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与爱国精神》
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

音乐欣赏课程作业-论文《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摘要:要了解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就要了解肖邦的钢琴音乐。
而要了解肖邦,就要去读他的作品,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你才能感受到他的心跳、才能感受到他的至美,才能在他那山花烂漫般的笑靥中和那紧锁的惆怅心结中,透过钢琴的声音与子执手、与子共舞。
肖邦的钢琴作品在音乐内涵和情感深度方面都可以说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顶尖作品。
他的和声大胆新颖、钢琴织体独特、曲式结构灵活自由,同时他的音乐诗意连绵并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可以说,他在钢琴音乐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为19世纪的钢琴音乐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为人类留下了永恒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钢琴肖邦民族意识爱国精神1849年,在巴黎,不满四十岁流亡异乡的伟大民族音乐家、钢琴诗人肖邦与世长辞了。
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的代表和喉舌,他的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相联系, 发挥着富于革命性的作用。
肖邦的音乐,表现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并独创性的加入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动机成分.作为时代和生活的反映,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多方面内容, 但是, 对祖国的热烈的爱, 民族退到危难后悲愤的亡国之痛,以及流亡异国后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像一根红线, 贯穿在他一生的创作之中。
一、早期作品中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1830年以前肖邦在华沙时期的早期创作除少数作品外, 在整个创作中并不占很重要的地位, 然而,他却是肖邦一生创作道路的重要起点,其中已经闪烁着民族感情的光辉。
肖邦早期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是他1830年离开祖国前夕创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f小调协奏曲》和《e 小调协奏曲》。
这两部协奏曲的末乐章是民族民间色彩的。
《f小调协奏曲》末乐章的主题的玛祖卡舞曲风格是非常鲜明的, 它质朴、优美, 波兰乡村青年男女在玛祖卡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e 小调协奏曲》末乐章的主题则是一只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旋律; 带切分音的两拍子节奏, 弱拍上的强音, 富于力度的伴奏音型, 使听者在想象中浮现出性格完全不同于《f 小调协奏曲》末乐章的另一种民间舞蹈场面, 它强劲而粗犷。
浅析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及精神

浅析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及精神肖邦是世界伟大的音乐家,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和思想献给了钢琴艺术,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绝大多数为钢琴作品,体裁十分广泛,有协奏曲、奏鸣曲、叙事曲、幻想曲、谐谑曲、夜曲、前奏曲、练习曲、圆舞曲、即兴曲等,这些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肖邦的艺术风格独一无二,他以异乎寻常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创了钢琴创作的新风格、新学派,以卓越的才华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至今任令世人瞩目的艺术珍品。
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一、肖邦及其音乐创作弗列得列克·肖邦(1810---1849),波兰音乐家。
1810年生于华沙,他的父亲是法国人,年轻时迁居波兰。
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音乐才能的波兰人,善弹钢琴,并且有一副好嗓子,爱唱波兰民歌。
由于母亲的熏陶,肖邦从小爱上了波兰民间音乐。
肖邦6岁开始有系统的学习钢琴,7岁发表第一首作品,8岁举行第一次公开的演奏。
1826年,肖邦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约瑟夫爱尔斯涅尔学习作曲,19岁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20岁时逐渐成为全波兰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于1829年6月出国演奏,并于1830年11月告别祖国,到法国巴黎定居,在巴黎度过了后半生。
肖邦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创作。
1849年10月,肖邦病逝在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死后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的音乐创作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全盛时期、晚期。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56首玛祖卡舞曲、27首练习曲、26首前奏曲、15首圆舞曲、12首波洛奈兹舞曲、4首民谣、4首谐谑曲、20首夜曲、2首钢琴协奏曲和3首钢琴奏鸣曲。
谈《肖邦叙事曲一》的爱国主义思想

谈《肖邦叙事曲一》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摘要:浪漫乐派在音乐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肖邦就是这一时期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作曲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文章通过对《第一叙事曲》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内心情感爱国主义一、肖邦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在肖邦的音乐中,始终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他的音乐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
19世纪上半叶是波兰历史上最屈辱的年代之一,1814年维也纳会议后,波兰被重新瓜分,9/10的波兰领土包括首都华沙在内都被俄国吞并,波兰人民陷于沙俄专制统治之下,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生活都受到沙俄政府严密控制。
而1825年俄国12月起义和1830年法国7月革命都对1830年11月波兰的小贵族、资产阶级的华沙武装起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次起义虽然遭到沙俄军队的镇压,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宣泄了对沙俄的不满。
在肖邦的音乐里也得到鲜明的体现,1831年9月肖邦在德国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之后,把一种愤怒以至反抗的激情全都倾泻在钢琴曲里。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爱国情感流露1.《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创作来源许多肖邦的研究者认为,《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在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
《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了14世纪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
立陶宛人威尔特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
在战争中同时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威尔特。
威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他被立陶宛人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
夫妻二人以身殉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的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
他们二人悄悄离开立陶宛,来到聂门河的对岸。
阿尔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
威尔特改姓换名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大总管。
试论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

试论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
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
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后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肖邦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波兰民族风格的也就是波罗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原文“Mazurka”,发源于波兰风光明媚的马厝维亚地区,与波兰舞曲一样,同是波兰最具有乡土色彩的舞曲。
传统的玛祖卡舞曲风格柔美、轻巧,具有女性化倾向。
经过多次的变迁,往时的原始样式与今天的样式在形态内容上都已有着明显的不同。
肖邦借用了波兰固有的乡土舞曲的形式,以他独特的创意发展成新鲜的形态及内容,使玛祖卡舞曲成为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伟大艺术。
肖邦虽然使玛祖卡舞曲更为理想化,但是并未抛弃它原有的泥土芳香,从他的玛祖卡舞曲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波兰这个美丽国家的形象。
玛祖卡是肖邦的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
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舒缓、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以及飞快轻盈、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的奥别列克,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肖邦的玛祖卡。
肖邦的玛祖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比较浓厚的民间风格的;另一种则属于市民阶层类型的,曲调线非常细致,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愁善感的市民气息。
在最早的玛祖卡创作中,肖邦还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间音乐的精神,整个结构上还不很完整、成熟,鲜明突出的民间风格也相当少见。
在这些玛祖卡中,肖邦虽然很少一成不变地采用原来的民间曲调,但是它们的旋律却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联系。
如在作品第十七号的第四首中,中段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真正的波兰民间“玛祖卡”的音调。
探析肖邦夜曲的民族精神及艺术风格

探析肖邦夜曲的民族精神及艺术风格姜海姣(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肖邦是一名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将优美的旋律、与众不同的和声、多变的节奏与装饰音融合,从而将使钢琴的演奏效果变得更好。
《夜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作。
它因其独有的动人旋律、多样而柔和的情感、忧伤的情感氛围被世人所传颂。
通过网络了解肖邦的一生及肖邦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想象肖邦《夜曲》是在何等艰难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通过肖邦《夜曲》中的旋律、和声、情感分析肖邦夜曲的创作风格;通过肖邦《夜曲》的节奏、独特的装饰音探讨肖邦《夜曲》的弹奏手法。
关键词:肖邦夜曲;民族精神;艺术风格肖邦是欧洲较为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短短的一生中,肖邦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夜曲》是他钢琴作品中具有浪漫情怀的代表作。
《夜曲》一共有二十一首,肖邦的《夜曲》具有深思、安静的抒情特色,演奏家在《夜曲》中对夜晚进行回想并抒发出对夜晚的情感,情感中满是忧伤与悲凉,但也同样充满了对生活的激情和无限的怅惘。
一、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肖邦是19世纪波兰极具烂漫主义的伟大音乐家、作曲家,《夜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作。
肖邦创作出了不同于以往作品的钢琴演奏形式的曲子——《夜曲》,它的演奏风格与传统的钢琴曲有很大不同,它极具浪漫色彩,在内容上也比传统的钢琴曲新颖。
肖邦以《菲尔德夜曲》作为参考,在他创作生涯的全盛时代一共创作出了21首《夜曲》,《夜曲》充斥了肖邦的整个音乐生涯。
19世纪波兰格局动荡,但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鼎盛时代,肖邦的音乐随饱经风霜的波兰历史一同发展。
肖邦的音乐鼓励着前方英勇杀敌的波兰将士不断战斗。
肖邦早期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方式简明扼要、创作风格百变、创作情调奋发向上。
但在战争的影响下,年龄的累积和岁月的消失之后,肖邦的作品格局发生改变,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肖邦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音乐、奉献给了国家。
浅析肖邦音乐中的民族气质与爱国精神

浅析肖邦音乐中的民族气质与爱国精神摘要: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创造了大量钢琴曲,最能体现他的民族气质和爱国精神的是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肖邦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旋律,更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关键词:肖邦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民族爱国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
肖邦的音乐创作始终是与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联系的,他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波罗涅兹舞曲开始,又以波兰民族的音乐体裁玛祖卡结束。
他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强烈的民族精神,他的每首乐曲都像一首饱含波兰泥土芳香的音乐诗。
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特别是成熟时期创作的几首,它们的音乐内容已经远远超出舞曲体裁包括的范围。
音乐中所包含的波兰民族的精神气质,也远远超过十九世纪初爱国歌曲形式的波罗奈兹。
肖邦的波兰舞曲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内容和深刻的民族意识。
以1817 年开始的创作到创作结束,肖邦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民族音乐体裁的创作,共写了19 首波罗涅兹舞曲,这些作品大多充满浓郁的波兰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波兰民族感情。
肖邦波罗涅兹舞曲创作的高潮,是其创作力最旺盛并达到高度成熟的时期。
这时他的波罗涅兹舞曲已发展成真正具有较深刻内容的严峻的、英雄气概的、史诗性的、激昂慷慨的波罗涅兹。
肖邦放弃了早期波罗涅兹中浪漫主义伤感的东西,而使这种舞曲获得悲壮的、宏伟的爱国主义的气质,在作曲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论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性

论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性National Character in Chopin"s MusicJIANG Ren-wu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是19世纪中期波兰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大师,是后期浪漫乐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作品,其中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谐谑曲和四首叙事曲,以及为数众多的练习曲、圆舞曲、夜曲、即兴曲;除此之外他还创作有波罗涅兹舞曲、摇篮曲、幻想曲等,共二十一卷。
①肖邦是波兰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有“钢琴诗人”的美誉。
他创作的钢琴音乐极富诗意,感动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譬如,他的练习曲作品富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完整的练习方法;他的前奏曲作品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及其各异的形式;他的夜曲则基调深沉,发人深思。
肖邦,这位极具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极具创造性和独创性,完全有异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风格。
他在作品中完美地融合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的音乐元素。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乐派在音乐的创作上重视对外物世界的感知和对个人主观情感的宣泄,肖邦继承了这一点,在他所创作的钢琴曲中有对壮丽自然的歌颂,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但与此同时,他与同时期其他浪漫主义乐派音乐家不同的是,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展现给我们当时那个年代,波兰人民自身所拥有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特质,以及受到外敌奴役和压迫时所爆发出的反抗精神。
肖邦在创作中多以波兰本民族的歌舞为基础,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曲风热情奔放、和声织体自成一格、曲式结构灵活多样,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都运用了“玛祖卡”和“波洛涅兹”舞曲的节奏,这种独特的波兰民族音乐形式,更是极大地表现了肖邦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
一、肖邦作品的民族性肖邦青年时代的音乐作品注重华美的音乐表现,整体风格趋于活泼,充满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幻想的小资情调。
譬如,《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波兰主题幻想曲》、《降E大调华丽的波罗涅兹舞曲》等,就属于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

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 [字体:大中小]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一.肖邦的艺术成就以及对玛祖卡舞曲的发展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1849),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也是最卓越的钢琴演奏家。
肖邦的创作不仅对波兰19世纪的音乐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欧洲的浪漫派音乐和各个民族乐派的发展都有影响。
肖邦用他具有进步内容和富于独创性的作品大大丰富了浪漫派音乐,从而使波兰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发展,对整个欧洲音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气质的作品。
58首玛祖卡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种体裁来自于民间,充满着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是忧郁、阴沉,时而是光明和欢乐,时而悲哀、沉思,瞬息间又被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所代替。
它的本源是以下三种三拍子的民间舞曲,即: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缓慢、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飞快轻盈、重音多在两小节上的末拍上的奥贝列克。
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往往混合在一起构成肖邦的玛祖卡,结构上多是对称性乐句构成的三段形式,钢琴织体简单朴素。
二.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玛祖卡舞曲在肖邦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58首玛祖卡展现出这位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O.4》这首作品是肖邦曾经献给丽娜胡勒帕夫人的一首作品,他采用了肖邦少年时期在乡村亲耳听到的犹太人音乐的旋律与和声,非常富有民族特色,是一首风俗性很强的玛祖卡舞曲,所以这首作品又被称为《小犹太》。
(一)曲式结构作品是一首风俗性很强的作品,乐曲采用三段式,即A-B-A的曲式结构,a 小调,速度轻快活跃,典型的3/4拍节奏,跳跃性的前奏之后拉开的主题的序幕;乐曲到B段时转成了A大调,风格柔和、阴郁;第三段主题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欣赏课程作业-论文《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与爱国精神》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与爱国精神》摘要:肖邦素有“钢琴诗人”之誉,其音乐的民族性也是众所周知的,其体裁和内容都与波兰有关,和爱国相连。
肖邦的爱国情怀也是无人否认的,甚至许多的音乐语言元素上也有一定的波兰民族特点。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无疑是一种世界性,他已经超越了波兰民族音乐语言的局限,完全融入了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
肖邦的音乐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更是个性独特,这是肖邦音乐的独特性所在,个人内心情感的诗性表达才是肖邦音乐的主要特征。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并不表现在具体的音乐语言的民族风格之上。
也与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大不相同,更多的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而不是典型的波兰民族音乐,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是欧洲当时的整体特征。
关键词:钢琴肖邦民族性爱国精神肖邦的音乐是钢琴音乐王国的珍品。
肖邦音乐以诗性著称,并因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与波兰紧紧相连,于是,民族性也成了肖邦音乐的特征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将肖邦和李斯特作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认为“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
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问题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圆心重新创造。
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着它的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
肖邦钢琴音乐的民族性问题似乎毋庸置疑,但这种民族性是什么样的民族性?与后来的民族乐派是何关系?却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
否则,民族性概念只是一种抽象概括,不能成为肖邦的个性研究。
因此,本文试图就肖邦钢琴音乐的民族性问题进行具体而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求弄清肖邦音乐的民族性的具体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建构19世纪上半叶的巴黎,肖邦是波兰民族的象征,肖邦的音乐自然也成了波兰民族音乐的标本,其民族性似乎毋庸置疑;但是,究其音乐本身,这一结论却还是可以商榷的。
我们试通过对肖邦音乐的“民族性”这一特点的建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来深入肖邦音乐“民族性”的具体内涵和所指。
1.肖邦的经历与爱国情怀:民族性建构源泉之一。
肖邦1910年出生于华沙郊区,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幼年即随捷克音乐家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4岁开始师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16岁中学毕业进行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开始早期创作活动,19岁毕业并于第二年再次在华沙开演奏会,演出自己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后开始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
因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临行前朋友为他装了一杯故乡的泥土,这杯泥土像圣物一样,一直没有离开肖邦,死后也与肖邦葬在一起。
肖邦在维也纳逗留时得知华沙起义的消息曾试图回国参加起义为朋友所劝阻,后知华沙起义失败,祖国在异族的铁蹄之下,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寄旅异乡的肖邦用他的音乐呼吁人民进行斗争,他的革命练习曲就是这样的佳作,他的音乐也因此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临死前曾留下遗嘱,让人将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正是肖邦的特殊经历与寄居异国他乡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了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建构的重要源泉,肖邦作为波兰的象征,他的音乐也成了波兰音乐的标志。
但音乐家的爱国之情并不等于其音乐的民族性,正如中国当年在帝国主义凌辱之下的神州大地,那些一心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化派也同样爱国一样,技术或者艺术观念的不同并不妨碍同样的爱国之情,反之,爱国并不等于思想观念的民族传统化。
少小离家、致死未归、人生的一半时间凄苦地寄居于异乡的肖邦,对民族的怀念、对祖国的热爱是真挚热烈的,但长期生存于巴黎的肖邦,已经融人巴黎上层社会,成为了巴黎上层社会的一分子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故而我们要认定肖邦音乐的民族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肖邦的具体音乐作品。
2.音乐体裁的民族特征:民族性建构源泉之二。
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波罗奈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直接来源于波兰民间舞蹈音乐。
波罗奈兹舞曲坚定有力的节奏型及快速适中的节拍适宜表现贵族尚武的骑士风貌;玛祖卡舞曲是最具波兰民族性的舞曲,肖邦的58首玛祖卡被称为波兰的民族魂,充满了波兰的乡土气息。
这些是肖邦音乐民族性建构的又一来源。
认定肖邦音乐的民族性特征的研究者大多是以这两种舞曲为依据的。
从音乐创作上的民族性来讲,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他远离祖国之后创作的。
作品展示了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农村小景的描写,也有富有戏剧性的作品又有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但无论内容简洁还是复杂,都保持着波兰民间艺术的典型特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3.音乐内容的民族性:民族性建构源泉之三。
肖邦的音乐从体裁和内容都与波兰有关,和爱国相连,他的经历及其爱国情怀也是无人否认的,甚至许多的音乐语言元素上也有一定的波兰民族特点,但笔者还是不同意简单地将其归为民族性,更不同意将其归为民族乐派,因为一是民族性是一个需要进行具体辨析的概念,二是民族乐派有其特定的所指。
民族乐派是除了在题材内容上取材本民族历史传说、描写祖国瑰丽河山与民族风情外,更重要的是在音乐语言上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乐曲,在调式、和声、旋律上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特色的鲜明主要是来自于他们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主观追求,而肖邦音乐中的民族性既不如他们鲜明,也不是为了致力于推广与复兴波兰民族音乐,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情感的抒发,虽然这种情感之中有太多的爱国之情。
并且在肖邦的音乐中,更多的是一种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洋音乐的主要特征,所以,肖邦的音乐的民族性无疑是一种世界性,他已经超越了波兰民族音乐语言的局限,完全融入了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
二、精神上的民族性从精神上的民族性——大部分的肖邦作品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肖邦不但是一位作曲家,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战士。
由此产生了肖邦的音乐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崭新的特色:他的音乐既表现了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感情,又代表了时代文化的精神,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对此,舒曼明确的指出:“在肖邦的创作里,在他的玛祖卡舞曲的质朴的旋律里隐藏着多么危险的敌人,他一定会禁止音乐。
肖邦的乐曲乃是遮掩在鲜花里的大炮。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三十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也属于杰作。
首先,他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避免了十九世纪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
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课题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他们开阔了近现代钢琴技术的新天地。
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练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和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
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三、肖邦独特音乐的地位肖邦是音乐史上重要的波兰爱国主义作曲家。
谈他的作品,首先离不开波兰这个伟大的民族及其深重的灾难,也离不开肖邦本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离不开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他的创作内容大都与他的国家的命运和他的忧患密切相关。
这是认识和理解肖邦音乐的最根本的关键。
在肖邦的音乐风格中,最突出的是他的民族性。
肖邦的音乐与波兰民间音乐有着深刻而又广泛的联系,在旋律,节奏等方面尤其突出,他吸取了波兰民间音乐中富有特色的旋律因素,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的艺术个性他的节奏型也来自民间舞曲,这一点在他的玛祖卡舞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的音乐结构也是在波兰民间音乐的结构原则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浪漫主义结构形式;在调式,和声方面,他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精华,使用了一种具有民间音乐特点的色彩和声和转调原则。
肖邦一生主要致力于钢琴作品的创作,在钢琴领域内肖邦的创作进一步完善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同时也展示了他音乐风格的多样性,深入挖掘人的思想感情,在形式上又是那样丰富完整,正如斯塔索夫所说的那样:“肖邦内心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和平,安谧,壮丽,有时激动,悲壮,如暴风雨,他把这内心世界表现在充满奇妙诗意,魅力的形式里。
”因此,他享有了钢琴诗人的美誉。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
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
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
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
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
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结语:从以上对于肖邦音乐的整体分析,我们认为肖邦的音乐的民族性更多来自于一种爱国情感的建构,说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是一种比较的结果,肖邦的音乐并非我们所想像和理解的波兰原生的民族音乐,而是他心中的情感想像,肖邦的音乐语言,肖邦的音乐的民族性并不表现在具体的音乐语言的民族风格之上,也与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大不相同,更多的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而不是典型的波兰民族音乐,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是欧洲当时的整体特征。
肖邦的音乐的民族性,其实是一种世界性,是西洋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时代特性在肖邦身上的独特体现。
这才是肖邦音乐的主要特征,也是肖邦仅仅创作钢琴音乐,却能够在音乐史上据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
肖邦的作品的普及和受人欢迎,是由于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民族感情:这种民族感情是浪漫主义的、富于个性的、是作者固有的感情。
他的这种民族感情,在波兰引起热烈的反响。
分析肖邦成长及创作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才是肖邦在音乐之林保持经久不衰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