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0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江苏镇江一模)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种变化说明()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B[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 2.(2019·河南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

”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孟子B.墨子C.韩非D.荀子D[根据材料中“‘恶’是自然……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荀子的“性本恶”思想,故D项正确。

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

]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C[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两项错误。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33讲 汉代儒学+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33讲 汉代儒学+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解析:选A。

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解析:选A。

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解析:选C。

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

4.(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检测(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苏州调研)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解析:选D材料中“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墨家思想,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方略,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D项正确。

2.(2019·启东中学月考)有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

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张的是()A.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主流B.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C.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D.打倒孔家店能打倒中国传统解析:选C儒家文化经过汉代董仲舒的改造,先秦儒家思想变为“儒表法里”的新儒学,说明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故C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

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

该思想流派应是()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解析:选A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儒家主张“仁”“礼”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故B、C、D三项错误。

4.(2019·徐州调研)《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

”材料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D.公正至上解析:选D材料主张以德、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并结合“举公义,辟私怨”,可知体现的思想是公正至上,故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二单元第2讲课后作业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测试第一部分第二单元第2讲课后作业含解析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江苏丹阳高三期中)下面是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主要反映出西汉()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的“5人”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规模;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农民生活比较困难,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男耕女织,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仅是生活成本,C项错误。

2.(2019·福建省三明市一中高三月考)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答案 C解析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材料强调的是代田法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广种薄收、少种多收的特点,故B、D两项错误。

3.(2019·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返校考)下表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情况由此可以推知()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答案 C解析通过材料可知,东汉末年铁器已在西南地区使用,故C项正确。

仅仅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A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铁器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生产工具这一结论,故B项错误;表中内容看不出西南地区冶炼技术水平领先全国,故D项错误。

4.(2019·重庆一中月考)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产地较远,据此可知,汉代()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开始出现B.民间工商业迅速发展C.官营手工业中出现商品生产D.墓葬等级差别已消失答案 C解析材料中“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是官营手工业,“平民墓葬”则体现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故C项正确。

2020版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版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时作业49(含答案)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时作业49(含答案)

课时作业(四十九)一、选择题1.“兰台序九流,儒家但居一。

诸师自有真,未肯附儒术。

后代儒益尊,儒者颜益厚。

洋洋朝野间,流亦不止九。

不知古九流,存亡今孰多?或言儒先亡,此语又如何?”这是清代学者龚自珍表达对儒学地位看法的诗句。

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C.“孔子为教化之主,而一切道德之源也”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答案:D 解析:龚自珍认为,儒家只是九家中的一家,并无特殊之处,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都有其符合真理的一面,不需要依附儒术,后代儒家的地位被愈抬愈高,儒者的脸皮也愈来愈厚。

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独尊地位,故错误;B项主张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错误;C项主张维护孔子的权威,故错误。

2.⑥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说明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出现了萌芽,故B项正确。

黄宗羲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纲常礼教并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

3.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①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文中的意思是( )A.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B.孔孟经典是儒学的根本C.《论语》是儒学的根本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答案:B 解析:由“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批判以宋明理学语录为本,舍弃孔孟儒家经典,故B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汉代儒学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B2.(2019·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这种做法说明了( ) A.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B.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C.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B3.(2019·成都高三诊断检测)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D4.(2019·石家庄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B.革新了选官制度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D.设刺史以察民情B5.(2019·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 586次46.53%法观念法、刑 4 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 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平 4 427次11.71%道观念道 6 367次16.85%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A6.(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0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文科)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40小题,60分)1.《佐传•隐公四年》记载: 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

石碏日:“王觐为可。

”由此可知A.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礼乐制度已经崩溃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秃”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4.“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5.“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7.学者王亚南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B
2.(2019·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这种做法说明了( ) A.中央集权顺应历史潮流
B.封建皇权具有神权色彩
C.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突出
B
3.(2019·成都高三诊断检测)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4.(2019·石家庄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
者( )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B.革新了选官制度
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D.设刺史以察民情
B
5.(2019·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A
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A
6.(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材料说明( )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7.(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A
8.(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 )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C
9.(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

”他的主要目的是( )
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
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
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
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
B
10.(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认为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11.(2019·郑州模拟)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 )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
12.(2019·濮阳模拟)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

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

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

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

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A
二、非选择题
13.(2019·苏北四市模拟)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
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政治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

14.(2019·哈尔滨三中验收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

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

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材料二
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

说明:教化论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孔孟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专制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

为了迎合专制君主,打破了孔孟时代君臣关系相对,君主权威受到挑战的观点。

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