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 (2)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题型填空题词条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远古、先秦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贾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大司乐: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石类:鸣球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汉代一、简答题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相和歌:李延年:鼓吹乐: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二、问答题: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清商乐: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西曲:何承天:《广陵散》: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二、问答题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小题1.(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 下属的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
2.(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结构, 宫廷梨园中有(三十多名15岁的儿童)组成的(“小部音声”)。
3.(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和文康伎。
其中(清商伎)是汉代传承的。
4.隋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词乐)与(琴曲)两类。
5.《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主要歌词。
6.敦煌曲谱记录了(25)首唐代乐曲。
7.琴曲《离骚》是唐代琴家(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而作。
8.(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
9.重要的记谱法有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舞谱。
10.《乐书要录》: 一部通俗性的音乐理论专著, 由(元万顷)编撰。
12.《教坊记》: 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事的著作。
13.《羯鼓录》: 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
14.《乐府杂录》: 唐代(段安节)所撰写记载唐代歌唱家、演奏家等问题的唐代音乐见闻录。
15.大城市中产生了许多大型娱乐场所所集中的地方—(瓦舍)16.瓦舍中专门演出的场所叫(“勾栏”)或(“游棚”)17.唱赚: 北宋产生的一种用鼓、板和笛伴奏的, 并在(缠令)和(缠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
18.北宋杂剧包括了(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
19.元杂剧的结构以“折”为单位, 一本杂剧通常分为(四折)。
20.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海青拿天鹅》琵琶谱, 收于(1819年刊印的华氏《琵琶谱》)。
21.(南宋蔡元定十八律), 是来解决其旋宫存在的音准问题。
22.(张炎《词源》)撰写的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
23.(朱长文《琴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 全书共六卷。
24.明代文人冯梦龙搜集刊布有(《挂枝儿》)和(《山歌》)两本民歌集。
25.(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 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
最新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第一章远古(一)名词解释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一)名词解释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②繁复的音乐礼节3.六代乐舞: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4.大司乐: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5.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舞队编制:“佾”——方阵“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左传·隐公五年》乐队使用:“县”——通“悬”“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②繁复的音乐礼节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古代音乐史问答题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2017上海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二)1. 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一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
《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彻;二十而冠,始学礼。
”所学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单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
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正像《周礼》中所载:“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大司乐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于大司乐中的乐工所承担的宫廷饮宴、祭记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机构中有证可考的乐工多达1463人。
2. 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其律名有;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钟吕族钟洗吕宾钟则吕射(yi) 钟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
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
《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计算过程有五步;1)即把一条空弦作全长,把它作“宫”音;2)将宫音全长三等分,再增加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宫音下方纯四度“徵”音;3)将徵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减去其中的一份,求得“商“音;4)将商音的弦长三等分,再加上商音全长的三分之一,求得“羽”音;5)将羽音的弦长其算式为:但三分损益法中出现的“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在运用中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成为后来历代的律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1.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魏书·乐志》载:“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
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
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2.《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着,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关于音乐的本质,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
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
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
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
”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
”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
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
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不同,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一浙江教师招聘考试: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一1.远古时期的音乐形式及特点如何原始古歌与古乐舞有哪些歌、舞、乐台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因此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穷古肉字”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乌: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古乐篇.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望,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是一首古代祭歌.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2.夏商时期音乐发展的情况如何3.2015浙江教师资格暑期夏令营课程4.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历史从此跨入到了阶级社会.由于夏商时期私有制的社会性质,它的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夏商时期的乐舞大夏亦称夏yue,读yue、大huo与原始乐舞在性质上有着很大差别.它们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大濩歌颂了商场伐桀的功绩.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按“以昭其功”的工具.商代的音乐发展亦有其自身的特点.商代“巫风”盛行,人们崇神尚鬼,各种巫术占卜活动极为频繁,而巫、觋是联系人神的桥梁,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在一些重大祭记仪典上表演.“巫乐”的盛行可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验证,如:觋舞求雨,觋读wu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娱乐性乐舞,如:伐舞出征、高跷舞、多老舞、奏舞、众舞等等.商代乐舞绚丽多姿并深含神秘的宗教色彩.3.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打击乐器有:鼓——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属石器时期的产物.编磬——由几个留组成一套编磐.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留,铭文分别为:“水启”、“天余”、“水余”.钟——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钟,还有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它们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商代已有青铜铸成的钟,其类型有钟、铙、镛等.编钟——现出土的、由多个不同音高的钟组成一组的编钟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编钟,是三个为一组.编铙——殷墟妇好妣辛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商代编铙.除此之外尚还有伤、铃等乐器.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骨哨——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几十支骨苗,它们只是一些小骨管,有三孔和两孔,距今7000年.埙——是用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出土乐器中,坝的数量较多.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出土的是一吹孔的埙,距今6000年以上.商代己发展到五音扎坝.任何时期乐器的制作是与其生产力密切相关的,比如:原始时期的有些乐器是从生产工具演化来的.夏商时期的乐器是与青铜铸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等等.4.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建立和实施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将上层社会纳入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礼乐制度的实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如乐队、舞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乐队的排列和规模是:天子四面排列“宫县”,诸侯三面排列“轩县”,卿大夫两面排列“判县”,士一面排列“特县”;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八行八列,佾读yi,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依次向下递减.2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在“郊社”祭天地明神、“尝祭”贵族祭祖、“食祭”宴会、”乡射”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上,使用的乐曲、歌曲等都有详细的规定.5.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西周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它包括: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卷读quan尧——大咸或称咸池舜——箫韶或称九韶、大磬、九辩、九歌等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它包括帗舞——彩绸舞帗读fu羽舞——羽毛舞皇舞——五彩羽毛舞旄舞——牛尾舞干舞——盾牌舞人舞——长袖舞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5宗教性乐舞指天旱时求雨的羽舞和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等.6.什么叫“八音”“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钟、镛、钲、铙、铎等.石类:磬、鸣球等.土类:埙、缶.革类:鼓、建鼓、鼗、拊等.丝类:琴、瑟、筑等.木类:柷chu、敔yu.匏类:笙、竽等.竹类:箫排箫、篪等.从以上所列举的乐器可以看出,周代乐器在此时期又有了新发展.但打击乐器仍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2016黑龙江教师招聘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

汇总>>>黑龙江教师资格考试信息2016黑龙江教师招聘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通过近几年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公告可知,黑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贯穿全年进行,笔试科目不太固定,一般以是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和专业岗位综合知识考试内容为主。
中公黑龙江教师考试网整理了黑龙江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1.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魏书·乐志》载:“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
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
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2.《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著,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关于音乐的本质,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
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
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
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
”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
”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
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魏书·乐志》载:“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
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
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2.《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
《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着,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关于音乐的本质,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
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
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
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
”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
”
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
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
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不同,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3.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研究开始探索和解决在实践中的旋宫转调问题。
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何承天和荀勖(xu)。
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370一447)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
其计算方法是:用黄钟本律之数(9寸)与仲吕所生黄钟之数(按三分损益法计算到11次所得寸)相减,其差数为寸,
再将此差数平均分为十二等分,即÷12=,然后将所得数依此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西晋律学家荀勖(一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管口校正数”是笛管的长度与笛管的气柱长度之间的差数。
也可以说是黄钟律的长度与姑洗律的长度之间的差数。
其它笛在制作时,它的“管口校正数”的计算是该笛所应之律的长度与该笛角音所应之律的长度的差数。
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乐律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
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
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大面》,又称《代面》,推写了北齐兰陵王在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故事。
兰陵王因其面貌俊美,战场上不能威慑敌人,故戴一狰狞的面具冲锋陷阵.威震军中,后传为佳话。
人们据此编成歌舞戏。
他所戴面具乃是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形。
《钵头》,又叫《拨头》,表现西域一胡人,因其父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
表演者披发素衣,面部有哭啼之状,非常悲哀。
《踏摇娘》,又叫《苏郎中》,根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
北齐有一姓苏、自号为“中郎”的人,常酗酒,每醉必殴其妻,邻人知道后,编成剧目来戏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
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渭之踏摇’;以其称冤,故言苦。
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这是一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歌舞戏。
尽管此时的歌舞戏还处在戏剧表演的初级、萌芽的阶段,但它们为我国具有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
5.什么是隋唐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饮宴之乐。
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
标志着我国
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
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
多部伎
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当时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依据地域、民族音乐特点进行划分的多部伎的燕乐体制。
最初多部伎只有“七部伎”,隋场帝时期增至“九部伎”。
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它是在隋“七部位”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天竺伎”,将协律郎张文收制作的《景云河清歌》(即《燕乐》)列为伎部之首。
另加入“扶南伎”。
“十部伎”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遂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
隋代“七部伎”包括: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毕)
隋代“九部伎”包括: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
唐代“九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唐代“十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高昌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隋唐多部伎内容丰富,是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新的风格和民族形式的音乐,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坐、立部位
坐、立二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
两者共有14部乐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志。
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多的比重。
坐部位一般3—12人,堂上表演。
其六部乐舞以抒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通常64一180人,堂下表演。
其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以擂鼓。
坐、立二部伎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趋向衰落。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因此,继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特点。
燕乐实质上
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