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简史(中)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段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地位、财富和文化的象征。

从商周时期的原始贵金属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雏形,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璀璨辉煌,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商周时期:原始贵金属首饰的兴起商周时期,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骨笄、骨梳等发饰为主。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多采用骨、石、竹等自然材料制作,形式简单,工艺粗糙。

然而,这已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和审美追求。

二、春秋战国时期:首饰的雏形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贵金属首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金银为主,形式多样,有笄、钗、环等。

此时的贵金属首饰,已经开始体现出现代首饰的雏形,工艺技术也相对成熟。

三、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与发展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丰富,有金、银、铜、玉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有簪、钗、环、钏等。

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四、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的繁荣与创新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进入了繁荣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不仅在材质上更加丰富,而且在设计、制作和装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贵金属首饰,以金为主,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气象。

宋代贵金属首饰,则以银为主,风格细腻,造型简约,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五、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多样,有金、银、铜、玉、珍珠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丰富,有簪、钗、环、钏、手镯等。

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古代首饰工艺的成熟与繁荣。

总结,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部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珠宝发展史(3篇)

珠宝发展史(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珠宝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信仰和情感。

从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多元化市场,珠宝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

本文将带您回顾珠宝的发展史,探寻那些璀璨夺目的珠宝背后的故事。

一、远古时期的珠宝1. 石器时代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珠宝起源于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美化自身的需求。

石器时代的人们用贝壳、石头等天然材料制作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既是实用的工具,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2.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人类掌握了铜和锡的合金技术,珠宝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人们开始使用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制作饰品,如黄金面具、青铜酒器等,这些饰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古代文明时期的珠宝1. 古埃及古埃及是珠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珠宝在古埃及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古埃及人将珠宝视为神圣的象征,用于祭祀和陪葬。

著名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法老王冠都是古埃及珠宝的杰作。

2. 古希腊古希腊珠宝注重形式和线条美,流行使用金银、宝石和象牙等材料制作饰品。

古希腊珠宝代表作品有雅典娜神庙的雕塑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等。

3. 古罗马古罗马珠宝继承了古希腊的工艺,同时融入了罗马帝国的奢华风格。

古罗马珠宝以金、银、宝石和珍珠为主要材料,代表作品有罗马皇帝的冠冕和权杖等。

三、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1. 中世纪中世纪欧洲珠宝受到宗教和封建社会的影响,珠宝制作工艺逐渐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的珠宝以宗教题材为主,如十字架、圣像等。

同时,金银细工和宝石镶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珠宝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创新。

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和现实主义,珠宝设计更加注重写实和细节。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

四、近现代珠宝发展1. 18世纪至19世纪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珠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珠宝以奢华和浪漫为主题,流行使用彩色宝石和珍珠。

金银器发展历史

金银器发展历史

金银器发展历史金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本文将以金银器发展历史为主题,探讨其起源、演变和影响。

一、起源金银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古苏美尔和古印度等地的文明就开始使用金银来制作各种器物。

古埃及的法老王墓中出土的金银器物,如黄金面具和金饰品等,展示了古埃及人对金银器的热爱和崇敬。

古苏美尔和古印度的金银器则更多地体现了当地文化和宗教信仰。

二、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和完善。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金银器成为贵族和富人展示财富和地位的重要象征。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精美的浮雕、雕塑和纹饰装饰成为金银器的特色。

在中国,金银器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金银来制作器物,并且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汉代的金银器以镶嵌、雕刻和铸造等工艺为主,如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中的“汉鼎”、“汉镜”等,都表现了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中世纪欧洲,金银器成为了教堂和宫廷的重要艺术品,如教堂的金色圣餐器和欧洲贵族的金银餐具等,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三、影响金银器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银器作为一种奢华和珍贵的物品,常常被用于展示个人和社会的财富和地位。

它成为了社会阶层和身份的象征,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金银的追求和崇拜。

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也对后世的工艺美术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银器的精美和独特的装饰风格,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欲望。

许多金银器的设计和工艺传统也被后世的艺术家和工匠所借鉴和发展,影响了后世的艺术作品。

金银器还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促进了金银器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贸易,金银器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影响了当地的工艺美术和文化发展。

首饰饰品 首饰的起源与历史 精品

首饰饰品 首饰的起源与历史 精品

首饰的起源与历史首饰,顾名思义,上指人们用于装饰头部的物品。

比如《汉书》中有“珠珥在耳,首饰犹存”之句,这其中的“首饰”二字指的就是头上的饰物。

汉未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说:“凡冠冕、簪钗、镜梳、脂粉为首饰。

”含义虽有了扩展,但仍局限于头部和面部的装饰物。

在古代,有一个与现代意义上的首饰含义接近的词,这就是“头面”。

这大概是人们认为首饰如同脸面一样,能给人的外貌增添光彩的缘故。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梁相国夺“两郎。

皆诸夺师姑卖秀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

这里的“珠翠头面”。

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用珍珠玉石制成的首饰。

宋代都城汴梁有专门经营珠宝金银首饰的店铺,叫“头面店”。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载:杭州少市里有一家“舒家体真头面铺”,那指首饰店。

以后的元、明、清几代,也称首饰为“头面”。

到了现代,“头面”(在传统戏曲中,头面是旦行角色头上化妆饰物的总称,包括发髻、发辫、珠花、耳环、簪子等一整套用品)一词已被“首饰”取而代之,而“首饰”已成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的各种饰品的总称。

一、首饰的起源人类佩带首饰究竟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

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据报道,关意大利考古学家早几年在地中海之滨发掘一具距今约16万年的古人类女尸,女尸身上佩带着一兽骨和石头串成的项链。

可能上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首饰。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首饰,专家们认为应该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使用的项链。

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一文中曾谈到,我国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穿孔的狐獾或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蛐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

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

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像现代妇女胸前佩带的鸡心。

简述中国首饰发展史

简述中国首饰发展史

简述中国首饰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首饰文化悠久的国家之一,其首饰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首饰一直被视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因此在历史上,首饰一直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中国首饰通常用贝壳、玉石、珊瑚、牛骨、兽骨等天然材料制成,而在商周时期,首饰材料开始多样化,出现了金、银、铜等金属首饰。

随着工艺和技术的发展,金属首饰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唐宋时期,金银首饰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以金银丝织成的细致工艺和精美的图案纹饰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

到了明清时期,首饰的风格开始更加多样化,珠宝首饰、玉石首饰、银饰等各种不同的首饰类别相继兴起。

此时期的首饰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更加强调贵族身份和社会地位。

此外,著名的“鸦片战争”也为中国的首饰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变革,西式珠宝和饰品开始在中国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的首饰设计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手工打造到现代化的制造方式,从以装饰为主到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从简约风格到复杂多变的时尚风格,中国首饰文化不断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首饰文化历史悠久,多样化,不断变革,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未来,中国的首饰文化将继续创新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首饰的起源与历史-6页精选文档

首饰的起源与历史-6页精选文档

首饰的起源与历史首饰,顾名思义,上指人们用于装饰头部的物品。

比如《汉书》中有“珠珥在耳,首饰犹存”之句,这其中的“首饰”二字指的就是头上的饰物。

汉未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说:“凡冠冕、簪钗、镜梳、脂粉为首饰。

”含义虽有了扩展,但仍局限于头部和面部的装饰物。

在古代,有一个与现代意义上的首饰含义接近的词,这就是“头面”。

这大概是人们认为首饰如同脸面一样,能给人的外貌增添光彩的缘故。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梁相国夺“两郎。

皆诸夺师姑卖秀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

这里的“珠翠头面”。

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用珍珠玉石制成的首饰。

宋代都城汴梁有专门经营珠宝金银首饰的店铺,叫“头面店”。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载:杭州少市里有一家“舒家体真头面铺”,那指首饰店。

以后的元、明、清几代,也称首饰为“头面”。

到了现代,“头面”(在传统戏曲中,头面是旦行角色头上化妆饰物的总称,包括发髻、发辫、珠花、耳环、簪子等一整套用品)一词已被“首饰”取而代之,而“首饰”已成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的各种饰品的总称。

一、首饰的起源人类佩带首饰究竟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

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据报道,关意大利考古学家早几年在地中海之滨发掘一具距今约16万年的古人类女尸,女尸身上佩带着一兽骨和石头串成的项链。

可能上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首饰。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首饰,专家们认为应该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使用的项链。

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一文中曾谈到,我国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穿孔的狐獾或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蛐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

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

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像现代妇女胸前佩带的鸡心。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发展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珠宝首饰是由石头、骨头、贝壳和动物牙齿制成的简单装饰品,主要用于表示身份和权力。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铜、金、银等金属材料开始被用于制作珠宝首饰。

在商周时期,中国珠宝首饰的工艺和设计开始呈现出高度的成熟和独特性。

商代玉器和铜器中的纹饰、图案和形制,为后世的珠宝首饰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珠宝首饰的种类和款式更加丰富多样,玉器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材料之一,象征着尊贵和美好的寓意。

随着汉朝的兴起,珠宝首饰的工艺和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汉代珠宝首饰风格以简约、精致和对称为主,经典作品如汉代金饰中的“蝴蝶钮”、“双龙寿”等,至今仍被人们所倾慕和传颂。

唐代是中国珠宝首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从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喜欢佩戴珠宝首饰,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珠宝首饰品牌,如永昌、永宝、永寿、永利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珠宝首饰的风格和特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和演变。

从明清时期的“宝石镶嵌”、到民国时期的“玉器刻制”,再到现代化的“珠宝首饰设计”,中国珠宝首饰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今天,中国珠宝首饰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的高端制造和设计能力。

在未来,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将
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的珠宝首饰市场注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最新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

最新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首饰简史》娥皇女英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

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

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

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

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骨头用来做饰品。

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

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

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

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

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

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

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

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

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

西施身姿绰约、容貌姣好、素手纤纤......多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样一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

是的,图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

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

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

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涛人称“扫眉才子”的便是唐代的薛涛,她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薛涛的经历也和古代众多奇女子一样坎坷,她经历了入乐籍,脱乐籍,终身未嫁,是唐代最著名的“女校书”。

薛涛做有《牡丹》诗: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牋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牡丹》出自薛涛之手,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倾诉衷肠的口吻描述,新颖别致,亲切感人,有醉人的艺术魅力。

历史中关于薛涛的感情生活也有记载,尤其是她与元稹的一段不了了之的情感。

寄情于诗,知她者,唯有牡丹。

唐代时期,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而牡丹花也有“花之仙”的美称,各种牡丹花图样、纹样的饰品也层出不穷。

下图为唐代银质的牡丹花钗。

唐代已远逝于历史深处,但牡丹雍容华贵的美学精神,则一直流传了下来。

今人做的牡丹花图案的饰品也遍及首饰的各个门类,如下图。

太平公主在太平公主面前,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恐怕都弱爆了吧,这个女人,爸妈兄弟侄子统统是皇帝,别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怕是集万千富贵一身,且看图中的太平公主,雍容华贵,一身华服,周身的牡丹图案以及头上的牡丹头饰更是将她衬托得仿佛置身牡丹花丛。

不光太平公主周身牡丹,就连屏风上所画也是牡丹,可见牡丹在唐代是很受推崇的。

为什么牡丹在唐朝那么受欢迎呢?很简单,唐人以丰腴美。

相对于芍药菊花等骨感美女,牡丹体态雍容富丽,正如周敦颐老先生所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开得胖乎乎的,正合当时崇尚丰满健美的审美观念,受到狂热的赞扬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实,牡丹有很多种类,色彩也很丰富,每一种颜色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比如白牡丹,在高贵中兼有清丽脱俗之感,现代首饰设计中,银质饰品就有白牡丹的特点,而牡丹也常被用作饰品设计的创意元素,如下图中项链所示。

杨玉环杨玉环,出身宦门世家,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

与西施,貂蝉,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足以证明天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细金工技术的进步,金银首饰制作空前精致。

图案以花鸟居多,而牡丹雍容华贵,唐代文人皆对此花情有独钟。

(唐代青釉牡丹纹粉盒。

)玄宗李隆基颇爱牡丹,在长安兴庆宫沉香亭种有数株牡丹,与杨妃观赏时对乐工们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应再唱旧乐词。

”于是立即招来翰林学士李白,命他为杨妃赋新词。

李白当场写下了《清平调》三首,其中“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写尽了唐玄宗面对牡丹和杨贵妃这人间至美时的快乐心情。

如此图牡丹般。

崔莺莺图中的女子,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典型的大家闺秀,但眉宇间却似有些许惆怅、些许哀怨。

她就是传唱千百年的爱情故事《西厢记》的女主角——崔莺莺。

传说崔莺莺是一名相国小姐,因父亲故去,与母扶柩归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偶遇进京赶考的书生张珙,双双坠入爱河...... 因母亲与张生约定,张生若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

是日,十里长亭筵席完毕,张生远去,在送别归来的途中,莺莺心绪矛盾起伏,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

一遍遍回首,希望张生顷刻出现在身后,然而只是徒劳,惟有轻轻地招招手,愿心上人一路走好。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凝视左手腕上的手镯,将盟誓深埋心头。

且说,为何在如此心绪沉重的时刻凝视手镯呢?诸位有所不知,在古代,手镯是男女间的爱情信物,背负着盟誓的重托。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很普遍,但做工都相对朴素、简单。

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较快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

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

现今,手镯作为信物的功能越来越淡,让人少了许多浪漫想象。

所幸的是,许多手镯传承了古代的朴素特点,加上远超古代的优良工艺,手镯熠熠生辉。

尽管没有海誓山盟的重托,但仍然是女孩子们手腕上最美的风景线,下面这只银质镂空手镯就是当代手镯的绝佳代表。

李师师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琴棋书画、歌舞弹唱样样精通。

她的事迹颇具传奇色彩,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当属她与宋徽宗等人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而她的归宿也有众多种说法,无论是以死殉国还是老死江湖,亦或是被俘北上都已经不重要。

人们想知道的无非是她有何过人之处,能吸引来如此多非富即贵的人与她交好,连文人墨客也都争相为她填词赋诗。

宋代文人重意趣,审美以清逸素雅为主流,但是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的《师师令》,有一句写到“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描写的却是李师师所佩戴的以金属宝石等镶嵌工艺为主的饰品,可见当时李师师的地位。

镶嵌又称屏雕,这种工艺一直是饰品中较为主要的工艺,无论现代还是古代都受到很多女性的喜爱,就像下面这幅图中的耳环一样,是银的质地镶嵌了瓷片,有种古色古香的味道。

李清照李清照可谓真正的大宋富N代、文艺女、宅女,其疏懒的闺阁生活,用一个词概括就是:闲愁。

丈夫赵明诚外任,时届中年的她,弄玉,赏花,浅酌,吟诗,云髻松绾,金簪斜插,当是彼时情态。

且说这簪,别称“搔头”,典出《西京杂记》: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殷商始有簪。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一为安发,二为固冠。

簪象征着尊严:罪犯不许戴簪;后妃有过错要退簪。

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了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

毁簪以示情绝,《汉铙歌十八曲》有辞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簪乃情思、尊严的象征,无疑正合李清照此间心思。

而两宋审美以清逸素雅为主流,首饰自当内敛含蓄、形制简单:此簪上部约三分之一处有镂空浮雕状若花朵,顶端扣着一个“帽钉”,帽钉也做成花朵状,其余再无珠玉装饰。

这种镂空、状若花朵的造形,在今天的首饰设计中,也常常用到,例如下图这枚银饰,素雅而内敛,可谓深得宋风。

朱淑真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南宋女诗人,因诗风大胆、用情浓烈,故不为世人所容。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是约会?“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

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这是表白?“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是对心上人的思恋?只有朱淑真这种浓烈、大胆的才女,才会“绾臂双金环”。

臂钏,又称缠臂金,是古时女性缠绕于臂的一种饰物。

臂钏是用条形金(银)盘绕成螺旋状,圈数不等,一般在三圈以上,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

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寒具》诗中有“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可以令人想象出一位戴着臂钏的女子带着几许醉意浓睡时的妩媚之姿。

牛峤《女冠子》词:“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

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

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

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臂钏也可以作为定情物,朱淑真《恨别》诗: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

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

恋人为她戴上誓盟的臂钏,面对世俗重压而无缘聚首,对恋人肝肠欲断的思念使自己日渐消瘦、憔悴,以至缠臂金都松脱了。

份情思,古今皆然。

严蕊严蕊,南宋中叶女词人。

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为台州营妓。

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者。

有《卜算子》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这种有个性的女子,应该戴一种不合时宜的首饰:项链。

(古代先民的项饰。

)(宋代项饰,人面造型额头处有明显的小孔。

)“项链”是近代才起的称呼,古文献中,由宝珠贯连而成的链式项饰被称为“珠璎”、“颈珠”或“项珠”。

由于项链不属于汉晋传统,所以唐宋两朝制定礼服制度之时都只字不提这种首饰,然而实情却是华服盛装一定有璀璨的项链相辉映。

尤其在晚唐、五代、宋初,贵妇在隆重场合会同时佩戴多条项链,一条条依次垂映在雪胸之前,材料会有美玉、珍珠、宝石等,式样也是从细巧到华丽逐一过渡,恍若20世纪的时装模特穿越到千年前的时空中。

项链是串饰的发展,在串饰上加“项坠”及“搭扣”,则升级为制作考究的项链了。

清代以前,项链还是由串珠组成的,清以后才出现了“链条”。

而今天,项链的主体,往往是链条,而不是串珠,如下图。

但偶尔也会“返祖”,时不时用串珠来彰显设计师对传统的拿捏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