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社会行为类型

合集下载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3岁以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狭窄的兴趣、刻板怪异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

1、拒绝正常的反应方式2、莫名其妙的笑3模仿说话4、不听话5、不怕危险6、对疼痛感觉迟钝7、哭闹、没有原因发脾气8、转动物体9、看或玩圆的东西10、持续奇特的游戏方式11、不和群12、拒绝变化13、目光不对视14、态度冷漠15、以动作表示要求16、不喜欢被拥抱或疼爱17、有明显的多动18、对物体过度迷恋19、操作技巧表现不一20、不用手指指东西21、自言自语儿童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由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 首先报道,1943年Kanner描述了一组儿童,“从生命早期开始,就表现为不能象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他们似乎与环境是隔离的,语言异常或者根本就没有语言,不寻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触、行为刻板等。

他将这种状况称为“孤独性情感交往紊乱”。

有关的名称还有儿童精神病、孤独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儿童非典型发育。

目前统一命名为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在PDD的名称下,包括了儿童孤独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disorder,AS)、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PDD-NOS)、Rett综合征和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其临床特征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联症。

一.流行病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曾经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仅发生于中上阶层人士的疾病,目前该病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该病属于罕见病,但是近年有较多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不低,Costello 1996年报道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患病率为22/万,其中孤独症的患病率为10/万。

1982年陶国泰在我国首先报道4例儿童孤独症,但是目前我国没有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孤独症教育心得体会总结(3篇)

孤独症教育心得体会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在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为一名孤独症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孤独症教育工作中,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孤独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孤独症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

二、孤独症儿童的特点1. 社交障碍:孤独症儿童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明显的障碍,如缺乏眼神交流、表情不丰富、不懂得分享等。

2. 语言障碍: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滞后,有的甚至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虽然会说话,但语言表达不完整、语调单一。

3. 兴趣狭窄:孤独症儿童对某些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但兴趣范围狭窄,对其他事物缺乏关注。

4. 行为刻板: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模式刻板,如反复洗手、转圈等。

5. 感觉异常:孤独症儿童对声音、光线、触觉等感觉异常敏感或迟钝。

三、孤独症教育的原则1. 全方位支持:孤独症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理、心理、情感、社交等多方面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 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个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3. 家庭参与:家庭是孤独症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与教师共同为儿童提供支持。

4.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应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逐步提高儿童的能力。

5. 持续性干预:孤独症教育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帮助儿童逐步适应社会。

四、孤独症教育的实践心得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孤独症儿童对人际关系的建立较为困难,教师应主动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关爱儿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2. 注重观察与评估:教师应密切观察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他们的需求,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点,教师可运用图片、实物、音乐、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加强语言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滞后,教师应加强语言训练,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病例—自闭症孤独症表现的状况

经典病例—自闭症孤独症表现的状况

经典病例一自闭症.孤独症的病因及预防一.典型病例一孤独症(自闭症)基本治愈,回归社会、正常环境的学习和生活】XXX脑伤儿童关爱中心2022年4月27日【姓名】何XX男5岁【病情诊断】孤独症(自闭症)【入院主要症状】1、社交障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回避他人目光,不与人眼神对视交流,对视时间短暂,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和想法,不依恋父母亲人,不能和父母互动亲密交流情感,不与人互动,喊名字没反应,不看电视,独自玩耍或发呆,不愿也不懂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不能参与游戏。

2、言语障碍语言简单,只有爸爸,妈妈,爷爷,鱼等,不懂禁止语言,理解认知能力差,不能与人进行语言交流,咀嚼无力,食物不易嚼烂。

3、刻板.单一行为等喜欢重复一个动作,表情不丰富,经常发神(眼睛看着一个地方不动),脾气暴躁,喜欢扔东西,白天晚上喜欢磨牙,晚上半夜会无故哭闹,喜睡地上。

4.运动障碍走路动作略笨拙,总是蹦蹦跳跳,眼睛不看路。

【治疗方案】理疗、烤药、药酒、艾灸、膏药.硬刺.内服中药等。

【治疗时间】5个多疗程【治疗前后主要体征对比】一、社交互动明显改善,恢复正常注意力集中,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能与他人对视和互动,能安静的坐下来,能看懂电视,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频道,能和小朋友一块做游戏,咀嚼吞咽以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有流畅、自然的社会互动。

二、语言与理解能力基本与同龄人同步有自主语言,能与他人正常沟通,模仿能力强,精气神十足,现在可以从I数到IOO, 可以说出家庭住址,可以准确回答问题,会拼读拼音,能说汉字和简单的英语。

三、刻板、单一行为恢复正常表情丰富,脾气不再暴躁,不乱扔东西,会安静下来听大人讲故事,能与他人正常交流玩耍。

四、运动方面以康复现走、跑、跳都正常。

跳舞动作柔软协调。

通过张斯特硬术(七代中医世家)综合疗法治疗,孩子的功能逐渐改善。

家长感到很开心,二.典型病例一什么是自闭症、孤独症?孤独症(autism ),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 )等,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特点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交互动缺陷:孤独症儿童往往缺乏主动与他人互动的能力,他们不太会主动发起交流或回应他人的社交行为。

他们可能不理解社交规则和社交信号,例如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2. 非言语交流困难:孤独症儿童在非言语交流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可能不擅长使用手势、表情和姿势来传达信息。

他们可能不理解他人的非言语暗示,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3. 缺乏情感联系:孤独症儿童可能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他们可能对他人的情感表达不敏感,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可能对亲人和朋友缺乏亲密感和情感联系。

4. 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通常具有狭窄的兴趣爱好,对某些特定的主题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执着。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刻板的行为模式,例如重复性行为、固定的日常安排和对特定物品的过度依恋。

5. 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孤独症儿童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他们缺乏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这使得他们在社交互动中难以适应他人的需求和情感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特点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些特点的程度也会因个体而异。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早期干预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专业的治疗和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能和适应社会环境。

自闭症的表现特征

自闭症的表现特征

自闭症的表现特征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自闭症的表现特征自闭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类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呆板。

一、社会交往障碍五岁之前,缺乏依恋行为,和他人没有目光交流,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五岁之后,不会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没有朋友,缺乏共情能力;不能正常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反应。

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

二、交流障碍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

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极少参与表演性游戏。

三、兴趣狭窄及行为方式呆板对游戏方式的变化无动于衷,心智活动僵硬和呆板,想象力极其有限;对物品有强烈的依恋;固执于某种单一活动,例如公共汽车路线、火车时刻表、颜色、数字、形状等;存在仪式性或强迫性动作;拒绝环境的改变,例如家具位置移动会使他们焦虑不安。

孤独症所表现的三个特征

孤独症所表现的三个特征

孤独症所表现的三个特征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缺陷是孤独症的核心。

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也缺少面部表情。

当别人要抱他起来时,通常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伸出双手表现出期待别人抱起的姿势。

拒绝别人的拥抱,当与父母离别时无明显的依恋表情,见到父母时又无愉快的表示,孤独症患儿见陌生人也类同见到父母的表情,有时呼唤其名字,也时常不理会,无反应,以致使人怀疑其是否有听力问题。

言语发育障碍言语障碍十分常见,亦较严重。

患儿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倾向于用手势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言语运用能力很差,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常会自顾自地说话,而且孤独症患儿的话语常用代词,或为刻板重复的言语和模仿言语。

言语音调、节奏的障碍表现为自我刺激地使用言语,常会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或者自言自语,也称为'自我中心语言'。

非语言性交流损害是常用手势或姿势语言,或用点头、摇头或其他面部表情来表达某种需求。

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对环境,倾向于要求固定不变或不正常反应,好刻板固定生活行为方式。

孤独症患儿的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即常会对某些物件或活动的特殊迷恋,对迷恋物件会终日拿着,数十天如此。

智力和认知缺陷约有3/4的患儿智力落后,有些孤独症有某些特殊能力,如对路线、地名、数字、人名的不寻常记忆力和对日期推算和速算的能力。

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教育,重点应该教会患儿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助能力,与人交往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对公共设施的利用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教育需坚持与长期性,因为需要让患儿掌握一种基本技能和习惯,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特别是早期接受教育对患儿是相当重要的。

教育训练应以父母为主,通过训练首先对父母与人感兴趣,并且学会交往技能和技巧。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特征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特征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特征
1. 社交互动障碍:孤独症儿童往往难以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他们可能表现出缺乏眼神接触、不理解身体语言、无法与他人共享兴趣和体验等特征。

2. 社交技巧缺失:孤独症儿童常常缺乏与人交流的基本技巧,比如回应社交邀请、和谐地参与群体活动等。

他们可能会出现交流困难、语言延迟或重复性语言等表现。

3. 兴趣限制和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常常对特定的兴趣和活动表现出过度关注,并且往往极度依赖于某些刻板行为。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得较为僵硬和刻板。

4. 社交情感困难:孤独症儿童可能有困难理解和表达情感,包括情绪表达、情感共鸣和理解他人感受等方面。

他们可能难以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情感表达,或者自己的情感表达显得不寻常。

总的来说,孤独症儿童在社交交往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和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ppt课件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ppt课件

行为疗法
强化行为疗法
通过奖励正向行为,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消退法
逐步减少对问题行为的关注和反应,促使儿童自行调整行为。
行为疗法的效果
行为疗法在处理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但需耐 心实施,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应用。
家庭与社区支持
1 2 3
提供家庭支持
为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资源, 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孩子的问题行为。
05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深入研究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
遗传因素
01
深入研究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探索遗传因
素在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中的作用。
环境因素
02
研究环境因素对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如孕期和围产期
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交环境等。
神经生理机制
03
探讨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了解大脑结构和功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
•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 干预与治疗方法 • 预防与教育策略 •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01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孤独症 儿童在情绪、行为和社交等方面 出现的不适应、不适当的行为。
特征
问题行为常常表现为自我刺激、 攻击性、逃避、刻板等,对孤独 症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负 面影响。
药物治疗并非针对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且可能带来副作用和依赖性。因此,药 物治疗应作为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调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帮助孤独症儿童识别和应对问题
行为。
心理动力疗法
探索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情 感体验,促进自我认知和情感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投入到工作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呵护和陪伴也不是很多,而有的孩子因为家长的疏忽关心和爱护,是很容易出现儿童孤独症的,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自己的孩子,如果平时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怎么爱说话,而且也不喜欢和别的人接触,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考虑孩子是否患了自闭症么?广州协佳医院精神科的王颖主任表示儿童孤独症严重威胁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要注意了解儿童孤独症的症状与表现,及早发现和治疗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根据孤独症的社会行为将其分为三个类型
冷漠型:典型的孤独症,他们不寻找友谊,回避与别人接触,对别人的招呼或问话不作反应,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固定不变和刻板重复的兴趣止,这些孩子大多伴有重度精神迟滞。

主动但奇特型:他们有与人广往的愿望,但方式和特点有些怪异并且是不适宜的。

例如,重复问一些问题,谈话时集中于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不适宜的触摸交谈者,对别人的兴趣和感觉置之不顾,不善于察言观色,这种交谈方式往往难于继续下去,常见于高功能孤独症或Asperger综合征。

被动型:不回避社会交往,但缺乏正常儿童那种自然和直觉感受到的社会技能,他们的沟通和游戏行为显得生硬、刻板重复。

与冷漠型的比较,讲话多些,刻板重复动作少些,发育水平较高,较容易照管。

以上的几点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三种儿童孤独症的社会行为类型,相信大家看了以上的介绍对孤独症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其实对于孤独症的患者来说呢,社会行为类型是很重要的,父母一定要重视这几个方面的类型,及早的发现自己的孩子的异常,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