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 辩证诊断

合集下载

中医教你分辨肾阴虚肾阳虚

中医教你分辨肾阴虚肾阳虚

火和水构成了阳和阴中医的理论多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实践,取相比类,是最常用的手法。

火为阳,水为阴。

什么是虚呢?就是弱的意思。

阳虚就是火弱,阴虚就是水弱。

那在人体里,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呢?或者什么是火,什么是水呢?人们吃进东西,吸进氧气,通过肠胃的生物转换,就会产生能量,这种能量,就是人体之火,生命之火,这就是人体的阳气。

那什么是人体的阴呢,或者人体的水呢?这个水就是血液、体液。

就像烧水做饭一样,如果火烧的过大,水会烧干,饭会烧煳;同样,如果火不够的话,水烧不开,饭也做不熟。

人体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阳气不足,人就会运化不好,人就会湿重,身体发胖,舌头发胖,大便多不成形;反之,如果一个人阴气不足,人就会显得很瘦,并且容易口干和便秘。

因此,一般而言,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

因此,只有阴阳平和之人,身材才会不胖不瘦,显得很匀称。

偏胖偏瘦之人,多半身体都有问题。

肾阴: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

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

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

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肾阳:肾阳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也称“元阳”。

肾阳不足就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发生病变。

如肺失肾阳的帮助则出现气急,吸气不足等症称为肾不纳气;脾失肾阳的推动则出现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候;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肾脏本身气化不足则出现阳痿、遗精、腰脊酸软等症;如果肾阳衰竭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等危险的症候,称为亡阳。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气血、阴阳两虚的辩证治疗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气血、阴阳两虚的辩证治疗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气血、阴阳两虚的辩证治疗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要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分别辩证辩体进行。

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之分,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

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还可扶正,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进补都会引起不良反应。

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等不良反应;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的药或食物,会加重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辩证,辩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喘、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胃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食。

(2)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玉珍鸡:母鸡1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克,加调料品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9克,鹌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葚子等。

(1)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阴阳两虚吃什么药

阴阳两虚吃什么药

阴阳两虚吃什么药阴虚和阳虚是中医中常见的体质倾向,也是中医诊断中常见的辨证类型。

阴虚指的是阴精不足,阴气亏损,常表现为口干、咳嗽、盗汗、心烦、失眠等症状。

阳虚则是指阳气不足,常表现为畏寒、水肿、乏力等症状。

根据《伤寒杂病论》中的说法,阴虚就是失去和液体有关的病,阳虚则是失去和消化有关的病。

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滋阴养血的药物进行调理。

其中,当归是滋阴补血的常用药物,可以使用当归煮鸡蛋的方法进行食用。

具体做法是,将当归5克研碎,并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然后放入一枚去壳的鸡蛋,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最后将鸡蛋取出,在当归汤中慢慢食用。

此外,还可以选择用当归泡茶或煮粥食用,以达到滋阴补血的效果。

除了当归,虫草花也是一种常用的滋阴药物。

虫草花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用来炖汤或煮粥。

另外,枸杞也是养阴的好药材,可以用来泡茶或用来煮粥。

另外,人参也是一种具有滋阴作用的药材,可以用来炖汤或煮粥。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选用一些温阳补益的药物进行调理。

其中,肉桂是一种常用的温阳药物,可以用来泡茶或用来煮粥。

另外,天麻也是一种具有温阳作用的药材,可以用来泡茶或加入粥中食用。

此外,人参、黄芪也是常用的温阳药材,可以用来炖汤或煮粥。

总结起来,阴虚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滋阴养血的药物进行调理,如当归、虫草花、枸杞、人参等;阳虚体质的人则可以选用一些温阳补益的药物,如肉桂、天麻、人参、黄芪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体质的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药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避免出现不适或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面。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阴阳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出现阴阳两虚的情况。

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阳失衡偏热,以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表现。

阴虚常见的症状有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咳嗽等。

治疗阴虚要以滋阴降火为原则,可选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如生地黄、沙参、天冬等。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阳失衡偏寒,以阳虚寒凝为主要病机表现。

阳虚常见的症状有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

治疗阳虚要以温阳散寒为原则,可选用温阳补益的中药如附子、肉桂、大枣等。

阴阳两虚的辨证论治原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机,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临床治疗中,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阴阳虚实情况,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证的关键是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舌苔和脉象的变化。

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象的弦滑、数洪等变化,可以反映出患者的阴阳虚实情况。

通过仔细观察和辨证分析,可以确定患者的阴阳虚实类型,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阴虚的时候,应重点滋阴降火,可以选用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

在治疗阳虚的时候,应重点温阳散寒,可以选用具有温阳补益作用的中药。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辅助治疗阴阳两虚的病机。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等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患者的阴阳虚实状态,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需要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阴阳平衡的恢复。

通过共同的努力,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阴阳两虚相关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怎么区分肾阳虚和肾阴虚

怎么区分肾阳虚和肾阴虚

怎么区分肾阳虚和肾阴虚
区分肾阳虚和肾阴虚主要可以通过临床表现进行区分,如肾阳虚表现为小便清长、腹泻、舌淡胖有齿痕、水滑苔等;肾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两手心和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盗汗、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苔等。

1.肾阳虚:病因主要为先天不足、久病不愈、年老体衰等,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冷痛、夜尿增多、小便清长;女子宫寒不孕,男子阳痿早泄等。

舌淡胖有齿痕、水滑苔,脉沉细。

选用肾气丸、右归丸等中药治疗。

2.肾阴虚: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房事过度、经常熬夜、久病体虚等,临床表现为咽干、脸红、形体消瘦、齿松发脱、小便黄、大便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潮热,舌红少苔等。

选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中药治疗。

如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明确辨证并进行规范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避免引起不良的后果。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一、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代表了一种相对统一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病因阴阳两虚的病因多种多样。

常见的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劳累过度、房事过度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阴阳失衡,出现阴阳两虚的情况。

三、辨证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也是治疗的基础。

对于阴阳两虚的辨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

1. 阴虚证阴虚证常表现为面色潮红、心烦易怒、口干咽燥、夜寐不安、五心烦热等症状。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阴虚证应以滋阴养血的方法为主,如熟地黄、枸杞子、天麻等药物可以起到滋阴养血的作用。

2. 阳虚证阳虚证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舌质淡白、苔白薄、脉沉细弱。

治疗阳虚证应以温补阳气的方法为主,如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可以起到温补阳气的作用。

3. 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常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乏力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细弱。

治疗阴阳两虚证应以滋阴养阳的方法为主,如黄精、肉苁蓉、人参等药物可以起到滋阴养阳的作用。

四、治疗治疗阴阳两虚应根据具体的辨证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辅以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此外,调整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也是治疗阴阳两虚的重要方面。

五、预防与调养阴阳两虚的预防与调养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保持心情愉快、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等方式来预防和调养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中阴阳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确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患者也要注重自身的调养和预防,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健康。

阴阳虚实辨证鉴别全集(附阴阳虚实鉴别表)

阴阳虚实辨证鉴别全集(附阴阳虚实鉴别表)

阴阳虚实辨证鉴别全集(附阴阳虚实鉴别表)遇到一个症状,首先要判断热证还是寒证,热证分为阳实和阴虚,寒证分阳虚和阴实。

人的个性分单纯性有四种,混合的个性有七种,阳实阴虚一种,阳虚阴实一种,阴阳两虚也一种。

所以利用寒热可以把你的个性、体质,把它综合起来。

我们先看看表情部份,一个病人进来,我们先看他的神情,阳虚的人他的表情是安静,就是说你看他的神情、面部的表情部份。

阳虚的寒证是安静,到了阴实就叫沉静、沉默,比安静更安静,沉默的现象。

沉默寡言容易有精神自闭的现象,所以要判断一个精神病,阳虚叫忧郁,于是我们可以在这边里面写他情绪的反应,阳虚的人是容易忧郁,到达阴实是抑郁,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看,天气冷的时候,人潮就不沸腾,安安静静的,冷天刮风下雨,百货公司没有人去逛,安安静静的阳虚,阳是热闹,已经不热闹叫做安静,没有阳气就属于安静,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就是阳虚忧郁。

阴实,阳虚己经不热闹了,再加上冷的现象,这种阴实就沉默,所以他的个性会沉默寡言,不喜欢说话,就是你跟他讲话,他也只是笑一笑,很少讲话,因为他不讲话,你没辨法了解他心里想什么,他已经把忧郁压下去,所以精神抑郁的人容易有自杀倾向,天天嘴巴喊说要自杀的,比较不会去自杀,反而要自杀的不跟人家讲,这就是抑郁的现象。

阳实他的表情是急躁,有发高烧的人,心情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

急是急性;躁是足部,叫坐立不安,这是阳实的反应,而他的情绪属于暴怒。

个性急燥的人,情绪容易暴、突然生气,像火山爆发一样。

阴虚的人,他的情绪是心烦、坐立不安,以上是寒证跟热证。

很标准的四个个性,如果他阴虚加上阳虚,心烦又忧郁的现象,在西医叫精神躁郁症,烦躁的躁跟忧郁的郁合在一起;阴阳两虚,像女性更年期,动情素、黄体素同时不足,就是出现阴阳两虚的内心忧郁、外面心烦。

其次我们看面色,看病人脸的颜色,阳虚是苍白色,好像生一场大病之后的样子,我们常讲的气色不好,都属于阳虚,脸色苍白,所以叫气虚或阳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火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

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

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

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

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东垣以为元气之贼?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然则,如之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曰∶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

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

此善处乎火者。

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

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曰少阴、少阳矣,未尝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耶?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尝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是也。

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

此历指龙雷之火也。

予亦备述天人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

或曰∶《内经》言火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

二公岂它有所据耶?子能为我言之乎?经曰∶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

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非相火之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诸《内经》少阳病为螈,太阳病时眩仆,少阴病瞀暴喑郁冒不知人,非诸热瞀之属火乎?少阳病恶寒鼓栗,胆病振寒,少阴病洒淅恶寒振栗,厥阴病洒淅振寒,非诸禁鼓栗如丧神守之属火乎?少阳病呕逆,厥气上行,膀胱病冲头痛,太阳病厥气上冲胸,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少阴病气上冲胸,呕逆,非诸逆冲上之属火乎?少阳病谵妄,太阳病谵妄,膀胱病狂颠,非诸躁狂越之属火乎?少阳病肿善惊,少阴病瞀热以酸,肿不能久立,非诸病肿疼酸惊骇之属火乎?又《原病式》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郁病痿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也;诸痛痒疮疡属于心,火之用也。

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注文未之发耳!以陈无择之通敏,且以暖炽论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后之人不无聋瞽也,悲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①生理学名词。

指寄居于肝肾二脏的阳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格致余论·相火论》:“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也,故凡动皆属火。

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主水也。

胆者,肝之府;膀胱者,肾之府;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参君火条。

②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

其初气为木,上应天之厥阴风气;二气为君火,上应天之少阴火气;三气为相火,上应天之少阳暑气;四气为土,上应天之太阴湿气;五气为金,上应天之阳明燥气;终气为水,上应天之太阳寒气。

火气有二,其一在前位,应少阴,合五脏君主之官(心),故名君火。

与之相对,位在下,应肝者名相火。

《素问·六微旨大论》:“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运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相火的相是相辅的意思,是与君火相对而言的.中医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而五脏是以心为中心的,心称君主之官,其火为君火,在五行也属火.相火指的是肾火,肾在五行属水,生理情况下认为肾水必需向上到心,以制心火不至于亢盛.心火必需向下到肾,以使肾水不寒.这在生理上叫水火溉济.一般认为相火根于肾.而今肾中水不足,而显的肾中虚火相对的亢盛,这样而产生的一派虚火之象叫相火偏亢.中医把以出血为主症的疾病统称之为血证。

血证的治疗不外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及“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以及“治血必先治气”的治疗原则。

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多种治疗手段的产生,如止血新药层出不穷,介入治疗等新的疗法不断出现,所以急证止血已不是中药的强项。

但是出血疾病的易反复性以及如何预防再次出血是困扰现代医学家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多年研究治疗血证的过程中,发现血证与相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针对相火的治疗,对于预防血证的反复发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已之长补彼之短,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

相火又称作“龙雷之火”。

《素问·天元记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指心火,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来。

而相火指寄于肝肾之火,为主之相,位于主侧故日以位。

在生理上君相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

这是正常君相二火的生理功能。

朱丹溪在《致格余论》中也讲,“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而已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认为相火为元气之贼邪,李东垣也有“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的论述。

阴阳两虚症状: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喑音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

证候分析: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

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

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

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唇绀、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此证见于肺脾肾三脏俱虚的患者,为气阴耗损发展而成,见于重症肺结核晚期。

综上所述,肺痨以阴虚为先,继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俱虚。

以脏腑辨证而言,病之初起,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脏腑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

治法:滋阴补阳,固本杀虫。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紫河车15克,当归15克,鹿角10克,龟板12克,白芍12克,白芨3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阴虚火旺症状:咳嗽、气急、痰粘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事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偏低。

)证候分析:痨邪客肺,日久伤阴,肺伤咳甚,邪久化热,更损肺阴,故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甚至络伤而咯血痰。

轻者量少可为痰中带血,色鲜红,重则大口咯血,挟有血块,视为危候。

若有脾虚,水湿失布,聚湿为痰贮于肺,而症见咳嗽,多痰,则多见于肺脾兼虚者。

潮热为慢性定时发热,多由内伤所致,阴伤则火旺,水不制火,阳气升腾,证见两颧潮红而内热重,心烦而少寐,逼津外泄而盗汗重。

脉络不和、气血瘀滞而胸疼,相火偏亢而遗精,冲任失养而月事失调。

子盗母气,肺病及脾,生化失养,而见形体消瘦,肌肉疲倦少动。

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是久病伤阴,脏气亏虚之象。

多见于病发日久的结核病患者。

治法:滋阴降火,抗痨杀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青蒿鳖甲散加减。

龟板10克,阿胶12克(烊化),冬虫夏草12克,胡黄连10克,银柴胡10克,百合30克,生地20克,麦冬12克,桔梗12克,贝母12克,当归12克,青蒿15克,知母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气阴耗伤型症状:面色晄白,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显著降低。

)证候分析:久病之体,阴病损阳,致使气阴两伤,主要累及肺脾两脏。

肺不主气,脾失运化,则见体弱声微、面晄白,纳呆便溏诸证,脾虚水失输布,聚而多痰。

肺虚卫外不固,故而汗出畏寒,阳气衰则神疲体软,倦怠乏力,皮毛不固易发感冒,加之肺痨固有的阴伤颧红盗汗等证,从而形成气阴两伤证候,舌淡苔白有齿痕及脉沉细少力,皆为阴耗气伤之象。

此多见于久病不愈的结核病患者。

治法:益肺健脾,杀虫补虚。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太子参15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桔梗12克,百合30克,大枣10个,黄芪20克,莲子15克,当归12克,白芨2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肺阴亏损症状:干咳、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著,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

(血沉常增速,血红蛋白偏低。

)证候分析: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气逆作咳,但阴亏肺燥,故无痰。

燥热伤络而咯血,阴虚内热则过午低烧,因此有口干喜冷饮以清内热之需。

盗汗为睡中不动而汗出,为阴虚之象。

阴虚阳盛,迫汗外溢而有盗汗,舌红脉细数也是阴虚之候,此证多见于疾病初起阶段。

治法:养阴润肺,清热杀虫。

方药:月华丸加减。

沙参12克,麦冬12克,天冬10克,生地18克,百部15克,白芨20克,山药30克,云苓15克,川贝12克,菊花10克,阿胶15克(烊化),三七3克(冲服)。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咯血加茜草,大、小蓟、三七。

盗汗加糯稻根。

虚火盛加黄芩、知母,遗精加锻牡蛎肾阴阳两虚型肾虚主要是四方面,一个是肾阴虚,一个是肾阳虚,一个是肾经亏虚,一个是肾气虚,临床上更多的是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当然是肾虚的一种,而不是肾虚都是肾阴虚,肾虚是一种总称,肾阴虚各肾阳虚都是肾虚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一种症型,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如果是把肾阴是物质上的缺乏,肾阳就是功能上的匮乏,物质上的缺乏就是腰膝酸软,头发晕,还有如果在年轻人的身上出现早泄、遗精,还有出现五心烦热,失眠、心烦,中医有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如果在老年人出现的肾阴虚就容易脱发或发白的比较早,容易耳鸣、耳背,牙齿松动,眼花的比较早一些,所以说,这是肾阴虚,肾阴虚一般说在中青年发生的比较多,我们在临床上的症状比较多,那么我再说肾阳虚,肾阳虚有一些症状和肾阴虚也是有共性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但是肾阳虚更体现是功能性的所谓出现的四肢不温,那个是五心烦热,这个是手脚发凉,面色容易有一些黄白畏寒怕冷,如果是中青年出现性欲减退、阳痿,人感觉经常有一种神气疲惫的感觉,因为是功能性的,更多的体现在这方面,我们说肾阳虚和肾阴虚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究竟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我就讲了,我说肾阴虚、肾阳虚也好,如果匮乏到一定程度了,就是阴损积阳,阳损积阴,肾阳虚时间长了会有肾阴虚的症状,所以我们再补肾阳的时候,一定要补肾阴,而且要阴中求阳,而且在补肾阴的时候也不是一味的只用补肾阴的药物,六味地黄是宋朝一个大医学家耳科专家叫钱乙为小孩创立的一个房子,主要儿童囟门不合,说话晚等等,小儿发育不好,畸形龟背,他认为是肾阴虚所造成的,实际脱胎于寒潮张仲景的肾气丸,去调了肉桂,热性就少了,我们社会发展到今天了,一般说,我们在衣食温饱都解决了,我们的住的房屋都比较好,穿戴也比较好,阳气虚的就比较少了,但是我们比较劳累,物质的匮乏就显示出来了,所以现代的男人主要是肾阴虚的倾向,所以说滋阴补肾,阴中求阳是中医补肾的主要切向,六味地黄是补药的总方,如果出现的肾阴虚,服用一些六味地黄还是比较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