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教学过程:一导语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二解题1、关于元曲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3、关于《西厢记》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三唱词赏析《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学生活动】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明确】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西风紧“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侧面描写(内心活动)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四总结全文《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辞美)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五课后作业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教学反思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4、发展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1【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2. 鉴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诗歌类型。
2. 提问:“你们是否经历过离别的情感?”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二、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离别的主题(如毕业、分别的好朋友等)。
2.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离别故事和感受。
三、介绍送别诗(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分享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分组创作(15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作为诗人,其他成员负责提供素材和意见。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离别主题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五、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小组内的诗人诗稿进行合并和修改,形成一首完整的送别诗。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朗读他们的送别诗,并与其他小组一同分享。
六、诗歌鉴赏(10分钟)1. 请学生听课上介绍的送别诗进行朗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七、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并回顾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送别诗,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八、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根据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诗组教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送别诗导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师导:PPT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他们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2、议一议:•同学们,六年的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你们即将踏入新的学校见到新的老师,你们想对自己的老师、同学说些什么?一、明确主题1说一说:你读过哪些送别诗:学生说-----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念友人深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浸透着和友人厚谊与不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诵读诗题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走进古诗词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PPT1、读古诗•2、知作者•3、解诗意•4、悟诗情•2、诵读古诗•3、解释题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4写作背景: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到扬州,北上洛阳。
被贬在江宁(今江苏南宁)任职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践行,并写下这首诗。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送别诗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受生活、反思自己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使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会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引入】1. 授课开始,播放一段音乐,伴随着音乐播放,通过图片展示几幅描绘变化的画作。
让学生思考:在这些画中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一生中,有哪些变化是必然的?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讲授】1. 阅读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别》或《登鹳雀楼》等,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形式美和内容美之间的关系。
2. 教师讲述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如描写自然景物,揭示情感表达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并辅以多媒体素材。
3. 指导学生分析一首送别诗的韵律和格律,并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诗歌的方式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
4.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一步理解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5.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诗人的送别诗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涵的思想和情感,并对诗歌进行评价。
【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朗读,并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自选一首送别诗进行背诵,并通过背诵的方式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1.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课堂上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这段视频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与这段视频有什么关联?或许视频中的某个情节或画面可以成为一首送别诗的灵感来源。
送别诗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阅读教学设计【导言】送别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常见文学形式,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感染着读者。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美与哲理。
本文将设计一堂关于送别诗的阅读教学。
【一、课堂导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段与送别相关的短视频或音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找一段电影中的送别场景或者相关的音乐歌曲进行播放。
【二、导读诗歌】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例如杜甫的《登高》,先读给学生听,然后请学生跟读。
教师可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启发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供引导性问题,例如: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送别情感?诗中的山水意象代表了什么?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
【四、合作朗诵】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并指导他们进行朗诵。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朗诵技巧指导,例如情感表达、语调节奏等。
每个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全班面前进行朗诵,以展示各组的成果。
【五、个人感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写下自己对送别诗的感悟和体会。
这可以是一篇短文或简短的诗句,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送别主题的理解、感受和思考。
【六、展示与分享】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与分享。
可以让他们在班级内进行朗诵,或者将作品贴在教室的墙上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和感受。
【七、整理归纳】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对送别诗的理解有哪些变化?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八、作业布置】布置一篇关于送别诗的写作作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出自己对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例如:你是否经历过送别的场景?你如何理解送别的情感和意义?【结语】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内涵和特点,还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送别诗讲解教案

送别诗讲解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 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一些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友人》、《送别》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辅助材料:PPT、教案、学生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经历过送别的场景,以及送别时的感受和情绪。
Step 2:讲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15分钟)1. 通过PPT展示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如表达离别、别离情感等。
2. 讲解送别诗的起源和背景,如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离别、战争时期的离散等。
Step 3: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20分钟)1. 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友人》。
2. 通过PPT展示该诗的全文,并解读其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别离之意以及对友情的赞美等。
Step 4: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介绍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如注重诗句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等。
2. 展示一些送别诗的解读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句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Step 5:欣赏和理解送别诗(20分钟)1. 分发一些经典的送别诗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和欣赏。
2. 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到的知识,分析诗中的情感、意境等。
3. 鼓励学生表达对送别诗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Step 6: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小结送别诗的特点和解读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送别诗的创作和欣赏。
3.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的情感和思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写一篇短文分析该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并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1、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2、掌握学诗六步骤。
教学难点;1、找到两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习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送别》。
这首歌曲是由上个世纪李叔同先生作词流传至今任经久不衰的歌曲。
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离别之痛)曲当中我们不难听出有那么隐隐离别之情,对于即将分别的我们来说更是寓情于曲。
接下来我们学习本学期为我们安排的另外两首送别诗,从诗中去学习古人的送别方式,并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想必大家也一定做好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准备。
二、1、有第一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观赏之余还要思考:你喜欢哪个小组的讲解并试着说说喜欢的理由。
展示后教师补充:介绍诗人及时代背景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一段被人们遗忘的时代,还可以直接认识到作者的写作目的。
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第二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补充:第二小组吟唱的方法更是独具匠心,经过他们不同风格的改编,让这首词不再那么单调,情感更丰富,掌握了诗人悲喜交加的两种心理,让我们更好把握。
3、第三小组同学找关键词去理解诗意是最难把握的,因为汉字的故意和今意有时表达完全不同,必须活学活用,这也是学诗的一种方法。
4、第四小组展示,教师进行补充:图画展示让我们看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通过插画,背景画来了解诗中蕴藏的秘密,真是胆大细心,有你们的增添异彩诗显得更充实更饱满。
三、找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学生自己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有老师带学生总结。
古人送别诗离不开意象来表达情感,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同学们所说的不同的物,季节,地点就是诗人想要告诉读者的意象。
比如古人喜欢用雨、酒、花、山、水来抒发感情。
不同的雨、酒、花、山、水就是意象。
借用的方法不同,用的物也就不同。
通过意象来烘托情感,渲染气氛。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之送别》教学设计

《古诗词之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洛浦洛溪小学郑晓宇教学背景: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后附录10首古诗词背诵,其中诗《芙蓉楼送辛渐》、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属于送别诗词类,回顾小学语文课本,送别诗还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词之送别》专题的第一课时运用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联系写作背景等方法,理解《芙蓉楼送辛渐》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复习学过的送别诗。
从情感上看,送别诗都有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然而,由于诗人不同,写作背景不同,情感也各有差异。
因此,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差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体会《芙蓉楼送辛渐》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两首诗的情感。
2 对比《芙蓉楼送辛渐》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情感差别。
3通过小组研学,能够对比《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的情感差别。
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教学重难点:对比送别诗的情感差别教学过程:一、送别诗回顾1导入: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古人往往备酒践行,还会作诗话别,这就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特别多。
回顾学过的送别诗。
2 送别诗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但是不同诗歌的情感又有差别!二、对比《芙蓉楼送辛渐》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情感差别研学问题:这两首诗词的情感有什么不同?1出示《芙蓉楼送辛渐》请学生读,并谈谈体会到的情感。
2 送别诗大多表现离愁别绪,但王观送别朋友鲍浩然似乎有不一样的情怀。
(1)出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小组研学:从这首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感情?要求:找出景物描写,想象画面;组内交流你体会到的情感,诵读这首词;完成研学案表一。
表一(2)展示交流: 3小结:对比情感差异三、小组研学 对比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的情感差别 1 研学问题:《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要求:(1)用抓字眼、知作者、联系写作背景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教学设计
宜宾县商州镇民乐小学校朱勋文
一、教学目标
1.回忆学过的送别诗,引出新学的两首。
2.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
3.结合生活场景感悟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情感,感悟生活。
四、教学过程
1.歌曲《送别》导入。
师:我们来听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送别》。
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首歌又会让你想起什么呢?
生:汇报交流。
师:这首歌自1904年李叔同创作以来,被传唱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是人们表达离别之情首选的歌曲。
我们学过很多古人在离别时创作的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送别诗。
(板书:送别诗)
2.回忆印象深刻的送别诗,为什么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在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中,我相信有很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送别诗是什么呢?这首诗为什么给你留
下深刻的印象?
生:汇报交流。
师:这些诗之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朋友间离别时的一幅幅画面。
我们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这学期,我们课本上安排了两首,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又将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呢?
3.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小组交流学习,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小组内代表发言。
学生汇报对两首送别诗的看法。
老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讲解诗词。
(板书:人景情)
4.结合毕业情景。
用学过的一句送别诗或者写一句(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情。
5.总结。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聚散皆是缘,相逢是首歌。
师生齐唱《相逢是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