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南京明城墙周边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标题:近四十年南京明城墙研究综述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近四十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1、历史价值: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挖掘和对城墙修建过程的考据,揭示了南京 明城墙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标题:近四十年南京明城墙研究综述
2、文化意义:研究分析了南京明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明朝的军事思 想、城市规划理念、传统建筑技艺等。
一、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
一、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是指未经合法审批程序批准,非法或不规范地建设的垃圾 填埋场。这类填埋场在垃圾处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垃圾分类和处置手段,导致垃圾污染范围扩大,环境污染加剧; 2、填埋场选址不合理,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
一、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导致垃圾堆积如山,影响市容市貌;
4、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给居 民生活带来不便。
二、针对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原因 探究
二、针对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原因探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显示,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二、设计理念
二、设计理念
在进行南京明城墙周边环境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理念: 1、传承文化:尊重和传承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 到景观设计中。
二、设计理念
2、保护历史:在设计中注重保护和修缮历史遗存,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焕发新的生机。
二、设计理念
3、美观实用:注重景观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 获得舒适的体验。
长江下游变迁与南京古城景观的形成

图5杨怀仁,环境变迁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328-334徐馨 杨达源,长江中下游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19-24孙世英,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征与环境变迁关系,《东1991年增刊,119-132黄春长,环境变迁,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22-125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241-286南京史话,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5-32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23(宋),六朝事迹编类(M)。
上海古迹出版社,1995年,5-15(唐),建康实录(M)。
中华书局,1986年,25-41(晋),三国志·吴志·孙皓传(M)。
中华书局,1986年,68-85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5年,15-56(宋),景定建康志,中华书局,1975年,36-67(唐),二十四史 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56-78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58-162南京市规划院,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年,12-25叶楚伧等,首都志(上、下),中正书局,1935年,郭黎安,关于六朝建康气候、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研究,南京社2000(6),57-62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南京文物志,1997年,姚亦锋,南京自然地形与古都风貌保护规划,长江流域与资源:99-105赵松乔,南京都市地理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50(2),46-53 L.,Design With Nature, Natural History Press Company, 106-156[23]Forman R.T.,and Gordron M.,Landscape Ecology,New York:John Wiley,1986,131-162姚亦锋/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南京210093)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er:Yao Yife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创意设计研究

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创意设计研究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被誉为“六朝古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南京的“山水城林”文化是南京古城独有的特色,融合了山水之美、城市之韵、林荫之清,展现出南京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本文将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这一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研究。
一、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内涵1. 山水之美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自古以来就以其宜人的山水风光著称。
南京的山水如诗如画,有着秀美的青山、蜿蜒的河流和广袤的湖泊,构成了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这些山水元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承载了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
南京的山水之美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启发了人们的灵感。
3. 林荫之清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园林和公园,如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等,这些园林和公园不仅是南京人休闲游玩的场所,更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园林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林中的行道、小桥、流水,都是林荫之清的代表,展现了南京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创意设计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比如建筑设计、景观规划、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解,将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中,使作品既具有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
1. 建筑设计基于南京“山水城林”文化的建筑设计可以在建筑外观、格局、造型等方面融入南京的自然和历史元素。
通过山水画的意境来设计建筑外立面、利用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来打造现代建筑、在建筑布局和构造上体现出山水的流动和城市的规划。
这样的建筑设计既能展现南京的独特风貌,又能彰显现代建筑的气息,既有历史积淀,又具有创新精神。
2. 景观规划南京的山水城林文化赋予了景观规划者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景观规划中,可以充分利用南京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景观。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体现山水之美,增加绿地和水域的设置;在公园和园林的规划中,关注林荫之清,营造宜人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
虎踞龙蟠的地理格局与南京城市景观探讨

c ̄ b c os n s h c i f man dy asis T e . e h e a te apt or al y n t h prtdin ln ig f h an in c i fau e s e ic e oe o pa nn o te ce t apt al e tr s p cf i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京市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一、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现状南京市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即为县治,隋唐时期为府治,宋元时期为京城,明清时期为陪都。
近代以后,南京市又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南京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呈现出多元化和历史演变的特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变化。
因此,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地图和遗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不同历史时期南京市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进行描述和分析;二是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进行数字化重建和可视化呈现。
二、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1. 数据收集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包括历史地图、地形图、遗址资料、人文地理学文献、建筑数据等。
这些数据应该从各个渠道搜集,包括数字化图库、文献馆、文物部门和政府部门等。
此外,还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
2. 数据处理对于搜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地理编码和属性标注等工作。
另外,还需要将历史地图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历史时期南京市的空间分布和景观特征。
3. 数据模型构建由于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演变具有时间序列性质,因此需要建立时间维度的数据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时间维度作为参照系,将不同时间段的空间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多维数据集合。
基于这个模型,可以实现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综合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 ;地理格局 ;研究 ;古都
风 貌规 划 ;景 观变迁 ;历史遗 址
中图分类号 :T 9 6 U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5 0( 0 7) 10 80 3 1 3 2 0 0 —8 —5 6
著作 《 nEooi lA poc o Lnsae P n ig、 .. ra 著作 《 adMsi 》 A clgc praht adcp l nn 》 R F mn a a To Ln oac 中提 出为了实现地 s
理生态 区域 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 , 地理景观 系统 的总体 规划是极其重 要的。 对原有景观要素 的优 化组合
并且 构建新的格局 , 形成 人文建设 与 自然和谐统一 的环境景观 。卜 c ag 著作《 ein ih au e 中的 1 Hr在 D sg wt Nt r 》
收稿 日期 :2 0 —12 0 70 —8 修回 日期 :2 0 —2 1 0 70 —O Ab ta t S be toa v siaini te src : u jc ni e t t h t n g o n
划形成 的南京古都风 貌保护的地理格局 网络 。 研 究表 明 : 南京应 以连绵丘 岗山系、河流城 濠
自然环境变迁 的准确 关系 , 是制定古都风貌保护规 划的重要依据。 本人在参 与南京 的城 市古都景观 保护规划工作 中发现 :目前 古都风貌保 护规划研究往往 是从建筑 学角
为骨干 , 保持 山体轮廓 的连续 性 , 河流 水网的 度 出发 , 保护单体 文物建筑 , 展到历史街 道 , 从 扩 再扩展 到整体历 史城市 ,以历 史个体或群体 的建筑 空间保 完整性 ; 自然山水地形 为纽带贯通各 自相对 存来研究古都风 貌保护规划。而缺 少对 产生历史城市 的 自然环境变迁分析 ,以及 相应的从地理格 局角度研究 以
探究孕育南京古都景观之地理格局_姚亦锋 (1)

探究孕育南京古都景观之地理格局姚亦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23)摘要:城市最初起源于地理景观的选择,地理格局对于城市景观起源和发展变化始终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古都保护规划需要研究地理格局之中的城市景观时空变化和演替轨迹: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就有依山势修筑的军事堡垒,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依靠长江天堑在南京创建都城,依靠山川地形构建军事防御城墙,随后陆续有10个王朝建都南京,山脉水系始终是影响南京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早先帝王依据自然唯物思想选址构筑城市,后来逐渐以唯心说法“王气”“风水”“紫光”等笼罩地理山川。
探究地理视角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规划”新思路,依顺自然地理山水脉络探察城市起源遗址以及发展变迁古迹,分析现代建设破坏的主要地理地段,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自然山脉河流脉络系统,为城市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六朝都城;山脉水系;南京地理格局;虎踞龙蟠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14)01-0134-08收稿日期:2013-07-13;修回日期:2014-01-01作者简介:姚亦锋(1963-),男,重庆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镇景观规划、遗产保护、风景园林、自然环境变迁研究,(E-mail )york2020@vip.163.com 。
古都作为历史文化留存,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长久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形势是城市起源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
历史年代建设的城墙、宫殿、庙宇和民居等会遭受损坏,而地理景观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是保护古城的最根本要素,古都特色景观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最深印刻本底发展的。
探寻古都空间在历史地理中变迁的轨迹,能够深刻辨析城市传统景观价值,进而科学地制定古都风貌保护规划。
南京城市历史地理有“虎踞龙蟠”的千古称颂,历史上连续有10个王朝建都[1],城市景观环山、抱湖、临江,留下了珍贵的城市历史遗产。
1地理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地理景观是城市构建的第一要素,现在研究古都仅仅从建筑空间保护是不够的。
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民 国 统一 1927-1949 年 中山路为轴线,从西北延伸至东南。中央路、上海路、太平路等破坏连绵山脉。
树荫夹道成为南京城重要特色景观。
庄、园林等;这个第二道系列山岭之中形成 小型盆地。连绵山峦是古代城市北部的依 托,以南至雨花台丘陵之间大约 3000m,为 平坦相望的秦淮河冲积谷地,海拔在 40m 以下。现在这系列山岭依然是影响南京市 区最重要的地貌景观。南支绕城东南部,海 拔 95-382m。古代是游览胜地。牛首山有 自然双峰突起,位于城廓中轴线南端,东晋 时期被宰相王导指定为城市“天阙”,意思 是城门前两座天然石华表(图3)。其中北支 和中支山脉的汇集点是石头山,六朝时期
在历史上的宫殿遗址地段,仍承担着 现代南京市中心的商业、居住、行政等繁重
21
建筑学报
环境景观 ENVIRONMENT-SCAPE
现代城市建设填埋或侵占河道,河流水系 网络已经断断续续。历史上的河道水系已 经大大缩短,狭窄,甚至消失,沿河目前是 大量建筑占据,河水污染严重。
三个自然湖泊对南京古都景观影响: 玄武湖直接影响古代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 景观,甚至军事防御。莫愁湖明朝以后才作 为游览胜地,燕雀湖是六朝时期贵族别墅 聚集居住地,明朝被填埋大部分(图3)。
传说诸葛亮与孙权策马察看南京天然 地形,发出名言:“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 宅!”东吴定都建业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 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也是南京城形成的开 始。这里的地理形势优越,可以因山为域, 因江为池,恃江山险之为固,很适合于当时 战争频繁的军事形势。在 2500多年的城市 建设历史中,从其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 的变化都是依据自然山水环境而构思规划。 大体为 4个阶段:六朝时期,南唐时期,明 朝初期,民国时期;反映在城市布局上各有 4 个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堂山,南唐二陵,将军山
Planning World
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Geography-based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Capital Landscape in Nanjing
姚亦锋
YAO Yi-feng
摘 要:以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 遗址为研究思路,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 划形成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 研究表明:南京应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 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 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 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 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 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理格局;研究;古都 风貌规划;景观变迁;历史遗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530(2007)01-088-05 收稿日期:2007-01-28 修回日期:2007-02-10 Abstract: Subject to an investigation in the relics of ancient capital along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it analyze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ancient capital, which was formed by the geographical landscape analysis and planning. The research proposed that Nanjing should connect its relics by the integrated mountains and river ranges and that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Ming Dynasty’s cityscape, historic blocks and the spotting ancient architecture.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tudy; Ancient Capital Planning; Landscape Changes; Historical Relics
本研究认为从地理格局角度分析古都风貌现状: 1 顺自然河流水系和山岭脉络分析现状城市的遗址,分析古都遗存的风貌格局。 2 考察分析目前古都风貌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主要冲突地段。 3 调查现存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周围自然环境情况,分析体现古都风貌特征的重要河流和山岭。
风景园林 2007 第一期 89
Planning World
割据
317-420年
同东吴
一致。
宋 割据
420-479年
同东吴
同东晋
南
齐 割据
朝
梁 割据
陈 割据
南唐
割据
南宋
割据
479-502年 502-557年 557-589年
933-976年
1129-1138年
同东吴 同东吴 同东吴 城市均呈矩形,轴线约 南偏西14度。中华路与 雨花台的连线为轴线
同南唐
同东晋 同东晋 同东晋 城池扩大南移,于洪武路、内桥 一带; 石头城、秦淮河被包括 入城市内。 长江河道西移。玄武湖大部分被 填埋。
山林植被良好,山体完 整。 景点之间被城郊道路分割
山峦被采矿严重破坏
钟山南麓风景区、古城墙、玄 武湖公园、白马公园、红山公 园
城市中心景观,六朝风光带景 观走廊
清凉山、莫愁湖公园、石头城、 国防园、乌龙潭、古林公园
纪念中心区,青少年活动区, 风景林区,花卉区
燕子矶公园,三台洞,江滩风 光区
虎山景区,龙山景区,沿江景 区
表 1. 南京历代城市景观概况表
朝代
性质
起讫时间
城市及轴线
城市地理景观概况
以沿长江幕府山、石头城建立军
城市均呈矩形,轴线约
事堡垒,以北极阁、覆舟山等山
东吴
割据
229-280年
南偏西14度。北极阁与
脉为依托建业城、宫城;玄武湖
雨花台的连线为轴线。
南岸建有华丽的园林。
图1
城池略扩大,轴线、形态与东吴
东晋
城市南部远郊
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
市级风景 名胜区
市级风景 名胜区 市级风景 名胜区 市级风景 名胜区
国家级森 林公园 市级城郊 疗养区 市级风景 名胜区
人文资源:3处国家级文物;9处省级文物;33处 市级文物。景区内古城墙保存较好。 自然资源:钟山及余脉山峦、紫霞湖等湖泊;木 本植物113科600多种;动物以禽鸟类较为丰富。
在自然界景观演化变迁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也越来越远离城市曾经与自然密切关联的历 史底蕴。如何在建设现代化城市同时使古都面貌在城市空间内仍然继续体现?这是个迫切问题。F.Steiner, 著作《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R.T.Forman 著作《Land Mosaics》中提出为了实现地 理生态区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景观系统的总体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 并且构建新的格局,形成人文建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景观。M cHarg 在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的 提出应用生态学观点进行环境设计,理解城市的自然形态和特征,用地理和生态学理论研究城市自然系统和 有关区域土地的自然状况。把研究自然景观与城市规划结合,整个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保护、土地利用规划与 风景规划结合为一体,使地貌植被等各种自然因素与人工建设环境共同繁荣。F.L.Olmosted 提出:城市与景 观规划应该尊重大自然的面貌 , 在设计中尽量体现自然地形和环境特征 , 极力体现自然的美。
大体为 4 个阶段:六朝时期、南唐时期、明朝初期、民国时期;反映在城市布局上有 3 个轴线。
传说诸葛亮与孙权策马察看南京天然地形,发出名言:“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宅!”东吴定都建业是
南京城市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也是南京城形成的开始。这里的地理形势优越,可以因山为域,因江
为池,恃江山险之为固,很适合于当时战争频繁的军事形势。
1 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地理环境中的河流、湖泊、山岭景观系统对于形成古都城市格局的有重要作用。探寻历史时期古都城与 自然环境变迁的准确关系,是制定古都风貌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人在参与南京的城市古都景观保护规划工作中发现:目前古都风貌保护规划研究往往是从建筑学角 度出发,从保护单体文物建筑,扩展到历史街道,再扩展到整体历史城市,以历史个体或群体的建筑空间保 存来研究古都风貌保护规划。而缺少对产生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变迁分析,以及相应的从地理格局角度研究 的古都风貌规划。即使对于个别河流或地貌的保护,也缺少整体系统自然环境面貌格局分析研究。
内部结构或边缘影响最大,后来也是商贸、文化繁荣的重要枢纽。金川河在明朝以后成为交通运输重要通道。
长江始终作为北部天险,对于城市北部边缘景观极其重要。历史湖泊景观方面:玄武湖是六朝时期皇家园林,
燕雀湖是六朝时期贵族别墅聚居区,莫愁湖是明朝时期富贵游览胜地。
在 2500 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中,从其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自然山水环境而构思规划。
88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7/01
规划天地
图1、2 南京地理山脉形势与古城市关系示意图
时代原始居民村落遗址也分布在这两河沿岸。古代河流是南京城市边界,也是规划城市道路系统的依据,主
要表现有:秦淮河对于城市南部边缘影响比较大,清溪对于城市东部边缘影响比较大,这两条河流对于城市
城市蜿蜒于山水之间, 西北以长江为天堑,外城将聚宝
轮廓似葫芦形,宫城、 山、钟山、幕府山等山岗均包纳在
明
统一 1368-1402年
皇城、都城、外城共4 内,周长120KM。都城将石头城、狮
层。御道街为轴线,南 子山、北极阁、覆舟山等包纳在内,
偏西5度。
周长34KM。燕雀湖大部分填埋。
南明
割据 1644-1645年
表 2 南京自然山脉景观现状调查
名称
位置
等级
景观资源
现状分析
景区规划研究
钟山系列山系以 及玄武湖
鸡笼山、北极 阁、鼓楼山系 石头城,古林公 园,狮子山山系
雨花台、菊花台 丘陵山系 燕子矶、幕府山 山系
栖霞山山系
江浦老山山系
江宁汤山
牛首山系
城市东部
由东部延伸进 入城市中心 城市西部
城市南部 城北部,沿长 江延伸 城市北郊 远郊,长江北 部, 城市东部远郊
2 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古都风貌形成的作用
宁镇山脉西段在南京地区形成 3 个分支: 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马鞍山—石头山—三山,海拔 130 ~ 286m;是中生代后期发生的地壳强烈上升和大断裂所致。长江也就是沿此断裂带发育,通向太平洋。 有些断崖特征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沿江的有些景点也都与此有关。这系列山岭位于古南京外围郊区,古代在 这系列山岭多处建设有战略城堡;有“白石垒”、“幕府”、“石头城”等),其中最著名的军事要塞是石头城。 中支由东边钟山脉延伸入现代南京市区,包括钟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 凉山—石头山,海拔 32 ~ 486m;这个第二道系列山岭呈半圆形拱卫,古代顺应这系列山岭建设城墙、寺庙、 山庄、园林等。这个第二道系列山岭之中形成小型盆地。连绵山峦是古代城市北部的依托,以南至雨花台丘 陵之间大约 3000m,为平坦相望的秦淮河冲积谷地,海拔在 40m 以下。六朝时期,在这一带建设城市。现在这 系列山岭依然是影响南京市区最重要的地貌景观。 这 2 道山脉的汇集点是石头山,六朝时期长江直抵石头城下,支流秦淮河入江口也在附近,石头城战略 地位极其重要。唐朝以后石头城下逐渐沉积形成河西平原。 南支绕城东南、南部,包括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海拔 95 ~ 382m。牛首山有自然双 峰突起,位于城廓中轴线南端,东晋时期被宰相王导指定为城市“天阙”,意思是城门前两座天然石华表。 在自然河流水系方面,以钟山西延伸的山脉为分水岭,形成秦淮河、金川河南北 2 片冲积平原。新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