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病害,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季节流行曲线: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获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

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腐霉属,丝核菌属和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真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的代表。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货,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微效基因抗病性 :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为数量性状的抗病性。

主效基因抗病性:植物体内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盂德尔法则遗传的抗病性。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调节植物的微生态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者是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毒素: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所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的非酶类化合物。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及症状1、植物病害:当植物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遭受其他生物侵染后,其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并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造成生长受阻、产量降低、质量变劣甚至植株死亡的现象。

2、病原生物:除植物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病害,这种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

3、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致病因素性质: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根据病原生物种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根据病原物传播途径: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虫传病害。

根据表现症状类型: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根据植物发病部分:根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叶部病害,果实病害。

根据被害植物类别: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

根据病害流行特点:积年流行病,单年流行病。

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4、症状:是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在组织内部和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

外部症状:通常是指受病植物上肉眼可见的病变。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发病植物自身组织或器官的不正常表现。

病征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上所形成的特征。

5、病状:变色:植株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坏死: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

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凋萎。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凋萎。

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6、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锈状物、脓状物。

7、寄生性: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8、寄生物分类:活体营养型:在自然界只能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获取营养的生物,寄生能力强。

专性寄生物不能人工培养。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1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2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

3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

4、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

5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6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

7、专性寄生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生物。

8、致病性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9、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

10、病害循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1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12、再次侵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

13些寄主植物可能是其生育期与病原物的侵染期不相开了病害。

14寄主植物对病原生物具有组织结构或生化抗性的性染。

15成功侵染所需的最低数量。

16入寄主后暂时不表现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一症状才开始表现。

17、死体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

18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吸收营养物质而并不很快丝在寄主细胞间发育和蔓活细胞内吸收营养。

19、分布感染。

20的则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感染。

21物的种内形态特征上有差病力不同的类群。

22、专化属植物的致病力不同的类群。

23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的能力。

24病原物诱发植物群体病害的相对的能力。

25 二、填空题1、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即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和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

2、植物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类立克次氏体、类螺质体、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3、化也很大。

归纳起来有5种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4、植物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5、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6、植物病害循环分为病害发生前阶段、个体发病阶段、群体发病阶段和病害延续阶段四个阶段。

7、在病害的发生发展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等几种类型。

8、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完整版)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完整版)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活体营养型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死体营养型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物质来源的生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专性寄生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特性非专性寄生寄生物即能从活体又能从死的植物组织上获取营养物质的特性柯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常表述为四步:1病植株上有一种微生物的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3将纯化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健康植株上出现相同症状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可以再分离得到相同的纯培养物,性状与接种物相同真菌狭义的真菌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体,不含光合色素,主要以吸收的方式获取营养,靠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生物。

广义的真菌是包括卵菌、黏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和担子菌等,又称菌物。

吸器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支,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菌丝变态结构菌核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形成的或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组成,可用于产生子囊等生殖器官的垫状或头状组织。

菌索菌组织纠缠在一起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可吸收营养和抵抗不良环境厚垣孢子由菌丝中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的休眠孢子,可抵抗不良环境游动孢子鞭毛菌的无性孢子,具鞭毛,无细胞壁,可在水中游动孢囊孢子接合菌的无性孢子,不具鞭毛,有细胞壁,原生质割裂产生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的外生无性孢子,主要由芽殖和裂殖产生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由雄器和藏卵器配合产生具有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为二倍体接合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配子囊配合产生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产于子囊内,每个子囊8个孢子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着生在一种称为担子的结构上,单细胞、单核、单倍体子实体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的真菌的产孢结构闭囊壳包被完全封闭,无固定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子囊壳子囊果有孔口,球形或瓶形,内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座子囊着生与子座部分组织消解形成的空腔内,子囊周围不形成真正的子囊果壁,此子座组织称为子囊座子囊盘子囊果盘状或杯状,子囊平行排列在盘上分生孢子梗由菌丝分化产生的一种分支或不分支的梗状物,其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由菌丝体组成的一种垫状或浅盘状的产孢结构,上面成排的短生分生孢子梗,或直接在内壁生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由菌丝组成的一种球形、近球形、或不规则的结构,有孔口和拟薄壁组织单主寄生有的真菌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其整个生活史的现象转主寄生真菌必须在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革兰氏染色鉴定细菌细胞壁性状的一种染色方法,一般分为结晶紫染色,碘液处理,乙醇脱色,红色染料复染稀释终点病株组织榨取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限度称为稀释终点失活温度病株组织榨取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十分钟,十分钟内病毒全部失去传染力的温度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自己所需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例如:列当、菟丝子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水分养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致病性病原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毒性寄主植物对病原表现垂直抗性时,病原物致病力的强弱用毒性表示,强弱程度称为毒力的不同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变种或专型内对寄主植物种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专化型同一种寄生物种内,根据其对寄生物种内的科、属、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区分的专化类型变种病原物种内对不同科、属植物致病性各异,且形态上差别小的群体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亦然。

最新普通植物病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最新普通植物病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最新普通植物病理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植物病害诊断、稀释限点、钝化温度、复合侵染、植物病害诊断、并发病害、植物线虫病害、潜伏侵染、拮抗作用、抗体、类病毒、鉴别寄主、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隐症现象、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线虫病害、鉴别寄主、稀释限点、抗原、类病毒、继发病害、复合侵染植物病理学、病原、病状、病症、专性寄生、致病性、毒性、病害循环、侵染过程、整体产果、分体产果、菌索、子座、菌核、子实体、假根、同宗配合、异总配合、准性生殖、真菌的生活史、生活史的多形现象、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侧丝、丁侧丝、拟侧丝、缘丝、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担子果、转主寄生、先担子、后担子、病毒、亚病毒,朊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初侵染、再侵染、复合侵染、外运凝集素(lectin)、激发子(elicitor)、毒素(toxin)、被动的抗病性、主动抗病性、定向选择、稳定化选择、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过敏性反应、PR蛋白、诱发抗病性、基因对基因学说、(+)RNA 、系统症状、抗血清反应、诱导抗病性、病毒的突变、钝化温度、多分体现象、系统症状、抗原、二、填空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鞭毛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病状是:①;②;③;④;⑤花序、花梗。

主要病征为、、等。

3.真菌的分类、鉴定基本上是以形态特征为主,并辅之以生理、、遗传、生态、超微结构及等多方面的特征。

4.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真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真菌学的发展。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脉冲场电泳)技术、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技术、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ITS(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技术等。

5.通常用作接种的敏感寄主有、、、、、、、、等。

6.植原体病害在田间表现出与病毒相似的症状, 植株、、、丛根、、花变绿, 并使植株衰退和。

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绪论 (11)1、植物病害对人类的危害 (11)2、农业有害生物的主要类型 (11)二、植物病害与病害系统 (11)(一)植物病害 (11)1、什么是植物病害 (11)2、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11)3、什么是病害的症状 (12)4、症状包括两个方面:病症和病状 (12)5、症状的5大类型 (12)6、病症的类型 (13)7、症状是会发生变化的 (13)8、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13)9、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 (13)10、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13)11、植物病害类型(传染性病害) (14)(二)病害系统 (14)1、什么是植物病害系统 (14)2、病害系统的要素 (14)3、病害系统的类型 (14)4、自然植物病害系统(病害三角关系,针对特定的植物病害)(14)5、农田病害系统(病害四角关系,强调人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14)人在植物病害生态系统中影响 (15)6、人工环境植物病害系统 (15)7、植物生物组 (15)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16)(一)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征 (16)1、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 (16)2、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 (16)(1)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 (16) (2)营养型与病原物侵入寄主的关系 (16)(3)微生物可分为兼性寄生物和兼性腐生物 (16) (4)病原物的寄主范围 (16)(5)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17)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与致病力 (17)4、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17)(1)水解酶类 (17)(2)毒素 (17)(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两种作用途径) (18)(4)小分子蛋白 (18)(5)病原物的mRNA和小分子RNA进入寄主细胞 (18) 5、病原物的传染性 (18)(二)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 (18)1、什么是病程 (18)3、侵入前期 (18)①接触前阶段 (19)(1)病原物在到达寄主表面前有哪些行为? (19) (2)多数病原菌休眠体萌动、活化需要寄主的刺激 (19) (3)病原物与寄主分泌物识别 (19)(4)病原物在抵达寄主之前有不稳定性 (19)(5)病原物如何到达寄主表面? (19)②接触阶段 (20)(1)病原物与寄主的识别 (20)(2)过敏反应 (20)(3)影响病原物萌发和生长的因素 (20)4、侵入期(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 (20)(1)侵入方式 (20)(2)侵入途径 (20)a.直接侵入 (20)b.从自然自然孔口侵入 (21)c.从伤口侵入 (21)(3)侵入所需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21)a. 为什么要积累一定数量? (21)b.病原细菌致病的群体效应 (22)(4)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2)5、潜育期(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建立和关系到显症之前) (22) (3)病原物在寄主上的扩散 (23)(4)寄主植物在潜育期的抗病反应 (23)(5)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反抑制作用 (23)6、发病期(发现症状) (23)(三)病害循环 (24)1、什么是病害循环 (24)(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的形式 (24)(2)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 (24)(3)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因素 (24)3、病原物的传播 (25)(1)气流传播 (25)(2)雨水传播 (25)(3)生物介体传播 (25)(4)土壤传播和有机肥料传播 (25)(6)人为因素传播 (25)4、初侵染和再侵染 (26)5、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26)第四章植物病原菌物 (27)(一)菌物 (27)1、菌物概述 (27)2、菌物的益害 (27)(1)有隔菌丝隔膜的多种类型 (28) (2)菌丝生长及菌落 (28)4、菌物的细胞结构 (28)5、菌丝的变态 (28)6、菌丝组织 (29)(二)菌物的繁殖 (30)1、无性繁殖 (30)(1)无性繁殖的作用 (30)(2)无性孢子的产孢方式 (30) (3)无性孢子的类型 (30)a.分生孢子 (30)b.游动孢子 (30)c.孢囊孢子、厚垣孢子 (30)2、有性生殖 (31)(1)有性生殖的过程 (31)(2)有性生殖的作用 (31)(3)有性生殖性细胞的结合方式 (31)a.游动配子囊配合 (31)b.配子囊接触交配 (31)c.配子囊配合 (32)d.受精作用e. 体细胞结合 (32) (4)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 (32) (5)有性孢子的类型 (32)a. 休眠孢子囊b.卵孢子 (32)c.接合孢子d.子囊孢子 (32)e.担孢子 (32)3、准性生殖 (32)(1)准性生殖的过程 (33)(2)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 (33)(三)菌物的生活史和分类 (33)1、菌物的生活史 (33)2、菌物生活史类型 (33)3、菌物分类方法及分类单元 (34)4、菌物的命名(双名制命名法) (34)5、专化性和生理小种 (34)(四)根肿菌门 (34)1、根肿菌门的主要特征 (34)2、根肿菌属 (35)3、粉痂菌属 (35)4、多粘霉属 (35)(五)卵菌门 (35)1、卵菌门的基本特征 (35)2、卵菌门只有卵菌纲(9个目) (36)3、水霉目 (36)(1)水霉属 (36)(2)棉霉属 (36)4、腐霉目 (37)(1)腐霉属(苗期病害的重要病原物) (37)(2)霜疫霉属 (37)5、霜霉目 (37)(1)孢囊梗的特征是霜霉目菌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38) (2)疫霉属 (38)(3)致病疫霉 (38)(3)霜霉属 (39)(4)盘梗霉属 (39)(5)单轴霉属 (39)(6)假霜霉属 (39)(7)指梗霉属 (40)(8)霜指霉属 (40)(9)几种属的对比 (40)6、白锈目 (40)(六)壶菌门 (41)节壶菌属 (41)(七)接合菌门 (41)1、接合菌门真菌的共同特征 (41)2、毛霉目 (42)(1)根霉属 (42)(2)笄[ji]霉属 (42)(3)毛霉属 (42)(4)犁头霉属 (43)(八)子囊菌门 (43)1、子囊孢子的主要特征 (43)2、子囊的主要特征 (43)3、子囊四个类型 (43)4、子囊果 (44)5、子囊盘、子囊壳、子囊座 (44)6、子囊果内的不孕丝状体 (44)8、外囊菌亚门 (44)外囊菌纲的外囊菌目 (45)桃缩叶病的病害循环 (45)9、盘菌亚门(子囊菌亚门) (45) (1)多腔菌目 (45)痂囊腔菌属 (45)(2)煤炱目 (45)(3)格孢腔菌目 (46)(4)散囊菌目 (46)(5)白粉菌目 (46)白粉菌目常见属的子囊果主要特征 (46) 麦类白粉病 (47)(6)柔膜菌目 (47)(7)小煤炱目 (47)小煤炱属 (47)(8)肉座菌目 (47)a.赤霉属 (47)b.麦角菌属 (48)(9)间座壳目 (48)黑腐皮壳属 (48)(10)小囊菌目 (48)长喙壳属 (48)(11)大角间座壳目 (48)(12)黑痣菌目-黑痣菌属 (49)(13)未定目-小丛壳属 (49)10、无性态子囊菌(半知菌) (49)(1)特性 (49)(2)繁殖 (49)(3)载孢体及其类型 (49)(4)分生孢子形成的方式 (50)a.体生式分生细胞 (50)b.芽生式分生孢子 (50)芽殖式分生孢子发育的五种类型 (50)(5)无性态子囊菌的有性阶段未发现的原因 (50) (6)无性态子囊菌的分类 (51)a.无孢目-小核菌属 (51)b.丝孢目 (51)轮枝孢属 (51)曲霉属 (51)青霉属 (52)葡萄孢属链格孢属 (52)c.束孢梗目 (52)d. 瘤座孢目 (52)e.球壳孢目 (52)f.黑盘孢目 (53)(九)担子菌门 (53)1、营养体 (54)(1)初生菌丝 (54)(2)次生菌丝 (54)(3)三生菌丝 (54)2、担子菌的无性繁殖 (54)3、担子菌的有性繁殖 (54)4、担子果 (54)5、柄锈菌亚门 (55)(1)锈菌的特征 (55)(2)锈菌的生活史 (55)(3)锈菌生活史类型 (55)(4)转主寄生(锈菌特有的一种现象) (55) (5)锈菌的多型现象 (55)(6)栅锈菌属 (56)(7)层锈菌属 (56)6、黑粉菌亚门 (56)(1)特征 (56)(2)黑粉菌属 (56)系统侵染和局部侵染 (56)(3)腥黑粉菌属 (57)(4)条黑粉菌属 (57)(5)外担菌目 (57)第五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58)(1)概述 (58)1、原核生物的定义 (58)2、细菌细胞结构 (58)(1)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 (59)(2)革兰氏染色原理 (59)(3)革兰氏染色流程 (59)4、细胞膜 (59)功能 (59)5、细胞质 (59)6、鞭毛 (59)功能 (60)7、纤毛 (60)功能 (60)(二)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60)1、细菌的繁殖 (60)营养、代谢废弃物及其它限制因子影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60) 2、遗传变异 (60)(1)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60)特征 (61)3、遗传重组 (61)3种类型的遗传重组 (61)(三)致病 (61)1、植物原核生物病原的特点 (61)2、侵染来源 (61)3、侵染途径 (62)4、病原物侵入后的繁殖 (62)5、病原物如何杀死寄主? (62)6、病原原核生物的传播 (62)7、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 (62)8、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特点 (62)9、螺原体属和植原体属 (63)(四)分类和命名 (63)2、细菌的分类方法 (63)3、细菌的分类 (63)4、细菌的命名 (63)(五)薄壁菌门 (64)1、假单胞菌属 (64)2、雷尔氏(拉尔氏)菌属 (64)3、黄单胞菌属 (64)致病机理 (64)4、土壤杆菌属 (64)(1)致病机理 (64)(2)致病过程 (64)5、欧文氏菌属 (65)6、韧皮部杆菌 (65)(六)植原体和菌原体 (65)1、植原体引起的病害症状 (65)2、菌原体的传播 (65)(七)植物的基因工程 (65)(八)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65)(九)细菌性病害如何防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

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病程: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和引起发病的过程。

2.植物病害系统:病原物和寄主植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

3.多循环病害:是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4.病害循环:植物从当前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作侵染循环。

5.菌核:是由菌丝聚集而成不同程度坚硬的颗粒状组织。

其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和结构因不同菌物差异很大。

由皮层和菌髓组成。

6. 准性生殖:异核体菌丝中两个在遗传上不同的细胞核结合形成杂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核在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染色体的交换、基因重组,经过单倍体化形成单倍体。

作用类似于有性生殖。

准性生殖的过程(1)形成异核体(2)形成杂合二倍体(3)有丝分裂交换(4)单倍体化7.小种(race):病原物小种是一种病原物对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的致病性有分化的群体。

8.卫星RNA: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量的RNA 其与病毒RNA无同源性,单独不具有侵染性,要依赖病毒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星RNA(sRNA)9.全寄生: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

10.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水寄生”。

1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合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12.系统侵染:13.核酸的多分体现象: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并仅存于正单链RNA中,核酸的多分体现象是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的不同的病毒粒体中。

二.1.病害三要素:病原物、寄主植物、环境条件2.病原类型:生物病原(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非生物病原3.植物病害系统类型: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业植物病害系统、人工环境植物病害系统4.植物侵染性病害特点:病原性,传染性,症状特异性、病程、病害循环。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植物病害诊断、稀释限点、钝化温度、复合侵染、植物病害诊断、并发病害、植物线虫病害、潜伏侵染、拮抗作用、抗体、类病毒、鉴别寄主、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隐症现象、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线虫病害、鉴别寄主、稀释限点、抗原、类病毒、继发病害、复合侵染植物病理学、病原、病状、病症、专性寄生、致病性、毒性、病害循环、侵染过程、整体产果、分体产果、菌索、子座、菌核、子实体、假根、同宗配合、异总配合、准性生殖、真菌的生活史、生活史的多形现象、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侧丝、丁侧丝、拟侧丝、缘丝、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担子果、转主寄生、先担子、后担子、病毒、亚病毒,朊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初侵染、再侵染、复合侵染、外运凝集素(lectin)、激发子(elicitor)、毒素(toxin)、被动的抗病性、主动抗病性、定向选择、稳定化选择、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过敏性反应、PR蛋白、诱发抗病性、基因对基因学说、(+)RNA 、系统症状、抗血清反应、诱导抗病性、病毒的突变、钝化温度、多分体现象、系统症状、抗原、二、填空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鞭毛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病状是:①;②;③;④;⑤花序、花梗。

主要病征为、、等。

3.真菌的分类、鉴定基本上是以形态特征为主,并辅之以生理、、遗传、生态、超微结构及等多方面的特征。

4.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真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真菌学的发展。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脉冲场电泳)技术、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技术、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ITS(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技术等。

5.通常用作接种的敏感寄主有、、、、、、、、等。

6.植原体病害在田间表现出与病毒相似的症状, 植株、、、丛根、、花变绿, 并使植株衰退和。

7.线虫常用的分离方法: 1) 法,2) 法, 3) 法, 4) 分离法, 5) 法.8.难于识别的病毒病害需要进行实验室辅助诊断,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实验、观察、和等.9.接合菌亚门真菌造成的病害病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主要病征是初期为_________、后期_________的霉状物,霉层上可见黑色小点。

造成的病害常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黑霉病等。

10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真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真菌学的发展。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脉冲场电泳)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技术、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ITS(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技术等。

11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

12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症状、、、。

13真菌性病害的诊断要明确对病害所致病原真菌的、、、,明确病害的。

14我国主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有、、。

7)导致植物受病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和。

1 真菌的分类、鉴定基本上是以形态特征为主,并辅之以、、、、超微结构及等多方面的特征。

15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真菌的分类、鉴定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真菌学的发展。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脉冲场电泳)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技术、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ITS(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技术等。

16 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包括、、、。

17 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症状、、、。

18 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常见的有六大类、、、、和腐烂病。

19 引起植物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生物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包括和。

20.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___________提纯了TMV的结晶体,194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21病毒粒体的基本结构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结构单位是_________,少数病毒粒体外面有________。

22 病毒在哪些方面展示出了许多有益的作用,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植物病毒的俗名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TMV的传染方式为_________,CMV的传染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方法。

26.大田中病毒病与生理性病害的区别表现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病毒粒体的整个基因组存在于单一核酸分子中称_________,病毒基因组节段分配在两个粒体中称_________,分配在多个粒体的核酸中称_________,这种病毒又称_________病毒。

28.我们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亚病毒。

29目前国际上病毒分类系统采用__________的分类单元,分类依据主要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分类依据。

30.1898年,_______ 最先将“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取名为病毒。

31.植物病毒的粒体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

32. 病毒粒子的侵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自然界中有抗原性的有_______、________、真菌、毒素等,有些低分子量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脂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高分子量复合物也可获得抗原性。

35.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类病毒是共价闭合的_____________。

36.实验室中诊断植物病毒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三、简答题1. 诊断植物病害的步骤(5分)2.植物病害诊断技术及应用范围(8分)3.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8分)4.原核生物造成病害的诊断要点(4分):5. 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诊断要点(5分)6. 柯赫氏法则要点及应用范围(10分)7. 试述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5分)8.举例简述柯赫氏法则及其适用范围(5分)9. 说明植物叶片黄化但仍健康且坚实的生理原因(5分)10. 举例说明植物菌原体病害的主要症状特点(5分)11. 举例说明琼脂双扩散的诊断作用(4分)12.在琼胶平板中间的孔放抗血清,四周的孔分别放置不同的细菌或病毒,从沉淀带的形成,分析它们的血清学关系(5分)13. 病毒病害与其他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要点(5分)14. 植物生长停止或缓慢的生理原因(5分)15. 试述抗菌素不能彻底治愈植物菌原体病害的可能原因及其应用(5分)16. 举例说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诊断作用(4分)17.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特点,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18.鞭毛菌亚门真菌造成的常见病害及病原菌形态19.如何从鞭毛菌亚门的特征看真菌进化趋势?20.接合菌亚门真菌的特点及造成的主要危害21.植物病原菌原体的发现年代和发现者,哪一年改MLO为植原体。

22.举出由植原体造成的集中典型的病害,如何防治。

23.植物病毒的侵染特点及传播途径。

24.植物病毒与亚病毒的区别25.植物抗病机制26.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27.论述植物病害的常规诊断28.柯赫氏法则29.植物病诊断的技术30.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31.单年流行性病害、积年流行性病害,其防止特点。

32.植物病害预测的依据33.植物病害调查记载的内容。

34.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35.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36.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37.植物检疫的概念、举出10种植物检疫性病害。

38.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39.如何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40.生物防治的机制。

41、植物病毒的粒体形态有哪几种?分别举例。

42、从混合侵染的植物病毒病害中分离植物病毒的方法有哪几种?43、病毒病的实验诊断方法有哪些?44、植物病毒的保存方法有哪些?43、简单描述植物病毒粒体的基本结构。

四、问答题1 试述研究和保存植物菌原体病害所选用的寄主及其原因(8分)2 为测定假单胞菌的致病性,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8分)3举一个病原菌鉴定的实例解释和说明柯赫氏法则及适用范围(8分)4 为测定癌肿土壤杆菌(A.tumefaciens)或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s)的致病性,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8分)5举出5个重要的由植物病害造成的重大事件,并说明造成的损失。

锈菌目与黑粉菌目的区别植物病毒是如何传播的?6、如何防治植物病毒病?7、植物病毒有哪些本质特征?五、应用题1.一位农民来到植物医院,并且带来了受害的植物。

植株受害后表现出的症状如下:(1)叶片上出现麻斑点、穿孔、焦灼、枯萎现象。

同事农民还描述了植株带有落叶现象;同时(2)果实上或出现斑点、畸形、变小、落果、或不结实;(3)花瓣表现为焦枯、落花、落蕾,植株生长迟缓,植株矮化,茎杆扭曲,甚至全株死亡。

(4)无既往病史请帮助农民诊断可能造成该病害的原因。

请详细写明诊断的过程。

(6分)2.请利用学过的原核生物敏感性植物致病性鉴定知识设计实验,以鉴定纯化后的细菌xanthamonas为致病细菌。

请写明所用材料,细菌的应用浓度,培养条件及时间,鉴定的依据等。

(8分)3.多种因素可以引起植物的根部出现畸形,其中真菌、细菌、线虫最为常见。

请说明如何诊断不同病原物引起的根部畸形现象。

(6分)4.在果树上常出现这样的现象①幼果期:病果的表面上出现暗绿色小斑点,之后病斑组织坏死褐变,干缩凹陷,果实畸形,果肉海绵状坏死、部分木栓化。

果实味淡,变劣。

②病枝枯梢,病梢皮层具有坏死斑。

请判断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请写出诊断的过程(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