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区室监测与评估管理规程

合集下载

洁净室环境监测操作规程

洁净室环境监测操作规程

青岛有限公司文件目的建立洁净区环境监测规程,规范洁净区沉降菌、浮游菌、悬浮粒子的测试,保证药品在规定的洁净级别内进行生产。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洁净区沉降菌、浮游菌、悬浮粒子的监测。

责任环境监测员内容1、检验依据:1.1 GB/T16294-2010《医药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1.2 GB/T16293-2010《医药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1.3 GB/T16292-2010《医药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2、悬浮粒子的监测2.1概述:本测试方法采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测定洁净区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2.2仪器和设备:尘埃粒子计数器,严格按照《尘埃粒子计数器操作、维护保养规程》(SOP-ZL95-1)操作。

2.3测试步骤2.3.1测试条件:在测试之前,要对洁净室(区)相关参数进行预先测试,包括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压差等,同时应满足仪器的使用范围。

2.3.2测试状态:静态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测试报告中应明确测试时所采用的状态及测试人员数。

2.3.3测试时间:在空态或静态a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

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开始。

在静态b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开始。

2.4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2.4.1在空态或静态测试时,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力求均匀,并不得少于最少采样点数目。

在动态测试时,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

最少采样点数目如下采样点的布置:2.4.2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2.4.3采样次数的限定:对于任何小洁净室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总采样次数不得少于5次。

车间洁净区(室)环境检测操作规程 -

车间洁净区(室)环境检测操作规程 -

建立车间洁净区悬浮粒子和沉降菌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为检验人员提供正确的标准操作 方法。

本规程合用于车间洁净区悬浮粒子和沉降菌检查项的检测操作。

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微生物室检验员:负责对本规程的实施。

1、悬浮粒子 1.1、测定目标车间洁净区悬浮粒子 1.1.1 悬浮粒子可悬浮在空气中的尺寸普通在 0.001~1000um 之间的固态和液态或者两者的混合物质 1.1.2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者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

1.2、测定方式:静态测试洁净区(室)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洁净区(室)内没有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进 行的测试。

1.3、测试方法:本测试方法采用计数浓度法, 即通过测定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者等于某粒径的 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区(室)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1.3.1 仪器:悬浮粒子计数器 1.3.2 工作原理本仪器根据悬浮粒子的光散射原理, 即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一定强度的光束照射下, 向其周 围空间散射出与其粒径成一定比例关系的光通量的原理而设计的。

1.3.3 使用要点:使用仪器时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1.3.3.1 仪器开机,预热至稳定后,方可按说明书的规定对仪器进行校正。

1.3.3.2 采样管口置采样点采样时,在确认计数稳定后方可开始连续读数。

1.3.3.3 采样管必须干净,严禁渗漏。

1.3.3.4 采样管的长度应根据仪器的允许长度。

1.3.3.5 计数器采样口和仪器工作位置应处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以免产生测量误差。

1.3.3.6 必须按照仪器的检定周期,定期对仪器作校准,以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1.3.4 测试条件1.3.4.1 温度和相对湿度洁净区(室)的温度控制在 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

部门/姓名 部门/姓名 部门/姓名 部门/姓名颁发部门签收/日期:编写/修订人/日期 第一审核人/日期 第二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执行日期分发部门 品质部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2022 年 04 月 15 日品质部/ 品质部/ 品质部/ 品质部/ 品质部1.3.4.2 压差空气洁净度不同的洁净区 (室)之间的压差为≥10Pa ,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高的洁净区 (室) 对相邻的空气洁净度级别低的洁净区(室)普通要求呈相对正压。

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

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

一、目的:建立洁净区的管理标准,监测环境是否达到规定的洁净级别。

二、范围:适用于生产车间洁净区域和微生物限度室。

三、责任1. QC室主任对本规程的制定负责;2. QC对本规程的执行负责。

四、内容1. 悬浮粒子1.1 监测频率和限度如下表:“静态”标准。

1.2 监测方法1.2.1采样管道必须干净,严禁渗漏,严格按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尘埃粒子计数器,并定期对仪器作检定。

应使用采样管较短的便携式尘埃粒子计数器,避免≥5.0μm悬浮粒子在远程采样系统的长采样管中沉降。

1.2.2动态测试可在常规操作过程中进行,证明达到动态的洁净度级别。

1.2.3可根据需要采取静态测试或动态测试,静态测试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试报告中应标明所采用的测试状态。

1.2.4在静态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m后开始。

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m后开始。

1.2.5测试人员应穿戴好与其洁净度相适应的工作衣、工作帽,采样时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1.2.6应按采样点布置规定布置采样点位置及其数目,布置采样点应避开回风口,最小采样量应按其相应规定确定。

1.2.7最少采样点数目如下表:1.2.9采样次数的限定:对任何小洁净室(区)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总采样次数不得少于5次。

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多于1次,且不同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不同。

1.2.10更换初中高效过滤器之后必须监测,合格后才可正常运转。

2. 沉降菌2.1 监测频率和限度如下表:2.1.1表中数值均为平均值。

2.1.2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监测并累积计数。

2.2 监测方法2.2.1沉降菌的测试点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和气流扰动较小的地方。

采样点的布置参照GB/T 16294-2010执行。

2.2.2采样点的位置:一般在离地面0.8m~1.5m左右(略高于工作面)。

洁净室(区)监测标准管理文件

洁净室(区)监测标准管理文件

洁净室(区)监测标准管理规程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1、目的:为保证洁净区(室)环境符合规定,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特制定本管理规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要求的生产或检验区域。

3、责任者:洁净室(区)的监测人员,生产部,工程部,质量部,各洁净室(区)的主管部门。

4、管理规程4.1 洁净室(区)定义:需要对环境中尘埃及微生物数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

4.2 洁净室(区)的空气洁净等级划分4.2.1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结合2010版GMP相关规定,将洁净区域划分四个级别:A、B、C和D级。

4.2.2 洁净度级别标准:(表二)洁净室(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备注:1. 静态定义: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

2. 动态定义:指生产设备按预定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

3. 工作区采样点的位置离地0.8~1.5m左右(略高于工作面)。

4.3 洁净室(区)要求4.3.1 与非洁净室(区)之间必须设置缓冲设施,人、物流向必须合理;4.3.2 温度和相对湿度:温度为18-26℃,不同的产品按工艺要求控制好相对湿度;4.3.3 洁净室 (区)内必须补偿和保持室内所需的一定的新鲜空气量,其数量值应取下列风量的最大值:非单向流室总风量的10﹪-30﹪,单向流室总风量的2﹪-4﹪;4.3.4 生洁净室(区)的静压差4.3.4.1洁净室(区)的空气必须维持一定的正压;4.3.4.2 洁净室(区)与非洁净室(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静压差必须大于等于10Pa;4.3.4.3 相同洁净度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4.3.4.4 产尘操作间(如粉料的取样、称量、混合、分装或包装等操作间)必须与其相邻的室(区)保持相对负压,配备捕尘装置。

4.3.5 洁净室(区)的噪声级,动态测试时不宜超过75db(A级),当超过时,应该采取隔声、消声、隔震等措施。

洁净室环境监测操作规程

洁净室环境监测操作规程

青岛有限公司文件目的建立洁净区环境监测规程,规范洁净区沉降菌、浮游菌、悬浮粒子的测试,保证药品在规定的洁净级别内进行生产。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洁净区沉降菌、浮游菌、悬浮粒子的监测。

责任环境监测员内容1、检验依据:1.1 GB/T16294-2010《医药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1.2 GB/T16293-2010《医药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1.3 GB/T16292-2010《医药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2、悬浮粒子的监测2.1概述:本测试方法采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测定洁净区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2.2仪器和设备:尘埃粒子计数器,严格按照《尘埃粒子计数器操作、维护保养规程》(SOP-ZL95-1)操作。

2.3测试步骤2.3.1测试条件:在测试之前,要对洁净室(区)相关参数进行预先测试,包括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压差等,同时应满足仪器的使用范围。

2.3.2测试状态:静态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测试报告中应明确测试时所采用的状态及测试人员数。

2.3.3测试时间:在空态或静态a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

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开始。

在静态b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开始。

2.4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2.4.1在空态或静态测试时,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力求均匀,并不得少于最少采样点数目。

在动态测试时,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

最少采样点数目如下采样点的布置:2.4.2采样点位置:一般在离地0.8m 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并避开回风口。

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规程

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规程

1目的规范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确保洁净区的环境符合GMP要求。

2范围适用于各生产车间的洁净区的监控。

3职责QA负责各车间洁净区的环境监控。

4内容4.1定义4.1.1静态4.1.1.1静态a:洁净室(区)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生产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室(区)内没有生产人员的状态。

4.1.1.2静态b:洁净室(区)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

4.1.2动态:洁净室(区)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设备在指定的方式下进行,并且有指定的人员按照规范操作。

4.2测试项目、标准及频次4.2.1风速、风量及换气次数4.2.1.1风速测试:A级区进行风速测试,检测频次:每个月一次。

4.2.1.2风量及换气次数测试:A级区外的其它区域测量风量及换气次数。

检测频次:至少每年一次。

4.2.1.3标准a.A级区风速:层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

b.换气次数:B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50次/h,C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25次/h,D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15次/h。

4.2.2流型4.2.2.1检测区域:A级区,检测频次:至少每年一次。

4.2.2.2标准:应为层流4.2.3压差4.2.3.1检测频次:正常投产时每天一次。

4.2.3.2标准a.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等级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低于10帕斯卡。

b.相同洁净度等级不同功能的操作间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4.2.4温度、相对湿度4.2.4.1检测频次:正常投产时每天一次。

4.2.4.2标准: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4.2.5高效过滤器检漏4.2.5.1检测频次:A级区每半年用尘埃粒子计数扫描巡检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每年用气溶胶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B级、C级区每年用气溶胶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D级区每年用尘埃粒子计数扫描巡检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

洁净区监控管理规程

洁净区监控管理规程

洁净区环境控制管理规程GMP管理文件目的:建立洁净区环境控制管理规程,使洁净区的洁净级别符合规定。

责任范围:洁净区。

责任人:品质部负责人、生产部负责、化验室负责人、车间负责人及质量检查员。

内容:1、洁净区日常监测项目:压差、温湿度、尘埃粒子数和沉降菌。

1.1压差:压差应符合规定,即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

监测频率为生产时每日两次,由QA负责检查。

1.2温湿度:洁净区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为宜。

监测频率为每日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由QA负责检查。

1.3悬浮粒检测:1.3.1测试方法: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测定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直径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内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1.3.2测试状态静态或动态均可进行;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试报告中应明确测试状态及人数。

1.3.3测试时间单向流洁净区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10分钟后进行;非单向流洁净区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30分钟后进行。

1.3.4采样位置:采样点一般在离地0.8m高度的平面上布置。

1.3.5采样点数目1.3.6采样次数:对任何小洁净室或局部完全净化区域,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总采样次数不得少于5次。

可在关键设备或关键工作活动范围处增加采样点。

1.3.7采样量:1.3.8标准规定: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离生产现场并经30分钟自净后,洁净区的悬浮粒子应达到表中的“静态”标准。

1.3.9频率:外用溶液生产线:一次/六个月,洗剂及辅料生产线:一次/三个月微生物室:一次/月特殊情况下如厂房改造,更换过滤器时,需要在工作完成后进行测定。

1.4 沉降菌检测1.4.1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1.4.2采样位置:采样点一般在离地0.8m—1.5 m左右略高于工作面。

1.4.3采用时间:静态测试培养基暴露时间为30min以上,动态测试时培养基暴露时间为为不大于4h。

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

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

1 目的制定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以规范洁净室(区)的环境监测,确保洁净室(区)的洁净度达到标准。

2 范围适用于洁净区的温湿度、压差、风速、风量、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的测试。

3 责任化验室环境检测人员、QA人员、原料车间。

4 引用标准4.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4.2《中国药典》(2015版)。

5 流程图N/A6 内容6.1环境监控简介6.1.1环境监控对象包括空气、表面和人员。

6.1.2监测项目包括温湿度、压差、风量风速、悬浮粒子、微生物监测等。

其中,微生物监测包括空气微生物监测、表面微生物监测以及人员卫生监测。

(1)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有浮游菌和沉降菌两种测定方法。

(2)表面微生物监测用来监测生产区域表面以及设备和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量。

(3)人员卫生监测的关键是手套和洁净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测。

6.2温湿度的监测6.2.1测试标准6.2.1.1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药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

无特殊要求时,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6.2.1.2 C级和D级洁净区: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6.2.2测试周期:每天记录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6.2.2.1主要房间都应放置温湿度表,可随时观察温湿度变化情况,并记录。

6.2.2.2由空调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监测,并填写监测记录。

6.2.3当发现监测结果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时,应立即通知主管领导和空调岗位人员,对空调系统进行调整,记录并归档。

6.3压差的监测6.3.1压差表安装在墙上,可随时观察室内外压力变化情况,并记录。

6.3.2测试时所有空调系统应处于连续运行状态。

6.3.3观察压差时,洁净区所有门应关闭,不许有人穿越房间。

6.3.4监测频率:洁净室(区)的压差每天记录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6.3.4监测人员:空调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在动态条件下监测,填写监测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为加强对洁净区环境的监测与评价,确保洁净区环境符合相关洁净级别的要求,满足生产工艺条件,特制定本管理规程。

2、适应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生产、检查的有洁净级别的区域的管理。

3、责任
3.1 质量部:负责对洁净区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价.
3.2 工程部:确保空调系统按程序使用、维护、保养,保证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用于监测的温度、湿度、压力等计量器具校准。

3.3生产车间:负责洁净区每日的温度、湿度、压力监测。

4、术语与定义
4.1 洁净区::需要对环境中尘粒及微生物数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应能减少该区域内污染物的引入、产生和滞留
4.2洁净室(房间):一个通过设计、维护及控制手段达到防止发生药品微粒和微生物污染的房间。

这类房间应能稳定地保持适当的空气洁净级别
4.3 空气悬浮粒子:进行空气洁净度划分时所用到的最低粒径范围在0.1μm到5μm之间连续分布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

4.4 单向流:指空气朝着同一个方向,以稳定均匀的方式和足够的速率流动。

单向流能持续清除关键操作区域的颗粒。

文件类型:管理规程第1 页/共7 页文件状态:受控文件
4.5 非单向流:具有多个通路循环特性或气流方向不平行的,不满足单向流定义的气流。

4.6 静态: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

4.7 动态:指生产设备按预定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

4.8 警戒限度:系统的关键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纠偏限度,需要引起警觉,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限度标准。

4.9 纠偏限度:系统的关键参数超出可接受标准,需要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的限度标准。

5、相关文件
5.1《洁净区洁净度控制标准》(STP-Q4-003)
6、内容
6.1洁净区(室)监控与评估原则
1)定期进行再验证
2)定期进行趋势分析
3)及时处理异常或超标结果
4)制定和实施系统的环境监测方案
6.2洁净区(室)监控管理程序
6.2.1 洁净区环境监控方案制订与审核
6.2.1.1质量部会同生产、工程部相关部门根据风险评估及验证的结果,制订《洁净区洁净度控制标准》,控制标准报质量经理审核,质量总监批准后执行。

6.2.1.2洁净区监控方案的内容应包括:
1)监测项目,包括空气悬浮粒子、空气浮游菌、空气沉降菌、设备表面微生物、人员卫生状况监测,风速、静压差。

2)监测限度
3)取样位置和取样计划
4)现场监测方法和结果记录
5)微生物鉴别和数据的趋势分析(年度回顾审核)
6)其它(偏差调查与纠偏措施,人员培训、环境再验证等内容)
6.2.1.3警戒限度与纠偏限度的确定原则
1)警戒限度:用以指示环境中的微生物水平是否有偏离正常水平的可能性如超过,至少应予以调查。

文件类型:管理规程第2 页/共7 页文件状态:受控文件
2)纠偏限度:一旦超出,表示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水平已严重偏离正常水平,对产品质量造成高度的污染风险必须立即采取纠偏措施。

3)制定依据:
警戒限以正常监测数据为基础,并赋与一定的安全系数。

通常,纠偏限度可设为警戒限的2倍,但不得高于参照性标准。

4)制订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方式:
---临界值法(Cut-off Value Approach):
对一个时期内所有数据以柱状图模式给出,5%-1%原则取最近100个采样数据,以第95区间和第99区间作为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

---正态分布法(Normal Distribution Approach)
警戒限度=平均值+ 2σ
纠偏限度=平均值+ 3σ
6.2.2洁净区(室)的监测
6.2.2.1洁净区监测内容
1)空气悬浮粒子
2)空气微生物监测
3)表面微生物监测和人员卫生监测
4)温度、湿度、压差监测
5)静压差、风速。

6.2.2.2洁净区标准
文件类型:管理规程第3 页/共7 页文件状态:受控文件
6.2.2.4洁净区(室)取样基本要求
1)空气洁净度取样点数的确定
N L= A0.5(N L: 最少采样点A:洁净室或洁净区面积,以m2表示)
文件类型:管理规程第4 页/共7 页文件状态:受控文件
文件类型:管理规程
第 5 页/共 7 页 文件状态:受控文件
2)洁净区采样点的布置(.表示采样点)
3)空气洁净度取样量的确定
---空气悬浮粒子: 按《洁净区洁净度控制标准》规定的最小采样量。

6.2.2.5 测定结果评估
1).空气悬浮粒子:每个取样点的空气悬浮粒子平均浓度符合相应级别的限度。

2).空气浮游菌: 每个取样点的浮游菌数均应小于相应级别的限度。

3).空气沉降菌: 洁净区(室)的沉降菌平均菌落数应小于相应级别的限度。

4).表面微生物:接触碟与5指手套的菌落数应小于相应级别的限度。

6.2.2.6测定偏差的处理
1)测定结果发现超过纠偏限度,按《偏差处理管理规程》提交偏差报告,并采取纠编措施。

2)测定结果不符合标准,按《偏差处理管理规程》进行调查,并采取纠偏措施及相应的CAPA 措施。

6.2.2.7监测频率
在监测过程中发生偏离标准的情况下,应增加监测频率。

6.3年度回顾审核与数据趋势分析
6.3.1质量部每年对监测数据收集并经评价,可用统计分析图将趋势直观地反映出来,在图中标出警戒限度及纠偏限度。

6.3.2根据趋势分析结果可对环境控制区的微生物学质量做出评估,并对警戒和纠偏限度做出相应调整,提交洁净区年度回顾评估报告。

6.3.3洁净区年度回顾评估报告中应包括如下内容
1)取样次数及样品量的概述
2)各级别洁净区的数据汇总表及曲线图
3)培养基灌装试验数据总结(如有)
4)人员更衣确认及卫生监测状况分析
5)全年各项超标结果及相应调查报告情况汇总
6)对持续性较强的超标结果等异常情况,做长期趋势分析并作为单独附件列入报告。

文件类型:管理规程第6 页/共7 页文件状态:受控文件
6.4洁净区洁净等级再确认管理
6.4.1对空气洁净度级别A/B级,空气洁净度等级确认最大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

6.4.2对空气洁净度级别C级,空气洁净度等级确认最大时间间隔不超过24个月。

6.4.3对空气洁净度级别D级以下,空气洁净度等级确认最大时间间隔不超过24个月。

7、本规程涉及的记录
7.1《沉降菌测试记录》R(SMP-Q-018)0101
7.2《悬浮粒子检测记录》R(SMP-Q-018)0201
7.3《浮游菌测试记录》R(SMP-Q-018)0301
7.4《表面微生物检测记录》R(SMP-Q-018)0401
文件类型:管理规程第7 页/共7 页文件状态:受控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