年在扬州从师太谷学派李广昕,在淮安开烟草店,未赢利而关闭,后去扬州挂牌行医,也是门可罗雀。
后往河南投身于治河,有功。
上书请筑铁路,主张并参与外国资本在国中开矿。
1909年死于新疆,遗体运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东南曹围。
刘鹗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
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
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诗歌创作《铁云诗存》。
明清两代由于运河漕运,淮安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高峰。
明清两代小说《牡丹亭》、《桃花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都有以淮安作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踏访淮安后创作的伟大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今淮安勺湖边地藏寺巷有刘鹗故居,藏有刘鹗弹的古琴一架、金丝楠木围棋桌子一张、刘鹗穿的皮袄一件;城南有窦娥巷、淮安府衙等。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梁红玉(1102—1135):山阳北辰坊人(一说原籍安徽池州)。
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
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为营妓。
后结识韩世忠。
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
韩赎其为妾。
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
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
终年三十三岁。
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
1151年,韩世忠病逝。
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今淮安北辰坊火神庙内有梁红玉祠,苏州灵岩山有“宋韩蕲王墓”,镇江金山妙高台为梁红玉抗金鏖战击鼓地。
淮扬名菜炒蒲儿菜即与梁红玉有关。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赵嘏(810-856):字承祜,山阳人,唐五代著名诗人。
有《渭南集》。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
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
善七律,风格流丽新颖,情景交织,笔法清圆熟练,多奇普句。
名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杜牧尝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句,吟咏不已,世称赵嘏为“赵倚楼”。
成语“抛砖引玉”说的就是赵嘏和常建两个诗人到苏州游灵岩寺的故事。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
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楚州。
宋代著名诗人,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