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篇 专题12 人口与环境 考点1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容量课件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湘教版

2.(2014·全国卷Ⅰ)右图显示某国移 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 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四个国家中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
A.2010 年~2020 年
B.2020 年~2030 年
C.2030 年~2040 年
D.2040 年~2050 年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 岁以上老
年人数量/65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
线符合。第(2)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
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数之 比。如图示意 1980~2030 年我国 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
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 )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1.1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中图版必修2

-36-
(2)类型。
人口金字塔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年轻型——年轻人口比重 大,塔形下宽上尖(如图1);②成年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 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急剧收缩(如图2);③老年 型——年轻人口比重小,中年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 (如图3)。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以及迁移、战争等因素 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形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型、葫芦 型、圣诞树型等。
考点二
自主梳理 核心突破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
物质和文化生活
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
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适宜的人口数量
。
2.意义:反映
人口与环境
的协调发展,体现人口数量与
社会、经济和 文化发展 的相适应性,同时其对于制定一个国
关闭
第1题.黑,黑龙龙江江省省的的人人口口自自然增长长率率与与全全国国同同期期相相比比,19差95异年最相差小的年份
0是.2(6%,20)00年相差0.36%,2010年相差0.24%,2012年相差0.36%,故2010年
相差A.最20小12,选年B项。B.2010年
关闭
B C.2000年 D.1995年
考点一
考点二
自主梳理 核心突破
人口增 长模式
过渡 模式
“三低” 模式
特点
人口增 长速度
原因
典型 代表
前期:高出生
率、低死亡 率、高自然 增长率;后期: 自然增长率
迅速,表现 为前期加 速而后期 降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医疗卫 生水平提高
印度等 大多数 发展中 国家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人口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学案:人口问题前言:①从命题趋势看,命题者常以某小区域或某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人口现象产生的原因。
考试重点是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②考核能力要求是判读人口统计图表,解读图表信息,展开人文要素之间的逻辑推理。
③因此,在复习中首先是理解人口相关概念,其次要发挥数学计算能力,从量的增减,量的变化趋势、量的变化率,到极值意义等方面思考问题。
再次是强化图表解读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一、人口基础概念1.人口增长模式①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增长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生产力水平深刻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
②3种人口增长模式a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右右。
自然增长率<1%b传统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c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
自然增长率<1%,接近0,甚至负值。
④相关计算a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b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十迁移率(机械增长率)c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当人口增长率(自然+机械)>0,人口净增长。
d2021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e几个国家的人口参数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美国2022总人口数为 3.349亿人,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59%,而且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口迁入。
俄罗斯:总人口1.46亿人。
人口增长率-0.72%日本:1.257亿人,人口增长率-0.3%印度:14.07088亿人,人口增长率0.99%巴基斯坦:2.29亿人,人口增长率2%越南:9733.86万人,人口增长率0.9%韩国:5106.9万人,人口增长率0.5%巴西:2.16亿人,人囗增长率0.72%2.人口老龄化①区域人口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7%。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

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解
应 用
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人口增长模式
• 概念及运用 构成指标Biblioteka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人口“三率”的计算 (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 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 存活婴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 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同期活产婴儿数 人口出生率=一定时期内平均总人口数×100%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共39张PP T)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共39张PP T)
考点二: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A
B
C
1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共39张PP T)
2
3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共39张PP T)
知识补充:人口金字塔图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共39张PP T)
(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 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 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 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同期死亡人数 人口死亡率=一定时期内平均总人口数×100%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 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 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 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共39张PP T)
高高低 模式
1
传统型模式 2
三低模式 3
以下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处在哪个人口增长阶段?
A
B
C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共39张PP T)
高考地理 人口增长模式一轮复习(共39张PP T)
重难点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
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模块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贫困和不平等
这些国家还存在普遍的贫困和不 平等现象,需要加大减贫力度,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为人
口合理容量创造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生态 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发展中国家 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广可持续 发展模式,实现人口、经济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合作共同应对人口问题重要性
03
高度的城市化水平
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非常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人口集
聚效应明显,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挑战与应对策略
人口快速增长
印度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面临人 口快速增长的挑战,需要采取有 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包括推广 计划生育、提高妇女地位、加强
教育等。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价 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会对人
口合理容量产生影响。
04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与合理容量现状及挑战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逐 渐提高。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低高”模式(过度型)
发生在产业革命以后,以欧洲为代表。这种类型的人口转 变,带有普及和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性质,带有强制性的 干预。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主要分布在发达 国家以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转变原因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 逐渐认识到控制人口的重 要性,国家政策的调整等
05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人口与环境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人口与环境一、课标呈现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结合史料,结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人口分布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举例气候气温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降水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水源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土壤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影响人口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崛起为一座新城市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影响及实例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政治因素战争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版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政策鼓励或限制政策能够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如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文化因素婚育习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

评估结果
展示该城市人口合理容量的评 估结果,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 用程度和敏感性。
评估过程
阐述评估该城市人口合理容量 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数据收集 、模型构建、指标计算等。
政策建议
提出基于评估结果的政策建议 ,包括优化人口布局、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
方面。
03
人口增长模式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政策导向、文化传统、宗 教信仰等。
案例分析:某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案例选择
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 地区,分析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
变过程。
转变原因
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政治文化 等方面分析该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 变的原因。
影响及启示
分析该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社 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 及从中得到的启示和经验教训。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 慢。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迅 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趋 于稳定。
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 条件、教育水平、社会保 障制度等。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水资源、土 壤等。
政治文化因素
对发达地区
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口 老龄化应对策略的研究和实施,加强 国际人口迁移的管理和服务。
对欠发达地区
应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 度,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以降低死亡率 ,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人口素质。
案例分析:东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对比
东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模式已趋向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同时 ,东部地区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高考地理必记必背—人口数量和空间变化的原因

高考地理必记必背—人口数量和空间变化的原因一、人口增长1、人口数量变化需要结合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角度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单位:‰)2、人口增长模式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发展中国家个别地区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3、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等方面。
其中,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像。
①增长型(青年型)——“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人口问题:增长过快②静止型(壮年型)——“低-低-低”模式(现代型)③缩减型(老年型)——“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人口问题:老龄化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政策二、人口容量1、人口容量是最大人口规模;人口合理容量是最合适的人口规模;环境承载力是最大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2、人口容量的三大特征:①临界性、②相对性、③警戒性。
3、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首要因素)②经济发展水平③科技发展水平④人口受教育程度⑤对外开放程度⑥生活消费水平4、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
三、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一是向平原集中,二是向沿海集中,三是向城市集中。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四、人口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灾害)、②经济因素(资源、经济、交通)、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④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婚姻、家庭、宗教)2、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等。
3、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万 人均消费粮 人均耕地 可承载人 年份
人) 食(kg/年) (hm2) 口数(万人)
2010 3 471
400
0.123 2 587
2015 3 562
450
0.121 2 403
2020 3 654
500
0.120 2 217
3.材料所示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趋势的主要成因是( )
A.人口增加
B.3.7%
C.0.775%
D.0.885%
总计 10 000
10 000 0.81
解析 甲组人口死亡人数:2 000×0.6%+6 500×0.6%+1 500×2.5%=88.5 人,而甲组的总计人口 为 10 000 人,死亡率为 88.5÷10 000×100%=0.88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年龄段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解析 甲组老年人口比例大,表示发达国家;乙组 0~14 岁人口比重大,表示发展中国家。60 岁及以 上人口的死亡率甲组高于乙组。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年龄段死亡率不一定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老年人口。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高的原因是老年人口的比例高。
下表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表(含预测)。读表,完成 3~4 题。
人文地理篇
专题十二 人口与环境
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容量
撬点·基础点 重难点
一、人口增长及增长模式的转变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 不断加快 。 ②人口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 缓慢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很 快 。
命题法 1 人口数量及增长 典例 1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 年 B.1930~1950 年 C.1950~1970 年 D.1970~1990 年
读表(每 1 万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回答 1~2 题。
年龄
0~14 岁 15~59 岁 60 岁及以上
人口数 2 000 6 500
1 500
甲
死亡率(%) 0.6
0.6
2.5
人口数 乙
3 500
6 000
500
死亡率(%) 0.8
0.7
2.2
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A.0.95%
低出生率、低死亡 缓慢,甚至出现 率、低自然增长率 零增长或负增长
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典型代表
极少数落 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的发展 医疗卫生条件差
中国家
生产力水平提高, 印度等大
经济发展,医疗卫 多数发展
生水平提高
中国家
受经济、文化等的 英国等发
影响,人们的生育 达国家
意愿不强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 死亡率 的下降开始的。
发大达多国数家发:展中现国代家型:传统型 (4)空间差异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中国: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 转变
二、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考虑 的基 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础
人口数量与 生态系统 相协调,与 一定的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适应
仅从 自然资源
根据现有的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
估算
生活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
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
的角
量变动情况,估算的未来某一时期某
度 水平压缩到最低所估算 一区域所能容纳的 最适宜 的人口
的最大抚养人口数量
规模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体现的是人口生物 体现了人口“发展”层面
意义 学意义上的“生 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意
解析 山西实际人口数超过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能够利用山西以外的 资源的缘故,故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应扩大开放程度。鼓励人口外迁不现实,降低生活标准不符 合社会文化准则。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考法综述] 关于本考点的考查,高考重在关注人口增长,主要涉及人口数量计数和人口增长模式 判断两个方面。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模式及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人口增长速度
原始型(“高
高出生率、高死亡 —高—低”
缓慢
率、低自然增长率
型)
传统型(“高 高出生率、低死亡
—低—高” 率、高自然增长率
迅速
型)
现代型(“低 —低—低” 型)
B.消费水平提高
C.土地资源减少 D.科技进步
解析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所示时间
段,人均耕地资源减少,但耕地资源总量增加。
4.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 ) A.鼓励人口外迁 B.降低山西开放程度 C.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 D.宣传节俭,降低生活标准
存”,是一个警戒值 义,是一个合理值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二者与 制约因 素的相 关性表
现
注意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不一定下降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总量就增加。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并不都是由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从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由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而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 3.现代型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降低的 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增长,世代更替变缓,人口年龄结 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4.同一地区的人口容量不是定值 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其人口容量是不同的。
[解析] (1)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能力,人口增长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移动 引起)。题图反映该国人口为净迁入,并且移民人口数量和移民占总人口比例呈正相关。依据移民占总人 口比例等于移民人数占总人口数之比,可计算出各时期的人口数量。1930 年约为 125 百万,1950 年约为 143 百万,1970 年约为 200 百万,1990 年约为 250 百万,该国人口数量持续稳定增长,①图符合,故 A 正确。(2)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的计算。1950~1970 年,移民人数维持在 10 百万人左右,但移民占总人口比 例却有较大幅度下降,说明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总人口数在较大幅度增加。依据上题计算出的各年代的 总人口数,以及图中对应的移民人口数量,可计算出各时间段人口增长的数量。如 1910 年总人口约为 90 百万,而移民人口数约为 13 百万,则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数量为 77 百万;再依次计算出 1930、1950、1970、 1990 年的人口数量,可看出 1950~1970 年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 C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