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意视察周围事物的强烈爱好。

作者准备了以下内容,期望对你有帮助! 《爬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平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间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本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本来是直的,现在曲折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坚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别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课文解析一、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视察,发觉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

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色彩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独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色彩,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爬山虎的脚》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爬山虎的脚》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爬山虎的脚》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掌握其生长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4.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学生跟读生字词,教师提醒易错点。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用法。

5.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爬山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生长?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新的认识?7.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韧的品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模拟爬山虎生长的过程,以加深对爬山虎生长特点的理解。

通过实物展示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爬山虎的脚,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描述。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5篇)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5篇)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5篇)1、学习有挨次,深化细致的观看方法,培育观看力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晰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其次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晰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其次自然段,揭示目标上节课学习了有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的确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爬山虎的确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日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索: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详细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2、指读这三句话,思索:这三句话告知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沟通:位置:⑴看实物。

⑵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⑶多媒体显示。

样子:⑴看课件。

⑵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⑶这里用了比方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

(投影显示)颜色:嫩红色。

4、这些内容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挨次说说看。

)6、同桌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知了我们什么呢?(指读)点拨:“今年我留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白什么?(由于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殊留心观看,原来是有脚的,说明正是由于如此留意观看,才能把脚的样子、颜色写得生动。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0篇)《爬山虎的脚》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作者叶圣陶。

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首先我说说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四、教具准备课件、彩色笔、画纸五、教法和学法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如;(1)画一画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

是(
)的,不几天
叶子(
),就变成
( )的。爬山虎的嫩叶,
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
是(
)。那些叶
子(
),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拂过,一墙的叶子就

),

)。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 得很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的,不几天叶子( ),就变成( )
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 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 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 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 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 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 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 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 龙的爪子。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
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 那么均匀
),
没有( 重叠起来 )的,也不留( 一
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
( 漾起波纹 ),( 好看得很 )。
爬山虎的叶子好 看得很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的,不几天叶子( ),就变成( )
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叶圣陶(1894
年10月28日-1988
年2月16日)原名叶
绍钧,汉族人。字
秉臣。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教
育家、编辑家、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爬山虎的腳》學校操場北邊牆上滿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牆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

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觸著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課文解析一、主要內容這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作者通過連續仔細的觀察,發現了爬山虎怎樣爬的秘密。

文中不僅講了爬山虎“腳”的顏色和樣子,以及怎樣“爬”等知識,還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這種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習性。

課文先講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然後介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最後介紹爬山虎腳的特點。

課文的重點是講爬山虎腳的特點。

文中用三個自然段講了三層意思: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它怎樣在牆上爬,最後講它必須“觸著牆”才能生存。

選編本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學習仔細觀察植物的方法,並能夠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指導自己的觀察實踐,提高學生在習作實踐中把事物寫具體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組教材的訓練重點,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增加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第二十五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课件
叶子颜色、样子
叶子的特点
• 爬山虎的叶子由 嫩红的 变成 嫩绿的 , 绿得那么 新鲜 ,叶尖 一顺儿 朝下,铺得 那么 均匀 ,不留一点儿 空隙 。
要求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 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 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 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 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 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 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 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 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 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 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 龙的爪子。
爬的动作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大家来猜猜~~
• 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 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 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 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 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 什么呢?
爬山虎刚长出来 的叶子是嫩红的,不 几天叶子长大,就变 成嫩绿的。
那些叶子绿得 那么新鲜,看着非 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 匀,没有重叠起来 的,也不留一点儿 空隙。
我有些问题想跟大家讨论一下:爬山虎
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执教:华祠小学周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

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

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

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
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

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作者简介:
孙莹,女,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语文教师。

2006年取得小学高级职称。

八年来,我共承担各级各类公开课40余节。

2005年参加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师作文评优课,获二等奖;2006年参加北京市东城区“东兴杯”语文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007年参加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一等奖。

近几年我连续获得史家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东城区优秀青年教师;东城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东城区教育新秀等光荣称号;还被连续聘为东城区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