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多维测绘-《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述评
浅析《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浅析《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作者:叶婷玉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摘要】《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是作者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些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他认为审美现代性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相继呈现出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与之对应,审美现代性包含着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审美现代性自身。
结合这三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一、对立于传统审美现代性与传统的对立关系体现在现代性这个概念被构想出来,现代性的概念在异教的古代世界中是显然不存在的,它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
“modernus”(现代)是在中世纪据“modo”(意思是“最近、刚才”)一词创造出来的,根据《拉丁语言宝库》,“现代”指的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它的主要反义词就像同一部词典所开列的,是“古的,老的,旧的......。
”分为理性观点、趣味观点、宗教观点。
宗教的衰落、人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自此艺术逐渐走向自律,康德在一个世纪前维护了艺术作为一种自律活动的观点,他在《判断力批判》(1970)中提出了艺术“无目的的目的”这个二律背反的概念,并由此肯定了艺术根本的无功利性。
波德莱尔回答了“为什么现代性不能同过去的任何东西相比?他认为,从过去幸存的东西就是诸多连续的现代性的表现,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独特的,并因此有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就是艺术家不能像过去学习的原因。
艺术家需要创造性的想象来表现现代性,往昔的杰作如果被当成范本,只会妨碍对现代性的想象性追求。
因而,现代性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悖论式的可能性,这一悖论,始于宗教的合理化然后终结于世俗的合理化,并最终宣告了宗教与世俗的彻底分离。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排行榜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由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苏新宁教授担任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近日问世,我国出版社特别是从事学术出版的出版社的学术影响力数据也首次得到科学的分析评价。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于2012年1月11日在京联合召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出版座谈会暨图书与出版社学术影响力数据发布会”。
来自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专家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长期以来,评价图书的学术影响力主要取自于专家评价,这种评价难以避免主观性和局部性。
学界一直期待能有一个经过科学梳理的、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图书目录。
因此,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7年出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年出版)之后,苏新宁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利用引文分析的方法,根据图书在学者研究论文中的被引用情况,分析了已出版的国内外图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向学界推出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洋洋150余万字的《报告》,列出并分析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有学术影响的3140种图书,涉及近10年的引用数据分析,并公布了国内出版社对各学科的图书学术影响排名,人民出版社等列出版社学术影响力总排行的前10名。
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布的出版社在各学科被引用情况的分析数据,这对出版社了解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不足学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
(1)为我国学者推荐与研究相关的最有学术影响的著作。
我国数百家出版社近年每年出版新书数量逾10万种,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出版新书200多万种,如果加上我国引进的外文图书,更是数不胜数。
历史的反讽与现实的戏谑——中国当代戏仿文化漫谈

历史的反讽与现实的戏谑——中国当代戏仿文化漫谈吴妍妍“戏仿”的概念近年来被广泛使用,成为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中的习见话语之一,也是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戏仿一般指作者通过对前文本语言形式、文本结构以及艺术形态的模仿,利用语境、意义的差异形成对前文本的戏谑、嘲讽或消解。
戏仿现象不局限于文艺理论中,还延宕至历史、政治、文化等多学科领域,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大众文化、新世纪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中,都能见到复杂多样的戏仿文化景观。
戏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或现象,而是携带着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方法形式出现于艺术创作中。
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的文学实践中,戏仿在语言、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上都有突出的体现。
在空间上,主要通过主题重写、夸大讽刺等方法拓展了艺术空间。
戏仿最早在先锋小说中大量出现,承担了形式主义实验的任务,以元叙事的姿态打破了当代文学陈旧的叙事惯性。
随着先锋文学式微,戏仿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语境中变得活跃起来。
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王朔、王小波、李冯、徐坤等作家的创作各具特色,不乏戏仿和谐谑的印记。
戏仿作品更加多元,其与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更为复杂,形成了多元杂陈的局面。
到新世纪后,戏仿甚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与网络文化强势合流。
在面对具体的戏仿现象时,语言戏仿的不同类型无疑是丰富和有趣的。
语言是文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最能透视出文学的动向和作品的精神气质,语言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晚清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五四白话文运动则将中国文学全面推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20世纪80年代兴起寻根思潮,寻根文学作家深入民族文化,寻找独特的语言表达便成为寻根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向度。
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存在大量语言戏仿现象。
从修辞学角度,借鉴巴赫金对小说戏仿形态的分类,可将语言戏仿现象分为以下三类:社会典型政治话语的戏仿、对某阶层或流行语言的戏仿和语言杂糅式的戏仿。
复习任务三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复习任务三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35分钟38分)一、(2022·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
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
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
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
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
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
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
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
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
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
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
大众媒介娱乐的“媚俗”与“媚雅”

媚俗成为我们 F常 的美学 观与道德 。直 美好 但 虚假 的承诺 。此外 ,在 现代 社 艺术 、生活彻底一体 化了 ,高雅艺术 的 I
米兰 ・ 昆德 拉 对大 众 传播 媒 介 的批 判 尽管我们把 以感性批评为 主要 形态的传 这是一种导致 了物 品亚文 化的文化适应 “ 大众传播媒介 的美学意识 到必须讨 人 俗艺术是对现代单调乏 味的 日常生活一 后传播时代 的审美风 尚 ,即美学 已渗透 高兴 ,和赢得最大多数人 的注意 ,它不 种快乐逃避 ,这就是异化社会 中大众的 到经济 、政治 、文化及 日常生活 中而丧
变已经明显造成 了当代文化 的平 面性和 来说是令人愉快的 ,而通过愉快 ,它允 的 :某 些阶级整个地 占有着 它。这里与
“ 俗性 ” ,正如 西美 尔 所 言 ,这是 许他们达到有较高要求 的层次 ,并 经由 媚
悲剧 ” 。
“ ”并不相干 :相干 的是独 特性 ,而 美
“ 整个娱乐业 的悲剧 ” ,更 是 “ 大众的 多愁善感到达感觉 。艺术 与媚俗艺 术之 这是一种社会学功能 。 “ 在媚 俗而贫乏 模 间的关系因而特别含混——媚俗艺术本 的文化氛围 中,媚俗提 出了其 ‘ 拟美
指出 ,我们 国内有些小 玩闹造出个新词 俗互 动 ,雅 俗共赏 ,才能 生生不 息 。∞ 的肯定。相 比高雅文化 ,大众文 化为人 “ 媚雅 ” ,是 指大众受到某些人 的蛊惑 文化 本无雅 俗之分 ,是分工造成 了雅 俗 们创造了一个轻松 、愉 悦的空间 ,最大 或者误导 ,一 味追求艺术 的格调 ,也不 的分 野。俗文化来 自 丰厚而新鲜 的大众 限度地娱乐人们 的身心 。而雅文化则是 问问 自己是不是 消受得 了。 “ 媚雅是这 土 壤 ,雅 文 化则 是 对俗 文 化 的进 一 步 社会道德和社会 良心 的守望 者 ,它本质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 责任 编 辑 : 舒程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现代主义、 先锋派、 颓废、 媚俗艺术、 后现代主义
[ 美 国] 马泰 ・ 卡林 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 华 译
现 代 主义 、 先锋 派 、 颓废、 媚 俗 艺 术和后 现代 主 义 , 近一 个半世 纪 以来 异彩 纷 呈的 文化 与 艺
.
S t u t t g a r t : I b i d e m. Ve r l a g , 2 0 1 0 . 7 . 2 5 .
Ra mo n , Al e x .“ A Li t e r a r y F o r e mo t h e r : I r i s Mu r d o c h a n d Ca r o l S h i e l d s . ”/ r 如Mu r d o c h : Re a s s e s s me n tE d . An n e
Wa t s o n , G e o r g e . “ I r i s Mu r d o c h a n d t h e Ne t o f T h e o y. r ”T he d s O i l R e v i e w 5 1 . 3 ( A u t u mn 1 9 9 8 ) : 4 9 0 — 5 0 0 .
.
Ro we . Ne w Yo r k : P a l g r a v e Ma c mi l l a n . 2 0 0 7 . 1 3 6 — 4 7 . Ro b b e — Gr i l l e t . A. “ Ti me a n d De s c r i p t i o n i n F i c t i o n To d a y : F r o m Re a l i s m t o Re a l i t y . ” Fi c t i o n . E v a n s t o n 。 I l l i n o i s : No r t h we s t e r n UP. 1 9 8 9 . 1 4 3 — 6 8 . r a Ne w No v e l : Es s a y s o n
论现代语境中“颓废”多重品格

论现代语境中“颓废”的多重品格摘要马泰·卡林内斯库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将“颓废”作为一副重要的面孔加以考察。
在书中,他不仅对颓废的概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就颓废如何自觉地变得“现代”的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于我们研究现代语境中的颓废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对《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的解读与反思为据,分析并归纳了颓废在现代语境中的多重品格,对于辩证地评价颓废的审美特征和价值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颓废多重品格现代性《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颓废,作为与人的历史同样古老的一个概念范畴,产生于各种古老的神话、宗教中对于时间的破坏性和人类没落宿命的深信。
在历史的车轮匆匆碾入现代之后,颓废又作为现代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范畴而被美国著名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纳入了其著作《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之中。
从词义学来看,颓废这一概念似乎始终联系着没落、秋天、衰老等意义,但它并非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法国哲学家扬克列维奇曾经说过,“没有什么历史内容‘本身’可以被说成是颓废的,颓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种方向或者趋势”。
进入现代以后,颓废似乎和启蒙思想所宣扬的无限进步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悖论式的结论:进步意味着颓废,颓废意味着进步。
卡林内斯库认为,我们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两个看似相互排斥的概念为何能够结合。
首先,颓废不仅仅意味着生命的衰败,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从没落衰老到有机腐烂,可以引申出上升、萌芽、青春的又一循环,这个有机过程象征着颓废绝非进步的绝对对立面。
其次,在现代更多地将进步应用在机械学而不是生物学的语境来看,高度的技术发展在为物质生活造福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精神上的痛苦失落和极强的异化感(alienation)。
再一次的,我们可以得出进步与颓废并行不悖的结论。
在对卡林内斯库著作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颓废作为现代性的一个维度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品格。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术话题。
这个话题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内在构造。
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是一部相当重要的着作。
关注印刷文化对于现代性的意义,关注“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城市文化的意义,考察“颓废”的美学风格,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坐标。
如果说,“国民性”、乡土中国、左翼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均是我们熟悉的范畴,那么,《现代性的追求》提到的诸多问题显示了新的视域。
尽管这些问题已经在现代性研究中得到程度不同的论述,但是,这些问题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仍然意义非凡。
当然,如同人们时常发现的那样,洞见与盲区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新的视域可能产生新的遮蔽。
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性的追求》也存在某些疑问,至少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这肯定将引起一系列后续的对话——这篇书评不妨视为对话之一。
自夏志清1961年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来,海外汉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仅“蔚为风潮”,而且能人辈出。
王德威曾指出:“在中坚一辈的学者中,李欧梵教授的成就,堪称最受瞩目。
” ①李欧梵的现代文学研究,一方面和王德威一样,重视晚清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力图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推向晚清;另一方面,他从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出的“美学现代性”和“资产阶级文明现代性”的对立这一基本问题出发,在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视野中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代性”追求的文化和美学特征,特别是“城市-颓废”文学、文化问题的提出,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以“五四”启蒙为分水岭、建立在“线性进化论”基础上的新/旧、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的常识框架,为重写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线索。
《现代性的追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李欧梵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真的恶声”两篇文章,分别讨论了印刷业和中国的现代性以及鲁迅思想的内在矛盾问题;第二辑“浪漫的与颓废的”共六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所谓“五四浪漫个人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颓废”;第三辑则收入了两篇写作于70年代初的文章,这是他应《剑桥中国史》之邀而作的两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历程的长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对现代主义的批评而崛起的,它反对现代主 义的禁欲主义和乌托邦冲动,反对它的单一编 码 ,而取一种多元的态度 ,兼 收各种艺术形 式,不惜拼凑,以至于可与 1 世纪的矫饰主 6 义媲美。它的多重编码,如埃科的 《 玫瑰之 名》 , 证明后现代主义也不乏乐趣和复杂性。 卡氏主要介绍了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理论,指 出后现代主义巨大的含混性。 后现代主义遭到多方的批评。卡氏 择取两个 对立较大的角度: 一是 “ 保守主义”, 一是 “ 激 进主义”, 前者代表人物为格林伯格, 后者为詹 姆逊。格林伯格从维护现代主义的艺术发展出 发, 后 抨击 现代主义以 一种商业 坏趣味 装 性的 伪 成高深的 “ 标新立异”,向 艺术的完孩性攻击。 他的观点很容易把后现代主义等同于媚俗艺术与 坎f t 艺术。 与这种 “ 保守主义”的 审美主义的 批 评相比, 詹姆逊为主的激进主义批评公开地富 以 于意识形态性, 这种态度盛行于新马克思主义, 复活了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 即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 而对此又作出了 新的歪曲。他们主张应当 有 两种后现 代主义, 一种抵抗, 反动。 一种 詹姆 逊高度肯定后现代主义的抵抗作用, 而批评它对 资本主义社会即消费社会的 逻辑强化作用。卡氏 指出詹姆逊的矛盾:指责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 文化逻辑的强化,又期望它具有现代主义的颠覆
颓废意义
他广泛分析 各种文化的颓废现象,认定 厂 颓废是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普遍性质,他认为
一 4 一 6
柏拉图是第一个建立了颓废本体论的哲学家。 卡氏指出现代颓废 与 现代性一样,可在基督教 的历史析学中发现端倪,他认为基督教的末世 论、 千禧年主义渗人了后来的各种革命思想和 鸟 托邦学说中, t 这A都伏 卜 了现代颓废问题的 种子。颓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危机感, 一 种源 于荃督教的时间意识。他透过现代性进步观念 与 颓废的表面差异,得出一个结论: 进步即颓 废,颓废即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浪漫主义 的反科学、 反理性的运动的发展,现代颓废势 头渐强,到 加 世纪 “ 颓废主义”术语出现, 达到高潮。 颓废情绪在法国盛行,因为法国文化界特 别是一批美学现代性的自 觉宣扬者, 反对资产 阶级的现代性以及关于进步民主的许诺,因此 在法国这些艺术家成为白觉的颓废派,如勒 南、 戈蒂耶、 波德莱尔在某种程度上都肯定颓 废。波德莱尔确定颓废的主要特征为打破不同 艺术之间的传统边界,在颓废和现代性之间建 立了直接的关联。同样,德拉克洛瓦也是从艺 术风格 上 肯定颓废, 认为颓废时期的艺术更复 杂、精细。这些 2 世纪 5 , 年代的法国作 0 0 6 0 家与艺 把颓废与进步 联系, 视之为 术家 相 或者 现 代社会发展造成的人类心灵的痛苦,因此, 龚古 尔兄弟干脆称之为 “ 进步病”。卡氏引人布尔热 对颓废的研究,布氏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指出 颓A社会的高度个人主义 性质。布氏 理论把颓废 视为一种有利于个人主义无拘无束表现的风格, 是一种屏除了统一、等级、 客观胜等传统专制要 求的风格,因此与现代性拒斥传统的专暴方面不 谋而合。 实际上, 从颓废的审美主义转向革命观 念也并非难事,马拉美、王尔德都为乌托邦辩 护, 在颓废的全盛期, 法国出现了 《 颓废者》杂 志, 把颓废等同于进步。 卡氏从萨特与 苏联的官方意识形态对 “ 颓 废”的异议,引人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颓废问 题,他指出马克思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这一文化 问题,真正提出一套见解的是俄国的马克思主 义者普列汉诺夫, 他的理论影响一直持续到斯 大林主义倒台。普氏理论的要点概括为两点:
值的推崇, 一拍即合。他认为先锋派加剧了 现 代性的某些构成要素,使之成为革命精神的基 石,因此, 9 1 世纪前半期及稍后, 政治文化 上的先锋派,实际上就是现代性的一种激进化 和高度乌 托邦化 先锋派起源于浪漫乌托邦主义及其救世主 式的狂热, 它的发展路线类似现代性概念, 都 依赖线性不可 逆的时间意识,同时也必须面对 这一时间意识无法克服的困境与矛盾。没有充 分发展的现代性意识, 先锋派就不可想像。卡 氏深入词源, 指出这个富于军事含义的术语开 始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它具有不容争辩的政治
「 黄世权:湖南郴州师专中文系]
( 任编பைடு நூலகம்黄晓武) 责 裤
一 4 一 7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同外理沦动态 ・03年第8 20 期
i变成纪律严明的战 } t _ ,这一思想得到后人的 强化,先锋成为反精英的精英, 直到马克思列 宁」义的党的先锋队理论。长氏分辨出政治先 锋’ 术先锋的矛后与一致:艺术先铮坚持艺 j 艺 术具有独立的'命潜能,而政治先锋则要求艺 k ` 术服从政治节命。它们的共同前提是:生活应 该得到根本的改变。卡氏指出,先锋派的革命 激情与生俱来,因此必然在政治思想与美学 卜 走向激进主义, 艺术的战斗 功能得到普遍的强 调 到 1 世纪中期 ,先锋隐喻已被广泛使 9 川 ,作者考察了雨果 、巴尔扎克对该词的使 用,他认为第一位在比喻意义上使用该词的文 I评论家圣伯夫很清楚该词的军事与论战意 - 味。由于先锋派易流于政治功利, 现代性理论 家波德莱尔不喜欢用此词, 他清楚它的矛盾: 不遵从主义还原为军事纪律。这种矛盾逐渐酝 酿成两种先锋派即革命先锋派与艺术先锋派的 公开冲突。前者受到所有着眼未来的社会政治 学说的竞相争夺,从圣西门、傅立叶、无政府 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一脉相承, 愈传愈热, 到 列宁、 斯大林至于顶点。艺术先锋派则专心于 艺术的 革新, 遭到革命先锋派的 谴责, 如卢卡 奇对现代主义的指斥。当然, 这种矛盾并不能 阻碍艺术先锋的进展,2 世纪 2 年代,所有 0 0 反传统的极端运动都被纳入先锋派,先锋派兼 收并蓄,成为 2 世纪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 0 术语,也因此歧义纷呈,并被泛化。 K 氏讨论了先锋派与反人本主义及意识形 态终结的关系。他认为先锋艺术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 “ 非人化”,这种对 “ 人本主义”的批判 由来已久 ,在尼采和马克思那里都有强烈关 注,一直到阿尔都塞、福柯、德勒兹等。他指 出先锋派的灭亡,必然走向后现代主义。 如果说, 先锋派与现代性的内在脉络尚 易 理解,那么颓废与现代性的关系则要隐秘复杂 得多。卡氏通过对 1, 世纪欧洲重要的颓 9 2 0 废理论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现代性固有的
书讯・ 评 书
现代性的多维测绘
一 一《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述评
( 1 i 0 } C 1 Z
马泰 ・ 卡林内斯库( a i i s ) M t Cle u教授 e an c 的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是对他出版于 17 97 年的 《 现代性的诸副面孔》的修订。在原来的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四副面孔之后
作用。
综观全书,卡林内斯库以宽广的视野, 经 纬交织, 深人地探讨了现代性的起源及其演变 与拓展, 在欧洲文化的 基础上, 具体地展示了 现代性美学在西方世界的 斑斓色相。 他的理论 敏锐和对各种美学实践鞭辟人里的洞察, 使得 现代性的每一副面孔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都灿然在目。无疑,在目 前有关现代性的鱼龙 混杂的种种读物中,此书堪称上品。.
念, 然后结合西方文学文化的历史,试图给出 个定 义。往下 则依次讨论 “ 先锋 派的概 念”、 “ 颓废的概念”、 “ 媚俗艺术”、 “ 论 后现代主义”。卡氏很精确地指出现代性的重 要意义,他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即 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 性与内在性美学。这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 分野,而率先具有这个理论洞见的是波德莱 尔,他确立了现代性美学的起点。 卡氏颇引人注 目的是对两种现代性的区 分, 一 种可以称之为资产阶级现代性 ,特点 是;进步学说、理性崇拜、自由理想 、实用主 义等等。另一种是文化现代性,表现为文化领 域自 浪漫主义起对资产阶级的反叛。在文化现
加上一副新 面孔 :后现代王义。书名随之改
黄世权
变,成了如今的样子。此版于 18 年问世, 96 迄今近2 年,而中译本( 0 顾爱彬、李瑞华译, 商务印书馆 20 年版) 02 也在学界热炒现代性的 时候出现,虽略显姗姗来迟,却也十分对景。 卡林内斯库实际上并没有泛论现代性的全部意 义, 他着重讲的是美学现代性,具体讲就是抓 住 了现代艺术的几个重要阶段和几次特征鲜 明、影响深远的运动, 展示美学现代性的复杂 性、矛盾性和这些面孔间的家族相似性。
意义,因而很快就进人了激进政治思想,它的
乌托邦冲动, 使它最为那些乌托邦思想家所乐
用。他着重分析 了 圣西门艺术见解中的先锋思 想 :艺术家因能揭示新制度的诗意方面而与科 学家、工业家一起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导人。卡
氏认 为指派给艺 术家的这种先锋角色, 只会使
一 4 5一
长 氏先从词源上梳理 “ 现代性”这一概
代性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反叛中,以波德莱尔 为例,卡 氏考察了美学现代性的悖论。波氏的 现代性求新猎奇,沉醉于感官现时转瞬即逝之 美。它投人现时,拒斥过去,把以往许多视为 邪恶的因素引进美学领域, 体现出强烈的反传 统冲动。同时它又与资产阶级保持跟离,为现 今粗俗的、物质主义的中产阶级文化的人侵深 感悲哀。 卡氏认为先锋内在于现代性概念之中, 它 的强烈的战斗意识 、不遵从主义、勇往直前的 探索,以及对时间与内在性战胜传统的确信, 与现代性对过去的激烈批评和对变化及未来价
万方数据
书 评 ・书 讯
1 颓废是 , . 种自然现象,是垂死社会产生的 垂死文化的必然形式;2 }废是作家与艺术 . 5 家自由自觉的反动选择。显然,普列汉诺夫强 调颓废与资产阶级的共谋关系,K 氏尖锐地批 评普氏理论的道德非难走到了自我嘲弄的地 步,马克思宽泛而灵活的经济还原论成了彻底 的政治还原论,从而明确宣告文学标准的政治 化,苏联这种文化颓废理论及其武断地把颓废 主义、现代主义、 先锋派等同起来的做法, 影 响到了西欧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如英国的考 德威尔C卡氏进一步指出造成苏联这种陈腐粗 暴的理论的原因在于对意识形态的非辩证使 用。他认为苏联对原初马克思的背叛,本身是 一种意识形态,即用革命的意识形态来反对资 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这种简单的宣传不断强 化, 最终成为党的官方意识形态。而马克思意 识形态概念的新颖性却被其他非马克思主义者 发挥,如曼海姆。 本书最后内容是 “ 后现代主义”。如果说 前面几副面孔都有较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那 么,面对这个近几十年来风行天下的文化怪 物,卡氏同样试图把它纳入现代性这个百宝箱 中。卡林内斯库自 然要面临一 番棘手的活儿, 他在广泛的探讨之后, 果然伐到了后现代主义 与现代性儿幅面孔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把后 现代主义 定义为现代性的新面孔,他为后现代 主义提供 了 一个视角:它是现代性诸副面孔中 最好探问的, 对存在于多重化身中的现代性提 出问题,自 我怀疑却好奇,不相信却求索, 友 善却冷嘲 仁氏在论及 “ 先锋”时就提到后现代主 义, 把后现代视为先锋的延伸, 在这里, 他从 更广泛的视野出发,从认识论的转型到阐释学 的 勃兴, 探测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演变过程。 在简要地介绍现代科学的范型 转换后, 他着重 从i学的进展角度, t 较多谈论了哈贝马斯与利 奥塔之间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有名沦争。 这些论争形成了后现代的潮流。 卡氏从建筑学的变化突出了后现代的特 征,因为后现代首先在建筑领域盛行,它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