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工程手册
液压说明书

设计题目设计一台校正压装液压机的液压系统。
•要求工作循环是快速下行→慢速加压→快速返回→停止。
压装工作速度不超过5mm /s •,快速下行速度应为工作速度的8~10倍,工件压力不小于10KN 。
设计内容及步骤一.负载分析与速度分析1. 速度分析已知最大工进速度为5mm /s ,则快进速度设为45mm /s ,并设启动换向时间为0.1s ,运动部件重19.6kN ,运动总行程为450mm2. 负载分析设工作负载w F =30kN 。
惯性负载31960045109009.80.1a v F mN Nt-∆⨯==⨯=∆摩擦负载 摩擦负载分为静摩擦阻力和动摩擦阻力两部分。
静摩擦阻力 F fs = f s ×G = 0.2196003920fs F =⨯=N 动摩擦阻力 F fd = f d ×G = 0.1196001960fd F N =⨯=取液压缸机械效率m η =0.9,则液压缸工作阶段的负载值如下表:按上述分析可绘出负载循环图和速度循环图。
二.确定液压缸的主要参数1.初选液压缸的工作压力所设计的运动部件在工进时负载最大,其值为35511N,其它工况时的负载都相对较低,按照负载大小或按照液压系统应用场合来选择工作压力的方法,由最大负载值查表9-3,取液压缸的工作压力为4MPa。
2.计算液压缸结构参数为使液压缸快进和快退速度相等,选用单出杆活塞缸差动连接的方式实现快进,液压缸缸筒直径为D ==根据GB/T2348—1993对液压缸缸筒内径尺寸和液压缸活塞杆外径尺寸的规定,圆整后取液压缸缸筒直径为D=110mm ,活塞杆直径为d=0.7D=80mm 。
此时液压缸两腔的实际有效面积分别为:无杆腔面积:21/495A D π== cm2有杆腔面积:222()/444.77A D d π=-= cm 2 活塞杆面积:23A =d /4=50.24π cm 23.计算最大流量需求运动部件在快进过程中所需要的流量为21d v q ==13.564π快进 L/min工进过程中所需要的流量为2D v4q ==2.84π工进 L/min快退过程中所需要的流量为224q =12.08π=(D -d )v快退 L/min其中最大流量为快进流量为13.56 L/min 。
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

目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是一本对于液压工程师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其 目录结构清晰,内容全面且深入,既包括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探讨了各种 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这本书对于提高液压工程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 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系统
知识
工程师
技术
元件
介绍
提供
技术
手册
液压 工程师
一部分
液压
包括
基础理论
详细
应用
设计
案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液压工程师技术手册》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技术参考资料,为液压工程师提供了全面的、实用的 信息。本书由权威液压专家组织编写,凝聚了他们多年的经验和实践。本书的目的是为液压工程 师提供一个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实用工程技术和先进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工具。 液压基础理论: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液压基础理论,包括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液体力学和气体 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液体的物理性质等。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液压系统的运行原理和设计至 关重要。 液压元件:这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液压元件,包括泵、马达、阀、油缸、密封件等。对于每个元 件,都从工作原理、结构、性能特点、选型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液压系统设计: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系统的流量、压力、油箱容量、 管道尺寸等参数的计算,以及液压元件的选型和布局。
北石70BSD液压手册

顶部驱动钻井装置
液压手册
型号: DQ70BSD
I
4.2.4 液压源及系统维护保养注意事项 ........................................................................... 40 4.3 蓄能器维护保养 ...................................................................................................... 40 4.3.1 检查氮气压力.......................................................................................................... 40 4.4 液压管路维护.......................................................................................................... 41 5 故障诊断与排除 ...................................................................................................... 43 5.1 液压元件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 43 5.1.1 柱塞泵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43 5.1.2 齿轮泵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44 5.1.3 压力调节阀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 44 5.1.4 单向阀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45 5.1.5 液控单向阀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 45 5.1.6 节流阀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46 5.1.7 蓄能器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46 5.1.8 蓄能器安全球阀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 46 5.1.9 防爆电磁换向阀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 47 5.2 液压源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48 5.3 IBOP 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 50 5.4 倾斜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 50 5.5 回转系统故障.......................................................................................................... 50 5.6 背钳系统故障.......................................................................................................... 51 5.7 平衡系统故障.......................................................................................................... 51 5.8 刹车系统故障.......................................................................................................... 51 5.9 回转锁紧系统故障 .................................................................................................. 52 6 易损件明及工具细表 .............................................................................................. 53 附录一、液压系统图符号说明........................................................................................... 55
液压作业指导书

审批页批准:年月日审核:年月日年月日编写:年月日编制依据业主项目部下发的本建设工程相关资料及附图《110kV及以上送变电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DL/T782-2001)《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SDJ226-87)《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DL/T5168-2002)《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3-2005)《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 248-2008)《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四》典型施工方法美姑河~布拖110千伏线路工程项目部编写的《施工组织设计》目录一、工程概况 (4)二、液压操作施工工艺 (4)2.1工艺原理 (4)2.2 本工程使用压接管型号 (5)2.3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2.3.1施工工艺流程 (5)2.3.2操作要点 (6)三、各种液压管液压操作 (11)3.1 一般规定 (11)3.2操作工艺 (13)3.3 人员组织、设备与材料 (15)四、质量控制 (16)4.1 工程质量控制标准 (16)4.2 质量保证措施 (16)4.3 压后质量检查 (18)五、安全措施 (18)六、环保措施 (19)一、工程概况本线路起始于220kV美姑河变电站,止于110kV布拖变电站,全线单回架设,线路路径全长80.3km,其中轻冰区线路路径长58.13km,重冰区线路路径长22.17km。
曲折系数:1.21。
全线共256基,线路途经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
10mm冰区:导线型号:导线采用JL/G1A-240/30-48/7型钢芯铝绞线,单导线方式。
地线型号:一根地线采用LBGJ-80-20AC型铝包钢绞线,对应另一根地线采用OPGW-24B1-90光缆。
设计气象条件:设计覆冰厚度C=10mm、设计基本风速25m/s、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5℃。
液压说明书

液压系统使用及保养和维修手册(液压系统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此手册!!!)内容简介一、概述二、液压油的使用及管理三、液压设备的安装配管及配线四、液压系统的冲洗五、液压泵的使用六、电磁阀的使用七、综合阀的使用八、蓄能器的使用九、滤油器的使用十、油缸的使用十一、系统调试的注意事项十二、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十三、液压阀的清洗十四、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一、概述1、本液压系统是海门液压公司为我公司设计制造的倾炉系统。
精选了国内优质液压元件、附件。
液压系统总体结构先进合理、可靠,易于维修,符合GB3766-87《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中的各项技术要求。
2、本液压系统采用了封闭式的油箱结构,所以允许在聚尘大的恶劣环境下工作。
但使用时应注意清扫液压设备上的粉尘,以保证液压系统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及便于维护。
一)、结构特征1、油泵电机采用卧式安装,使油泵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及便于维护。
2、液压阀采用叠加阀及手动多路阀,使系统操作方便。
二)、液压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液压系统最高工作压力:Pmax=12Mpa~15Mpa油泵总流量:15~150L/min电机总功率:4KW~37KW电源:380V 50HZ油箱容积:300L~1200L系统油液正常工作范围:20℃≤T≤50℃液压系统推荐使用介质夏季:N68抗磨液压油冬季:N46抗磨液压油油液正常工作清洁度要求:NA39级(NAS16.38标准)二、液压油的使用及管理1、若工作介质为液压油,建议使用46号抗磨液压油。
若工作介质为阻燃液压油,建议使用水-乙二醇。
2、禁止使用与图纸不符的工作介质,禁止混合使用新旧液压油或与润滑油。
3、保持液压油的清洁度符合技术要求规定的范围内。
4、及时发现和更换已氧化的或乳化的液压油。
一般使用寿命为12-18个月。
5、液压油必需经过过滤后方可加入系统,并从空滤器处加入,以免混入水或其它杂质。
6、油位下降过大,会引起设备损坏或故障,应将油箱中的油量维持在最大和最小之间。
液压工程师手册

液压工程师手册液压工程师手册是涉及液压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它包含了液压系统的原理、构造、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液压工程师手册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液压系统概述- 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液压系统的优点和应用领域- 液压系统的基本元件和功能2. 液压系统的主要元件- 液压泵的分类、工作原理和选型方法- 液压阀的分类、工作原理和选型方法- 液压缸的分类、工作原理和选型方法- 液压马达的分类、工作原理和选型方法- 滤油器、油箱、油管路等辅助元件的选型和设计3. 液压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液压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分析- 液压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设计- 液压系统的布置和安装要点- 液压系统的调试和性能测试方法4. 液压系统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液压系统的润滑和密封管理- 液压系统的定期检修和保养措施- 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5. 液压系统的应用实例-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案例- 汽车液压力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案例- 液压舵机系统的设计和故障排除案例- 工业生产线液压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案例6. 液压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 液压系统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和考核- 液压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防范措施- 液压系统的紧急停机和事故处理方法本手册是液压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液压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液压工程师可以通过学习本手册,不断提高液压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安全可靠性,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液压连接施工工艺手册

一、总则1、本手册适用于220kV孙赵线破口进高阳工程的LGJ-240/30导线的接续管、耐张线夹、引流板、GJ-50地线的接续管和JLB4-80地线的接续管、耐张线夹及设备线夹的液压连接施工。
2、本手册的编制依据于《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SDJ 226-87)和《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3-90)。
3、液压施工是架空送电线路施工中一项重要的隐蔽工序,液压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并持证上岗,配有并使用自己的钢印,操作时必须有质量检查人员在现场进行监督。
二、导、地线及其接续管、耐张线夹、引流板的尺寸参数1、导、地线规格参数220kV孙赵线破口进高阳工程·架线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液压施工手册四、液压设备使用注意事项1、液压操作人员在操作中应听从液压钳处操作人员指挥,并随时注意液压表的指示压力。
压铝管时,液压泵压强值应达到60~65Mpa,压钢管时液压泵压强值应达到65~70Mpa,不得大于或小于规定负荷。
2、液压机启动后,应先作空载运行2~3分钟,检查液压钳活塞是否灵活,其他部位是否工作正常,确认设备运行完好后,才能加载施压。
注意在检查活塞起落时,施工人员应离开液压泵的正上方。
3、液压前应检查使用的液压模与被压的管是否配套,液压机是否放置平稳,缸体是否垂直地面。
4、施工过程中对液压模应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有变形、破损现象,应停用或修复后使用。
5、液压泵、液压钳、液压模、液压管等设备在运输过程中要装箱运输,避免磕碰。
6、液压泵、液压钳的接头防护罩摘下后,应用塑料袋或其他包装材料包裹好,以免沾上灰尘、杂物。
在工作完毕摘除高压软管后,应及时将接头防护罩盖好,高压软管也应按要求进行封装,尤其注意不得遗漏、装错各种活动的密封垫圈、垫片。
7、在施工现场进行锯线、挫飞边等工作时,应距液压钳及液压泵远些,以防止铁屑、粉尘等进入设备,堵塞油路。
液压施工作业指导书

导、地线液压施工作业指导书1 编制依据1.1 《110-50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3-2005;1.2 《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1.3 《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试行)》SDJ226-87;1.4 施工图纸及设计交底2 液压前的准备工作液压前应对使用的导线、地线以及各种接续管和耐张线夹,进行认真的外观质量检查,看其规格、尺寸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2.1 导地线液压连接的操作人员,必须由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的技工担任,操作完成并自检合格后应在连接管上打上操作人员的钢印号。
2.2 导地线及压接管的清洗2.2.1 钢芯铝绞线的液压部分在穿管前,应以汽油清除其表面油垢,清除的长度对先套入铝管端应不短于铝管的套入部位,对另一端应不短于半铝管长的1.5倍。
钢绞线的液压部分穿管前应以棉纱擦去泥土,如有油垢应用汽油或酒精清洗,清洗长度为1m左右;2.2.2对使用的各种规格的接续管及耐张线夹,应用汽油清洗管内壁的油垢,并清除影响穿管的锌疱与焊渣。
短期不用时,清洗后应将管口临时封堵,并用塑料袋封装;2.2.3 用补修管补修导地线时,其补修部分的导地线表面应用干净棉纱将泥土脏物擦拭干净(如有损伤,应在损伤两侧涂刷少量导电脂),再套上补修管进行液压。
2.3 导、地线切割导线铝股时严禁伤及钢芯。
导线及避雷线的连接部分不得有线股绞接不良、断股、缺股等缺陷。
连接后管口附近不得有明显的松股现象。
2.4 采用液压连接导、地线时,导、地线连接部分外层铝股在清洗后应薄薄地涂上一层导电脂,并应用细钢丝刷清刷表面氧化膜,应保留导电脂进行连接(导电脂性能:中性;流动温度不低于150℃,粘滞性强;接触电阻低)。
2.5 导、地线穿管2.5.1钢绞线耐张线夹将钢绞线端头自管口穿入钢锚中,穿管时应顺绞线绞制方向旋转推入。
直至到头为止;钢绞线耐张线夹的穿管图3-12.5.2钢绞线接续管用钢尺测量接续管的实长L,再用钢尺在钢绞线两端头向内量L/2处画C 点印记;印记画好后将钢绞线两端分别向管口穿入,穿时顺绞线绞制方向旋转推入,直至钢接续管端头到达钢绞线两端头L/2的C点印记处重合;接续管钢绞线钢接续管的穿管图3-22.5.3 钢芯铝绞线耐张线夹a、剥铝股:自钢芯铝绞线端头向内量L1+△L;L1:为钢芯穿入钢锚内长度 (125mm);△L:为钢管液压时预留伸长值(此值由试验后确定,△L=15 mm);b、套铝管:将铝管自钢芯铝绞线一端先套入;c、穿钢锚:将已剥露的钢芯自钢锚口穿入钢锚,穿时顺钢芯绞制方向旋转推入,保持原节距,直至钢芯端头触到钢锚底部,管口与铝股预留△L1长度相等为止;d、穿铝管:当钢锚压好后,先在铝管上自管口量L y=260 mm,在管上画好起压印记N,同时在铝线上自端头向内量L y画定位印记C(画定位印记之前,导线应涂导电脂并清除氧化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压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南街一号,北京市书刊出版业营业许可证出字第117号),1990年4月北京第一版,1990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雷天觉主编,北京市印刷一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新华书店经售。
定价74.00元。
元件篇5.工作介质5.1 液压系统对工作介质的一般要求--------------------------------------------------------------------------------------------3175.1.1 对工作介质粘度的要求粘度是选择工作介质的首要因素。
对一定的液压系统,只能应用粘度变化范围有限的工作介质才能正常工作。
在相同工作压力下,粘度过高,各部件运动阻力增加,温升快,泵的自吸能力下降,同时,管道压力降和功率损失增大。
反之,粘度过低会增加泵的容积损失,并使油膜支承能力下降,而导致摩擦体间产生干摩擦。
所以,在给定的运动条件下,工作介质对不同的液压元件和装置要具有合适的粘度范围,同时在温度、压力变化下和剪切力作用下,油的粘度变化均要小。
5.1.2 润滑性为了提高比功率,液压系统和元件发展趋向是高压、高转速。
在这样的条件下,液压元件内部摩擦副在高负荷或其他工作状况(如启动或停车)下,多数处于边界润滑状态。
因此,为减少各类磨损,要求工作介质对元件的摩擦副有良好的润滑性。
5.1.3 氧化安定性工作介质与空气接触,特别是在高温、高压下容易氧化、变质。
氧化后酸值增加会增强腐蚀性,氧化生成的粘稠状物质会堵塞滤器,妨碍部件的动作以及降低系统效率。
因此,要求它具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
5.1.4 剪切安定性工作介质通过液压元件的狭隘通道(节流间隙或阻尼孔)时,要经受剧烈的剪切作用,会使一些聚合型增粘剂高分子断裂,造成粘度永久性下降,在高压、高速时,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为延长使用寿命,要求剪切安定性好。
5.1.5 防锈和抗腐蚀性液压元件的各种金属零件,在溶解于工作介质中的水分和空气的作用下,精加工表面会发生锈蚀。
锈蚀颗粒在系统内循环,会产生磨损和引起故障。
所以要求工作介质对金属材料有足够的防锈性和防腐蚀性。
5.1.6 抗乳化性工作介质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从不同的途经混入水分。
混有水分的工作介质在泵和其他元件的剧烈搅拌下,很容易形成乳化液,使工作介质变质或生成沉淀物,妨碍冷却器的导热,阻滞管道和介质在阀门内的流动,降低润滑性。
所以,要求工作介质有良好的抗乳化性。
5.1.7 抗泡沫性空气混入工作介质后会产生气泡,混有气泡的介质在液压系统内循环,不仅会使系统的压力降低,润滑条件恶化,还会产生异常的噪声、振动和工作不正常。
此外,气泡还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速了工作介质的氧化。
所以要求工作介质起泡少、消泡容易,抗泡沫性好。
5.1.8 对密封材料的相容性工作介质对密封材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是密封材料溶胀软化;二是使其硬化,其结果都会使密封失效,引起泄露,系统压力下降,以至不能正常工作。
所以要求工作介质与系统内密封材料的相容性好。
5.1.9 其他要求对工作介质的其他要求还有:化学稳定性;在工作压力下,具有充分的不可压缩性;比热和热传导率要大;热膨胀系数要小;具有足够的清洁度;无毒性、无臭味;抗燃性......等。
5.2 工作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5.2.1 粘度(1)粘度的定义及单位在外力作用下,液体内某一部分与其相邻部分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沿其界面产生内部摩擦阻力,此种性质成为粘性。
表示粘性大小(即反映此内摩擦阻力大小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粘度。
粘度一般可分为下列三种:1)动力粘度(绝对粘度、粘性动力系数)动力粘度是各种粘度表示法的基础。
比例常数μ即动力粘度,μ的表示单位:国际单位制为帕·秒(Pa·s);CGS单位制为泊(P),通常用厘泊(cP)。
2)运动粘度(粘性运动系数)运动粘度是液体在同一温度下的动力粘度与该液体密度的比值(ν)。
其单位:SI单位制为m2/s,常用mm2/s;CGS单位制为厘chi(cSt)。
3)条件粘度(相对粘度)条件粘度是用各种粘度计所测得的粘度,以条件单位表示。
测定的方法和表示粘度的单位很多,因此,条件粘度的种类也很多,例如恩氏、赛氏、雷氏......等粘度。
我国主要采用运动粘度,最近ISO规定统一采用运动粘度。
其他一些主要国家采用的粘度单位及与运动粘度换算的公式,见表5.2-1。
(2)粘度-温度特性(以下简称粘-温特性)各种液体的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每种液体有自身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即粘-温特。
使用时,要求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变化愈小愈好。
粘温特性通常用下列三种方法表示:1)粘度-温度曲线图图5.2.2为一些典型液压油、液的粘度-温度曲线图,供查阅参考。
2)粘度温度系数粘度温度系数是根据液体运动粘度的数值按下式计算:NWX0~100 =(ν0-ν100)/ν50 (5.2-1)NWX20~100=(ν20-ν100)/ν50 (5.2-2)式中ν0、ν20、ν50、ν100——分别为液体在0℃、20℃、50℃、100℃时的运动粘度。
粘温系数越小,表示粘度随温度变化小,液体的粘温特性就越好。
3)粘度系数液压油的粘度指数(VI),表明试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同标准油的粘度变化程度比值的相对值。
粘度指数高,即表示粘-温曲线平缓,粘温特性好。
一般液压油的粘度指数值要求在90以上,优异的在100以上。
在国际《GB1995-80 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中规定粘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a) 粘度指数VI=0~<100时,VI=(L-U)/(L-H)×100 (5.2-3)b) 粘度指数VI≥100时,VI=10N-1/0.00715+100 (5.2-4)N=(logH-logν)/ logν (5.2-5)式中 U—试样40℃运动粘度(cSt);ν—试样100℃运动粘度(cSt);H—与试样100℃运动粘度相同,粘度指数为100的石油产品在40℃时的运动粘度(cSt);L—与试样100℃运动粘度相同,粘度指数为0的石油产品在40℃时的运动粘度(cSt)。
在计算时,H、L的数值在该国标(GB1995-80)中有数表可查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知道液压油在40℃时的运动粘度(cSt)后,其粘度指数(VI)值,即可在《GB1995-80 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中直接查到,不用计算。
(3)粘度-压力特性液体的动力粘度μ与压力ρ(MPa)的关系可用下列近似公式表示:μ=μ0e kp(Pa·s) (5.2-6)式中μ0—大气压力下液体的动力粘度(Pa·s);K —随各种液体而异的系数,石油型液压油为:K=0.015~0.35MPa。
压力对粘度的影响在低压时不明显,当压力大于50 MPa时,其影响趋于显著。
压力升高到70MPa以上时,液体的粘度将比常压下增加4~10倍,参看图5.2-3。
5.2.2 密度密度系单位体积内所含液体物质的质量(g/mL),我国采用20℃时的密度为液压油的标准密度,以ρ20表示。
一些典型液压工作介质的密度见表5.2-2。
5.2.3 温度膨胀由温度(t)引起的液压工作介质的体积(V)和密度(ρ)的变化为:V=V0(1+av·△t)(mL) (5.2-7)ρ=ρ0(1-av·△t)(g/ml) (5.2-8)式中V0—常温下工作介质的体积(mL);ρ0 —常温下工作介质的密度(g/ml);△t —由常温起算的温度差=t-t0(℃);Av —液体膨胀系数(℃-1)。
一般石油型液压油av=8.5~90×10-4/℃,平均取av=8.7~×10-4/℃5.2.4 热导率热导率表示液体内热传导的难易程度,其表达式:Q n=λA(t2-t1)/L (5.2-9)式中 Q n —所传导的热量(W);A —传热面积(m2);t2-t1 —温度差(K);L —与热流成直角方向的物质厚度(m);λ—热导率。
一般石油型油,在普通温度下可取:λ=0.116~0.151(W/m·K)。
5.2.5 比热容比热容是指单位重量或质量的液体,当温度升高1度时所需要的热量,一般石油型油平均可取c=(0.4~0.5)×4187J(kg·K)(5.2-10)但是必须注意,所有液压油的比热容几乎都是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的。
5.2.6 体积弹性模量在压力作用下液压油的体积变化,用压缩率β表示。
而油液的体积弹性模量K就是β的倒数:β=-1/V×dV/dp (MPa-1) (5.2-11)K=1/β(MPa) (5.2-12)式中 V—液压油的体积(m3);P—压力(MPa)。
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所得的K值也各不相同。
一般石油型液压油的K值,平均约为(1.2~2)×103MPa。
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在液体内不可避免地混入气泡等原因,使K值显著减小,因此,建议选用(0.7~1.4)×103MPa。
5.2.7 闪点闪点是在规定的开形杯或闭形杯内,用规定容量的油样加热到它蒸发的油气与空气混合后,在与规定火焰接触能发生闪光时,油样的最低温度。
闪点测量法有开杯和闭杯二种,一般轻质油多用闭杯法(GB261-83),而液压油多用开杯法(GB267-77)。
同一种油液,用开杯测定的结果要比闭杯高出10~30℃。
根据闪点可以知道油液中含有低沸点的馏份的程度,闪点高,表明低沸点馏份少,油液在高温下的安全性好,闪点低就不宜在高温下使用。
5.2.8 凝点凝点是油液在试验条件下,冷却到失去流动性时的最高温度。
测定液压油凝点可按GB510-83进行:将样油装在双层试管中进行冷却,当冷却到预期的温度时,将试管倾斜45°,并停留一分钟后油面不产生移动时的最高温度,此温度即为凝点。
外国油液一般给出倾点,这只是测定方法不同而已,倾点较凝点高2~3℃。
液压油的低温流动性与凝点有关,一般认为,在凝点以上10℃,液压油的流动性是好的。
5.2.9 酸值酸值是中和1g液压油中的全部酸性物质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以KOH/g的mg数表示。
酸值用石油产品酸值测定面(GB264-77)测定。
酸值是控制液压油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酸值大的油液容易造成机件的腐蚀,而且还会促进油液变质、增加机械磨损。
因此根据设备的使用条件,还规定了可用的最高酸值,在使用中当酸值超过规定时,需要更换新油。
但目前有的液压油加有二硫代二磷酸酯锌抗磨抗氧剂(ZDDP),这类添加剂本身酸值很高,所以新油酸值高,并非不能使用,使用中应加以区分。
5.2.10 腐蚀腐蚀是液压油在规定条件下,对规定金属试片的腐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