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轶事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卢瑟福 - 趣闻轶事

卢瑟福 - 趣闻轶事
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1、有个外号叫“鳄鱼”
卢瑟福从小家境贫寒,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这个穷孩子才能完成了他的学业。
这段艰苦求学的经历培养了卢瑟福一种认准了目标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
后来学生为他起了一个外号——鳄鱼,并把鄂鱼徽章装饰在他的实验室门口。
因为鳄从不回头,他张开吞食一切的大口,不断前进。
2、摇身一变成为“化学家”
1908年,卢瑟福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对自己不是获得物理学奖感到有些意外,他风趣地说:“我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化学家了。
”“这是我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3、杰出的学科带头人
卢瑟福还是一位杰出的学科带头人,被誉为“从来没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一位朋友”的人。
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荣获诺贝尔奖的竟多达12人。
19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玻尔曾深情地称卢瑟福是“我的第二个父亲”。
科学界中,至今还传颂着许多卢瑟福精心培养学生的小故事。
4、是我制造了波浪
卢瑟福属于那种“性格极为外露”的人,他总是给那些见过他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个子很高,声音洪亮,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并且极不谦虚。
当他的同事评论他有不可思议
的能力并总是处在科学研究的“浪尖”上时,他迅速回答道:“说的很对,为什么不这样?不管怎么说,是我制造了波浪,难道不是吗?”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这一评价。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6个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6个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一):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
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趣味的实验.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立刻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齐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适宜的灯丝,发明了电灯.之后,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二):牛顿的故事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
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十分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
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
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
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
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
名人劳动轶事摘抄

名人劳动轶事摘抄
1. 居里夫人:曾经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波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玛丽·居里,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她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她的学术研究,也在于她的实验技巧和勤奋工作。
她经常长时间留在实验室,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她从未抱怨过。
2. 爱迪生:托马斯·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发明了电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摄影机等许多重要的发明。
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工作实现的。
他常常连续工作数小时,尝试了上千次的实验才成功。
3.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
模范。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
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572钻井
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
他率领1205钻井队
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油田职工艰
苦创业的顽强精神,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的一面旗帜。
科学家的趣味故事

科学家的趣味故事科学家,是那些用智慧和勇气探索未知的人。
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实验和探索中,有时也会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个科学家的趣味故事吧。
故事一:爆炸实验有一位名叫安德鲁的科学家是爆炸实验的专家。
一次,他准备进行一次有关火箭燃料的实验。
他认真地测量着各种物质的比例,并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混合在一起。
不料,由于一时疏忽,他添加进去的其中一种物质比例过大,导致实验中产生了巨大的爆炸。
整个实验室烟雾弥漫,爆炸的声音也惊动了其他科学家。
安德鲁虽然吓得一身冷汗,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总结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进行了实验。
最终,他成功地制造出了理想的火箭燃料。
故事二:迷路的研究员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莉莉的博士研究员。
莉莉研究的是地质学领域的一种新型矿石。
为了深入了解这种矿石的特性,她经常会去野外进行实地考察。
有一次,莉莉在一个陌生的山区进行实地考察时,迷路了。
她原本只是打算简单地走几步,结果却误入了一片茂密的树林。
莉莉四处张望,却发现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完全辨认不出方向。
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利用指南针和对太阳位置的估计,最终成功地找到了回去的路。
故事三:桌子上的苹果还有一个有关牛顿的趣事。
据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灵感来自于一个苹果树下。
一天,牛顿坐在室内的桌子旁,正准备品尝桌上的苹果。
突然一阵风吹过,房间内的一只窗户被猛力关闭,震动桌子。
正巧此时,一个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也砸在了牛顿脑袋上。
牛顿触摸了一下他的头顶,然后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朝向地面掉下来?这个简单的疑问最终引导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趣味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他们也有失败、困惑,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厘头的经历。
然而,正是这些趣味故事中的点滴,丰富了科学的发展历程。
科学家们不断突破自我,超越困难,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正如爆炸实验中的安德鲁一样,科学家们并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尝试,最终取得成功。
科学家的趣闻与糗事

科学家的趣闻与糗事1.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的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非常用功。
一天晚上,卢瑟福碰到他,就问:“那么你白天也工作吗?”这个学生自豪地回答说,“没错”,以为自己会得到表扬。
卢瑟福却吃惊地问,“但是你什么时候思考呢?”2.匈牙利血统的数学家埃尔德什与不知多少人共同发表过数学论文,但是未必与他们见过面,而是通信来往。
或者,即使见过面,他也未必记得住人。
有一次,他碰见一位数学家,就问他是哪里的人。
那人说,“温哥华”。
埃尔多什说,“是吗,那么你一定认识我的好朋友埃利奥特·门德尔松。
”3.一次,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在走廊里堵住匈牙利血统的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呃,对不起,诺伊曼教授,能不能请您帮我看一道积分题?”“好吧,小伙子,只要是能很快做出的题。
我可忙得很啊。
”“我做这道积分题有些麻烦。
”“让我看看。
”(看题)“答案有了,小伙子,是2π/5。
”“我知道答案,先生,答案在题的后面。
不过我不知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好吧,我再看看。
”(看题)“答案是2π/5。
”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呃,先生,我――知道――答案,就是不知道怎么推导出来。
”“小伙子,你到底要什么?我已经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出这道题了”。
4.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费希尔一次遇见小说家赫尔曼. 苏德曼,苏德曼感谢费希尔发现了佛罗拉(一种安眠药),“你知道,它的效力太强了,我简直不用服药,只要看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佛罗拉,就足以入睡。
”费希尔说,“太巧了,我要是睡不着了,我就拿起你的一本小说。
事实上,我只要扫一眼放在床头柜上的任何一本你的美妙的小说,就足以倒头便睡。
”5.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能斯特(1864-1941)开发出一种电灯,称为“能斯特灯”,这项技术产品的销售为他带来一大笔可观的收入。
他的一位同事不无醋意地问他,下一项开发项目是不是制造钻石。
能斯特说,“不是,我现在有的是钱,买得起钻石,不需要造钻石了。
科学家事迹

科学家事迹科学家事迹集合1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
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家事迹,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家事迹1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
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
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
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
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
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
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
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
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
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
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著名科学家的故事15个

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一):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
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搞笑的实验.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立刻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齐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适宜的灯丝,发明了电灯.之后,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二):达尔文的故事达尔文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达尔文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是上帝!”“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上学以后,他仍然持续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对达尔文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甚至忘记了危险.有一次,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突然一脚踩空,从城垛上跌了下来.这时候,达尔文的神智十分清醒,头脑还在思考.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三):牛顿的故事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萨克.牛顿:轶事:1 怀表成了鸡蛋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
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
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
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科学精神:对所研究的事物保持高度的专注,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是很重要的科学精神。
2吹肥皂泡的疯老头牛顿搬进一幢新楼以后,开始研究光线在薄面上是怎样反射的。
他每天都在读书、思考。
早上起床穿衣服,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问题,他就像被定身法定住了一样,呆住了,然后开始实验或工作,所以他时常穿错了袜子或者在夏天穿上秋天的衣服。
“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牛顿的脑子里翻江倒海了。
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
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直盯着飘来飘去的肥皂泡,一个泡破了,接着又吹一个,从太阳一出来他就吹,一吹就是几个小时。
邻居家的小孩子从楼窗上伸出头来,冲他叫:“疯老头!你一只脚没穿袜子!”邻居家的老太太摇着头:“老小,老小,老了倒成了孩子!”后来人们知道了这疯老头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学问,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了。
科学精神:专心研究,不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走自己的路3实验室的酒肉牛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实验室。
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整天整夜守在实验室里。
为他做饭的保姆只好把饭菜放在外间屋的桌子上。
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他好久,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烤鸡吃了,不辞而别。
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他才觉出肚子咕咕在叫,赶快跑出来吃鸡。
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为我还没吃饭哩,原来已经吃过了呀!”还有一回,一个好朋友请牛顿吃饭,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科学问题。
饭吃到一半的时候,牛顿站起来说:“对了,还有好酒呢,我去取来咱们一起喝。
”说完就向实验室跑去,一去就不回来了。
朋友追过去一看,牛顿又摆弄上他的实验了。
原来牛顿在取酒的路上忽然想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居然将取酒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牛顿的这种轶事岂止三件,它说明,牛顿酷爱科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正是因为牛顿有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奋斗精神,他才能总结出牛顿三定律,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科学精神:忘我的研究,才能出如此成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不爱钱财。
对于他来说,每一份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它破坏人的恬淡心境。
在美国这个拜金成风的国家,有这样的品格,也是使人感兴趣的。
有一则轶事说,爱因斯坦把一张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夹在书里当书签用,结果把书弄丢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人家请他在无线电上讲话,他拒绝了,说他不爱出风头。
人家出了一千美元,请他只讲一分钟话,他也拒绝了,说他不需要钱。
(科学精神:超脱于物质世界,追求真理)关于他的谦虚、纯朴、善良和幽默,也有许多故事。
一个中学生听老师说,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就写信问他一道几何题怎样解法。
他果真用颤巍巍的手写了回信,给那个孩子解几何题。
(科学精神:不自命不凡,而是谦虚,淳朴)还有一个故事说:一群大学生说说笑笑,跑来问爱因斯坦,什么叫相对论。
他回答说:“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紧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两个小。
这就是相对论。
”(科学精神:科学家的幽默,是一种高级的幽默,透露着哲学的气息,这种幽默有助于科学研究)麦克斯韦麦克斯韦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爱思考,好提问。
据说还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领他上街,看见一辆马车停在路旁,他就问:“爸爸,那马车为什么不走呢?”父亲说:“它在休息。
”麦克斯韦又问:“它为什么要休息呢?”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大概是累了吧?”“不,”麦克斯韦认真地说,“它是肚子疼!”(科学精神:1不盲目相信权威,凡事通过客观判断得出结论2对生活中细微之处体察入微,并提出问题)他还提过象“死甲虫为什么不导电”,“活猫和活狗摩擦会生电吗”等问题。
父亲很早就教麦克斯韦学几何和代数。
上中学以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麦克斯韦差不多都会了,因此父亲经常给他开“小灶”,让他带一些难题到学校里去做。
每当同学们欢蹦乱跳地玩的时候,麦克斯韦却进入了数学的乐园,他常常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或者独自坐在树荫下,入迷地思考和演算着数学难题。
(科学精神: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和常人不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尼尔斯·玻尔一天早上,着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卢瑟福接到了一位同事的电话。
同事说他准备给一个学生的物理答卷判零分,而这名学生却声称自己应该得到满分。
于是,师生俩决定找一位不偏不倚的裁判,结果选中了卢瑟福。
整份试卷只有一道题,试题如下:“如何用气压计测定一栋大楼的高度?”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楼顶,用一根长绳系住气压计,将气压计垂到地面,然后提上来,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该长度便是大楼的高度。
”这位学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得满分,因为他的回答严丝合缝准确无误。
但另一方面,如果给满分,无疑表明他在物理学方面能力突出,而这个答案并不能证实这一点。
如何裁决呢?思虑良久,卢瑟福建议让学生再试一次,给他6分钟时间,让他必须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5分钟过去了,学生什么也没写。
卢瑟福问他是否想放弃,他回答说,他有好几个答案,正在想哪个是最好的。
卢瑟福对自己干扰他的思考表示抱歉并请他继续。
在接下来的1分钟里,他迅速写出了如下答案:“将气压计拿到楼顶的边缘,松开手,让其自由落下,用秒表记录气压计降落到地面的时间,然后运用自由落体公式h=0.5×g×t2(高度=0.5×重力加速度×时间的平方),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看了学生的答案,卢瑟福问同事是否还坚持刚才的意见。
同事哈哈一笑,然后夸赞学生做得非常出色,并且给了他满分的成绩。
当卢瑟福正要离开同事的办公室时,他突然想起那个学生说过他还有好几种其他的答案,便好奇地问他那几个答案是什么。
学生答道:“借助气压计测量大楼的高度,有许多种方法。
例如,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把气压计拿到户外,测量出气压计的高度和其阴影的长度,以及大楼所投射出的阴影的长度,通过运用简单的比例法,就可以算出大楼的高度。
”“好极了,”卢瑟福说,“其他的方法呢?”学生微微一笑,答道:“还有一种经典的方法,你也许会喜欢用。
方法是:拿上气压计,开始爬楼梯,并在墙上依次标出气压计的长度,记住你一共做了多少个记号。
这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用气压计当尺子去量大楼的高度。
”“很直接的一种方法。
”卢瑟福笑道。
“当然,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方法,你可以把气压计系在绳子的一端,让它像钟摆一样摆动,分别测算在地面和在楼顶上的重力加速度g。
理论上,根据这两个g的差值就可以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根据同样的方法,把气压计拿到楼顶,用一根长绳系住气压计,将气压计放下,接近地面,然后让其如钟摆一样摆动,根据摆动周期便可以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总之,”他总结道,“还有许多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最好的一种方法或许是,带上气压计到大楼地下室,去敲大楼看门人的门。
看门人开门后,你就对他说:‘先生,我这儿有一个很好的气压计,如果您能告诉我这栋大楼的高度,气压计就归您了。
’”说到这儿,卢瑟福问那个学生,他是否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最常规的方法。
他回答说他是知道的,但他说从中学到大学,老师们总是试图教他怎样去思考,对此他实在感到很腻烦。
这个学生的名字叫尼尔斯·玻尔。
多年后,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精神:敢于另辟蹊径,提出出人意料的解法和理论,而不固守于权威和传统)保罗.狄拉克狄拉克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的成就是在剑桥孤军奋斗取得的,他是量子理论创立者之一,而在当时从事量子物理研究的黄金三角:哥本哈根、哥廷根、慕尼黑,科学家们都是大军团联合作战,以至他的同事听说他的发现后评价:前所未闻、从天而降、横空出世。
有学者评论:狄拉克是那种只要有个实验室,即便没有书或期刊也能在荒岛上搞研究的少数几个科学家之一(其实狄拉克是理论物理学家,不是实验物理学家,他的强项在理论上)。
狄拉克孤军作战的两次郁闷:狄拉克了解海森堡关于矩阵力学的设想后,计算出了一个结果,他将结果寄给海森堡,收到的回复是他的结果已经在德国由波恩和约尔当作出了。
不久狄拉克又出色地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氢分子实验数据的吻合,他又一次郁闷了--泡利比他快了五天。
后来,狄拉克出台了名垂青史的狄拉克方程式,这下终于没人使他郁闷啦。
狄拉克逝世后,墓碑上就刻着这个优美的方程。
1932年,狄拉克被剑桥大学授予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这把椅子很有名,牛顿、霍金都坐过),但他为躲避别人的祝贺竟然躲进了动物园!(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狄拉克有一次说,自海森堡取得突破以来,理论物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年代,任何一个二流的学生都可能在其中做出一流的发现。
狄拉克的理论简洁、优美、深刻,他著的《量子力学原理》一书,是量子物理的权威性经典名著,甚至有人称之为“量子力学的圣经”。
杨振宁评价狄拉克的文章为“秋水文章不染尘”。
狄拉克在莫斯科大学讲学时,在黑板上写有如下句子:“一个物理定律必须具有数学美”。
狄拉克1933年获诺贝尔奖的时候才31岁,他对卢瑟福说他不想领这个奖,因为他讨厌在公众中的名声。
卢瑟福劝道,如果不领奖的话,那么这个名声可就更响了,将会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
当时的伦敦报纸是这样评价这位诺奖得主的:他像羚羊一样害羞,如维多利亚女仆一样谦逊。
(科学精神:谦虚,低调)狄拉克的确是个天才,但却不是一个好老师。
他的学生丹尼斯·夏玛(Dennis Sciama 天体物理学家)亲身体验了狄拉克的“冷漠”:一次,他兴冲冲地跑进狄拉克的办公室,对狄拉克说:“教授,我想出如何把星体形成与宇宙问题联系起来了,我跟您说说好吗?狄拉克的回答是简单的两个字:“免了”。
英国的报纸曾说狄拉克是害怕异性的天才。
有个笑话说狄拉克有次与海森堡一起乘船去日本讲学,在船上,海森堡不停地和女孩跳舞,狄拉克在旁边纳闷了半天后终于忍不住问海森堡:“你干吗要跳舞呢?”海森堡说女孩子们都不错,为什么不跳?狄拉克小心翼翼地接着问:可是,你在跳舞之前怎么能预先知道女孩子们都不错呢?真是可爱得令人捧腹。
狄拉克后来与魏格纳(Eugene Wigner,学物理的人肯定记得“魏格纳的朋友”吧?)的姐姐Margit Wigner Balasz 结了婚,育有两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