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歌鉴赏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解析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董元达谢逸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顔。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
【注】①玉川: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赏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赏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赏析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作品赏析】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
王嗣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
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
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
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
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
“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
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
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
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白居易听歌六绝句听都子歌赏析翻译

听歌六绝句听都子歌唐代都子新歌有性灵,一声格转已堪听。
更听唱到嫦娥字,犹有樊家旧典刑。
这是一首兰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兰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仍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吺吅,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吅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听弹琴赏析

听弹琴赏析听弹琴赏析1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释】⑴颖师: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他曾向几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
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有“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之句。
⑵昵(nì)昵:亲热的样子。
一作“妮妮”。
⑶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
这里表示亲近。
《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⑷划然:忽地一下。
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陵阳论晚唐诗律卑浅》:“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
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
”⑸“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⑹“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喧啾(jiū):喧闹嘈杂。
凤皇:即“凤凰”。
跻(jī)攀:犹攀登。
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⑺未省(xǐng):不懂得。
丝篁(huáng):弹拨乐器,此指琴。
⑻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旁:一作“床”。
⑼推手:伸手。
遽(jù):急忙。
⑽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
《晏子春秋·谏上十七》:“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⑾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
《荀子·王霸》:“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⑿冰炭置我肠:形容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犹如说水火,两者不能相容。
《庄子·人间世》:“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
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风流子-新绿小池塘》新绿小池塘。
①风帘动、碎影舞斜阳。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
②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
③欲说又休,虑乖芳信,④未歌先咽,愁近清觞。
⑤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⑥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⑦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⑧偷换韩香。
⑨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⑩【注释】①新绿:一说池名,一说为轩亭名。
似前说为是。
②“金屋”四句:统写旧日欢会之所在。
金屋:本汉武帝藏阿娇之所,这里借指女子所住的华丽闺房。
土花:指苔藓。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三十六宫土花碧。
”③丝簧:“丝”指琴弦;“簧”指乐器的簧片,振动能发声。
这里合成一个词。
指管弦乐器。
④乖:违误;芳信:美好的消息。
⑤清觞;洁净的酒杯。
⑥待月西厢:莺莺与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见元稹《会真记》。
⑦伊行(hang):她那儿。
⑧秦镜:汉代秦嘉妻徐淑赠秦嘉明镜,秦嘉曾赋诗答谢。
⑨韩香:西晋贾充之女贾午,爱上美仪容的韩寿,窃御赐西域奇香赠寿;贾充闻寿身有香,知午所赠,因以午许配寿。
见《晋书》。
这里借指互赠定情信物。
⑩厮见:相见。
【译文】一泓绿波荡漾的小池塘。
微风拂动竹帘,点点碎影在斜阳下飞舞闪光。
我触景伤情:羡慕双双燕子象当年那样能自由进出华美的屋梁;绿色的苔藓,仍自由自在缭绕着旧日的高墙。
唉!隔着多少重绣花帐慢,才是她住的闺房。
哦,还能听得出她在将乐器奏响。
乐声传达了她内心的彷徨:好象想倾吐自己屡次失约的苦闷,终于有口难讲;又似乎想唱出对我的爱情,却抑制住忧愁把苦酒尝。
我远远的知道她此刻已完毕梳妆,且打开了红窗,正等我幽会于月下的西厢。
怕只怕,今晚我连做梦都不能到她身旁。
唉!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让我把宝镜换成她的奇香?苍天呀,发发慈悲吧!只让我和她见上一面,哪怕是刹那时光,却又何妨!【集评】清·沈谦:“‘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花前月下,见了不教归去’,卞急迂妄,各极其妙,美成真深于情者。
感旧陆游翻译-《感旧歌者》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感旧陆游翻译|《感旧歌者》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感旧歌者戴表元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注: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
战乱中,辗转各地,卖文为生。
②檀板朱丝,乐器。
③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杜甫尝赠诗。
(1)试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西湖志余》称:载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
即此诗也。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故国之思”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1)“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笺”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
(1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
(2分)(2)作者借用唐朝乐工李龟年的典故,以李龟年比主人公。
(1分)唐人“掩泣”于李龟年晚年歌唱,是因为他象征着繁华美好的开元盛世之一去不返;此诗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景,抒写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
(2分)赏析:这首诗,勾勒了一幅色泽鲜明、线条凝练的人物画。
开笔未传写人物,先描画背景。
一抹浅浅的青绿,染出了满湖的清风细波;在遥远天际,点几处碧风淡影。
然后再在湖岸近处,以浓彩画一丛绿叶映衬中如火绽放的牡丹;几枝结满果筴的绿条,从画面之右上角横斜而下——那正是唐代诗人王维,曾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之句歌咏过的南国“红豆树”。
这便是开篇“牡丹红豆艳春天”之画意,花色浓艳的牡丹和出筴艳丽的红豆,辉映着一个多么秀美的湖上之春!接着勾勒的,大抵是一艘游船。
船在岸边,可眺望湖上秀色,船之另一半当隐在画面之外。
空荡的舱中,画一张长桌,桌上添一幅拍板,那是用精致的檀木所制成。
然后彩笔轻描,一架朱红丝弦的桐琴,便横置在了你的眼前,琴之一侧,则是锦缎般五彩之笺——那该是让听众点选的歌笺吧?这一切一经画成,你不免怦然心动了——那是妙韵天成的歌者之行当呵!现在该把这位歌者呼唤出来了:她当然不是浔阳江头夜月下的伤心商妇,而杜牧在滕王阁上喜遇过的妙龄歌女了!然而,丹青手以简峭的线条勾画出来的,却是一位面容憔悴的白发老翁——既然没有听众,当然也不再调琴,只是默默地凝望着湖上沉思,甚至也忘了品味那斟满已久的杯酒……在如此明艳的春日湖景前,画出的竟是一位如此潦倒的垂暮老人!这景象不仅令人哀怅,简直还带几分残酷。
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赏析翻译

听崔七妓人筝唐代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
这是一首兰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兰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仍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吺吅,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吅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
本诗是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极力渲染在文宗太平盛世时,郭芳卿歌舞绝妙,皇宫中无人能比,既受到皇帝的宠爱和厚赏,也为达官贵人竞相邀请,可谓宠贵盛极一时。
文皇频繁出游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巧妙地为下文“禁城荒”结局做铺垫,开篇之初就点明了“欢乐生忧患”的主旨。
“仗中乐部五千人,能唱新声谁第一?”采用疑问、对比的手法表明郭芳卿技艺高超,无人能比。
接着作者极尽描写之能事,“催”“时”二字表明郭芳卿深受宠爱,“捧赐缠头蜀都绮”道出郭芳卿正处于极“红”的状态,自然地引出下文“侯家主第强相邀”。
“委芳尘”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歌声的清亮,“飘艳雪”采用比喻想手法表明郭芳卿的舞姿动人,艳绝天下。
金碧辉煌的宫殿、艳丽的芍药、丝竹声声、歌喉婉转将文皇奢侈糜烂的生活刻画的淋漓尽致。
诗中郭芳卿当时的状态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时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备受追捧,同样“一曲红绡不知数”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不知所云,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
奢靡的生活状态也终究会有被打破。
接下来文风突变,打破前文平铺直叙的描写,呈现起伏的状态。
“回头乐事浮云改,瘗玉埋香今几载。
”诗歌的气氛由原来的热烈转变为悲伤,“回头乐事”四字,收束上文,过去一切的豪华贵盛,就像浮云一样,顿时烟散。
“瘗玉埋香”用来形容美人之死。
此句表明郭芳卿去世已多年了。
整层描写的感情基调由原先的热烈转别为
凄凉,如同过山车,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部分笔墨陡转,递至郭芳卿弟子陈氏,浓墨铺写弟子陈氏伎艺不在师傅之下。
“世间遗谱竟谁传,弟子犹怜一人在。
”描写笔触转到陈氏弟子身上,霓裳学得成,朝元队献艺可以反映出陈氏弟子的技艺水平也相当高超,“九天声落千人听”通过听众场面的描写侧面反映出陈氏的水平。
“狭邪贵客回车马”的热闹场景与郭芳卿“侯家主第强相邀”的场景相呼应,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陈氏弟子风头正胜的模样,但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想象。
第三部分作者与陈氏弟子相遇,并听到她的歌喉的场景,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与前一部分完全相反,这里的陈氏弟子一改之前的形象,“闭门春尽无人问,白发青裙不理妆”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士为知己者死,女以悦己者容,从陈氏不理装扮“风尘一旦禁城荒,谁是花前听歌者。
”相呼应,元朝国势摇摇欲坠。
陈氏离开京城,闭门深居,听她在短短续续的歌声中寄寓悲哀,突出了教坊的败落乃至国家的败落。
本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陈氏弟子的生活现状,下启作者的感慨。
第四部分描写作者见到陈氏以及听到陈氏的歌喉之后引发的感慨。
江南少年,高启自谓。
供奉曲,奉旨为皇帝演唱的乐曲。
本句旨在点明作者的身份。
“繁华”句,谓朝使回来说京师昔日繁华已经不再,自内乱以来,面目全非。
“始知欢乐生忧患,恨杀韩休老无谏。
”是本诗的主旨句,诗人痛恨时无如韩休一般敢于直谏的朝臣,同时也道出乐极生悲的事实。
本部分多次用典,用韩休的典故表明对朝廷无敢于
直谏大臣的惋惜;采用“伤心”的典故,表明汾水秋风有飞雁依旧昔人歌升已不在的叹息。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在写郭芳卿以及其弟子的身世,并在其中夹杂诗人的感受,高启此诗,明显有模仿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痕迹。
“感时怀旧”是两诗的共同特点,都是把两代艺人的不同遭际与时代盛衰治乱联系起来,或说是以两代艺人的天壤悬绝的不同命运来折射时代的剧变。
所不同者,杜甫诗歌是将自己的亲身遭际一并掺入诗中,写时代盛衰多切己之感,抒情意味更浓。
高启则出以议论,以大义责之,把造成国势如此沉沦的原因归罪于朝廷中没有于直谏的大臣,且从沉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欢乐生忧患”的教训,对朝政痛下针砭。
另外,高启此诗在构思上的一个新发展,是将历史和现实叠映起来,时刻把元顺帝朝与唐玄宗朝相映衬比参,顺帝时有郭芳卿,玄宗时有许永新;顺帝朝的李泂“每进新词蒙上喜”,玄宗朝的李白不无规讽之意;玄宗朝有敢于直谏的韩休,顺帝朝却没有;玄宗遇乱还有幸蜀的机会,顺帝可能连玄宗都不如呢!这种将历史和现实相叠映、相衬托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历史质感,加深了诗歌的思想穿透性。
后来吴伟业的《圆圆曲》,就吸收了这种艺术处理方法。
然后在“含情欲为秋娘赋,愧我才非杜牧之。
”二句上会合。
郭芳卿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郭芳卿、她弟子的状态以及现世的状况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
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艺术手法
情节曲折
在“宝钗珠袖尊前赏,占断春风夜复朝”的时候,便“回头乐事浮云改,瘗玉埋香今几载”,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首先写郭芳卿从红极一时到香消玉殒,紧接着写郭芳卿弟子“九天声落千人听,丹凤楼前月”到“远辞京国客殊方”两人的描写采用一致的手法,接下来写作者与陈氏歌姬的相逢,简单交代之后,作者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将郭芳卿弟子遭遇与国家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天子愁多内宴稀”与前文“上苑宸游驾频出”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歌姬的生活状态的变更映射社会的变化,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郭芳卿与其弟子陈氏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以情动人
这首诗虽然以叙述为主,但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
郭芳卿的去世让人惋惜连连、其弟子“闭门春尽无人问,白发青裙不理妆”的状态令人忍不住叹息。
作者高启作此诗,是在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时江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元朝国势摇摇欲坠。
教坊的衰落造就了歌姬“远辞京国客殊方”的命
运,国家的没落造就了教坊的衰败,层层深入表明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叙事抒情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郭芳卿与其弟子的遭遇、作者与陈氏相遇)饱含的感情成分;动作描写、神情刻画以及陈氏的叙述相结合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借陈氏之口用教坊的现状映射出当时的朝廷现状说。
人物塑造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
郭芳卿、陈氏与作者,从郭芳卿与陈氏的经历反映出国家的衰败,并从中得出国家衰败的原因。
但作者的眼界过于狭窄,没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考虑问题,仅仅得出“缺少敢言直谏的人”这一结论,但总体来讲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作者自我形象的塑造,旨在接陈氏之口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当时的高压政策之下,大胆直言往往会遭受统治者的迫害,这也是整个时代文人的悲哀,政治碾压文学的倾向明显。
对郭芳卿与其弟子的描写都是喜忧参半,尤其是对于陈氏的描写前半生歌舞升平后半生凄风苦雨,对比说明,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