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_发展与前景

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_发展与前景
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_发展与前景

82008年第9期总第279期

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与前景

张成福

[摘要]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国社会变革和公共行政的现代化对公共行政理论的需要。经过

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日趋成熟和专业化。中国公共行政学未来的发

展取决于研究者问题意识的觉醒;研究方法论的改进;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强化科际整合和跨学科研

究;加强比较研究;致力于本土化的理论建构等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发展成就;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 D0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0863(2008)09-0008-06

一、导言

从历史到现在,凡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地方,都面临着如何将自己有效地组织起来解决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公共行政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其历史同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尽管时代变迁,但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从未发生改变,即建立和发展一套有效的治理体系,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解决公共的问题,从而实现集体的目标。所不同的是,不同时代的治理体系,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政策。从历史上看,治理体系的能力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乃至王朝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建立优良的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善政,自古到今,都是东西方许多先贤学人探索的永恒主题。如何治国理政的思想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或科学,与其它科学领域一样,从一开始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透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去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在西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多元理论共存、多元典范共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作为一门学科,公共行政的研究变得日趋成熟,日趋专业化。从上世纪80年代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建以来,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十分令人可喜的成就,亦逐步走向成熟和专业化。与此同时,中国的公共行政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和诸多原因,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20多年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及评价,并就如何推动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走向繁荣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契机

恩格斯在致康·施莱特的信(1890年10月27日)中曾经这样讲道:“不论在法国或是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也是间接发生的,而对哲学发生最大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1]在另外一封信里,他还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同时,它们又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2]在这里,恩格斯阐明了经济因素的变化以及引起的其它领域的变化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建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公共行政学科的需求。概括起来,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主要的方面:

1.政府改革与创新

中国传统上一直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行政国家。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多多少少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对政府体制进行改革,其它领域的改革如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均难以进行。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其前提就是要取消和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使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要使企业摆脱政府的附属地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欲建立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逐步还权于民,实现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型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体制逐步走向民主和法治。面对经济、社会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政府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仍然很多、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

与此同时,政府管理自身也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公共服务赤字(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公民的需要)、财政赤字(主要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以下政府财政赤字)、制度赤字(政府管理的许多方面缺乏制度的保障)、能力赤字(政府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绩效赤字(官僚主义和效率不彰)、信任赤字(腐败、滥用权力导致的公民对政府信任的降低)。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全面履行其职能,而且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与创新政府体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市场经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改革政府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现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政府体制是时代对中国行政学发展的要求。政府改革与创新直接成为中国行政学发展的推动力,亦成为中国行政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2.公共行政的职业化

公职人员是推动国家建设的基石和发展动力,其素质和能力乃一国施政的成败所在。为适应建立现代化公共行政的需要,中国政府急需一支掌握公共行政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精神和伦理的公职人员队伍。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方面,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公职人员队伍便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便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1980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认为干部教育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公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和正规化。特别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中国公职人员的发展逐步走向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公共行政的职业化,最根本的在于确保公职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能力胜任(competence)。确保公职人员的能力,除了淘汰不胜任或不敬业的公务员这种消极的做法外,更具建设性的做法便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务人员培训教育制度,积极发掘公务人员的潜能,培养主动创新及负责任职的前瞻性途径。1993年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行政机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职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教育。1996年中共中央印发《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国家人事部也发布了《“九五”公务员培训工作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2001-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2006年中共中央印发《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都对公职人员培训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原则、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除了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培训以外,经济理论与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依法行政成为公职人员学习的重点。公职人员的大规模、经常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研究和学习公共行政,为公务职务做好准备,同时结合技术与管理训练,提升公职人员的管理能力,都为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公共领域的问题与危机

公共行政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如何透过有效的集体行动解决公共问题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领域,亦出现了诸多问题,

面临许多的危机和挑战,最突出的是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能源与能源安全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粮食和粮食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反贫困与分配不公问题等等。当代社会在公共事务领域所遭遇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且大多属于公共政策上所谓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公共行政学科的价值完全系于其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社会和政治的系络(context)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公共行政的重要面向,尽管不是公共行政学的全部内容。在当今社会,公民对政府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寄予更大的期望,并要求其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便大大改变了公共行政的本质和角色。公共行政不再仅仅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而是设计并执行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事实上,正是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对公共行政的研究取向构成了影响。新的社会问题促使公共行政的理论者和实践者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创新和前瞻的态度和行为解决问题。

4.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的影响

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都得到了重建或发展,这些学科的发展,亦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公共行政学是综合的、科际整合的,研究行政学必须有政治学、心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统计学、历史学等相关的知识,诸如此类的专业化的知识,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专门领域的知识来源。

三、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基本成就

从20世纪80年代公共行政学科恢复和重建以来,公共行政学科在中国发展的速度、规模都是令人感到欣喜的。总的看来,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展现了从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已开始展现了专业化的特征。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学科认同的确立

如前所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行政的知识”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也被人们所认同,之所以称为学科(尽管大多数人是在宽泛和不严谨意义上使用它)或专业,那是近代以后科学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它标明的是知识社群的某种自我意识或者信仰,即把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致力于“科学”的事业。80年代初,中国老一辈的行政学家(夏书章、黄达强、刘怡昌等)极力呼吁行政学学科的发展和建立。最初的年代,公共行政学科一直被视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和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在吉林召开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论证了开展行政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建议筹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从1986年开始,在高等教育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立行政学二级学科, 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内首家公共行政的专门研究机构, 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1997年我国首次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公共管理一级学科。1998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获取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试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从这个简单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共行政研究社群的自我意识觉醒并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对公共行政的时代需要,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领域,其地位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认同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同。这种自我意识觉醒产生的一个结果便是学科发展趋于自主性,趋于专门化,公共行政逐渐从政治学科和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拥有了合法的身份。当然,这里讲的分离只是相对意义上而言的,仅指学科的地位而言。

2.专业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

专业化的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是任一学科发展和成熟的标志之一。1984年在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 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是全国性的公共行政学术团体,其宗旨在于组织全国从事公

共行政理论研究者和实务者,开展公共行政理论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体系,推动行政学科的发展;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的现实问题,促进行政改革,为政府改革起咨询参谋作用;普及和宣传公共行政的知识与理论,提升理论者和实务者的水平;促进公共行政学科的国际交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以后,在促进科学研究、传播公共行政科学知识、为政府提供咨询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公共行政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个职业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已有全国性会员近万人。专业学术团体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在于地区性的和专业领域的学术组织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多个地方性的行政管理学会。此外,专业领域的学术组织亦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已建立了六个专业领域的研究组织:全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1987年)、县级行政管理研究会(1990年)、政策科学研究会(1992年)、后勤管理研究会(1994年)、公安管理研究会(1996年)、绩效管理研究会(2006年)。地区性和专业领域的学术组织的发展,标志着公共行政的研究向着更广泛和更纵深的方向发展。

3.学院化和专业发展

近二、三十年,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或者成就在于公共行政的“学院化”,越来越多的大学兴办公共行政的教学和研究机构,这不仅仅表明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专业领域的广泛认同,也标志着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繁荣。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仅有少数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设立公共行政专业。到目前为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已开设与公共行政学科相关的专业的学院共有320余所,其中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有100余所。2000年,有24所高等院校获准试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截至目前,已有120多家高等院校获准举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公共行政的学院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一是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对学科地位的认同和确认;二是公共行政现代化对公共行政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推动;三是高等院校扩展和发展新专业的冲动。学院化和专业的迅速发展固然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快速扩张导致的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大学本身的独特地位,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明显的好处,一是公共行政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扩大;二是公共行政理论和知识的广泛传播;三是培养了一大批公共行政管理的专门人才;四是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4.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在早期恢复和重建时期,公共行政的研究领域相对比较狭窄,主要偏重于公共行政一般理论的介绍和研究,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在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都有更大的拓展。从宏观研究方面,公共行政的研究逐步拓展到研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间关系等领域。在中观层次上,更加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问题以及具体公共事务领域的政策与管理问题(如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环境政策与管理、土地资源政策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能源政策与管理等等)。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上,研究的核心更加关注政府内部体系的科学管理问题(如公共组织的管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与预算的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的管理、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等等)。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使得中国的公共行政研究更趋于符合中国的行政现实,更趋于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更趋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研究行政问题。

5.公共取向和公共责任的展现

公共性的提升既是公共行政研究的目的之一,亦是公共行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者的责任所在。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公共取向可能有悖于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科学的努力和信念,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科学努力中最重要的地方,是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在近三十年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历程中,行政学者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公共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在大学中向大学生们传授了中国政府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和公共政

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了解中国的行政现实,理解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

为公共机构和官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无论是大学的公共行政院系,还是专门的行政官员的教育培训机构(如国家和地方行政学院、党校),公共行政知识的传授均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公共行政知识的传授使官员了解如何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如何更有效率的工作,如何以更负责任的精神为公众服务;三是为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和管理咨询。几十年来,围绕着政府管理和改革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公共财政改革、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改革、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公共危机管理、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公共医疗体制改革、反腐败……等等,公共行政学者皆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6.国际化:学习、借鉴与交流

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乃是当代社会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亦是开放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国际化的本质是跨国之间的学术组织和研究者交流信息、相互学习、共享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行政学科的发展始终都是伴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这主要表现在: (1)以开放的姿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经验。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和学者组织国内的学术力量翻译了一大批国外公共行政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推动了国内公共行政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2)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1984年开始,我国政府和学界承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公共行政研讨会(如1984年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研讨会、1991年东部地区行政组织第14次大会、1995年世界反贪大会、1996年国际行政学会第三届国际大会等)。与此同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联合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涉及

当代公共行政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 (3)学者之间的交流。近20多年,国内行政学研究的组织每年均向国外派遣交流学者、留学生,与此同时,国外许多著名的公共行政学者先后到国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4)国际合作研究。国内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学者和国际机构(如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在共同关心的许多议题领域如政府改革、环境管理、治理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共同研究。总的看来,公共行政研究的国际化活动出现良好的局面。可以讲,公共行政研究的国际化是推动中国公共行政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走向繁荣的公共行政学:未来的挑战

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中国行政学的发展成就是值得令人欣喜的。事实上,公共行政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合法性危机”、“身份危机”和“研究品质危机”,对这些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些反思和批判均是十分中肯的。应当看到,中国公共行政学科所产生的问题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共行政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亦是正常的现象。现在看来,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种历史机遇就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政府现代化运动对公共行政理论的需求。公共行政学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就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进步和繁荣。公共行政学科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可能受到许多外部因素(如良好宽容的学术环境、政府的支持、研究资源的获取以及有效使用等)的影响,但重要的是公共行政学者本身以及其科学研究本身。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是重要的。

1.公共行政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开始于问题,而不是开始于观察,尽管观察可以引出问题来。科学家面前自觉的任务,总是通过建立解决这种问题的理论,例如通过解释出乎意料的未曾解释过的观察,以求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既然始于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我们尽可大胆的猜测,形成暂时性的理论(Tentative The-ory),然后再以批判的方法去清除错误,在清除错误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所建构的理论更加经得

起批判的检验,而迈向真理。[3]对公共行政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问题意识无疑是重要的,如果没有问题意识,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意义的观察活动的。在过去几十年行政学的发展中,行政学者大多关注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所谓的学科体系之间的完整,相对而言,不太重视甚至忽略了学科发展前提的活生生的行政现实。问题意识的本质就是科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要具有的批判意识以及创造性思考的精神。诚如波普尔所言,科学方法就是“批判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 iscriticalmethod),批判方法即在于清除错误以便迈进真理。问题意识的第一个方面在于研究者的创造性品德和创造性思考,诚如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所言,它是一种从打破常规、摆脱习惯、破除固定框架开始的,由此而导致了创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公共行政理论者和实务者问题意识的提升,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熟悉行政学界目前所积累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中的新发展,也就是讲,首先必须了解和理解各种知识理论;其次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演绎和归纳逻辑的能力,只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非逻辑的思考能力;最后亦与科学研究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在研究态度方面,最重要的莫过于改变功利主宰的倾向。行政学者吴琼恩教授主张行政学研究应抱持“内在动机”( intrinsicmotivation)或“内在报酬”( intrinsic reward)的态度研究行政问题,实是关键所在。[4]

2.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论问题

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科学的地位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不是由其研究什么来决定的,而是由其方法论来决定的。在这里,方法论不同于方法。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的想象》(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书中曾有这样的区分,他认为“方法乃是人们想要理解或解释某些东西所使用的各种程序,方法论则是研究各种方法,它对于研究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时的所作所为提出各种理论。由于方法有很多,方法论在根本上也就比较有一般性的特征,因此,方法论虽然可能,但并不常常为研究人员提供特定的程序”。[5]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百多年来,一直存在多种方法论之争,如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i-

tivism)、否证论(Falsificationism)、典范论(Paradigm)、研究纲领论(Research Programs)以及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MethodologicalAnarchism),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是否应当效法自然科学的方法,简言之,也就是实证论和自然论之争。在公共行政学发展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方法论的争辩。早期的行政学研究一直是以逻辑实证论为基础的,试图通过经验研究的方法,建立一门行政科学,如行政学者西蒙所言:“应以经验研究和实验方法,决定如何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以这种方法论为基础构建的“行政理性模型”(Ration-alModel ofAdministrative Theory)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产生公共行政学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使用合法性危机一词,用以说明公共行政理论无力反映并指导实际行动的现象。[6]在上个世纪70年代,学者柯哈特(LarryKirhart)发现公共行政在理论建设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方法论的反省,导致许多的困难,建议应采取新的方法论作为研究之指引与框架,并将现象学研究观点引入行政学研究。1976年,伯斯坦恩(RichardBernsten)则认为,一个较健康的社会科学应是包含了实证、

诠释、批判等三种方法,因为只有保持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对真实世界的描述和经验了解将较为清楚。1979年,邓哈特夫妇首次将批判方法论引入公共行政研究。[7]行政学者怀特于1986年发表“公共行政知识的成长”一文,提出科学的后经验论哲学(Post-empiricist Philosophy),以之涵盖三种研究模式:实证、诠释和批判,主张给诠释研究和批判研究合法性的地位。[8]1986年斯塔林(Stalling)认为成功的公共行政研究是可以结合实证传统的量的资料与现象学传统的质的资料,尤其是现象学传统更能提供对因果结构的有用理解。[9]我国的公共行政研究,在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发展和建构自己的行政理论,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对方法论的反思。我们要对现有的方法论予以充分的了解和尊重,并了解其有限性,不可迷恋所谓的科学方法而排斥其它的方法论。事实上,了解“行政现实”的方法是多样的,科学和理性只是一种途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途径也是理解公共行政领域行为的重要方

法,同时亦不可以西方的科学理论或行政理论典范为归依。

3.社会需求的回应与满足问题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界在任何时候都有独立的权力和自由去选择研究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去研究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宣称垄断真理,也不能以任何的名义告诉科学工作者应该采信何种学说或理论假设。但是,从根本上讲,正是社会的实际存在决定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一门学科,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和满足了时代提出的需求,便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发展和繁荣。公共行政学,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门解决公共问题的应用学科。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府改革与创新为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急待回答的问题,如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如何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实现民主行政;如何优化公共治理体系;如何提升政府能力;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实现法治政府;如何确保责任的实现;如何确保执行力和公信力……等。政府和社会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寄予很高的期望,期望公共行政领域的学者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公共行政学者有责任去分析和研究走向现代化政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了解中国公共行政的历史和现实,能够正确的阐述与解释它,能够提供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满足社会的需求,固然涉及到公共行政知识的应用问题。学者卡普兰等人曾经从科学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处于不同的世界,具有不同的生活形式和不同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来解释知识应用存在的障碍。[10]如学者和政府对时间有不同的观念,政府习惯于处理立即性的问题,而研究时间太长;政府和学者使用不同的沟通语言与专门术语;政府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学者重视理论模式的建立;政府对于许多政策问题无法操控,而学者往往将复杂的实际问题予以简化或将研究范围予以控制。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并非不能得到解决。对于行政学者而言,重要的是建立和创造有价值的理论,无论这种理论是描述的—解释的理论、规范性的理论、假定性的理论还是工具性的理论。理论不仅要具有价值的可靠性,更要能够跨越理论与实务的鸿沟,具有协助改善行政实务的能力。

4.关于科际整合与跨学科研究问题

当代公共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一个单一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实不足以解决公共问题,多元科学的研究途径符合复杂世界的本质。事实上,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包含着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发展起来的概念、假设和理论,也深受自然科学(物理学等)理论和假设的影响。如果我们认为公共行政是复杂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它与其它社会系统相互依赖中去分析它的存在与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去探讨与其它社会构成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从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它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我们承认科层组织的核心是人,那么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必将为公共行政行为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料。公共行政整合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目的是弥补单一学科途径所可能产生的知识和理论的盲点。有些学者担心科际整合会丧失公共行政科学的合法性,影响公共行政自身的理论建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当然,所谓多元学科的整合研究,并不意味着公共行政学科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全知全能,而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公共行政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开放的知识体系,公共行政学者应该抛弃学科之间的门户之见和学科保护主义(discipline protectionism)。

5.关于比较公共行政的研究

著名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罗伯特·达尔曾言:“公共行政的研究一天缺乏比较性,欲使它成为科学的企图就一天无法实现。或许有一种美国的公共行政学,一种英国的公共行政学,一种法国的公共行政学,但不可能建立一种能够涵盖普遍原则,可放诸四海皆准的公共行政学”。“除非我们先深入研究凡能影响公共行政的种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并指出公共行政那些方面是超越特殊的社会背景,否则实不能说已经获得了普遍真理”。[11]达尔的观点虽受逻辑实证

主义的影响,但也说明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的确,没有比较的思维,一切科学的思想和所有科学研究,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比较研究是加强我们了解或实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我看来,比较公共行政的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不同国家公共行政的比较,使我们摆脱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公共行政中的大堆假设和熟悉的布局,扩大我们对各种可能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解决现实世界的行政和政策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方法,避免使我们囿于己见,固于己见。此外,比较研究可以打破不加反省的民族和文化偏见,避免文化局限的结论。当然,比较研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会遇到诸多困境:如比较变项太多的问题;国内差异和国内多元性( Intra-nationalDiversity)、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以及国际差异( InternationalDifference)、文化和价值的偏见问题;资料的信度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比较公共行政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实现比较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6.关于公共行政学科的本土化问题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E.Husserl)曾谓:“客观的科学的世界之知识乃是以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的”。[12]中国行政学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如其它社会科学一样,充满了移植和加工的特点和性格。假如模仿和照抄也是一种国际化和学科早期发展的客观需要的话,这种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学中国化的角度看,本土化则是中国公共行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最大的挑战。公共行政的本土化或者中国化,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使公共行政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二是公共行政学要更加关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公共行政的知识与理论与中国社会发生密切的关系,根植于中国并为中国所用。就第一个层面而言,它不仅涉及到消极意义上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上,也不是简单从研究对象、研究议题、研究方

法上使之适用于中国,而是涉及到意义的诠释与文化价值问题,在此不再详论。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情况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情况 据统计,截至2004年12月8日,共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75个营业机构(含筹建)。40家公司中,寿险公司有23家,财险公司有14家,再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有3家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和2家外资保险公估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的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保费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中资保险公司增速的2到3倍。到今年上半年,外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7.1%;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2%。而同期,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只有23%;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只增长了6.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长足发展,保险市场年均增长超过30%。不过,调查也显示,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人购买了保险,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尽管购买保险的人口比例要高一些,但是在中小城市,这一比例就要低很多,百姓还没有形成购买人身保障的意识。简单一个10%加上中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得出的结果是:我国保险市场必将不断成熟并有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 2010-2015年中国保险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从农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2008年,保险业积极参与抗击突如其来的两场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保险业务较快增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损失补偿功能逐步发挥。2008年截至11月底,全国实现保费收入9150.5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59.1亿元,增长17.5%;人身险保费收入6991.4亿元,增长51.8%。2008年前11个月,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已达2675亿元,同比增长32.7%。在抗灾救灾中,保险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分别为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支付赔款55亿元和10亿元。 2009年,保险业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战胜种种困难,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财产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保费收入2875.8亿元,同比增长23.1%。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261.5亿元,在上年增速较高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0.9%。全年赔付3125.5亿元。 2010年以来保险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积极变化,总体上呈现“快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特点,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业务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1-9月,全国保费收入11299.1亿元,同比增长31.7%。

航天技术的发展的新特点以及趋势

航天技术的发展的新特点以及趋势 随着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的成功,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向着空间站的建立又迈近了一步。在航天领域的发展不仅增强了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发言权以及相应的军事及政治影响,同时为我国未来空间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空间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见,世界航天发展在一些方面已经开始呈现出低成本化的趋势。 运载工具方面:航天飞机回归飞船 在航天运输工具方面,这种趋势表现为航天飞机开始向飞船回归。 随着2011年7月21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着陆,结束其“谢幕之旅”,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结束。事实上,当1969年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时候,就希望能通过提高运载工具的使用率来降低航天活动的费用。 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时候,这种飞行器成为当时乃至到现在都是功能最强、用途最广的万能运输器。航天飞机运载能力超强,能将一些无法用运载火箭发射的航天器送上太空;其上设置有起重能力很强的机械臂,可以在轨道上精确布置各种类型的有效载荷,国际空间站就是由航天飞机组装起来的;能够在轨回收、检修卫星,更换或升级卫星的组件;可以作为实验平台,在成员密封舱内进行医学、生命科学、对地观测、天文观测、材料加工、制药等实验。 可是,在最关键的降低发射成本上,却没有达到预先的目标。实践证明,航天飞机每次发射费用高达4至5亿美元,主要是因为它返回地面后要进行大量维修工作。而由此导致的发射间隔变长,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使用成本的提高。而且,由于航天飞机实现的功能过多使其过于复杂使其安全性大打折扣。至今5架航天飞机有两架失事,共14名航天员牺牲。 美国的航天飞机在技术上是很先进的,就是在其退役后今天看也是如此。但是,它在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同时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导致得不偿失。现在,美国的航天运载工具又回归到飞船上,开始研究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更安全、多用途可重复使用的飞船。据新闻报道,美国航天局计划于2014年初,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对猎户座飞船进行飞行测试,未来它将替代航天飞机的人员运输功能,而货物运输将由无人的货运飞船完成。 至此,各航天大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使用技术成熟可靠成本相对低廉的飞船作为主要运输工具。 人造卫星方面:卫星小型化平民化 迄今各国已经向绕地轨道上发射了数千颗人造卫星,它们几乎都是政府和公司斥巨资推动的庞大工程的成果。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卫星构造日益复杂,设计时间有增无减,设计生产需要和使用众多项目科学家及研究中心的参与。然而近年来,由于电子器件、太阳能发电及其他技术取得的进展,卫星已经可以大幅度瘦身,微小卫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通常把1吨以下的卫星统称为微小卫星。而立方体卫星是微小卫星中发展较快的一种。 立方体卫星的大小跟玩具的包装盒差不多,其背后的构想是为卫星开发人员提供统一的卫星尺寸和重量规格,并把多颗卫星整合成火箭的一个有效载荷,通常搭乘其他费用更高的

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改革 的影响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摘要:目前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老套以及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需求等缺陷逐渐凸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引入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云平台、大数据技术,通过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案的制定,不仅能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水平,还可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大数据;云平台;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43-02 随着互联网、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的发展,人类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在生成海量数据。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发布,标志着大数据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大数据逐渐成为比石油、煤炭等更有价值的资源,将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科学研究等产生革命性影响[1]。 高校教育也深受大数据时代的影响,正在进行一场技术与理念相结合的变革。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面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根据课本大纲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推导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1)教学内容单

一,不能与时俱进;(2)教学模式固定;(3)无法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大数据等)融合到教学中。大数据为课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能蚋深入地了解学生,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和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式的转型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单一的教学模式太过刻板枯燥,常用的教学模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整堂课只有老师对着学生讲解知识,难给学生互动和提问的机会。大数据时代来临,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先进的网络教育为世界各地的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更大的学习空间[2]。 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而言,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新一代教育平台创造的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也为解决区域之间教育不平衡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网络在线教育相结合,便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 在线教育服务Knewton是最着名的适应性学习体系之一,该体系由世界领先的终身教育服务商之一卡普兰的前

2020 公共行政学简答题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之简答A 简答题: ※1、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1)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2、公共行政的作用? 答:(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3、公共行政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公共行政学是大工业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2)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是工业社会高速发展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必然结果。(3)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也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4)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有直接联系。 ※4、公共行政学的特点? 答:(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5、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答:(1)公共行政研究政府能够管什么。(2)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应该管什么。(3)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由谁来管。(4)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怎么管。(5)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为什么管,也就是管理的目的。 6、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答:(1)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取向。(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哲学研究方法。(4)跨学科的研究方法。(5)实证研究方法。(6)比较研究方法。 ※7、行政环境的特点? 答:(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 ※8、组织文化的特征? 答:(!)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2)团队精神;(3)对人的关心程度;(4)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5)风险承受程度;(6)民主程度;(7)报酬标准;(8)重视结果;(9)控制程度。 ※9、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公共行政学(考试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欧文)。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8、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13、1926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它的作者是(怀特) 14、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张金鉴) 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里格

斯)。 4、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农业社会)。 5、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棱柱型)。 6、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工业社会)。 7、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8、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非赢利性)上。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29)。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三者,即ABC)。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3、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半总统制)。 6、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7、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8、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德国)国的地方政府。 9、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前景

中国空间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等待着人类去开发利用,当然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有先进的空间技术作为奠基。可以想象空间技术是未来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灾害与天气预测,通讯广播,导航定位技术,还是发展新能源新技术,甚至是星际移民,星际战争,都需要空间技术。而目前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打好发展空间技术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神舟发射,天宫升空,嫦娥奔月,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已经逐渐迈进了航空航天大国系列,但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空间技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虽然近年来迅猛发展但现如今和美国这样的航天大国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幸运的是我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在大力投入,年年都有新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系列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测试和运营体系。但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发展,这还远远不够,而且空间探索并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这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因为未来世界中不管是在经济,科技,政治还是军事上空间技术都占有很大的地位。 目前我们所开展的探测项目跟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比较起来,项目还比较少,像美国对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进行了探测,我们除了地球之外只对月球进行探测,所以升空探测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我们有一个卫星搭载俄罗斯的运载火箭去探测火星,但是毕竟是属于搭着人家的车,还不是完全独立自主地探测火星。虽然我们开展的项目比较少,但是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探测目标的选择、科学预期的选择等等有自己的特色。总体来讲虽然我们跟美国和欧洲空间局比较起来在空间探测方面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独立自主,比如说载人航天、运载火箭、飞船等等完全是我们独立做的,而且在国际上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研究工作除了美国和前苏联之外我们是属于第三家,欧洲空间局虽然探测技术比较领先,但是它还没有独立自主地开展载人航天的工作,是跟美国合作的。应当说我们从火箭、从飞船、从卫星等等都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研制的,实际上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毕竟是自己积累的经验,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经验积累之后,我们会有跨越式的发展。 现在全世界空间技术都在高速发展,可以想象未来世界空间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目前综合分析我国未来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分为三方面: 一是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

大数据时代下可能出现的工作变化资料讲解

大数据时代下可能出现的工作变化在当今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类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系统为典型代表的信息大爆炸和大数据经济一触即发,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相关联。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终身化;未来学习越来越个性化;未来的教师由知识的二传手到质疑创新精神的引路人,相应的能力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必然带来教育体系的变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从最初作为教育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扩散整个教学系统成为变革的内动力,带来了教育的新期待,站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潮流尚,教师教育也要顺势而为,思考在教育变革的大浪潮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重塑和专业成长。 一、大数据时代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外动力 (一)教育系统变革的外动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教学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使教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社会历史变迁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为教育教学的变革提供了新手段。这两个方面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外部动力。 教育教学的变革主要反映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和信息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之上。个性化、定制化、网络化生产的家庭工厂将取代

庞大的规模化工厂。这种新型的数字化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适合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迫切需要回归到“个性化”之路。未来教育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多样化和定制化。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微学位”、数字化学校和数字化课程、反转式课堂、游戏化学习、互动式新型媒体技术等全新教育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将实现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育方式的全方位的转变。互联网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范式转变与流程再造,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正源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 (二)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动力 互联网、大数据在教育教学系统内部扩散,重构了教育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技术带来教学观的变革,教学过程的重组,教学空间的重构,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互联网教育不仅重塑了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而且改变了教育教学系统的过程与行为模式,效率不断增强,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时空场景持续扩展,从而使教育教学脱胎换骨。新技术在教育教学系统内部的扩散构成教育系统变革的内部动力。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互联网、大数据带给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而是在技术在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亦称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作为与中国改革开放现实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行政管理学正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因此,探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寻求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对策,展望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前景,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发展的。但是在改革现实的需求、领袖权威性的倡导、传统理论的影响、国际环境的促进以及学科本身的适用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中国行政管理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术繁荣、人才培养及机构改革的推进作出了突出贡献。总的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其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1.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框架体系,使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科际界限越来越清晰,并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2.学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形成了若干个部门行政管理学和专业化比较强的研究领域。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注重研究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部门行政管理学,如工商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文化行政管理、科技行政管理等的研究力度,促进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 3.行政管理学的学术团体与教学科研机构急剧增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在学术团体方面,1988年建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1987年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1993年还成立了全国行政管理青年研究会;1995年以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行政管理学会。在研究机构方面,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人民政府人事编制部门、各省市社会科学院及部分高等院校都创办了大量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在行政管理学教学方面,全国除国家行政学院外,还成立了30余个地方行政学院。在高等院校,有20多家建立了行政管理学系或专业,在教学层次上:有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和大专等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并且我国自90年代末期还开展了公共管理硕士 MPA、学位教育。 4.培养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大多数目前已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中坚,同时向社会,特别是向青年学生和党政机关传播了行政学方面的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政府管理有其客观规律,政府管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只是20多年的进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进展时期。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诸多咨询题,保险市场差不多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几家独大,不利于竞争。在制度上,爱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保险监管亟待加大。关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严峻滞后。老百姓关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够、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专门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增加透亮度,提升全社会的对保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保险行业中,从业人员素养偏低、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全球当临金融危机,这对保险行业是一个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对此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治理,尽快完善保险市场监督机制以使保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同时蓬勃进展、繁荣昌盛。 关键词:垄断,不完善,不健全,职业素养,保险意识 正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和时刻上尽量减少风险而无法排除,因此了应对这种风险而产生了保险。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保险学的任务确实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以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规律性。保险学是为了研究识不风险,测定,转嫁,分散风险,最后达到减轻排除风险的目的。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明,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关系式通过保险双方当事人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经济关系,是分摊损害的一种融资方式。保险体现了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使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害,以保险人为

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_发展与前景

82008年第9期总第279期 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与前景 张成福 [摘要]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国社会变革和公共行政的现代化对公共行政理论的需要。经过 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公共行政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日趋成熟和专业化。中国公共行政学未来的发 展取决于研究者问题意识的觉醒;研究方法论的改进;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强化科际整合和跨学科研 究;加强比较研究;致力于本土化的理论建构等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发展成就;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 D0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0863(2008)09-0008-06 一、导言 从历史到现在,凡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地方,都面临着如何将自己有效地组织起来解决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公共行政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其历史同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尽管时代变迁,但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从未发生改变,即建立和发展一套有效的治理体系,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解决公共的问题,从而实现集体的目标。所不同的是,不同时代的治理体系,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政策。从历史上看,治理体系的能力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乃至王朝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建立优良的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善政,自古到今,都是东西方许多先贤学人探索的永恒主题。如何治国理政的思想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或科学,与其它科学领域一样,从一开始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透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去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在西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多元理论共存、多元典范共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作为一门学科,公共行政的研究变得日趋成熟,日趋专业化。从上世纪80年代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建以来,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十分令人可喜的成就,亦逐步走向成熟和专业化。与此同时,中国的公共行政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和诸多原因,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20多年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及评价,并就如何推动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走向繁荣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契机 恩格斯在致康·施莱特的信(1890年10月27日)中曾经这样讲道:“不论在法国或是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也是间接发生的,而对哲学发生最大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1]在另外一封信里,他还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同时,它们又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2]在这里,恩格斯阐明了经济因素的变化以及引起的其它领域的变化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建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公共行政学科的需求。概括起来,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主要的方面: 1.政府改革与创新 中国传统上一直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行政国家。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多多少少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对政府体制进行改革,其它领域的改革如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均难以进行。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其前提就是要取消和

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论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历经十几年的谈判,2001年中国终于加入了WTO,入世后的中国在迎接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经济蓬勃发展,保险业,作为金融方面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在得到不断的完善。 回首入世前与入世后近十年间的中国保险市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保险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也看到仍需不断完善。入世前,我国保险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状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国有独资保险高度垄断。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保费仅占GDP的百分之一点几,远低于当时西方国家的8%—10%,世界排名仅占80位左右。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当时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四、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 入世后,中国的保险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克服以往缺陷,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加快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步伐,提高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垄断格局打破。保险市场经历着由寡头垄断到多方竞争的过渡阶段。目前,中国共有保险公司一百多家(包括许多外资公司),以往的国有保险公司几家独大现象也得到了改善。二、发展迅猛,保险业务总量持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09年,全年保费突破一万亿。三、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保险公司的经营逐渐规范化、现代化,产寿险分业经营,电脑和网络在公司日常经营中的普遍运用已初见端倪。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家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发展,在抓住机遇扩大规模的同时又抓好管理,以期适应长期的发展和竞争。四、.中介机构不断发展。代理人队伍不断扩大,并已开始通过经纪人进行销售的方式,其他各种提供保险服务的咨询、公估机构也在增多。五、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保险法》得到修改,相关配套法律的出台,监管体系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监管机构、同业公会和公司自律的三级监管架构得到形成。保监会、行业协会等的成立在规范市场,改善市场环境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在保险业得到一些改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一、保险市场结构仍然分布不均衡,从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数量来看,东部地区占了绝大多数;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来看,东、中、西大体持平;从保费总量看,东部占了将近一半,中、西大体持平。二、保险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风险发生后,理赔方面不及时,态度傲慢,纠纷不断等问题时常出现。三、消费者保险意识也许得到提高。例如,我国的农村消费者对保险认识不足,思想意识相对落后,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教学文案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

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发表时间:2018-11-02T17:03:57.6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作者:潘婷立 [导读]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时代逐渐迈入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处理日常工作。针对我国的当前的教育而言,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大数据体现自身专业的专业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 401331) 摘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时代逐渐迈入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处理日常工作。针对我国的当前的教育而言,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大数据体现自身专业的专业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教育改革,采用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进行日常管理,维护教育管理的日常运转。为使我国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时代化的变革,本文着重讲述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一、秉承教育大数据为当前发展导向 利用信息技术,使云端技术成为一种技术软件可以被日常应用,这也是大数据发展成熟可以被日常应用的重要体现。云端大数据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主要因为其可以较小的成本完成高质量的工作。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信息转化为大数据,并且逐渐为大数据时代所取代。我国的科技时代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下真是拉开了帷幕。而针对于教育管理而言,从本质上说是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安排过程,其不可能阻挡大数据的到来。教育管理所规划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任务,包含了数以万计的信息数据,仅仅依靠人力根本无法完成日常的工作,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教育管理的需求。因此,应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社会调查以及采访诸多研究专家发现,当务之急在于改革教育体系。在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其本质在于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丰富且繁杂,依靠人力很难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面临这项庞大的工作,首先需要对其内在本质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概念。但是当前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管理的研究依旧停留于理论层面,对于接连出现的问题也缺乏良好的解决方法。 (二)注重教育评估 教育管理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教育评估,其为教育管理模式中的有力工具。评估是对教育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从而计算出有效的数据,来对教育的总体发展进行规划,同时对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评估开创了许多的的评估工具,可以利用大数据解决以往的诸多难题。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管理者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不仅仅是工具的问题,同时也是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国现在依旧是应试教育,理性工具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数据得分一直是教育评估的直接体现。 (三)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对教育管理进行改革取决于所采用的教育决策,决策的含金量直接决定了教育管理改革的成败。教育管理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所采取的教育决策的可行性、合理性、实用性,利用教育科技,完善教育决策。曾有著名学者指出,在我国教育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部门制定出了诸多政策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教育政策只是关乎整体教育的细枝末节,没有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本质上的变革。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决策,因此其应尽量避免政治战略对其的影响,以专业为本,最终实现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四)重视教育管理者的专业能力 教育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进行管理,专业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管理改革的成败。在信息时代,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苦难。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缺乏的专业的职业素养,行政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强,但是关于教育的专业能力不断减弱,无法满足教育管理改革的需求。因此,应加强教育管理方面的职业培训,增强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大数据下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教育管理于大数据下应具备的特点 教育管理因为大数据的介入环境逐渐开放,开放性是大数据下教育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大数据为教育管理提供专门的公示栏以便分割信息,并且为传统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体现不同的专业能力。利用大数据,教育管理不仅仅可以采取以往教育中的基础数据,如学生成长状况,教师个人发展等;同时可以采取社会信息,采取外部的社会资源,从中选取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建立大数据教育管理模型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教育自从上个世纪中期便开始发展并进行演变,其教育模式不断变化,逐渐改变原有的窗台教育模式,形成了从特殊角度发展而来的具备特色理论的文化形式。在过去的数年当中,我国教育科研人员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诸多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从理论以及思维上进行研究,研究力度不深,取得的效果也不十分明显。我国为分析深层次的教育科研以及教育管理实践,尝试建立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管理数据模型,以主体、客体、资源、目标为四大支柱,建立一个共享的教育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复杂系统的建立,利用信息科技处理教育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注重学生以及教师的双重发展,可以24小时提供教育服务,满足不同教育人员的不同个性需求,从而保障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公正公平的分配以及合理的使用。 (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为保障教育行业的良好发展,教育资源应得到科学配置。首先,要注重人力资源,每一位教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长处,同时注重弥补其不足,对其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其次,便是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这两种资源使教育行业有效开展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知识资源,是指在大数据下可以寻找到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资料,不同学者对于学科的不同见解,并且通过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技术资源,是指保障大数据的正常运转,使其便于为每一个人所使用,使其深入到教学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在大数据下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主要是为了成就智慧教育,使教育现代化,利用大数据来保障教育的顺利发展,使每一个人平等的使用教育资源,平等的获得教育资源。建立基于数据的现代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数据为基础);提升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和教育的管理,使其能够按照所需要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最终的转变,促进教育的智力开发数据的挖掘和指挥产能的利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