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同步教案:选修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然灾害中的⾃救与互救⾃然灾害中的⾃救与互救(教案)课程标准1.以⼀⼆种⾃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法与应急措施。

2.结合实际,讨论在⽇常⽣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教学⽬标1.知识⽬标(1)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救与互救的⽅法。

(2)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应急措施和洪⽔中的救助要点。

2.能⼒⽬标(1)通过读图,使学⽣掌握地震后基本的⾃救与互救技能。

(2)通过读图,使学⽣掌握洪⽔中的⾃救与互救技能。

3.情感⽬标(1)提⾼防灾意识,重视⽣命价值。

(2)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命就掌握在⾃⼰⼿中。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分为三⼤部分。

⼀是地震中的⾃救与互救;⼆是洪⽔中的⾃救与互救;三是其他⾃然灾害的⾃救和预防。

教材运⽤⼤量图⽚⽣动的介绍了常见⾃然灾害中的⾃救与互救。

我国地域辽阔,⾃然灾害频繁。

从整个教材内容编排看,第⼀章是从宏观层⾯介绍⾃然灾害和⼈类活动;第⼆章是从国情层⾯介绍我国的⾃然灾害;第三章是从应对层⾯介绍防灾和减灾。

现代安全观强调以⼈为本,重视⽣命价值,视保障⼈的⽣命为第⼀⽬标。

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这⼀现代理念。

“学习对⽣活有⽤的地理”和“对终⾝发展有⽤的地理”是《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纵观全书,对学⽣⽣活最有⽤的地理知识⽆疑就是⾃然灾害的⾃救与互救能⼒了。

因此,可以说本节内容是全书的落脚所在。

本节的重点是“震后⾃救与互救”和“洪⽔应急”,难点是“避震”和“洪⽔中的互救”。

教学过程【新课导⼊】师:杞⼈忧天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说从前杞国有个⼈,整天胡思乱想,担⼼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不开⼼。

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下杞⼈的⾏为,其实杞⼈的这种忧患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

世界上⾃然灾害每天都在发⽣,我们每个⼈在⼀⽣中都有遇到⾃然灾害的可能,关键是⾯对可能发⽣的⾃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当然不能像杞⼈那样,整天闷闷不乐,⽆所作为,⽽应该是在了解⾃然灾害的特点和发⽣规律的基础上,熟悉⾃然灾害中的⾃救和互救常识,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选修5教案 3. 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选修5教案 3. 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学案<人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1.了解如何做好防震准备。

2.掌握避震及震后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技巧。

3.理解掌握如何做好防洪准备及洪水中的应急措施及救助。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①____________、最具②________的自然灾害之一。

(1>最可宝贵的自救机会:开始感到晃动到⑥____________的十几秒时间。

(1>自救错误!(2>互救错误!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1.防洪准备错误!(1>特点:主要在洪水错误!____________进行,错误!______更为重要。

如何抢救错误!__________ 科学错误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1.地震发生时,选择合理的避震方法非常重要,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A .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应乘电梯迅速跑到室外B.若在室外,应迅速往家跑C.若正在街上行走,要迅速跑到高层建筑下躲避D.住在现代高层建筑里,可以采用就地躲避的方法2.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A.不停地大声呼救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D.不停地祷告考查点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

据此判断3~4题。

3.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4.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A.抱紧电杆B.躲在巨石之下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方法技巧练方法一图解法记忆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1.阅读下列各图中反映的正确的避震方法,分别总结在室内和室外避震的共性。

方法技巧方法二图解法记忆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2.下列应对洪水灾害的办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地避水时,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上,并贮备一些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B.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C.洪水冲散了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和病原体,洪水过后可放心饮用地下水D.被洪水围困时,可用手电筒、鲜艳的衣服发出求救信号方法技巧“思考”教材P81 (1>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概述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发生的、人类无法预先预防而导致的各种不利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旱灾、滑坡等。

各种自然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一个地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体现。

好的自救与互救机制是自然灾害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自救在自然灾害中,我们通常应该如何自救呢?知识准备首先需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性质、规律和发生的时空特点,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和应对策略。

同时也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和救护方法。

预防措施灾前的预防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重要的一步。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山区、水库、南方沿海等高风险地区做好防护措施,不在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居住。

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比如在台风天气来临前做好防风固定等措施,避免灾情的发生。

救助措施当灾情出现后,自救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在自救时,应当全面、准确、果断地判断灾害情况,做好自救工作。

比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逃生:在灾害来临之前应及早逃离现场,迅速寻找安全的地方,避开危险区域;•防护:将家中有防护用品,比如口罩、手套等;在灾情封锁的情况下,及时自制设施来防护自己;•求救:在没有被困或被困但无法安全脱离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向外界求救, 例如高声呼救、发短信、开启SOS信号等等。

互救自救是重要的,但在遇到特别大的灾害情况下,互救也是很重要的。

互救的重要性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面临的困难和危险难以自己解决,需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

灾后救助互救活动是重要的社会救助和救援行动,有利于发挥人际关系的优势和弥补国家救援机构的不足。

互救的方式在灾后,如果条件允许,互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实物互助:相互提供衣、被、食物、药品等必要的生活物品。

•协作互助:组织人员、物资等,共同防灾抗灾,共克时艰。

•精神关怀:鼓励灾民,调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志愿救援:自发组织的救援网络,及时进行抢险、救助。

《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与学习,提高学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强化其安全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地理灾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自学本课所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成因、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2. 情境模拟演练:设计一份自然灾害模拟情境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自救与互救知识,制定个人及他人的逃生计划。

如设计一个地震场景,学生需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安全的避难地点、如何利用身边物品进行自救或互救等。

3. 视频制作:学生需制作一段短视频,内容为对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方法的演示和讲解。

视频中应包含对灾害的简单介绍、自救与互救的步骤说明以及实景模拟演示等。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需组成小组,讨论并分享各自制定的逃生计划及视频内容,互相评价与学习,完善自己的自救与互救方案。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需充分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及防范措施,能准确阐述各类灾害的应急处理方法。

2. 情境模拟要具体:在制定逃生计划时,应考虑不同情境下的实际情况,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

3. 视频制作要规范:视频需清晰展示自救与互救的步骤,语言表述要准确,操作要规范。

4. 小组合作要有效:小组讨论应积极、深入,分享内容要全面,互相评价时要客观、具体。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情境模拟的合理性、视频制作的规范性等。

2. 小组互评:小组间互相评价逃生计划的合理性和视频内容的准确性,提出改进意见。

3. 自我反思:学生需对本次作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自救与互救知识方面的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方向。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小组反馈: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各自在作业中的收获和经验。

防自然灾害自救教育教案

防自然灾害自救教育教案

防自然灾害自救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危害。

2、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自救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冷静、勇敢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2)应对自然灾害的具体自救方法。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自救方法。

(2)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和自救方法。

2、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自然灾害的场景和自救措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在特定自然灾害情境下的应对策略。

4、演练法模拟自然灾害场景,进行自救演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思考,提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防自然灾害自救教育。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危害1、地震(1)特点:突然发生,震动强烈,可能造成房屋倒塌、地面裂缝等。

(2)危害: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交通中断等。

2、洪水(1)特点:来势迅猛,水位上涨快,可能淹没大片地区。

(2)危害:冲毁房屋、农田,威胁生命安全。

3、台风(1)特点:风力强大,伴有暴雨,可能引发风暴潮。

(2)危害: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4、泥石流(1)特点:通常在山区发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速度快。

(2)危害:掩埋村庄、道路,危及生命和财产。

5、火灾(1)特点:蔓延迅速,产生高温和浓烟。

(2)危害:烧毁财物,造成人员伤亡。

(三)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方法1、地震自救(1)室内:如果在室内,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或者墙角,用坐垫、枕头等保护好头部。

地震停止后,有序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

(2)室外: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大树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前往开阔的空地。

2、洪水自救(1)如果来不及转移,迅速向高处转移,如屋顶、大树等。

(2)抓住能漂浮的物体,如木板、盆子等。

学案6: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学案6: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3.3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学习目标】1、在原有生活常识的基础上,认识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

2、结合自己家乡所在地或出行地的情况,说明自救和互救的内涵和重要性。

【学习重点】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原则及应对措施。

【自主学习】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1、防震准备(1)在 使每位成员树立防震意识。

(2)清楚地震时逃生的 。

(3)掌握自救和互救的 。

2、避震(1)在 时的避震方法。

(2)在室外空旷处的避震方法。

(3)在地震危险区、多发区或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应做好 。

3、震后自救与互救(1)学会 的基本方法。

(2)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 。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1、防洪准备(1)关注汛期。

(2)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技能。

(3)准备。

2、洪水应急(1)尽量逃向,登上坚固建筑的、大树、和高坡等,以获得逃生的机会。

(2)尽量不让身体,等待救援。

(3)为保存财产,离开住处时关好房门。

3、洪水中的救助(1)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2)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是科学地和进行。

【合作探究】1.地震灾害和洪水灾害在自救与互救中的不同?【合作探究】2.发生洪灾怎么自救?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1、龙卷风中的自救: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隐藏起来。

2、台风中的自救:不要启程远足或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暴雨过后如有滑坡迹象,则应马上;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在发生暴雨山洪时,要切记下暴雨可能发生泥石流,危险之地是下游,逃离求生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4、大雾和沙暴灾害的预防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驾车出行或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合作探究】3.遇到雷电、龙卷风怎么逃生?【当堂检测】在灾难事故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

《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自然灾害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并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研读《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课程资料,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及防范措施,特别是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情景模拟:学生需分组进行自然灾害情景模拟演练。

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模拟灾害发生时的场景,并制定相应的自救与互救方案。

3. 方案设计:在情景模拟的基础上,每组需编写一份详细的自救与互救方案,包括预警、避险、自救、互救等环节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4. 实践活动:结合理论学习和方案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演练或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真实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过程。

5. 经验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需撰写一份总结报告,记录活动过程、心得体会以及所学的自救与互救知识。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照作业内容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2. 理论学习要深入浅出,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情景模拟和方案设计要具有实际操作性,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行性。

4. 实践活动要积极参与,认真扮演角色,确保活动效果。

5. 总结报告要详实具体,反映学习成果和活动体会。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总结报告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方案创新性、操作可行性、活动参与度以及报告的条理性和深度。

3. 鼓励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完成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自然灾害安全教案:让孩子做好自救与互救

自然灾害安全教案:让孩子做好自救与互救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掌控的天灾,它们常常来得突然、猛烈,危害严重,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身体、精神、财产、人类文明和生命上的。

然而,灾害来临时,能否减少伤害和损失,关键在于个人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因此,我们给孩子教授一些自然灾害安全知识,让他们在灾害来临时能更好地自救和互救。

一、地震安全教育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均衡不稳定的自然现象,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极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地震常常是预报不灵、准确度不高的天灾,因此调动自救和互救能力是避免、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办法。

1、安全常识地震可突然来袭,让人保持镇静,要知道人的生命安全最为重要,尽力将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如果在室内:A.首先要立即停止手头的活动,迅速躲到下面的桌椅、沙发等下面或靠近门窗外的扶手,以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B.如果在厨房,迅速关掉火源并跑到开阔地方,以免被烫伤或被火所伤;C.如果在人流密集的场所,迅速赶紧到场地外逃生,避免被潮流所冲垮。

如果在室外,迅速避到空旷和无建筑物、灯杆和电线杆之间或者树下等处,避免护栏、围墙或悬挂的物体侧翻时砸到的危险性。

2、地震演练尝试在家中、学校或社区内组织地震演练,让孩子们沐浴在紧张的氛围之中,让他们了解应急避险知识,增强应对地震的能力和信心。

二、暴雨安全教育重度降雨可能引发灾害性洪水、山洪并淹没房屋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对降雨灾害的实质是了解好原因,提前规划和准备,预判可能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1、安全常识在暴雨期间,尽量不出门,切忌撑伞避雨前往大街小巷。

如果有出门的需求,要注意穿好符合天气条件的雨衣、雨靴和水蓝。

在家中,将室内的出入口门窗关好,防止雨水流进室内,避免室内电器电器的短路损害和个人身体的被损害。

2、防范措施在暴雨前及时腾出区域,离开可能的危险区域。

关心市政府、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情况并按照指示操作,知道降雨的预计时间和其引发的危害大小。

三、台风安全教育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大气条件亚洲洋微小变化引发的强风,对公共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震的前兆资料、防震与避震宣传图片资料、避难袋、洪水中自救与互救的常识图片资料,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网上或图书室搜集有关地震前兆、防震的相关资料内容,搜集有关家庭避震一些常识内容。
2.搜集有关洪水中救人的常见方法以及如何对溺水人员进行救治,如何做好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的资料。
3.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设计
学习
内容
教师
行为
学生行为
(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
情境
导入
主题
新课
导入
【旁白】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说从前杞国有个人,整天胡思乱想,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他越想越害怕,整天不开心。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杞人的行为,其实杞人的这种忧患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遇到自然灾害的可能,关键是面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当然不能像杞人那样,整天闷闷不乐,无所作为,而应该是在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熟悉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在讲“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时应和前面的防震知识联系起来,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洪水中的救助,应抓住游泳、科学控水、人工呼吸等重点,要求学生尽力掌握这些技能。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阅读”中某一灾害的自救与互救,最后回顾本节内容。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环节二
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与整合
探究一点拨
1.地震发生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这是防震的注意的内容之一。
2.室外避震的共性: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3.常发地震区应准备好家庭避难袋。
4.地震灾害中的救助重点先自救,后救助他人;先救人,后救物。
探究二点拨
1.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抢答的方式与点将的方式相结合。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回顾《导学案》上《技能应用与拓展》的相关试题。
PPT展示相关分析及参考答案。




思维
建模
本节课关键词:防震准备、避震、洪水应急、自救与互救。根据这些关键词,理清楚基本概念,弄明白特性以及成因。
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小组间完成思维导图,并相互交流。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地震有哪些前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前兆?
2.为什么地震时不能一律采取快速外逃的方法?
3.家庭避难袋中应该有哪些东西?
4.地震后被困时,应该怎样做?
5.在抢救落水人员时,应该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PPT展示参考答案。



展区展示要求板书美观大方,内容简洁明了。
PPT展示地震、洪水和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宣传图片,让学生大体掌握在不同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知识
运用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基础智能检测》要求人人过关,可以下讲台进行相关的抽查。同时对《全新视角拓展》部分的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其中第3题综合性较强,具体解析如下:第(1)题,参考图例,依据我国的自然区划就可以得出答案。第(2)题,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是一种气象灾害,与干旱大风的天气密切相关。第(3)题,沙尘暴发生时,风沙大,可戴口罩、围纱巾等防风沙伤害;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第(4)题,受沙尘暴影响大小与距离沙尘暴源地的远近、地表植被覆盖率和降水多少有关。
2.洪水中救人时要掌握救助的正确方法。
3.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本节课的展区板书展示主要应该有一下几个问题:1.地震的防震准备、避震与自救和互救;2.洪水中自救与互救;3.其他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地理)
授课年级
课题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课程类型
课时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老师
教学
目标
1.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2.了解防洪准备事项、洪水应急措施和洪水中的救助要点。




重点
难点
认识并掌握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




在讲“防震准备”时,关键是让学生知道在地震发生时怎么逃,往哪逃;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讲“避震”时,应抓住两个要点,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是躲,瞬间选择;“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保护头部。震后自救与互救部分,应抓住三个要点: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保护好呼吸系统,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求生欲望。
1.对地震、洪水灾害中如何进行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表现出积极探索兴趣。
2.课前通过搜集资料和预习,初步了地震中自救的方法、洪水中救人的方法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中前兆资料、地震中避震、自救方法宣传图片等。




预习情况检查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PPT展示思维导图构建过程。
总结
概括
提升
意义
创设总结情境
【旁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常识。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如果自然灾害不幸降临到我们身边时,这些知识可能会帮助我们摆脱险境,获得重生。
学生认真倾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震中—避震
3.震后自救与互救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环节一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把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对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