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2《内能热传递》word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教案标题:内能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理解内能概念,认识内能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
2.了解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3.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
二、教学内容:1.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
2.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3.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内能概念的理解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的认识。
2.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温度计、铝杯、热水槽、砂浆、铜板、蜡烛等。
教具:PPT、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课上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冬天会觉得冷吗?夏天又会觉得热吗?”2.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介绍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温度和物质性质来解释人们在冬天感到冷,夏天感到热的现象。
3.实验演示(20分钟)将一杯温水放在铝杯中,让学生用温度计分别测量铝杯内外的温度,并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来。
然后用热水槽加热铝杯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铝杯内外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
4.计算练习(20分钟)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中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导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5.小结归纳(10分钟)总结内能热传递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与温度、物质性质的关系,导热现象及其传热方式,以及导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1.给出一个具体的导热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2.阅读相关课外资料,进一步探究内能热传递的应用实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感受内能热传递的现象,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但是,另外一种思维提问方法如观察图片提问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九年级物理上册12.2内能热传递教案苏科版(new)

二、内能热传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地关系。
(2)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会用公式Q = cm△t计算热量。
2.方法与过程:(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2)根据比热的定义推导出计算热量的公式Q = cm△t,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体验用类比的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和物体内能的转移——热传递以及热量的概念.首先,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一个小实验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进而分析说明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然后,结合实例说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引申建立热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热量公式:Q = cm△t教学难点:认识内能及相关定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教学器材:弹簧、冷、热水、两个烧杯、墨水、滴管等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1、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势能,我们是如何判断的?结论:机械能的存在可以凭肉眼判断,即它是一种外部形式的能量。
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体,说明它具有能量,就像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热一样,这种能量的存在,你可以凭肉眼看到吗?结论:一般凭肉眼是不能判断的,但可以通过其他感官发现,即是一种内部形式的能量。
二、新课学习:1、探究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的关系。
(1)阅读课文并讨论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之间的联系。
(2)归纳统一结论并完成填表:2、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3、探究温度与内能的关系:(1)完成演示实验P41图12—20“墨水扩散"并分析内能的变化情况。
12.2内能热传递-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优质教学课件

法正确的是( )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2.光的反射定律
④教室的门窗打开时,“过堂风”会把门关闭是由于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
4.光的折射规律 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B.热总是从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热量少的物体
【解析】利用光伏发电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了太阳能到电能的转化;
你能分析上述过程中内能的变化吗?有什么共同特点? 12.(2019·贵港中考改编)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在“探究同一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图。图甲、乙、丙容器中装的液体是水,图丁容器中装的液体是酒精,F1
、F2、F3、F4分别是图甲、乙、丙、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A.pA<pB=pC
B.pA=pC>pB
2、利用加速器研究,发现了反粒子。
高温物体
(能量)
低温物体
内能减小
(热量)
符号:Q 单位:J
内能增加
❖ 要想发生热传递,需要哪些条件? ❖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什么?
苏科物理 ·常态教学整体优化设计与实施
例、在物理学中“热”有很多含义,如“热量”“内
能”“温度”等,说出下面的情形中热的含义。 1、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二、内能 热传递
运动着的汽车具有动 能,这个能量从何而 来?
汽车的能量来自发 动机中的汽油燃烧 所产生的能量
生活中的汽车的能量来自于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这叫什么能呢?
我们把这种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称为内能。
思考:物质内部为什么会有能量?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12 2 热量与热值 教案1

12 2 热量与热值教案1[12.2 热量与热值]教案1《12.2 热量与热值》教案(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二)过程方法1、利用生活经验了解不同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2、根据各种燃料了解热值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了解内能与热量的概念的区别。
1、一些常规燃料的样本、火柴、铁丝、润滑油等。
2、收集饮食与运动关系的资料。
3、了解自己家庭常用的燃料,一个月平均消耗多少燃料,支付多少燃料费。
1、复习总结上节课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
2、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内容。
(一)什么叫做热量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热量、热量的单位。
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符号:Q ,单位j 。
2、教师提示:注意热量与内能有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能,热量是物体体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
内能和热量的单位都是J 。
(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思考: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的关系。
(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事实进行猜想。
(1)在家用燃气将初温相同一壶水与半壶水都烧开,它们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你是如何判断的)?(2)将初温相同的一壶水烧成温水与烧成开水,水温的变化量如何?谁吸收的热量多?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得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多。
(3)研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
《第十二章 二、 内能 热传递》学历案-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内能热传递》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内能热传递》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内能与热传递”。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热传递则是内能转移的一种方式。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方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2. 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热传递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内能的转移。
4.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温度变化的原因,引出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
2. 讲解内能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内能的概念、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分子运动的关系。
3. 讲解热传递方式:分别介绍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图示和实例说明其特点和应用。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内能转移现象。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加深对热传递过程的理解。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重点知识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物理书籍和网站,供学生拓展学习和深入理解内能和热传递相关知识。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思:学生需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需要加强的地方。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2 内能教案

内能教材分析:本节论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和热量的单位,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明白热传递进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明白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进程与方式●通过探讨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式.●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讨,使学生体验探讨的进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爱好.●通过演示实验,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明白得做功与内能转变的关系.●鼓舞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讨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式.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器材:教材教学课时:1时教学进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知咱们,分子永不断息地无规那么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知咱们:分子之间有彼此作使劲。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使劲,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不是运动,是不是被举高,这只能阻碍钢球的机械能,并非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转变: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重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咱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份子的无规那么运动加重。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2.2节,即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
3. 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让学生掌握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难点: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比热容计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天烤火取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讲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例题讲解: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能、热传递、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 板书设计:内能、温度、质量、状态;热传递、方式、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计算方法。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的第2节,主要涵盖了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其方式;3. 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 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热传递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难点: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实际案例中热传递现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等);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冬季取暖为例,让学生思考取暖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 原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量在不同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和热传递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方式;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内能和热传递的关系。
答案: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的能量,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生活中,例如烧水时,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火焰传递给水,使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 题目:请简述热传递的原理及其三种方式。
答案:热传递的原理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二、 课内研讨
1.内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扩散演示实验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表明什么?
(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
(3):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 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内能的改变:内能是如何转移的?生活中有哪些实例?
热量的概念:
4.教材P40www1.2
四、小结新课:学习本节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布置作业:见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
内能热传递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2.知道什么是内能, 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3.知道物体温 度改 变时,内能随之改变。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用热传递来改 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