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物性1资料
地球内部构造

第二章地球表面特征及内部结构第一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一、表面宏观特征地球表面最大的地形构划是海、陆的划分。
其中面积:海洋约70%,陆地约30%。
都具有平面的特点,分别代表着两个高低不同平台:大陆平台800m,海底-4000m。
两者相差5000m。
这个高差远远超过海、陆内部的一般相对高差。
这一宏观的特征表明大陆和海洋的深部地质一定有着重要的区别。
二、大陆边缘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带为大陆边缘,常包含有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和大陆基( continental rise)。
1、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
表面平坦,平均坡度为0o07’,靠近大陆的部分坡度稍大,平均达0o12.4’。
大陆架外缘有一坡度明显变陡的坡折线,坡折线的平均深度为133m,大陆架平均宽50 ~ 70Km。
大西洋的大陆架较宽一般为100~200Km。
北欧沿海、北冰洋的大陆架最宽,达500Km以上。
我国东部大陆架宽达500km左右,是世界上较宽的大陆架之一。
太平洋沿岸因有海沟,大陆架很窄,有的地方只有4~8Km。
2、大陆坡:大陆架坡折线以下为一较陡的斜坡,其平均坡度为4.3o,最大可达20o,宽度平均为28Km,坡脚的深度为1400~3200m左右。
大陆坡是海底地形最复杂的地段,常常有许多通向大洋方向的深峡谷.这些峡谷深可达数百米,两壁很陡可达45o以上。
是真正的海底峡谷,在形态上与大陆山区的峡谷类似。
3、大陆基:大陆坡脚坡度逐渐变缓,过渡为大洋盆地。
这一过渡地带称为大陆基(continental rise)。
三、大陆边缘分类1.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以扩张的大西洋为代表,由大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大洋盆地组成,特点是没有海沟。
2.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以南美洲西岸为典型,有海沟,并在大陆上有与之并行的山脉。
传感课后习题

传感课后习题1 1、比较结构型传感器和物性型传感器。
、比较结构型传感器和物性型传感器。
2 2、举例说明传感器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传感器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3-1. 3-1.电阻应变片的直接测量量是什么?如何利用电阻电阻应变片的直接测量量是什么?如何利用电阻应变片构成测力传感器的加速度传感器?3-2. 3-2.金属丝型电阻应变片与半导体电阻应变片的异同金属丝型电阻应变片与半导体电阻应变片的异同点。
3-3. 3-3.什么是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利用应变效应解释什么是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利用应变效应解释金属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金属应变片灵敏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4举例说明用应变片进行测量时为什么要温度补偿?常采用的温度补偿方法有哪几种?常采用的温度补偿方法有哪几种? 3-5. 3-5. 3-5.应变片传感器的测应变片传感器的测量电桥按应变片的工作方式和数量的不同,一般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3-6. 3-6.交、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是什么?简述直流电桥和交、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是什么?简述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的异同点。
3-7. 3-7.应变效应和压阻效应二者有何不同?电阻丝应变应变效应和压阻效应二者有何不同?电阻丝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在工作原理上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3-8. 3-8.什么是半导体的压阻效应?半导体应变片灵敏系什么是半导体的压阻效应?半导体应变片灵敏系数有何特点?3-9. 3-9.简要说明应变测量中信号转变的历程。
简要说明应变测量中信号转变的历程。
3-10. 3-10.用图表示一等强度梁来做一荷重传感器,以四片用图表示一等强度梁来做一荷重传感器,以四片应变片R1=R2=R3=R4作变换元件组成全桥形式,其供桥电压为6V 6V,,问:a)a)其应变片如何粘贴组成全桥比较合理?画出应其应变片如何粘贴组成全桥比较合理?画出应变片布置图及桥路连接图b)b)求其电压输出值。
求其电压输出值。
酸性火山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物性参数特征

第 2 8卷
第 6期
石
油
学
报
Vo. 8 No 6 12 。
NO V. 2 007
20 0 7年 1 1月
ACTA PETROLEI S NI I CA
文 章 编 号 : 2 32 9 (0 70 —0 20 0 5 —6 观 孔 隙 结构 及 物 性 参 数 特 征
庞 彦 明 章 凤 奇 邱 红枫 战剑 飞
黑龙 江 大庆 13 1 ; 2 浙 江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系 浙 江 杭 州 672 3 02 ) 10 7 ( 中 国石 油 大 庆 油 田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1
P n n ig a g Ya m n Z a g Fe g i Qi o g e g h n n q u H n f n Z a in e h nJa fi
( . Ex oa in& De eo me tRee rh I siu e 1 plr to v lp n sa c ntt t ,Per Ch n qn l il mp n mie to iaDa ig Oif ed Co a y Li td,Da i g 1 3 2,Ch n qn 6 71 ia;
摘 要 :综 合 利 用 大 量 铸 体 薄 片 及 储 层 物 理 实验 资 料 , 松 辽 盆 地 北 部 营 城 组 酸 性 火 山 岩 储 集 空 间 与 物 性 参 数 特 征 的 研 究 结 果 表 对
明 , 性 火 山岩 储 层 储 集 空 间 以原 生 气孔 和 次 生溶 蚀 孔 为 主 , 观 孔 隙 结 构 具 有 孔 喉 比 超 大 的 特 征 。该 区酸 性 火 山 岩 储 层 具 有 束 酸 微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单元 结构、性质与用途

最新精品资料·化学结构、性质与用途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它不光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也能形成多种单质,且不同的碳单质在性质和用途方面差异很大。
因此,围绕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查,也是中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例1 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刚石石墨 C60 碳纳米管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解析本题结合图示综合考查了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其中石墨、金刚石的用途、C60的结构是代表性问题,是中考的热点。
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碳单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同时,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不能作润滑剂。
从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不同的碳单质中每个碳原子连接的碳原子数目不同。
参考答案 C变式题含碳元素的物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1)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其最外层电子数为。
(2)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在相应的位置上写出不同碳单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解析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由于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中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其结构并不一样,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但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解题时,可以抓住关键信息,即“同组成、异结构;化性似、物性异”进行。
再依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拓展、迁移。
石墨灰黑、质软而滑腻,是铅笔芯的主要成分。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分子结构用来作磨料、地质勘探的钻头和裁玻璃的刀。
例2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主要是利用石墨()。
A.具有导电性、防辐射 B.密度小,减轻机身重量C.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 D.硬度小,有润滑作用解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无机化学专业论文)纳米材料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对应构建方法及其物性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纳米材料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对应构建方法及其物性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无机化学指导教师:***20100420摘要本论文旨在探索利用晶体结构来控制性的构建一些具有特殊尺寸、特殊形貌和图案的高度规则的无机多级微纳结构材料,结合“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通过反应物和目标产物的结构分析来设计性的可控合成特定纳米材料的特定形貌,这种路线不仅对我们了解纳米材料合成提供了另外一个途径,同时也给理论分析纳米材料的形成本质原因提供了可能的理想指导。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作者通过利用了晶体结构的自范性和刻蚀机理结合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来构建分级制结构的PbSe纳米晶体。
该PbSe 分级制结构形成是碱性诱导下的刻蚀与刚性分子1,10-phen吸附保护竞争的结果。
通过大量的实验优化了反应的动力学因素,使得该结构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较高的产率和可操控性,为以后的性质研究提供了保证。
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来构建分级制结构的方法,也为其他材料分级制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思路。
2. 作者首次采用维生素C热解的方法来构筑肾结石成份之一的四方相的水合草酸钙,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利用机添加剂来调节晶体的生长,该微晶具有规则的四方棱柱形貌,且结晶性好。
并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固相制备方法来获得相应四方棱柱状的多孔碳酸钙,并研究了多孔碳酸钙对无机水合盐类相变材料的限域效应。
合成的多孔碳酸钙是无毒且环境友好的,将其应用到无机盐相变领域能够成功地解决无机水合盐相变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难题,如相分离和过冷现象.这也表明多孔碳酸钙有可能应用于未来的“智能屋”中。
3. 作者利用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在外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通过“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实现了一维纳米结构在三维空间的自组装,实现了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和Ostwald熟化机理的完美结合。
物性参数

中文名: 甲烷
英文名: METHANE
CAS号: 74-82-8
化学式: CH4
所属族: 直链烷烃
分子量: 16.0428 g/mol 熔点: -182.456 C
沸点: -161.49 C
临界温度: -82.586 C
临界体积: 9.86E-05 m3/mol 偏心因子: 0.0115478
临界压缩因子: 0.286
偶极距: 0. debye 标准焓: -7.451997E+07 J/kmol 标准自由焓: -5.049E+07 J/kmol
绝对熵: 1.8627E+05 J/kmol/K
溶解参数: 5.68 (cal/cm3)1/2 折光率: 1.0004
等张比容: 72.618
,
,
标志号:
Ⅲ类包装:货物具有小的危险性,包装强度要求一般。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安瓿瓶外木板箱。
铁桶包装(工业纯)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仓温不宜超过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储存间内的照
丙醇
主反应:
CO+2H2====CH3OH+90.8kJ/mol 25O C
CO2+3H2CH3OH+H2O+49kj/mol。
甲醛分子结构

甲醛分子结构甲醛,化学式HCHO,式量30.03,又称蚁醛。
无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气味,对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气体相对密度1.067(空气=1),液体密度0.815g/cm3(-20℃)。
熔点-92℃,沸点-19.5℃。
易溶于水和乙醇。
水溶液的浓度最高可达55%,通常是40%,称做甲醛水,俗称福尔马林(formalin),是有刺激气味的无色液体。
有强还原作用,特别是在碱性溶液中。
能燃烧,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7%-73%(体积)。
着火温度约300℃。
甲醛可由甲醇在银、铜等金属催化下脱氢或氧化制得,也可由烃类氧化产物分出。
用作农药和消毒剂,制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维纶、乌洛托品、季戊四醇和染料等的原料。
工业品甲醛溶液一般含37%甲醛和15%甲醇,作阻聚剂,沸点101℃。
甲醛_甲醛 -分子结构甲醛甲醛甲醛甲醛_甲醛 -基本内容中文名称:甲醛英文名称:Formaldehyde中文别名:福尔马林;蚁醛;甲醛溶液英文别名:BFV; fannoform; superlysoform; Veracur; Formaldehyde? Formaldehyde, solution, flammable; Formaldehyde, solutions (Formalin) (corrosive); Formalin; formalin 40; formalith; Formic aldehyde; Formol; FYDE; HCHO; HOCH; karsan; lysoform; Melamine-Formaldehyde Resin; Methan 21; Methanal; Methyl aldehyde; Methylene oxide; Morbicid; Oxomethane; Oxomethylene; OxymethyleneCAS号:50-00-0分子式:CH?O分子量:30.03甲醛_甲醛 -物性数据1.性状:1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和窒息性气味的气体。
原子结构

不带电、中性 决定同位素和质量数
电子 9.1095×10-27kg 1/1836 一个单位负电荷 价电子决定元素化性
质子:Z 个
2)核组成符号 AZX 中子:A-Z 个
3)两个关系式
核外电子:Z个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阴、阳离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2.六种量
B.n(A-N+10)/(A+16) D.n(A-N+6)/A
氧化物为RO,质子数=A-N+8;式量=A+16;选A
3、元素、核素、同位素 ㈠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叫做元素。 ①决定元素的种类的因素:质子数。
②“同一类”包括质子数相同的各种不同原子,以及各 种状况下的原子或离子(即游离态和化合态) 如:H、D(2 1H)、T(3 1H)、H+、H-都属于氢元 素。
概念:能量高低不同和离核远近不同的空间区域
符号:
KLMNOPQ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电子层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能量: 低—————————高
离核距离:近—————————远
记忆
2.二原理
1)最大容纳原理: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在填入电子层时,先占能量
低的电子
层,后占能量高的电子层。
一个单位正电荷 决定 元素的种类
中子 1.6743 ×10-27kg 1.008
呈电中性
决定同位素和质量数
电子 9.1095×10-31kg 1/1836 一个单位负电荷 价电子决定元素化性
2、两个关系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