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探究初中历史中东西方文化交流之使者的教案

的文章。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东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方式和影响;2.理解使者的作用和重要性;3.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东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1)古代时期2)中世纪时期3)近代时期4)现代时期2.中东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方式1)军事征服2)宗教扩张3)和平艺术4)外交使节3.使者的作用和重要性1)传递信息2)促进贸易3)增进友谊4.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1)尊重文化差异2)培养沟通技巧3)提高文化敏感度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中东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方式和影响;2)理解使者的作用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1)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讲解2.案例分析3.小组讨论4.角色扮演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理图示或图片,带领学生了解中东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讲解中东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方式和影响,并重点介绍外交使节的作用和重要性。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案例,在小组内讨论、分析并总结。
4.角色扮演(2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使者的使命和任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每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扮演派遣方,一部分扮演接待方,通过模拟使节访问、交流、商议等过程,感受文化交流中的思维与行为差异。
5.总结与检查(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程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根据考核要求进行听课计划、课堂笔记、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自评和互评。
同时,教师构建理解观察表、技能检查表、交流习惯表等相应的测评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理解中东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影响,使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历史教案范文大全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历史教案范文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历史教案范文大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使者。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在古代历史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如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然而,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影响,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增进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认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2.难点: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地图等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案例,如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引导学生分析文化交流的意义。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5.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6.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化交流的价值。
九年级历史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文化交流使者,进行角色扮演,增进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掌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和过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价值。
2.教师对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地位,以及马可·波罗和郑和这两位文化交流使者的贡献。
(五)作业小结郑和的短文,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如丝绸之路的路线、马可·波罗来华经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等,从而形成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整体认识。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比较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及其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应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小组合作成果可以通过汇报、展示等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分享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掌握、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形成持续改进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设计4: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插图和地图的观察,形成识读图表的能力。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有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突破重点的方法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互交流;表演课本剧等方式解决。
2.难点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通过思维拓展,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得出结论。
三、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矛盾和碰撞。
在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而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课前欣赏视频《丝绸之路》。
考眼力:展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2世纪的罗马帝国疆域图,让学生辨别。
师:这些大帝国的征服战争,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但战争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更不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7课,来了解古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和平交流。
新课研习一、师破题设疑,生初步感知师:(指着黑板上的课题)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指谁?在古代,东西方之间又有哪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教材。
(课件展示)生阅读教材。
二、师生互动,落实目标,突破重难点。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主要讲述了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等历史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这些文化交流使者的生平和贡献,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人物贡献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及其贡献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等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贡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等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贡献。
2.难点:分析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生活和贡献。
2.案例分析法:以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为例,分析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等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贡献。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等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贡献,让学生对这些文化交流使者有直观的了解。
九年级历史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教学设计

2.思维活跃: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能够对文化交流的背景、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3.合作意识: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例,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认同:学生对我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情感认同。
5.表达能力:九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渐成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但在深入分析、逻辑推理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文化交流的内涵,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清晰、有条理的思考方式。
3.小组合作,深入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影响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多元教学,提高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5.情境体验,感悟文化: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如模拟联合国、国际友好学校交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6.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方式,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东XX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东文化交流的使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东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东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 提高学生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东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3. 东文化交流的使者及其贡献。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东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东文化交流的使者及其贡献。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教材:《东文化交流的使者》2. 图片:东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和景观。
3. 视频:东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事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文化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东文化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展示东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事迹,引导学生分析其贡献和意义。
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东文化的了解程度。
2. 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东文化交流的使者及其贡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文化的影响力。
3.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东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事迹,分析其对文化交流的贡献。
4. 实践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表演东文化节目,展示对东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观点分享。
3. 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四、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东文化遗址,加深对东文化的了解。
2. 邀请东文化的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东文化的认识。
3. 开展东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东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新课介绍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使者之一:阿拉伯人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2、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使者之二: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启程东来教师讲解: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
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大小亚美尼亚,穿过了波斯和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上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被委以官职。
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到各地视察,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还出使亚洲一些国家。
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从海路回到了故乡。
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今天人们关於马可·波罗的所有记忆几乎都来自於他的游记本身,据说在马可·波罗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贸易战争,在海战中被俘的马可波罗进了热那亚监狱,在监狱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鲁斯蒂切诺的作家,为了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游历的见闻口述给后者笔录,两年后成书,最初的名字叫《寰宇记》。
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130多种译本。
受马可·波罗及其《行纪》的影响,许多探险者为了寻求东方的财富开始了远航,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
至今在西班牙基维利亚市的哥伦布图书馆还藏有一本拉丁文本的《马可波罗行纪》,上面写满了哥伦布的注释与批语,这本书伴随哥伦布走完了地理大发现的全过程。
因此马可·波罗和他《行纪》也被认为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今天,马可·波罗被称为促进中西交流的最伟大的使者,《马可·波罗行纪》也被誉为意大利13世纪最宏伟的作品。
幻灯片展示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参加马可·波罗东游70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时如是说介绍《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
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
历史回眸《马可波罗行纪》中的描述北京: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最伟大的都城”……这里的奇珍异宝、日用百货,都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
皇宫的壮丽美观,简直是“举世无匹”……杭州:实在是世界上最繁华、最有钱的城市……泉州:确实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海港…假如有一只船驶入西方的大海港亚历山大港的话,就会有100只船进入泉州……纸币:纸币可以用来偿付一切款项,携带非常方便…煤炭:华北人民用一种“黑色的石头”当木材烧…而它的火焰比木炭更大更旺…驿道:从北京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驿道连接…驿站每个房间全用丝绸…《马可波罗行纪》片段锡兰岛“所产之红宝石,他处无有,……岛中国王有一红宝石,为世界红宝石中之最大而最美者……其长有一大掌,其巨如同人臂。
是为世界最光辉之物,其红如火,毫无暇疵,价值之大,颇难以货币计之。
”《马可波罗行纪》片段印度一个国王“项上戴环,全饰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及其他宝石之类……胸前项下,悬一丝线,串大珠104颗与红宝石数粒。
……臂上亦带三金环,全以重价珍珠宝石为饰;腿上,甚至脚趾亦然。
因是国王所带之黄金珍珠宝石价值连城。
此事不足为异,盖其所藏甚多,兼为国中之所出也。
”《马可波罗行纪》片段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桅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日本“亦饶有宝石珍珠,珠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与白珠之价等重。
”马可中国之旅的疑惑《马可·波罗行纪》中的遗漏之处1.万里长城,2.茶叶,3.用筷子吃饭,4.用毛笔写字,5.印刷书籍,6.中国文字,7.其它奇技巧术、怪异风俗,不下数十。
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130多种译本。
对欧洲的影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对世界的贡献传播了中国和东方的文化,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马可·波罗被称为促进中西交流的最伟大的使者…学生思考:马可·波罗身上有哪些的优秀品质?不怕困难顽强、坚毅积极学习外来文化等追忆马可·波罗纪念邮票传说现在风靡全世界的意大利美食比萨饼、意大利面条就是中国馅饼、面条的变种,而正是马可·波罗将这些中国化的食品传入欧洲。
比萨饼(PIZZA)中意友谊源远流长2004年10月马可波罗34代孙帕多莱基亚先生来西湖“祭祖”温故知新“6”是罗马。
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通过地中海东部的商业活动,它们之间一直有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布匿战争、罗马的扩张等使这些文明在相互冲撞中融合。
联系地中海东部地区世界古代文明的分布情况,阅读《文明中心的变迁》图,推断图中“6”指哪个文明。
你认为这些文明是隔绝的,还是相互联系的?为什么?学生合作探究除本课提到的这些史实外,再举出几个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事例。
中国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拿破伦战争、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等课堂小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伴随着各国家和民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各地区内部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增多。
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撞。
和平往来是交往的主流。
在相互交往、彼此渗透的过程中,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学生课堂练习“阿拉伯数字”真的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吗?古印度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十个数字,还创制了与之配套的十进位计算法,使计数和计算变得简单易行,这是印度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1、便利商业贸易活动;2、直接促进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进步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数学:花剌子密是杰出的数学家。
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教科书。
代数学和用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法,都是通过这部书传入欧洲的。
由于阿拉伯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接合部,所以,它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亚非古国文化的养料,形成了兼有东西文明特征的阿拉伯文化。
医学:拉齐斯,巴格达国家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
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
阿维森纳(即伊本·西那)是杰出的医学权威,被誉为“医中之王”。
天文:阿拉伯帝国在许多地方都设有专门的天文学研究机构。
阿拉伯学者制造了不少比较精密的天文仪器,这些天文仪器直到16世纪还为欧洲所利用。
阿拉伯的天文学者辈出,花剌子密、白塔尼、科尔多瓦的马吉里提等。
文学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辛巴达航海记手工艺品:享誉世界的阿拉伯马宗教建筑——清真寺使者之一:阿拉伯商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二)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此后,阿拉伯不断对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版图已经西起大西洋,东到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课后小结归纳总结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翻译和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和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世界各个国家在历史舞台上活动时有两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平往来和暴力冲突,像日本那样以一种开放的、主动积极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文化,使自己强大起来。
相反,开放、积极的文明与封闭的、被动的文明之间往往通过暴力冲撞来实现互相交流,比如武力征服和殖民扩张,导致了被征服地区经济、文化遭到极大破坏,但人类文明最终要形成的秩序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
课后习题在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是:A、阿拉伯商人B、中国航海家C、意大利传教士D、波斯人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A.古印度人B.阿拉伯人C.罗马人D.希腊人3.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哪国人?A.意大利人B.阿拉伯人C.罗马人D.希腊人4.下列关于《马可o波罗行纪》的描述错误的是:A、记述了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B、是马可o波罗亲笔所著C、记述马可o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D、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5.现代“阿拉伯数字”写法的出现大约在()A、10世纪B、12世纪C、14世纪D、16世纪6.马可o波罗来到中国后受到哪个皇帝的热情接待A、元世祖B、元成帝C、元明宗D、元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