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共12页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共12页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共12页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1.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舞蹈艺术

中国传统舞蹈,纵向上经过几千年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横向上承续了中国各大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更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艺术神韵和审美趣旨的舞蹈表演形式。当代中国传统舞蹈,也称“中国舞”,是根据遗留的史料和民间肢体语汇活态传承上进行整理、提炼、加工而来的,分为“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两大类别,形成了当代中国传统舞蹈的基本主体。

无论是宫廷乐舞、宗教祭祀类巫舞,还是民间跳丧、农乐等节庆仪式类舞蹈,中国传统舞蹈表演都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东方审美基因,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底蕴。

传统舞蹈表演形式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性:

第一,不可复制性:每场舞蹈表演都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和内在创新与调整,因此没有任何一场舞蹈表演是同一的;

第二,抒情性:不同于有语言和文字传达的艺术,传统舞蹈表演基于其基本语汇――人的肢体,通常具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性;

第三,成本弊病性:传统舞蹈完全依赖于舞者的现场表演,养成周期长且无法依赖高科技手段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具有鲍莫尔所提出的成本弊病。

然而,在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技术主导的科技时代下,小众化的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举步维艰。新媒体“互动舞蹈”作为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与高新技术的创新力量协同催化下的时代产物,拉近了舞蹈艺术

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成为高雅艺术通俗化、传统艺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互动舞蹈”的问世使得传统舞蹈表演的这三大特性在新媒体技术

下得到了厘革。

2.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表演艺术

2.1“互动舞蹈”的特点

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从依托影视媒介的二维影像舞蹈(Video Dance)逐步发展形成一种新的舞蹈形式――融合光电声效多感官体验的互动舞

蹈(interactivedance)。活跃于舞台上的“互动舞蹈”,也称“交互舞蹈”,是当今“新媒体舞蹈”范畴内表演领域的前沿分支;通常是借助LED 大屏、投影幕布等介质,运用特效制作、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传感装置、体感探测、3D映射等技术手段,在人机互动配合中生发出的新形态舞蹈品种。“互动舞蹈”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寻找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滋养出其独特的审美范式。

2.1.1交互性

交互性是“互动舞蹈”最鲜明的特点。由于肢体语言无声的符号属性,使得人们常常对舞蹈表演有单向输出的艺术定性。然而,数字化影像的渗入使得舞蹈可以充分与背景、故事、情境、观众对话交流,无论是演员与影像的贴合式交互,还是利用传感装置的实时交互,其丰富的互动功效都是对舞蹈语汇的解构、重组和再开发。

2.1.2虚拟化

舞蹈艺术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传统舞蹈的意境勾画多采用实景舞美道具,从最初背景幕布的手绘到近来仿真实景装置的搭建,舞蹈的舞美设

计日趋逼真、震撼。新媒体互动舞蹈的舞美亮点便是将实景道具转化为虚拟舞台空间和表演世界,让演员和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2.1.3多元化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信息交流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统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也不得不面临多元化尝试与转型。新媒体与舞蹈的联姻是良好的方向,在保留舞蹈本体性的同时,恰当、适合地融入新兴科技、导入新意元素、融入新手段,创出新语汇,玩出新形式,舞出新慨念,演出新主张。

2.2“互动舞蹈”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西方舞蹈艺术开始逐步追求身体的回归和自我意识的传达,单一的肢体语汇已经不足以满足情感宣泄和意境营造,于是人们开始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和挖掘数字化视觉信息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各种适配性,“互动舞蹈”由此孕育而生。在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先锋艺术家们纷纷投身于“互动舞蹈”的尝鲜和创编中,创意舞蹈作品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新媒体舞蹈起步尚晚,LED大屏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国内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数字化影像的支撑下,多年的央视春晚打造了叹为观止的视觉呈现,从多媒体舞美烘托的舞蹈《蝶恋花》到人屏互动舞蹈《除夕的传说》,再到全息幻影成像歌舞《蜀绣》,近两年国内“互动舞蹈”势如破竹,层见叠出,也为传统中国舞蹈的现代化复兴打开了一条通路。

2.3“互动舞蹈”的类别与设备技术应用

“互动舞蹈”按互动的实时性可分非实时互动舞蹈和实时互动舞蹈。

非实时互动通常将事先录制好的与舞蹈内容相关的视频投放在LED大屏、投影幕布等介质上,舞者现场的动作与视频内容相呼应,形成影像舞蹈效果的“互动”。实时互动舞蹈通常利用传感装置实时捕捉舞者的肢体动作和位置,再将捕捉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输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呈现在不同的介质上。由于两种互动各有利弊,作品在交互内容、演员表演方式和视觉呈现形态也大相径庭。

互动舞蹈应用不同设备技术,呈现不同的表演及视觉艺术效果。

(1)非实时交互舞蹈――LED屏幕的运用

LED因其发光亮度强、色彩丰富的优势,大量取代了舞台实体布景,常用作舞蹈交互背景。LED大屏在舞蹈中的最初作用是意境烘托,根据舞蹈的灯光设计、表演意境和音乐节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视觉素材作为浅层相关联的背景,在大屏上播放,如几何图形、绚烂光影、星空隧道等“背景素材”。近些年来,“互动舞蹈”中多采用事先设计制作好的与舞蹈语汇相关的动画影像来实现非实时的交互视觉体现。(2)非实时交互舞蹈――投影幕布的运用

非实时交互舞蹈也常以投影幕布为播放介质。它的运用和革新对新媒体舞蹈的创演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部分幕布具有可透视性,舞蹈与影像互动浑然一体,舞蹈表演空间与影像虚拟空间相结合,给观众以幻境视效的强烈感官刺激。

利用投影作为介质的非实时“互动舞蹈”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二维投影,即幕布上的影像以二维平面效果呈现。此类舞蹈表演中,投影幕布担当着LED背景屏的作用,但较LED的优势是正投光源

散射在幕布的同时,可以充当演员的面光,照亮演员的面部、肢体,而LED 自身超高的亮度常会使舞蹈演员成为剪影。艺印象PR制作的《光耀未来》便是二维互动投影舞蹈的经典作品,几近透明的幕布悬挂于台口,舞者在其后表演,随着音乐响起,舞者手臂在空中轻轻划过留下弧线印迹,粒子特效的光影也随之出现在幕布上,宛如舞者手经之处带来的奇幻光线,影像下方燃起蓝幽幽的火焰,投影幕布的透视功效在此凸显,舞者在幕布后成像灯的光晕下,仿佛在火焰中跳跃、在光圈中翻转,整个作品人与幕,舞与景达到和谐交融。

第二类是立体投影,如果说二维投影是幕布上的扁平化呈现,那么立体投影就是空间里的三维映射。由于人眼所观察的事物都不是平面图像,而是有景深的立体三维,因此这类投影模拟人观看物体时视网膜成像的视觉差,利用正投、背投、地投(顶端投射)等方式,使大众从观演视角看到有三维空间感的画面。新媒体舞蹈诗《极境》中为了更逼真地营造南极冰山崩塌现场,便利用墙幕投影的技术,勾勒出一个逼真立体的舞蹈交互环境,试图带给人们至纯、至美、至乐、至真、至险之极境。立体三维投影的影像制作需要考虑到人眼透视角度的变形,所生成的立体图像必须毫无人造痕迹,以免视觉差破坏立体交互的真实感,因此这类互动舞蹈的可视性、真实性更强。

第三类是3D全息投影,作为非实时交互的投影最高技术运用,全息投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三维影像的多媒体技术。全息投影通过全息幻象膜等透明介质作为光的反射媒介,在空中形成真假难辨的幻象,实现影像与舞者的高度结合,营造出一种亦幻亦真的意境。全息“互

动舞蹈”是对舞台虚拟现实的再突破,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对舞者动作影像进行动作捕捉和采集处理,便能在舞台上实现虚实人物共舞。2015年,央视春晚中的全息互动歌舞《蜀绣》便使用45。斜拉膜的成像方式,呈现出三假一真四个一模一样的舞者,根据事先精确排演的动作、出场位置和时间点,让观众惊奇地迷失在全息幻影的世界中。全息“互动舞蹈”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阻隔,在现有舞台上又虚化出全新的“平行空间”,使人们在舞蹈交互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所带来的快感。

(3)实时互动舞蹈――传感装置的运用

实时类互动舞蹈不同于以上,它是运用光学、惯性等目标追踪装置,对舞者肢体进行实时动态感应,再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视觉系统识别和处理,根据不同动作信号源的反馈,同步投影预设的影像变化,实现舞者肢体与影像的实时传感交互,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舞蹈。无论是光学传感还是惯性传感装置的身体追踪技术都将“互动舞蹈”的

交互性、及时性演绎到极致。

(4)其他设备的综合运用

交互舞蹈亦可与各类舞美装置、舞台特效、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舞蹈、投影、传感、特效、光、电、声、乐、水幕多元耦合的综合性舞台表演,钩织成一种新的极具张力和表现力的跨界艺术语言。法国Adrien M&Claire B舞蹈团的作品《Le mouvement de1,air》中运用全息、传感、威亚、机器人等技术营造出悬浮舞蹈的奇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逐渐从体验、游戏领域转向表演范畴,VR全景舞蹈表演指日可待。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有关舞蹈学科的研究在业界已经相对成熟,但伴随媒体视听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范畴里开始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舞蹈艺术,其相关研究众说纷纭各有所长。为了尽可能清晰地梳理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质以及在舞蹈创作中的实践问题,本拟从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起、分类,新媒体艺术在舞蹈表现中的功能,影视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概述,厘清新媒体舞蹈艺术概念,对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舞蹈作为呈现人体体态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其诞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历史变迁、人变迁、科技变革的发展烙印。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期待从最初的祭祀娱神到后的娱人自娱再到如今上升到精神表达、审美哲思范畴,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加入更多视听美学因素,以期达到舞蹈艺术内容、形式的丰满和延展。当代舞蹈表演的场地大多从空旷的自然空间走进了一定封闭的室内舞台,同时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舞蹈的环境、空间、视听、审美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个别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舞台、舞蹈内容、舞蹈形态在视觉与听觉的感受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舞蹈化、舞蹈艺术的

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舞者和观众在进行有关舞蹈艺术的活动时,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繁荣景象。 新媒体舞蹈艺术定义的再解析 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出现定义上的偏差,认为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但事实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定义并非如此。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新媒体?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直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较为赞同匡波教授的观点:“借助计算机 (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 传播信息的载体。”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在常见的媒体中分离归类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 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显然,新媒体舞蹈艺术并非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似乎新媒体舞蹈艺术能够更为贴切形象地阐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指舞蹈与类似于投影技术、全息技术、声光舞美等媒体技术交互之后,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新的舞蹈艺术门类。它的出现和诞生表明,单纯的舞者表演或简单的背景式舞台视频设计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创新和观众审美高标准的需求,技术的革新势必带动了艺术品质的提升。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起 有关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教授曾在《新媒体舞蹈艺术流与特质探析》一中说,“1967年,斯德哥尔摩‘艺术与科技艺术节’,为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先锋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进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共12页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1.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舞蹈艺术 中国传统舞蹈,纵向上经过几千年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横向上承续了中国各大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更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艺术神韵和审美趣旨的舞蹈表演形式。当代中国传统舞蹈,也称“中国舞”,是根据遗留的史料和民间肢体语汇活态传承上进行整理、提炼、加工而来的,分为“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两大类别,形成了当代中国传统舞蹈的基本主体。 无论是宫廷乐舞、宗教祭祀类巫舞,还是民间跳丧、农乐等节庆仪式类舞蹈,中国传统舞蹈表演都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东方审美基因,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底蕴。 传统舞蹈表演形式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性: 第一,不可复制性:每场舞蹈表演都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和内在创新与调整,因此没有任何一场舞蹈表演是同一的; 第二,抒情性:不同于有语言和文字传达的艺术,传统舞蹈表演基于其基本语汇――人的肢体,通常具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性; 第三,成本弊病性:传统舞蹈完全依赖于舞者的现场表演,养成周期长且无法依赖高科技手段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具有鲍莫尔所提出的成本弊病。 然而,在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技术主导的科技时代下,小众化的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举步维艰。新媒体“互动舞蹈”作为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与高新技术的创新力量协同催化下的时代产物,拉近了舞蹈艺术

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成为高雅艺术通俗化、传统艺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互动舞蹈”的问世使得传统舞蹈表演的这三大特性在新媒体技术 下得到了厘革。 2.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表演艺术 2.1“互动舞蹈”的特点 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从依托影视媒介的二维影像舞蹈(Video Dance)逐步发展形成一种新的舞蹈形式――融合光电声效多感官体验的互动舞 蹈(interactivedance)。活跃于舞台上的“互动舞蹈”,也称“交互舞蹈”,是当今“新媒体舞蹈”范畴内表演领域的前沿分支;通常是借助LED 大屏、投影幕布等介质,运用特效制作、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传感装置、体感探测、3D映射等技术手段,在人机互动配合中生发出的新形态舞蹈品种。“互动舞蹈”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寻找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滋养出其独特的审美范式。 2.1.1交互性 交互性是“互动舞蹈”最鲜明的特点。由于肢体语言无声的符号属性,使得人们常常对舞蹈表演有单向输出的艺术定性。然而,数字化影像的渗入使得舞蹈可以充分与背景、故事、情境、观众对话交流,无论是演员与影像的贴合式交互,还是利用传感装置的实时交互,其丰富的互动功效都是对舞蹈语汇的解构、重组和再开发。 2.1.2虚拟化 舞蹈艺术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传统舞蹈的意境勾画多采用实景舞美道具,从最初背景幕布的手绘到近来仿真实景装置的搭建,舞蹈的舞美设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家园共育新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8665883.html, 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家园共育新模式 作者:汤瑜 来源:《教师·中》2019年第11期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打开了另一扇窗。江苏省常州市机关幼儿园依托新媒体技术支持,探索出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模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沟通,一起形成有效合力,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一体化共育。 关键词:家园共育;新媒体;家园沟通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2-0081-0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凭借快捷、直观、开放、互动等优势,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改变了传统“一对一”的互动方式,而代之以多角色、全方位的家园互动方式。2016年,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九个部门 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巩固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指导服务网络,城市社区、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或家长学校的比率达到90%……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和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为此,江苏省常州市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顺应“互联网+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趋势,依托数字化新媒体,以幼儿为中心,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新模式,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幼儿、家长和家长之间建立更为健康活跃的家园氛围,促进家园资源共享、科学育儿、真诚沟通多向互动,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成长。 一、依托新媒体技术,重构家园共育模式 (一)借力网站平台——家园共成长 现今,网络强大的信息量、学习功能和交际功能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变成了多元化,依托网站,可以将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年轻的父母们。为此,我园于2007年就建立了幼儿园网站,随着网絡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多次对网站进行升级,增添“宝宝在线”“宝宝电子档案”等栏目,为每个幼儿建立了“宝宝成长”电子档案,对幼儿进行数字化的过程性评价,向家长开放账号,指导家长和教师一起制作宝宝成长记录,共同见证幼儿的成长印迹。 当前,“互联网+”的思维对家庭教育的信息化进行了开拓性的转变和升级,形成了许多家庭教育网站。我园经过筛选,先请有在园幼儿的教师家长试用,再向家长推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幼教频道PC端为基础,探索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家园合力共育新途径。为此,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地方党刊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地方党刊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一、两家地方网站的办网特色 湖南红网2001年成立,是湖南省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全球网站排名前500位,国内网站新闻影响力十强。提供新闻信息、微博、电子商务、广告等服务。东方网于2000年5月开通,是全国重点地方新闻网站,大型综合性互联网文化传播企业。网站拥有120余个频道,中、英、日三个语种版本。业务涵盖新闻发布、舆论交互、数字政务等多项领域,并通过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互动电视等传播载体,实现影响力的立体覆盖。 红网有独特的“百姓呼声”栏目。他们创造了“红网调查函”的沟通模式——编辑将网民反映的问题,以电子邮件、传真、快递等方式,第一时间发给当地部门寻求处理,并连续监督督促;对迟迟不答复的,就向上级部门通报。红网在“百姓呼声”的基础上,推出“问政湖南”频道——把全省八百多位领导的名字挂在网上,供网友留言。以此督促各地各部门参与网络问政。 该栏目一开始就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时任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公开表示:全省各级领导,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各部门领导,要定期浏览红网“百姓呼声”栏目;各级信访部门也要利用“百姓呼声”这一平台,把它作为信访工作的重要补充。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称“百姓呼声”为“网络信访局”,要求各级各部门充分重视“网络民意”。 红网另一个成功的经验是广泛开辟阵地。作为省级媒体,红网和时刻新闻客户端开创了省、市、县三级共建平台、共生内容、共享受众、共促传播的媒体融合模式。他们开设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子频道,由红网和各个分站共同建设内容。客户端还整合省内各电台、电视台音视频节目资源。同时,红网将触角延伸到各省直机关,帮助各机关建立和维护网站,收取代维费。 东方网独特的智慧社区建设。在全国地方新闻网站中东方网资本运作特色明显。智慧社区建设是基于本地、基于社区、基于位置的社区O2O服务。一是针对社区居民庞大的刚性需求,二是立足于云数据平台的建设进行开发。包含金融、医疗、教育、培训、家政、文化等众多领域,凡是在家门口有需求的,结合门店、通过互联网服务去满足。东方网已经在上海各窗口单位、便利店布了800多台智能机。 二、媒体人眼中的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在互联网+的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媒体同仁讨论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新媒体,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1.表现虽然对新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与传统媒体产生竞争,分流一部分受众。 美国去年5月公布的一项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有 6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时间看电视的人有 35.5%、看杂志的有 34.1%、听收音机的有 27.1%、看报纸的有 30.3%。 2.原因虽然新媒体并没有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替代之势,但新媒体的种种优势确实使传统媒体正在失去一些传统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以报纸为例,报纸的内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时效性强的性质,报业竞争也主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 以南京地区的报纸为例,为了增强时效性,许多原本应该在傍晚发行的晚报都赶在了清晨发行。 而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纸的这一优势明显削弱。 电子媒体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其时效性远远胜过报纸的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 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 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报纸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纸(newspaper),还因为它是廉价纸(cheappaper)。 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大量的信息曾经是报纸的极大优势。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 特别是,报纸的低价格还依赖于发行网络的低成本,而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体现,两种媒体在相互依赖中各自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要从内容传播的共享性和传播技术的互补性两方面来分析。 1.信息内容共享要从内容信息的共享性上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引入西方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reso鄄nanceeffect)和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两个概念。 (1)共鸣效果“共鸣效果”(resonanceeffect)的提出,是学者诺尔纽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媒体之间也有意见领袖媒介(opinion-leadingmedia)的现象存在,即一些主流媒体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体才相继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他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 诺尔纽曼称这一现象为“共鸣现象”。

新媒体舞蹈教学论文

新媒体舞蹈教学论文 一、新媒体对舞蹈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视听综合、形象生动、信息丰富等特征,使用几乎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将新媒体用于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带来很多好处。舞蹈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可以大大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与发挥学生的动作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像舞蹈情感、舞蹈意境、舞蹈审美取向等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依靠新媒体可以有效地解决。例如教学傣族孔雀舞之时,可以播放一段唯美的视频:苍翠欲滴的竹林深处,幽静美丽,令人陶醉,这时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如孔雀般翩翩起舞,同时,再辅以老师启发引导,使学生不仅对孔雀舞的典型风格、动作要领、情感抒发等有了直观认识,同时对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装特点、审美特点等也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孔雀舞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用新媒体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边为学生讲解,一边动作示范,使得动作清楚明白,学生更容易掌握。众所周知,有些舞蹈包含一些高难度动作,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记住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除课堂上老师结合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认识之外,课后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方式与教师沟通,进一步了解舞蹈要领。老师可以将舞蹈分解动作的相关文章或者视频链接等上传到微博、微信等,以便学生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如此,不仅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便利。新媒体的加入使得教学兼顾了课堂与课外教学,利于学生掌握重点与难点动作,使教学过程更加充实,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对舞蹈艺术传播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大量关于舞蹈的重要新闻、重要知识等,学生只要将教师加为好友,就可以共享这些重要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各种关于舞蹈的微信公众号,转载一些经典文章、视频等,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学习资源。虽然新媒体具有各种传播的优点,但是其缺点就是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这需要接受者自己具备一定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接受健康信息。教师关注、选择的这些信息,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筛选信息,帮学生把好这一关。总之,舞蹈教学的改革需要新媒体的力量,使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在这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合,使得人际传播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如何?校园媒体又将何去何从? 一、相关概念 高校校园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校园媒体指在校园中存在的一切媒介形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办杂志、宣传橱窗、宣传板报、广告、简报,新媒体如校园网、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及数字媒体形式等。而狭义校园媒体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局限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校园媒体作作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通报,校园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我探讨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校园媒体。 二、校园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在四川大学,传统校园媒体已经不占优势,大学生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明显减少,并且由于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网络(互连网、校园网)等校园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的主体。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四川大学发展迅速,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些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等特点得到了师生的接受。 下面简要说明四川大学不同媒体发展情况(就几种主要使用媒体而言,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的媒体忽略。传统的优势媒体电视,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族群,所以也不作考虑。): (一)校园报纸: 主要分为校园内自办报纸和社会报纸。“川大人“、自在诗文社刊办的校内报纸主要是有针对的内容,信息量小,并且因为发刊不固定、期数少,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阅读人群小;由于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南方周末等社会报刊具有信息量较大,有权威,固定发刊等特点,在四川大学的师生中也有很大的使用人群,但以老师居多。校园报纸成为使用传统校园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校园传统媒体使用形式。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浅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是选择扎紧篱笆守住门,全力遏制新媒体,谨防“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还是顺其自然,得过且过,“数数好日子还能过个几年”?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对,面对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不耻下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传统媒体新媒体化更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2000年后,国内广播电台的重新崛起的势头吸引了不少理论界人士的注意,我们经常可以在车上听到主持人刚讲完一个笑话或者刚聊完一个话题突然说:“好,现在我们插播一条刚刚收到的路况信息......”这时不难发现这种打破原有的节目栏目类型与时段分工的信息播出方式,并没有让听众觉得有什么不适,反而恰恰符合听众的口味,让听众感到贴心和方便。 除此之外,广播节目引入了热线电话,全时段、高频率地接受了听众的电话互动。在热线电话不断在各地电台中产生打爆打不进的情况下,手机短信恰好应运而生,广播节目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微小的技术创新,全面应用手机短信的互动进一步拓展了互动用户的人群和范围。这也是传统媒体新媒体化的体现。 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观念新 传统媒体在不断总结、进步的过程日益成熟、完善,但缺乏创新与开拓,带来了发展僵化与死板的弊端。而新媒体完全从“用户的需要”出发,探索一切可能的突破与尝试。实质就是对于传

统观念进行反思,不断寻求新的答案。例如:报纸是否可以自我复制传播?广播是否可以观看?电视是否可以暂停倒放?看电视的观众是否可以直接跟主持人对话?许多想法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而认真研究实施后,就会看到:科技的奇迹往往就是那么简单。 (二)技术新 新观念的实现必须依靠新技术的应用。媒体对于技术的依赖与生俱来,倘若没有造纸术与印刷术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的报纸;没有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广播也难以长葆青春;没有微波、卫星传播技术的成熟以及视频处理设备的日益精良,电视更无法成为时下的传媒之王。如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毫不夸张得达到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地步。 (三)手段新 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权威化、中心化,使得传播效果与受众覆盖面以及传播强度简单相关,传播手段的应用,只有版面、时段与频次这三个法宝,逐渐失去了在手段上创新的想法与动力。新媒体没有先天的影响力,为了能够在现有媒体市场中分到份额,唯有在手段上有所创新。思考如何改进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将传播中的所有元素,包括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各种符号都能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四)效果新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能够更全、更快、更丰富地提供各类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完整版)“互动舞蹈”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摘要]以舞蹈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跨界融合为语境,将新媒体技术下的“互动舞蹈”作为切入点,厘清传统舞蹈科技融合的方式、优势、短板及发展趋向,旨在有助于引导传统舞蹈艺术的创新和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交互性;互动舞蹈;传统舞蹈;中国舞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4.013 1.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舞蹈艺术 中国传统舞蹈,纵向上经过几千年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横向上承续了中国各大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更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艺术神韵和审美趣旨的舞蹈表演形式。当代中国传统舞蹈,也称“中国舞”,是根据遗留的史料和民间肢体语汇活态传承上进行整理、提炼、加工而来的,分为“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两大类别,形成了当代中国传统舞蹈的基本主体。 无论是宫廷乐舞、宗教祭祀类巫舞,还是民间跳丧、农乐等节庆仪式类舞蹈,中国传统舞蹈表演都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东方审美基因,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底蕴。 传统舞蹈表演形式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性:

第一,不可复制性:每场舞蹈表演都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和内在创新与调整,因此没有任何一场舞蹈表演是同一的; 第二,抒情性:不同于有语言和文字传达的艺术,传统舞蹈表演基于其基本语汇――人的肢体,通常具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性; 第三,成本弊病性:传统舞蹈完全依赖于舞者的现场表演,养成周期长且无法依赖高科技手段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具有鲍莫尔所提出的成本弊病。 然而,在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技术主导的科技时代下,小众化的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举步维艰。新媒体“互动舞蹈”作为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与高新技术的创新力量协同催化下的时代产物,拉近了舞蹈艺术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成为高雅艺术通俗化、传统艺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互动舞蹈”的问世使得传统舞蹈表演的这三大特性在新媒体技术下得到了厘革。 2.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表演艺术 2.1“互动舞蹈”的特点 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从依托影视媒介的二维影像舞蹈(Video Dance)逐步发展形成一种新的舞蹈形式――融合光电声效多感官体验的互动舞蹈(interactivedance)。活跃于舞台上的“互动舞蹈”,也称“交互舞蹈”,是当今“新媒体舞蹈”范畴内表演领域的前沿分支;通常是借助LED大屏、投

新媒体直播技术与传统直播的对比及发展

网络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广播电视行业发生翻天覆 地的变化。截至2017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网络用户数量为7.51亿,其中手机网络用户规模达到7.24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相对于2015年年底提升 6.2个百分点。 CNNIC《报告》指出,新闻依然为最高频应用之一。这样的网络 环境给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媒体是相对报刊、广播、电视 等传统媒体的一个新形态,是媒体发展中产生的一个新的形势,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微信、微博等,利用数字技术、网 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PAD、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视音频服务。 CNNIC《报告》同时指出,近1/4用户使用网络直播,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 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新媒体的兴起给广大广播电视用户带来不仅是形式更是服务方式上的改变,使广大用户充分利用空余及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掌握信息,享受视音频服务。因此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新媒体直播,是我们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上所作的重大突破,在保障内容资源的同时实现直播的及时性、移动性。 1 传统直播与新媒体直播 传统直播历时已久,直播技术成熟,突发事件、重大活动及各大 晚会的现场直播为广大电视观众呈现了完美的视觉盛宴,让人们不出

门便知天下事。传统直播主要依赖便携式卫星传输系统flyway或者卫星车将拍摄信号进行卫星传输,在现场定好机位架设摄像机(大型活动直播需要摇臂系统),将拍摄现场画面的SDI信号汇聚到现场切换台或者转播车后,通过卫星实时传回到台内卫星接收器,再接入播出总控矩阵,以实现直播。传统直播在拍摄设备尤其是传输方式上,对当 时的位置、天气有较强的依赖性,且操作复杂,使用及维护成本高。 具体如下。 1)建设、使用、维护成本高。卫星接收及相关音视频处理设备造 价高昂,大都千万以上;卫星租赁费用高,一般按小时计费,每小时 几千元,每次的直播活动加上前期调试、演练等都会有几小时,直播 下来总费用超过万元;后期的维护与保养需要长期投资,也是一笔不 小的费用。 2)卫星设备的使用经常受天气、位置的影响,导致无法连通,影 响正常直播。 传统直播的操作复杂性与电视终端的不可移动性,使直播在时间及空间上受到了限制,存在需要架设各种大型设备、不能回放的缺陷,缺乏灵活性。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新媒体直播也迈进了历史的舞台,实现了在PC、手机、PAD、网络电视等终端的网络直播。它的出现为直 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其结构简单、小巧便携、易维护、低成本,适用于在各种环境下移动新闻直播,可对重大赛事、会议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现场报道,并支持跨区域的多点应用,成为卫星转

浅析新媒体视角下舞蹈传播媒介的研究

Yi Shu Ping Jian 浅析新媒体视角下舞蹈传播媒介的研究 王鑫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使舞蹈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互联网作为舞蹈传播媒介,为舞蹈传播创新出了多种形态—— —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平台以及短视频APP平台等。在此基础上依托原有的形态,创新出舞蹈传播的新形态—— —它的出现丰富了舞蹈传播的形式,使舞蹈超越了时空的局限,第一时间把舞蹈传递给人们。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探讨网络媒体以及手机媒体中,各媒体形态舞蹈传播具体的现状,并结合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进一步研究新媒体中舞蹈传播媒介中新形态—网络直播的传播特征,以舞谱网为例。 关键词:新媒体直播现状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70-0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舞蹈的传播媒介得到了巨大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为舞蹈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舞蹈传播方式,一种新的、便捷的、广泛的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出现。舞蹈的网络传播,超越了时空的局限,融合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既拓宽了舞蹈广度和深度,又打破了传播的舞蹈传播方式的束缚。随着舞蹈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舞蹈信息以及舞蹈视频在网上不断的涌现,其滞后性的缺陷逐渐显现。舞蹈现场比赛情况以及舞蹈相关信息无法第一时间让人们获知,针对这些情况,网络直播的新形态应运而生。 一、新媒体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新媒体进行获知。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德马克(P.Goldmark)提出“NewMedia”。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中多处提到“新媒体”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此后新媒体就开始传播于全世界。 新媒体包括了传统媒体的优势,更为便捷、更为准确去服务大众。即广义的新媒体是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新型媒体,利用互联网所发展起来的手机报以及网站等。狭义的新媒体,是指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创新出了与传统媒体相对应起来的新兴媒体(微信、微博、facebook、谷歌等),它是从互联网衍生出来的,不同于传统媒体,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上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改变。笔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数字技术衍生出来各种媒介形态。从技术角度对新媒体的类型分类为基于互联网技术 70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分析及其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分析及其融合发展 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杂志之外,电脑、手机等也都加入了“媒体”行列。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凭借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并对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挑战。但是,传统媒体所固有的优势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就可以仿效成功的,两者相互融合,互促互进,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体会到距离不是障碍,还能更有效地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新媒体逐渐融入大众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数字媒体日益发达起来,我们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阶段——全媒体时代。目前,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能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毋庸置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逐渐融入大众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全媒体背景下,报纸已不是读者眼中一张传统的报纸,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领域,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可能独立地享有传播资源和传播对象。同样,任何一种资源或资讯都会同几种或多种传播手段相连接。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征比较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报道者,才真正实现了新闻视角的无孔不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 信息海量化。新媒体具有较高的信息开放度性和资源共享度,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储

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编号: 文章题目: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新课改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各个学科的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为音视、动画,犹如身临其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思维。从PPT中走来,在鼠标不断的点击中度过了几年的光阴,突然有一天,一项新的教学技术迎面向我们走来,那就是互动电子白板技术;这项新技术新装备的诞生着实让我们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电教老师的我来说更是看到了一丝技术的“革命”。 主题词:新课改、互动、新技术、积极性、主体 新课改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已出现在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各个学科的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为音视、动画,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对各个学科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思维。 工作十年来,亲身经历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看到身边的老师们从排斥使用—到偶尔接触—再到课下刻苦学习课件的制作—最终使

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位老师无论年轻还是年长都在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从PPT中走来,在鼠标不断的点击中度过了几年的光阴,突然有一天,一项新的教学技术迎面向我们走来,那就是互动电子白板技术;这项新技术新装备的诞生着实让我们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电教老师的我来说更是看到了一丝技术的“革命”。 一、新技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1、充分展示优势功能,改变教师传统观念 刚刚看到了这项技术当然更想应用到学校的教学中,但对于使用本人认为对于学校电教老师来说都是一项新的挑战,更别说是对于用惯了PPT的一线教师而言了。考虑到安装电子白板需要大量经济的支持,我校在录课教室首先安装了一台,为了让老师目睹电子白板互动教学的优势特别安排了几次培训,首先是互动白板公司的第一轮培训,让老师在感官上对新技术有所了解;第二轮是电教老师分别按教研组分学科培训,针对性更强;第三轮是每个教师单独辅导,逐步完善各项功能。几轮培训下来,只要问到老师,使用怎么样啊,相信老师的回到都是“挺好的”! 2、挖掘学科功能,让新技术真正走入课堂 虽然经历了几次的教师培训但怎么才能让老师真正用起来呢?最发愁的是教室并没有大面积的使用电子白板,想让老师更加的“依赖”它,还是很困难。于是我们想办法,只要充分发掘学科功能让新技术真正的走入到课堂,就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于是我们结合了骨干教师公开课,让优秀的教师首先在录课教室使用互动电子白板上一节公开课,然后再进行评课。课下每个老师都认真的学习使用,充分开发软件在各自学科的功能,做到胸有成竹,随时应战;但课上的突发事件还是发生了,“哎呀,白板笔怎么不动了”;“完了找不着了”;像这样的话经常在公开课上出现,让我们有点无法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