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之花为媒
花为媒戏曲观后感

花为媒戏曲观后感一、背景介绍《花为媒》是一部著名的古典戏曲,于明代末年流传至今。
该剧以明代名人洪武年间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爱情、勇气和牺牲的故事。
该戏曲融合了诗词、音乐和舞蹈,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感。
在观看《花为媒》后,我深受其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的感染,下面将分享我的观后感。
二、剧作结构和表现形式1. 剧作结构《花为媒》的剧本分为四本,分别是《花为媒》、《花解语》、《花解连理》和《花解连理后》。
四本剧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通过不同的段落和歌曲串联起来,形成了紧凑而完整的剧情结构。
2. 表现形式该剧作采用了典型的京剧演出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个基本表演要素。
唱腔以梆子、二黄和京剧曲调为主,以不同的音调和节奏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念白则是承担了剧情推进和人物心理表达的重要任务。
做和打则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舞蹈来表达人物的刻画和情感。
三、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1. 艺术表现《花为媒》的艺术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唱腔和曲调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演员们婉转动人的歌唱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身段和舞蹈的运用增强了角色的形象感染力,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剧情所吸引。
最后,剧中的服装和道具设计精美细致,为观众展示了当时时代的风貌和社会风俗。
2. 思想内涵《花为媒》在展现美丽爱情的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剧中主人公杨恩和杨玉环之间的纠葛,显示了权谋和阴谋之间的斗争。
杨恩为了守护杨玉环的爱情和民族尊严,最终选择了牺牲奉献。
这其中所蕴含的奉献精神和冲动的情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同时,剧中的一些台词和表演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等级压迫的批判。
四、观后感受与思考观看《花为媒》让我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深受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启发。
首先,这部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独特性。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看《花为媒》,我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与表演艺术传承

评剧《花为媒》是我国传统评剧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展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精髓。
该剧的文本和表演艺术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文本传承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对评剧《花为媒》进行评述,探讨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传承评剧《花为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本传承体现了我国传统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在文本方面,《花为媒》以我国古代传统文学作为基础,融合了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赋等元素,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该剧在选材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学对于人性、情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关怀,通过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学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另在文本传承上,《花为媒》还汲取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民间故事、传说和风俗习惯,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剧情的情节,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古代社会场景和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花为媒》的文本传承在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我国评剧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二、评剧《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除了文本传承外,《花为媒》在表演艺术方面也展现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卓越魅力。
评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我国民间舞台艺术的独特特色。
在表演艺术传承方面,《花为媒》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体现在声腔唱腔的传承上。
评剧是以京剧腔为基础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在唱腔上具有独特的声韵特色,能够表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评剧《花为媒》在声腔唱腔的传承上,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的优秀传统,并为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还体现在表演动作和化妆服饰的传承上。
对话: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院来济南巡演《花为媒》观后

观戏——花为媒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
桃花艳,梨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呀黄昏雨呀,出水的荷花,婷婷玉立在晚风前。
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飘飘分外香。
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案头添呀添风韵,迎春花开一片金。
我一言说不尽,春夏秋冬花似锦,叫阮妈,却怎么还有不爱花的人?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玫瑰花开香又美,他又说,玫瑰有剌儿扎的慌,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虽然是满园的花好无心赏,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
这是评剧《花为媒》中张五可一段著名的报花名的唱段。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
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
风格幽默,唱词优美,久演不衰。
整部戏以唱为主,唱词精彩绝伦,像首散发着氤氲花香的古诗,像篇姹紫嫣红花开一片的散文,回味悠长,绕梁三日。
其中新凤霞饰演张五可,创造了自己的清新甜润、玲珑委婉、刚柔相济、韵味浓郁的"新派"评剧唱腔,她也以悠扬婉转的歌喉、清晰的吐字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和崇拜。
《花为媒》,顾名思义,就是“以花为媒”。
整部戏以“花”为衬托,描写了一出阴错阳差的啼笑姻缘。
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
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
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
王母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惟其父李茂林则说王俊卿轻狂,不懂礼教,顽固拒婚。
王俊卿闻知与李月娥的婚事不成,病情更重,王母爱子心切,心焦如焚。
阮妈献计去张家花园相亲,以为王俊卿亲眼看见张五可的才貌后便会答应,但王俊卿病重,不能前往,乃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
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全剧100部)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以评剧《花》为媒介的演唱片段集【明晚7:30】百年歌剧,中国评论剧院《花为媒》大家听了这个耳熟能详的歌剧,一定猜到是《花为媒》的节选。
说起《花为媒》,这部剧是评剧的经典剧目,不仅是中国评剧院的看家戏,在整个评剧乃至戏曲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部百年老剧将再次登上邯郸大剧院的舞台!鞠萍给媒体的鲜花那么这部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老戏,依然可以装扮成今天的舞台,长期受到观众的青睐。
孝义认为应该有以下原因:独特的数字评剧《花为媒》讲述了爱情和婚姻的故事,倡导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
剧中两对年轻人,和贾,都主张自主择偶。
张五可也展示了年轻女性应有的自尊和自我完善。
除了李茂林,三位家长都尊重孩子的选择。
媒婆阮妈和二姨也是热心肠的大人。
打破东西的是李茂林,但因为他的闹别扭行为,差点把好东西搞砸,带出一系列喜剧冲突。
最后,恋人结婚。
强烈的戏剧性《花为媒》是评剧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看家戏,因其风格独特、幽默亲切、唱段优美、表演生动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该剧流传百余年,锤炼百余年。
剧本越好。
传承传统,保留精华,取姐妹艺术之长,汇聚各派名家之精华,打造优质产品,让《花为媒》成为评剧经典和“新派”艺术的巅峰。
跳舞赏心悦目评剧《花为媒》的服装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剧中女性角色的服装非常优雅。
裙子、外套和裤子不仅设计清新优雅,而且剪裁合身,体现了演员的线条之美,符合时代观众的审美视野。
全剧采用剪纸和窗花的天幕来对比景物,以花卉主题为媒介,渲染喜剧色彩,形成时代变迁,也富有民族民间特色。
概要在王绍安的生日上,他的儿子王俊青在一次宴会上遇见了他的表弟李悦娥,他们交换了爱。
李悦娥走后,王斯年从表哥那里得病了。
的母亲请媒婆软妈去李家做媒。
但月娥的父亲,受血统论的影响,坚持表妹不能结婚。
病得很重,王的母亲很着急。
她让软妈说说另一个家庭的女儿。
张家五女姓,才貌双全。
阮玛去做媒,但王俊青心爱的表妹李悦娥拒绝让张家娶她。
评剧《花为媒》文学本

评剧《花为媒》文学本评剧《花为媒》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上海的小妓院为背景,讲述妓女朱文芳与富豪丁家富之间的爱恨情仇的传统文学本。
这部文学本以传统评剧的形式展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首先,这部文学本以细腻、动人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朱文芳和丁家富的形象。
朱文芳作为一个深受苦难折磨的妓女,她内心深处有着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与此同时她又被社会所束缚,无法跳出妓院的牢笼。
丁家富追求朱文芳,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与决心,并愿意为朱文芳摆脱妓院的命运做出牺牲。
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使人对他们的命运充满关注。
其次,在情节发展上,《花为媒》以其错综复杂的剧情引人入胜。
故事情节从朱文芳与丁家富的爱情发展开始,逐渐展开了家族之间的恩怨和复仇。
在这个过程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不断发展和演变,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同时,剧本还揭示了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性的复杂性,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多维的世界。
此外,《花为媒》的语言运用也十分出色。
剧本中的对白凝练生动,兼具抒情和戏剧性,为观众创造了真实感和沉浸式的演绎体验。
通过评剧的独特表现方式,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观众对角色命运的参与感。
然而,尽管《花为媒》有着出色的创作和表演,但也有一些潜在问题。
主要是一些情节的展开过于复杂,可能导致观众困惑,同时也存在对女性形象的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对那些受社会中众目睽睽所限制的女性形象的表达过于单一。
总的来说,《花为媒》是一部扣人心弦的评剧文学本,以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吸引观众。
它在情感呈现、文学表达和主题探讨上具有一定的优秀之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无疑展现了传统评剧的魅力,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思考和共鸣的机会。
花为媒戏曲鉴赏

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艺术性是古代劳动人民幸福的寄托,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体现。
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唱念做打是戏曲表现的途径,表达方式各种剧中却是各有春秋。
评剧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戏曲剧种,仅仅位于京剧之下,是我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
关键字:《花为媒》,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评剧艺术特点评剧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
这也就引出了评剧的特点,书面语讲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其实评剧的显著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乡土味浓,剧目以反映社会生活题材为主,唱腔上也是在唐山名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所以评剧发展过程中吸纳的成分以及评剧的特色,决定了评剧的流传广度以及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
也是看到了评剧的特点,老师充分利用了评剧唱词通俗易懂的特点,第一堂课上就播放了评剧的经典曲目《花为媒》,剧名的意识就是以花为媒,《花为媒》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于1919年前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根据《聊斋志异》中“寄生”改编的一部喜剧作品,为成为成兆才的代表作,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代表作,也是评剧的代表作之一。
剧中不仅张无可的表演惊艳全场,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活泼伶俐可爱,其中“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等著名唱段也是家喻户晓,红极一时。
赵丽蓉老师的精彩表演滑稽幽默更是增加了这部戏的喜感,接地气,以致于后来走上春节晚会的舞台,也能让人想起曾经的报花名。
评剧代表剧目

评剧代表剧目《花为媒》的故事情节有点像《西厢记》,它是评剧一个很重要的代表剧目。
《花为媒》以民间传说《刘三姐》中的故事为素材改编而成,也是在豫剧基础上改编来的。
人物原型为崔莺莺、张生和王瑞兰,还增加了金定、玉贞两个重要人物。
不管哪种剧种,其中都充满了真善美,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花为媒》讲述了花为媒与李月清经过一番波折结为夫妻,但新婚之夜,花却被父亲许给另一个官宦之家。
几年后,崔、张二人得知此事,相约赶赴任所,同时又把真实情况向父母说明,请求成全。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爱听评剧,听完《花为媒》,更是着迷了!自从学习了戏曲欣赏课程,老师就推荐多读名著,可惜好书太少啦!于是乎,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脑,搜索各类文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河南话版四大名著,感觉怎么样?哈哈……什么啊?你们没见识吗?!《花为媒》语言精练优美;行腔委婉细腻;念白韵味醇厚;唱词华丽典雅,格调高雅。
歌颂纯洁坚贞的爱情及青年男女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该剧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艺术形象:心地单纯而富正义感的杜月红;聪慧温柔、热烈执着的张五可;侠肝义胆、豪爽直率的阮妈…他们机智果断地摆脱恶势力的纠缠;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能够冷静思考,理解包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她们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残害忠良的本质问题.总体上展现出色彩斑斓的古代市井画卷.《花为媒》中描写并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权贵者,当然作品中肯定也存在着某些积极因素,如提倡勤劳致富、反抗压迫剥削等。
至今仍广泛流传且久盛不衰,除了继承发扬了其固有艺术特色外,恐怕跟舞台语言的丰富,唱段和表演技巧日臻娴熟密切相关吧!《花为媒》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洋溢着浪漫的诗意氛围,堪称集合了幽默搞笑元素与抒情诗般梦幻场景的千古绝唱。
这次去北京中央电视台看了刘秀荣主演的《花为媒》后,使我懂得了做人应诚信待人,遇到困难或受骗时不要轻易动摇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鉴赏
——浅谈《花为媒》人生百态
学生:刘圆
(商学院金融0901班,学号092304116)
摘要:评剧那看似粗浅的语句,其实处处有玄机;花为媒那看似简单的故事,其实别有用意;张五可看似自恋的个性,其实透着一股傲气。
关键词:评剧、花为媒、张五可、艺术特色
绪论:戏里戏外都是戏,台上台下都是人,台上人有的,台下的人或许没有,于是,台上的人演着别人的戏,台下的人想着自个儿的心事。
喜欢新凤霞老师演的评剧《花为媒》,它不仅是评剧的经典曲目,更是艺术上的经典之作。
一,评剧
中国的戏剧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壮大完善,如今戏剧的剧种越来越丰富,曲目也越来越繁复,作为我国的国粹,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部部的历史剧,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才能明白它的意义所在,才能明白它的内涵与价值,才能了解它之所以成为国粹的原因。
而评剧又是最具有生活气息、最能表达一个时代特点的剧种之一。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1935年改称评剧。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其行当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以上便是评剧的起源,但其之所以受广大观众喜爱,更是因了评剧的艺术特色与其显著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
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评剧的显著特征是贴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
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
二、花为媒——张五可
花为媒是评剧的经典剧目,它的意思是“以花为媒”,其风格幽默,唱词优美。
几个高潮或著名唱段为: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
戏中新凤霞扮演的张五可实在是夺人眼球,她将张家五小姐的的骄傲,活泼可爱,敢爱敢恨表现的淋漓尽致。
起先阮妈来说媒,五可的扭捏小女儿姿态着实可爱,而就在她以为好事将成,满心欢喜之际,却被告知王俊卿说她“貌丑无才身段不苗条”而拒婚,想她可是张家的掌上明珠,从小到大可都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轮的到你王俊卿来品头论足的。
接下来五小姐可不像其他的大家闺秀一般——一哭二闹三上吊,只见她轻移莲步,对着镜子左顾右盼,对影自怜,那青丝贝齿樱桃口,柳腰杏眼芙蓉面,她越看越自恋:“真好象九天仙女下云霄。
你怎么长得这么好看呀!”可就仿佛又想起退婚这事,就好像被人从头泼了盆冷水,突然话锋一转:“嗯,你长得这么好看,那王俊卿怎么就不要你呢?”她是越想越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让对方亲眼见了自个儿的美貌然后悔不当初。
这一段将五可的娇俏可人,活泼可爱充分表现了出来。
后来阮妈邀五可游花园,那段报花名着实有趣的紧。
且看阮妈等贾俊英等的心急火燎,一边又得哄着五小姐在花园里,这不就让五可报花名给她听了么。
只见五可贝齿轻启,唱道:“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桃花艳李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阮妈唱:“你再报夏季的给我听啊。
”五姑娘唱:“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呀黄昏雨呀,出水的荷花婷婷玉立在晚风前。
”阮妈补唱一句:“都是那个并蒂莲哪。
”五姑娘接唱:“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
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飘飘分外香。
”阮妈又补唱:“朵朵那是黄啊。
”五姑娘唱:“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
水仙在案头添丰韵,迎春花开一片金。
”阮妈接唱:“转眼是新春,”这段唱词中新凤霞,不用高腔,唱来清醇甜润,玲珑婉转,配合轻盈的身段,娓娓动听地报完了四季花名。
接下来五姑娘话锋一转:“我一言说不尽春夏秋冬花似锦,叫阮妈,却怎么还有不爱花的人?”直把矛头指向的王俊卿,下面的唱词,节奏变快,五姑娘借报花名,向阮妈诉说着心中的委屈,直指王俊卿不知好歹,愣是不懂得欣赏她这朵娇艳艳的花。
“报花名”这段唱腔,吸收了“太平年”等民歌小调的旋律素材,采用民谣的起、承、转、合手法,形成了评剧唱腔中一种富有民歌风味的新曲调。
新凤霞老师运用唇、齿、舌、喉功夫,几十句唱词,一气呵成,字字清晰入耳。
三、艺术特点
花为媒是评剧中的经典之作,它将生活的气息融入其中,看起来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人物性格鲜明。
一个是并蒂莲出淤泥不染---坚贞敬重,一个是红玫瑰赤情秀芳心---活泼喜人。
二女争嫁,倒是阮妈一直在闹笑话。
当初的新凤霞演绎了一个美娇俏的张五可,她爱花惜花,自比为花,最后以花为媒私定终身于代王俊卿来相亲的贾俊英,表现出大家闺秀的直率与大气。
在最后她见到自己的情敌李月娥时,居然不停的夸赞她,说她“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
早忘了来掐架这档子事,可见此女的胸襟气度,想如今的女子,大多是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动手了吧。
而李忆兰扮演的李月娥多的是一股端庄贤惠的品格,但她在对待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却是毫不含糊,努力争取幸
福,而非一味听从父母安排,可说她是一位对爱情相当执着的女子。
作为媒婆的赵丽蓉带着一股憨傻劲,因了她,此剧更是多了许多笑点。
花为媒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转变。
该剧在吴祖光的改编下由原先的二女侍一夫变成了一夫一妻,这也更符合现在的审美标准,是对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批判。
同时,李月娥不顾父亲反对,联合母亲将自己偷偷嫁入王家,表达了现代人崇尚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观念,这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出口,是对新社会的赞美与支持。
总结
戏剧是我国艺术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评剧作为戏剧中的一种,又以贴近生活、取材于生活著称。
花为媒也是评剧里经久不衰的一部经典之作,此剧中的张五可更是一大亮点,她的活泼可爱,聪慧灵气,直率率真吸引着我们,同时引领我们去思考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该出手时就出手,休待无花空折枝。
一部戏,要看懂它就要看到它的灵魂,只有懂得思考的人,才能明白它的价值所在,懂得它的精髓所指。
参考文献
(1)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陈秋华,杨国华译,上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3)斯泰恩《现代戏居多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4)百度百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