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民俗
桂花节活动策划

桂花节活动策划桂花节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桂花盛开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市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一。
为了让居民和游客更好地体验桂花文化,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而有趣的桂花节活动策划。
以下是具体的活动安排和策划。
一、开幕式——桂花之夜桂花节的开幕式将以“桂花之夜”为主题,在我们市最繁华的广场上举行。
开幕式的主要内容包括:1. 主持人致辞:介绍桂花节的重要意义和活动安排。
2. 音乐表演:请一些本地知名乐团或音乐家演奏当地传统音乐,以及一些流行歌曲和经典曲目,为观众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3. 舞蹈表演:邀请舞蹈团队表演优美的舞蹈节目,精彩的舞蹈动作和华丽的服装将吸引众多观众。
4. 桂花赏析:为观众展示各个品种的桂花,让他们亲自欣赏桂花的美丽与芬芳。
5. 灯光秀:使用投影技术在广场上投射桂花的图案,结合灯光效果,打造壮观的桂花景观。
6. 烟火表演:在开幕式的最后,进行一场精彩的烟火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桂花文化展览在桂花节期间,我们将策划一系列的桂花文化展览,为参观者提供了解和学习桂花文化的机会。
具体展览内容如下:1. 桂花艺术品展览:展示各种桂花主题的绘画、雕塑、剪纸等艺术品,展览将包括各类材质和风格的作品。
2. 桂花园艺展示:在展览区域搭建仿真桂花园,展示种植桂花的技巧和方法,同时提供桂花苗木供购买。
3. 桂花文化知识展板:设立一批展板,介绍桂花的历史、品种、功效等相关知识,让参观者更加了解桂花的特点和价值。
4. 桂花茶品鉴:开设桂花茶品鉴区域,为参观者提供品尝不同桂花茶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桂花的香气和独特风味。
三、桂花美食节为了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我们策划了一场桂花美食节。
由于桂花本身具有独特的香味和风味,我们将开发各种与桂花相关的美食。
具体安排如下:1. 桂花糕点:制作各种口味的桂花糕点,如桂花糕、桂花馒头、桂花饼等,让游客品尝到正宗的桂花味道。
2. 桂花茶餐厅:设立专门的餐厅,提供各种桂花茶和搭配桂花的美食,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桂花的魅力。
摇桂花方案

摇桂花方案背景介绍摇桂花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在中国的中秋佳节期间特别盛行。
人们会在桂花树下集结,摆放桌椅并举行庆祝活动。
在活动中,大家会欣赏桂花的飘香,同时还会品尝到以桂花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食品,如桂花糕、桂花酒等。
摇桂花的习俗旨在祈求好运和美好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促进摇桂花活动,有必要开发一套摇桂花方案。
方案目标摇桂花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方便组织者管理活动,提供参与者的注册和活动流程的信息,并为参与者提供方便的活动签到流程和桂花产品的订购方式。
方案实施步骤1.活动预告与宣传在活动开始前,组织者需要进行活动预告和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宣传:–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和相关图片,吸引用户关注和兴趣。
–制作宣传海报并张贴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提醒大家关注活动。
–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通知已注册的用户,提醒他们关注活动详情。
2.参与者注册与报名为了更好地组织活动,组织者可以提供参与者注册与报名的渠道。
可以使用在线报名表格或活动管理系统等方式,让参与者填写个人信息并报名参加活动。
注册表格需要收集以下信息:–姓名–联系方式–参与人数–是否需要订购桂花产品等3.活动流程安排在摇桂花活动当天,组织者需要安排活动流程,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活动流程安排:–9:00-9:30:参与者签到–9:30-10:00:活动开场致辞–10:00-11:00:欣赏桂花、拍照留念–11:00-12:00:品尝桂花食品–12:00-13:00:自由活动时间–13:00-14:00:结束活动,参与者离场4.签到流程为了提高活动的组织效率,可以使用电子签到系统进行参与者的签到。
签到流程如下:–组织者提前在活动现场设置电子签到设备。
–参与者到达活动现场后,在设备上输入个人信息进行签到。
–系统记录签到信息并生成参与者名单,用于后续活动统计和证明。
5.桂花产品订购在活动期间,组织者可以提供桂花产品的订购服务,让参与者可以方便地购买自己喜欢的桂花产品。
关于桂花的历史_

关于桂花的历史桂花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素以芳香而著名,因其树势丰满、紧凑、姿态秀丽、四季翠绿、色泽四时有变,根系发达、抗寒抗逆能强,可作盆花、行道树、大小香花灌木球、盆景桩头等种苗。
她是集绿化、香化、美化、彩化于一身,品味、价值极高的珍贵花卉树木之一。
早在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桂花的记载,《山海经.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
”《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
”楚屈原《九歌》中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注:“桂浆”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树的花枝作为旗帜,以装饰用木兰树木材制作的车辆)。
由此可见,在楚地的早期文献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观赏价值。
此外,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和吉祥。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说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为美的化身。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
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
”汉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
当时栽种的植物,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等记载。
由此可见,桂花引种帝王宫苑,汉初已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既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
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
许多文人吟诗填词来描绘桂花、颂扬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已成为历代脍炙人口的美谈;而借喻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蟾宫折桂”,更是一般文人墨客向往的目标。
醉美桂花揭秘中国酒文化中的花之奥秘

醉美桂花揭秘中国酒文化中的花之奥秘桂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花卉,它的香气扑鼻,让人怀念。
而在中国酒文化中,桂花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揭秘中国酒文化中桂花的奥秘,探讨其在酒饮中的应用和价值。
1. 桂花的历史渊源桂花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重要花卉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据史书记载,桂花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将其用于美食和饮食中。
而后,桂花逐渐被引入酒文化中,并成为酒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桂花的香气与味道桂花的香气独特而迷人,它是一种非常纯净而清雅的花香。
桂花散发出来的香气,让人闻之心旷神怡。
而在酒饮中,桂花的香气能够与酒的浓郁衬托出彼此的优点,使整个酒品更加醇美。
此外,桂花还拥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它带有一丝苦涩和甘甜的混合感觉。
这种味道使得桂花在加入酒中时,能够与酒的刺激感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口感体验。
3. 桂花与酒的搭配桂花在中国酒文化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能够与各种类型的酒品搭配,形成不同的口感和氛围。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桂花与酒的搭配方式:(1) 桂花与白酒:桂花白酒是中国传统的名酒之一,它将桂花的香气和白酒的浓郁完美结合。
在饮用时,可以感受到桂花的独特香气和白酒的醇厚口感。
(2) 桂花与红酒:桂花红酒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搭配方式,它将桂花的芳香与红酒的浓郁相融合,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口感。
这种搭配方式逐渐成为年轻人和女性喜爱的一种酒饮。
(3) 桂花与黄酒:黄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酒品,与桂花的搭配非常相融合。
桂花的芬芳使得黄酒更加醇厚,而黄酒的甘甜则能够凸显桂花的香气。
4. 桂花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桂花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把桂花视为吉祥的象征,常常将其用于庆祝节日和喜庆场合。
比如中秋节时,人们煮制桂花糖、桂花酒,以示团圆和幸福。
在婚礼、寿宴等场合,人们也常常以桂花来装饰酒席,象征美好和吉祥。
而在古代,桂花还常被用于制作香料,制成“桂花酒”、“桂花油”等产品。
古代桂花的寓意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在古代具有丰富的寓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寓意:
1. 美好、吉祥:桂花通常在秋季盛开,花朵小巧而香气浓郁,被视为丰收和幸福的象征,寓意着美好、吉祥。
2. 高贵、高雅:桂花的花色多为淡黄色或金黄色,花朵繁密而美丽,被赋予高贵、高雅的象征意义。
3. 友谊与爱情:桂花也常被用来表达友谊与爱情。
赠送桂花或以桂花为题材的礼物,表达对朋友或爱人的思念与祝福。
4. 荣誉与成就:在古代科举考试中,登科及第被称为“折桂”,因此桂花也象征着荣誉与成就。
总的来说,桂花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情感。
桂花节活动策划

桂花节活动策划桂花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庆典,每年的秋季,桂花盛开之时,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和敬意。
为了打造一场成功的桂花节庆典活动,我们需要精心策划,并准备一系列的活动方案,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活动主题:桂花香溢,共享美好时光活动时间: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活动地点:XX市XX区XX公园一、活动背景介绍桂花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庆典活动之一,也是我市秋季最为盛大的节庆之一。
每年桂花开放之时,街头巷尾洋溢着浓郁的桂花香气,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关注。
本次桂花节庆典活动旨在秉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让大家共同欣赏桂花之美,并通过互动体验活动,增进彼此的交流和友谊。
二、策划目标1. 提升桂花节庆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前来参与;2. 增加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3. 打造一个互动体验式的庆祝活动,让参与者享受其中,留下难忘的回忆;4. 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三、活动策划方案1. 集中展示:在活动现场设置桂花展览区,展示各种名贵的桂花品种,让参观者近距离欣赏桂花之美。
2. 文化表演:邀请各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表演团队,进行舞蹈、音乐、戏曲等形式的演出,将传统文化与桂花庆典相结合。
3. 互动体验:设置桂花制作教室,让参与者亲手制作桂花香囊、桂花糕等传统手工艺品,让大家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美食文化:策划桂花美食节,推出各类以桂花为主题的特色美食,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桂花的独特魅力。
5. 活动互动:设置桂花摄影比赛,鼓励市民和游客通过摄影作品展示桂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增加活动的参与度。
6. 开展公益活动:与当地慈善机构合作,举办慈善义演活动,通过募捐和义卖的方式,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帮助。
四、宣传推广1. 通过媒体渠道: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发布桂花节庆典的宣传报道和活动预告,吸引更多的目光和参与者。
关于桂花的历史_

关于桂花的历史桂花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素以芳香而著名,因其树势丰满、紧凑、姿态秀丽、四季翠绿、色泽四时有变,根系发达、抗寒抗逆能强,可作盆花、行道树、大小香花灌木球、盆景桩头等种苗。
她是集绿化、香化、美化、彩化于一身,品味、价值极高的珍贵花卉树木之一。
早在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桂花的记载,《山海经.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
”《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
”楚屈原《九歌》中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注:“桂浆”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树的花枝作为旗帜,以装饰用木兰树木材制作的车辆)。
由此可见,在楚地的早期文献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观赏价值。
此外,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和吉祥。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说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为美的化身。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
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
”汉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
当时栽种的植物,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等记载。
由此可见,桂花引种帝王宫苑,汉初已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既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
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
许多文人吟诗填词来描绘桂花、颂扬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已成为历代脍炙人口的美谈;而借喻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蟾宫折桂”,更是一般文人墨客向往的目标。
桂花的传统与现代意义

桂花的传统与现代意义
桂花,作为中国传统花卉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桂花就被誉为“花中月老”,因其花色金黄,花香浓郁,被视为吉祥、美好、高洁的象征。
在古代,桂花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文人墨客们常常以桂花为题材,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
桂花也被视为美的化身,被用于装饰庭院、园林和家居。
此外,桂花还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用于制作中药材和保健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桂花的现代意义也逐渐显现。
桂花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许多国际交流活动中,桂花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使者。
同时,桂花也成为了现代园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此外,桂花还有着深刻的哲理内涵。
其朴实无华的外表和淡雅的香气,代表着谦虚、低调的品质。
桂花的生长环境适应性较强,能够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这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桂花的花期较长,能够持续数月之久,这也是其被视为吉祥、美好、高洁的象征之一。
总之,桂花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花卉,不仅在古代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敬,也在现代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桂花的传统与现代意义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咸宁桂花史话之一再说民间节日,颇具桂乡特色。
春节,走亲访友拜年送礼,往往少不了桂花酒、桂花烟、桂花茶、桂花糖、桂花糕,以祝吉祥如意。
元宵,少不了吃糖桂花作馅的汤圆,以喻“桂子月中落”。
清明,人们往往就地取材,折下桂枝扎成花圈献于墓前,以祈先人乘槎早登仙界。
端午,少不了以桂花为佐料的绿豆(芝麻)糕点,酒饮料或糊汤米酒,以求桂花仙子护佑、消灾赐福。
中秋,少不了桂花月饼、酒水,采桂花枝养于家室,“守月华”于桂下,讲桂花与嫦娥传说,唱乡俚歌谣,以庆花好月圆,忆念嫦娥、后羿与吴刚。
再说嫁娶寿诞等喜庆之期,桂香气息亦浓郁。
姑娘出嫁,要在屋后栽桂,以示自己爱情高尚纯洁和对亲人家乡的眷恋。
新婚夫妇,要在院内或房前屋后共同栽桂,以表玉树交柯,百年好合和期许早生贵(桂)子,延绵万代。
小孩入学或升学,父母要带他(她)在向阳坡栽桂,以期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婴儿出生,老人寿诞,也都有栽桂祈福的习俗。
新婚大喜闹洞房,用拌有桂花的红枣、花生、瓜子及红、绿豆、米泡撒帐,预祝“早生贵子”。
新郎新娘则用桂花糖果,及烟酒招待,以寓生甜密,邻里和谐。
就连婚联,也多带桂花香如“序应三秋桂花馥郁;祥开百代瓜瓞绵长”、“喜溢华棠地天交泰;香飘桂苑人月双圆”等。
桂花是中特产,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先秦典籍《山海经》中有“招摇之山,其多桂”的记载,《吕氏秋》有“物为美者,招摇之桂”的美誉,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辛夷车兮结桂旗”的咏叹,说明桂花自古以来就是我民所喜的珍贵花卉。
咸宁自然条件适合桂树生长,是当今内五大桂花集中产区之一,植桂、艺桂、用桂历史悠久。
建以来,在各级委、政府和广大花农的共同努力下,咸宁桂花资源始终保持了全领先地位,并创下了五个第一:拥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类20多个品种,品种数量全第一;全市6个县市区45个乡镇都分布有桂花,地径在5厘米以的桂树130万株,折合面积3·7万亩,其中桂花园面积1·2万亩,植桂面积居全第一;全市产花桂树50万株,年产鲜花50万公斤,产量居全第一;咸宁桂花瓣大、厚、留香持久,质量居全第一;中花卉协会统计,全15个省市百年以古桂2200余株,咸宁百年以古桂达2000余株,占全总量的91%,古桂数量居全第一。
咸宁由此为全著名的“桂花之乡”。
湖北省咸宁市桂花镇挂榜山桂花镇挂榜山位于桂花镇桂花村。
最高海拔500米。
山体的形状很像天安门城楼。
在顶部有非常显著的悬崖峭壁,相对高度约100多米。
周围的村庄有太原韩、葛藤坪、对门周、楠木坑等。
挂榜上周围是湖北省桂花树分布最为集中地地区之一,每到金秋时节,十里飘香。
挂榜山,原名红崖山,海拔512米,占地1·98平方公里,是传说中咸宁桂花的最早生长地。
因山南坡有一长方形峭壁,远眺似榜文悬挂,故名。
行吟图折桂台祝愿有远大志向的莘莘学子们心想事成,早日蟾宫折桂。
桂花堂清代康熙三年,沈阳人何廷韬在咸安任知县,受晋朝河阳县令潘岳种植桃李的启示,号召全县乡民继续发展桂花,在宅前屋后和山坡河岸植桂,把宫桂推向民间,并作《桂花堂赋》,以言其志,记其壮举;清康熙三年知县延韬在衙署内建一处所,供读书消闲、迎官接友、议政说事之用,因物题名“桂花堂”。
他还“培咸治之官桂”于堂前,作《桂花堂自赋》张桂堂内,自撰一联悬于门楹:“抚案瑶琴传雅韵,微招角招,调出曲中民里;临轩丹桂挹天香,日照月照,移来化里菁莪”。
桂子楼清光绪初年,又有“桂子楼”,文人骚客纷沓至来,登临聚会,吟咏抒怀。
五老山柏墩村陈家庄背后的五老山桂花园,是桂花比较集中的地方。
五老山原名乌鳢山。
山不甚高,山体浑圆秀美。
当年,祝隆运等五位老,在这里搭茅棚,睡地铺,披荆斩棘,广植桂树,建了占地250亩、植树2400多株的桂花园。
如今,这里桂树林,繁花似海,幽香阵。
守月华守月华是我们咸安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一是为感谢嫦娥向玉帝求情,让百姓有了好收成,过上丰衣足食日子,也有祈愿儿女学业有成,图个大吉大利的意思。
”咸宁人过中秋佳节时,家家户整洁庭院,点香斗( 曰" 点天香") ,供月饼、桂花糕、桂花酒等,祭月宫。
香斗是以线香编成,斗中插着纸扎的龙门、旗斗、魁星和彩旗之类。
家家院中香烟缭绕,赏月至深夜。
并用自制月饼" 祀灶" 、" 祀先" 。
吃月饼、桂花糕,喝桂花酒等。
妇女夜游,俗称" 蹈月" ,许多人到桥上观赏月影荡漾。
南宋时,咸宁的中秋节已相当热闹了,《梦梁录》记载:富贵人家登高楼? 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穷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渡。
" 明朝时,咸宁人仍举办赏月之宴,品桂花酒赏月;有的在桂花树下,联袂踏歌,无异白天。
到现代,中秋节时仍家家盛办酒肴招待亲友,来往馈送均少不了月饼、桂花糕、桂花酒。
晚上,以月饼、桂花糕、桂花酒祀月宫,或烧斗香。
斗香为店铺所制,上大下小,用彩色纸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有挑灯大旗,大者各宽二尺。
是夜天气晴朗,居民有坐之深夜者,俗“ 守月华” 。
或乘月色蹈桥,相传可免腰疼。
在咸安,中秋民俗祭奠活动,以“守月华”、“祭嫦娥”最为普遍和隆重。
传说东晋时期,某中秋时节咸安大旱,眼看桂花树难以开花,收成无望,桂农只好找在当地挂榜山鸣水泉附近炼丹的道士葛洪求助,葛道士哀民生多艰,指点村民拜月祈福。
于是当地男女老少,在中秋月圆之夜,于村池塘边有大桂花树的空旷场地设香案,“守月华”,“祭嫦娥”,祈盼天降雨露,带来好收成。
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习俗,每到桂花采收前夜,大都在八月十五月儿正圆的晚上,由当地最年长者主持,拜祭月中嫦娥盗送桂花到民间的恩泽,祈求上天薄施绵绵细雨,保当年桂花能有好的收成。
“守月华”,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终夜不眠,以待月明,称曰守月”。
“守”,是在月下等待祈望;“月华”,指圆月边“长”出来的五彩晕轮。
如果圆月午夜起晕轮,花农们便欢呼雀跃;如果圆月午夜不起晕轮,则喻示中秋前后不下雨,桂花产量将减少。
这种说法有一定科学依据,咸安农谚就有“月亮长毛,有雨滂沱”之说。
由于当地嫦娥文化的影响,“守月华”也与“祭嫦娥”紧密相连,“守月华”的过程其实也是“祭嫦娥”的过程。
以“守月华”、“祭嫦娥”为主要形式的“拜月”活动,打破了汉族地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习俗,为咸安地区所独有。
这种“拜月”习俗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时间相符,加之民间传承的不断衍生、发展,久而久之就成了咸安地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中秋祭”了。
打桂早在中秋之前,他们就开始在盼望中忙碌了。
女们趁天晴找出“桂花篷”拿到河里洗净晾干,到镇买来腌花用的明矾;们则忙着山去砍伐竹竿,割光桂花林下的杂草。
他们一天几趟往后山跑,钻进桂树林,东看看,西看看,看那香眼张开没有。
桂花花期比较短,从花、盛花到谢花,前后仅有四五天,要保证质量和产量,必须在花期后三四天内采摘完毕。
眼看花蕾快要绽开了,就赶紧去镇打酒、买,请亲戚朋友帮忙。
在乡下,采收桂花是栽秧割稻一样的盛事,三亲四戚都会心前来帮忙。
这个等待盼望的过程有几分甜蜜,也有几分紧张。
桂乡说,八月桂花盼细雨。
这时节,应该有一场蒙蒙细雨。
细雨过后,千树桂花争相绽放,晚,四周山的香弥漫开来,空中尽是桂花的香味。
半时分,露下来了,花香被露凝香雾,慢慢地降落到了村子,钻进了乡民的房子,钻进梦乡,乡里的在香甜的梦中醒了。
醒了,就再也睡不着。
天还没亮,们就请来的帮工和孩子,扛起家什山了。
因为,赶在花瓣清露未晞之前打花,才能让花朵保持一定度,容易从枝脱落。
芳林观雨,观赏的是一场“工降雨”。
那些手持长竿打花的,只要用竹竿按住花枝,暗中使劲,让花枝颤动,既可以抖落鲜花,而不伤花枝。
而持竿打花的女,一定系着一个花巾。
打花挺抬,高用长竿,低用短竿,扬一次竹竿,洒一阵花雨,一根竹竿在手里运用自如,敲打的动作轻重适度,游刃有余,充满了劳动的美感。
而黄的、白的、金的花朵从高大的桂花树纷纷地飘洒,随着敲打节奏的快慢,纷飞的花朵或多或少,或急或慢,好一场飘飘洒洒的桂花雨!树下铺着盛接鲜花的布单——花农称作“桂花篷”,布单四周像穿蚊帐篙似的穿了四根竹竿。
小孩子一面握着竹竿抬起布单兜着盛花,一面随着打花前后左右地移动。
没有小孩帮忙单独打花的把布单铺在地,低矮的一面用树杈支起,每改变一次打花方向就挪动一次地的被单,一个倒也做得有条不紊。
让奇怪的是,偌大的桂花林里,有持竿打花的、有扯着“桂花篷”接花的小孩,有挑着担子在路来回运送桂花的,还有城里刻意早起跑来观赏打花的,竟然没有一个说话,安静得只能听见长竿敲打树枝的声响,桂花飘落时“沙沙沙”的声音。
四周都是一张张无声的笑脸,这份在安静中流动着丰收的景,使得晨曦中满当当的林子显出几分幽幽的空旷来。
让不解的还有,打花用的都是竹竿,而且竹竿的一裹着布;盛接桂花则多用棉布单而不用塑料布。
太出来了,露珠消失了,花农之间大声地问候,小孩子撒开满林子地疯跑,安静的桂花林这才打破宁静,突然闹起来。
树下,每布单的桂花都堆得满满的。
花农的脸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边拣枝叶边告诉我们:打桂花的时候不能说话,是怕惊动了桂花仙,来年的收就不好;打桂花用竹竿子的,而且竹竿的一用布包裹着,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打桂花时对树木的伤害;至于用布单而不是塑料布盛接桂花,则是因为早的花还带着露,用棉布盛接能够吸,又能透,有利于花朵保鲜。
草草拣掉树枝和杂叶,把鲜花装进皮箩,乐颠颠地挑回家。
女早已在家里备好酒菜,带着一花香吃喝酒去了,筛花、簸花则是女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