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阅读资料——《朱自清和父亲的故事》

合集下载

父亲朱自清背影课文

父亲朱自清背影课文

父亲朱自清背影课文说起朱自清的《背影》,那可是咱们课本里头的一篇经典。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这篇文章,心里头那个感动啊,真是没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描绘出了人间最真挚的情感,让人一读就忘不了。

故事里头,说的是朱自清的父亲。

那时候,朱自清还在上大学,家里头经济状况不咋地,可父亲还是坚持要送他上火车。

在火车站上,父亲忙着给他找座位,忙着给他买橘子,那背影,在月台上忙前忙后的,看着就让人心酸。

说实话,那时候的月台,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啥都有。

那时候,得靠两条腿来回跑,还得时刻小心着别被挤到。

朱自清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里头五味杂陈。

他看见父亲那肥胖的身体,穿着件旧棉袍,戴着顶黑布小帽,蹒跚地走着,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吃力。

那一刻,他忽然觉得,父亲老了,真的老了。

不再是那个能扛起整个家的壮小伙了,而是一个需要他照顾、需要他关心的老人了。

文章里头,朱自清对父亲的背影描写得特别细腻。

他说,父亲的背影,像是被岁月压弯了腰,像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父爱如山”。

父亲的爱,就像是一座山,沉甸甸的,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但同时,这座山又是那么的可靠,那么的温暖,让他觉得,只要有父亲在,他就什么都不用怕。

我还记得,那时候读完这篇文章,我偷偷地抹了好几回眼泪。

心里头那个难受啊,就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样。

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他也是那么地爱我,那么地关心我。

小时候,他总是骑着自行车送我上学,风雨无阻。

冬天的时候,他的脸冻得通红,手也冻得僵硬,可他还是坚持要送我。

那时候,我不懂事,总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可现在看来,那哪是理所当然啊,那是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啊!文章里头,朱自清还写到了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他说,自己那时候年轻气盛,总是觉得父亲不理解他,总是觉得父亲的做法不对。

可现在看来,那些都是自己的无知和幼稚。

父亲之所以那么做,还不是为了他好?还不是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8年级上册第4单元课文

8年级上册第4单元课文

8年级上册第4单元课文1. 作者及背景。

-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这篇散文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的时期,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心情压抑。

朱自清的家庭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父子关系也比较复杂。

2. 内容主旨。

-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火车站为“我”送别的情景,特别是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3. 写作特色。

- 白描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

- 细节描写: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父亲的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体现了父亲的衰老和对儿子的思念,也从侧面反映出儿子对父亲的牵挂。

1. 作者及背景。

- 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这篇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的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抗击日寇。

茅盾以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为象征,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 内容主旨。

-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3. 写作特色。

- 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

例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暗示了北方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的品质。

- 托物言志:作者借对白杨树的礼赞,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白杨树这一具体事物上。

1. 作者及背景。

- 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面临着战争、贫困等诸多困境,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文本解读

《背影》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本文写于 1925年 10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朱自清的《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的父子之情。

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

这时,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均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的景象。

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

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

2楼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他官职不大,但不时要调职到一个新的地方,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

最后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

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

1945年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

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

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

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

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

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对于小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

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寒冷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多么温暖的父子情!然而,父亲朱鸿钧大半生生活在清代,毕竟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长。

在我国历史上,“父为子纲”,父亲可以安排儿子一切,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之间尊卑关系是不可侵犯的。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生活的记忆”拓展阅读:《父亲的眼神》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生活的记忆”拓展阅读:《父亲的眼神》

父亲的眼神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

这样的恃况下,肯定高考无望。

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

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

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妤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子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

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

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

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

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

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

”我拿起锄头就走。

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

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

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牟。

赶快起来!”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找的后脊早巳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

提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朱自清和父亲

朱自清和父亲

关于朱自清与父亲关系不和在《背影》里的解读在做事认真方面,朱自清更是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1942年他开设一门新课,听课学生只有季镇淮先生和王瑶先生两人,但他仍然认真讲课,一丝不苟,好像对着许多学生讲课一样。

之后又分别对两位学生进行考试。

为了教好古诗词,他不仅下苦功夫把大量诗词背下来,准备讲谁的诗就背谁的诗,连每天早晨上厕所的时间也要求自己背会一两首诗歌,而且还拜一位老先生为师。

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确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树立了风范。

朱鸿钧,字小坡,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最后在徐州做到徐州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长”,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宝应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

这一闹,就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

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1945年4月9日逝世,终年76岁。

与朱自清[1]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家长,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维护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要求产生冲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这又使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一旦翅膀硬了,就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谅朱自清,父子从此失和。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

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过了几天悻悻离去,不免加重了对父亲的怨恨。

这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至1923年暑假朱自清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笔记一、《背影》1. 作者:朱自清2. 主题:父爱3. 主要内容:(1)交代家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庭经济困难。

(2)父亲送别“我”时反复叮嘱,细心照顾。

(3)描写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4. 写作特点:(1)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深情。

(2)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父爱的伟大。

5. 重点句子解析:(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表现了父亲内心的坚强和对儿子的关爱。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表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爱。

(3)“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照顾和关怀。

二、《回忆鲁迅先生》1. 作者:萧红2. 主题:回忆鲁迅先生3. 主要内容:(1)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习惯。

(2)鲁迅先生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

(3)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关心和教诲。

4. 写作特点:(1)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2)语言自然、流畅、亲切,情感真挚。

(3)多方面展示鲁迅先生的性格和品质。

5. 重点句子解析:(1)“鲁迅先生坐在椅子上翻看杂乱的书本时,是不会有错的。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工作的严谨、认真态度。

(2)“鲁迅先生对于书籍和青年人的支持是无微不至的。

”这句话突出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关心和教诲。

朱自清与父亲关系变化的理解

朱自清与父亲关系变化的理解

朱自清与父亲关系变化的理解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那可是说得上是一种“曲折离奇”的故事啊!小时候,他对父亲那是充满了敬畏,又带着一丝丝的距离感。

父亲在他心中简直是不可触摸的神一样的存在。

记得朱自清自己在《背影》里说过,那时候,他觉得父亲的眼睛里透着一种“严厉”的光,什么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你想想,那个年头父亲大多都是严肃的长辈,根本不会像今天这样“和蔼可亲”嘛。

朱自清小时候跟父亲在一起时,那真是有些紧张,每次见到父亲,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做错什么事让父亲不高兴,甚至有点畏惧。

但是,等到朱自清长大了,岁月渐渐磨砺了他对父亲的感情,也许是人到了某个年纪,心态就变了。

你看他后来回忆自己和父亲的种种往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依然有那种深深的敬重,但里面的感情却越来越浓,越来越复杂。

尤其是在朱自清的父亲身体逐渐衰弱之后,朱自清才真切地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有多么忽略父亲的内心世界。

那时的朱自清,看着父亲渐渐老去,心里才开始慢慢泛起一阵阵愧疚。

你看啊,这也能理解,毕竟小时候的朱自清心里对父亲的理解很简单——觉得父亲就是那种每天有事没事就板着脸、对自己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存在,直到慢慢的,他才发现,父亲并非冷酷无情,只是由于时代的背景和他自己一贯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有了那么一层隔阂。

朱自清意识到,自己曾经错过了许多与父亲的亲密时光,甚至从来没有认真去听过父亲说过的话,尤其是父亲那种满含深意的叮嘱与爱护。

你看,他在《背影》里写得多么感人!当父亲送他走的时候,朱自清写道:“我看见父亲的背影,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那一瞬间,他突然明白,原来父亲一直默默地为他付出,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压力。

那种背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伤,也成了他人生中最深的记忆。

每个人都想有个强大的父亲,小时候或许你觉得父亲是万能的,但等到长大,父亲却开始变得“脆弱”了,你才会明白那些年你没能懂得的父爱。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一种深刻的成长。

所以,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变化的其实是那种“认知”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与父亲的故事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他官职不大,但不时要调职到一个新的地方,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

最后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

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

1945年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

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

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

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

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

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对于小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

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寒冷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多么温暖的父子情!
然而,父亲朱鸿钧大半生生活在清代,毕竟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长。

在我国历史上,“父为子纲”,父亲可以安排儿子一切,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之间尊卑关系是不可侵犯的。

传统的父亲在儿子面前往往是板着严肃的脸,极少露出笑意的。

受此影响,父亲朱鸿钧是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丈夫、父亲,他虽爱儿子,但并不多表露,而且很严厉,随意操作儿子的生活,有浓重的封建家长礼法。

小时候的朱自清没法违逆父母等大人意志,加上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他对父母态度是顺应的。

十四岁的时候,朱自清的第一次婚姻就确定了下来。

十八岁的时候,在父母要求下,朱自清就与父母包办的女子结婚了。

幸好二人感情还融洽。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

由于父亲失业“赋闲”,失去了经济来源,家
中人口又众多,家里经济非常拮据。

但为了让朱自清在北京安心念书,父亲不让家人把家事告诉他。

但朱自清还是在暑假回家时察觉了。

朱自清为减轻家里负担,提前投考北大,进入哲学系。

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朱自清受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一切封建“纲常伦理”、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高声呐喊个性解放的精神影响,具有了挣脱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束缚,争取人格独立解放的新思想。

受着新思想熏染的朱自清对传统的旧家庭伦理关系不满,具有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思想,而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愿望是当时时代特征。

父亲朱鸿钧失业后,举债度日,故债台高筑。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

面对新思想的儿子,若能稍微平等态度与儿子商量,朱自清还是愿意尽力承担应尽的义务的。

但老派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没有把成年的朱自清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而是像封建专制家长一样要继续完全控制朱自清。

朱自清没有独立支配自己收入的自由,即使朱自清已经成家立业了,也依旧如此。

加上父亲的妾在中间挑唆,封建家族大家庭特有的“琐屑”之事,自然造成父子之间的摩擦冲突。

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维护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父亲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父子从此失和。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这又使父亲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一旦翅膀硬了,就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谅朱自清。

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是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专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与儿子个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冲突。

这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显现。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

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过了几天悻悻离去,不免加重了对父亲的怨恨。

这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至1923年暑假朱自清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

父亲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天经地义,为父有错也不该认错。

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朱自清也就几年不回家了。

其实,晚年的父亲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

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父亲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

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种父子失和状态对孝顺的朱自清是一种折磨,给朱自清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创伤,使他痛苦、焦虑和自责。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十月的一天接到两年多“不
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

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

毕竟血浓于水。

于是,朱自清回忆着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含着泪水,写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

《背影》首刊于1925年11月22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在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背影》散文集里。

1928年秋日的一天,在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

此时的父亲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

诵读时,父亲朱鸿钧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

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

从此父子矛盾得缓解并消逝。

父亲朱鸿钧在看到《背影》以后去世的,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